学会整体阅读(苏教版高一必修)

阅读:1703  

 一.引言:

本学期以来,我们十分注重现代文阅读,除了需要学习语文课本上的一些现代文之外,也要引导同学们阅读《读写365》、时文、语文读本,并要求同学们阅读时,适当圈、点、勾、画、写,要求同学们完成语文读本引读题。

但是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尤其在完成语文读本引读题时,暴露了一些问题:

1. 有些同学,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养成“不动笔墨不阅读”的良好读书习惯。

2. 有些同学,做阅读题时,总是先抓阅读鉴赏题,然后按题索文找答案,结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 有些同学,粗略地快速地读了全文后,就急于动笔答题,结果就容易出现断章取义、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模棱两可、答案缺漏的毛病。

要提高解题的正确率,除了要养成圈、点、勾、画、写的习惯外,还要

“学会整体阅读”。

二.学会整体阅读。

现代文阅读:“一个原则”——忠实于文章,即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 “两个观念” ——整体观念,联系观念; “三个步骤”—— “一精读、二跳读、三答题”。

(一)精读。

1.在解答阅读理解时,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至少读两遍文章。先要从头到尾仔仔细细、认认真真读一遍整篇文章,以求对文章有个整体了解。阅读时,要有明确的文体意识,要认清文章是叙事类呢,还是说明类,还是议论类;要着重思考三个问题,即“写什么”“怎样写”“告诉读者什么”。

下面结合相关文章,简要分析这“三个问题”。 

(1) 写什么。要思考作者在文章里写了什么内容,以获得一个初步印象。

有时,写的内容比较多,可以再深入一步,主要写什么内容。

讨论一:阅读《让我许个愿》这篇叙事散文,就要思考:作者对于她母亲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历程?作者开始对于母亲的态度是怎样的?通过哪些事情表现的?后来作者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具体的表现在哪里?

明确:《让我许个愿》写的是母女之间的隔阂与理解的事。文章前半部分主要写母亲对我的管束而产生的隔阂,后半部分主要写我对母亲的理解而产生的亲情,凸显主题,许下心愿——如果有来世,让我做妈妈的妈妈。后半部分则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作者的感情经历了这样的变化过程:上中学时,作者不大喜欢母亲(规定回家时间,逃课被骂),甚至还有恨 (男生事件),总的来说是不满的,不理解的;高考以后,理解母亲 (我上大学后知道她是寂寞的),希望回报 (给她买大房子,让她去旅行)(做她的妈妈)。那么,是什么事促使作者的态度发生这一转变的?即高考那年,姥姥去世,母亲奔丧。

再比如说,我们已经学过的张洁的《我的四季》这篇文章,表面看来,它写的是自然中一年的春、夏、秋、冬;但经过精读就会发现,本文写的是“生命的四季”,“四季犹如生命”,“生命便是四季”,作者将生命的劳作、期待、艰辛、收获浓缩在“四季”里,实际上就是把人生的阅历浓缩在了表述四季的文字里。

(2) 怎样写。写什么的问题,易于把握,怎样写的问题则需要细心揣摩,

因为它涉及到文章的章法技巧和语言技巧,精读时必须获得整体的初步印象。

①  抓题目。

散文的题目往往有深层含义,在精读时,首先应注意题目,题目往往能最先传达出与作品密切相关的信息。它不同于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文学作品具有模糊性与多义性,题目是最能体现这种特点的。因此,读解题目是阅读的第一步。

讨论二:《窃读记》这篇文章题目中的“窃读”二字,该怎样理解呢?

明确:不能望文生义,理解成偷窃书来阅读,也就是说,不是孔乙己所说的“读书人窃书不为偷”的“窃读”,而是指作者因为无力购买图书,但是又渴望读书,不得不出入各家书店读“免费”的书。可见,如果不注重整体阅读,是很容易犯望文生义的毛病的。

②  抓关键词句。

一要重视开头段 、结尾段。

比如,《小树林中的泉水》一文,开头说“许多俄国文字本身就现出诗意,犹如宝石放射出神秘的闪光”,结尾说“世世代代人民的全部经验,所有他们性格的诗的方面,都蕴含在这些词里”,从中可以看出,文章内容并非写自然中的泉水,而是写俄国文字。

 

二要重视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过渡句、感叹句、引用句等,尤其注意段首、段尾,画龙点晴的句子。

比如,时文选读(二)中《有一种情感叫牵挂》,在最后一段,出现了过渡句“这些情感都叫做牵挂”,全文的主旨句、中心句“亲人之间的牵挂,像一缕和煦的阳光透过朵朵云彩,温暖在彼此心头;夫妻之间的牵挂,似一首婉约的词,缠绵悠远,相思常使泪沾巾;朋友之间的牵挂,如山间小溪,清澈透明,唱一路欢歌,激一路浪花”,“多一分牵挂,便多一分幸福”。

讨论三:《让我许个愿》一文中,有一句牵动全文的过渡句,把它找出来,想想有什么作用。

明确:《让我许个愿》这篇叙事性散文,作者运用铺垫的方法,使文章波澜起伏,感情跌宕。“有时候,长大不过一夜之间” (这里的“长大”,不是年龄的长大,而是心态的成熟,作者终于明白了母亲也有一天会离开她,像姥姥一样,那时就不能再做母女,就再没有了缘分。作者在这里完成了对于母亲态度的转变)一句,承转自如,耐人寻味。

(可能学生找出“我却从未领过她的情。直到姥姥去世”这一句。其实这一句,既是过渡句,也是全文的过渡段,只是,这一句的内涵没有“有时候,长大不过一夜之间”这一句丰富而已。)

比如,《窃读记》的开头一段里,有两处关键句子“转过街角,看见饭店的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的声音”,“ 放学后急忽忽地从赶到这里,目的地可不是饭店,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再可从中提取关键词“饭店”“书店”。从作者对它们的取舍情况可以看出,把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放在一起,作者更倾向于精神食粮——书,也就突出了文章主旨。

展开全文阅读

《窃读记》的结尾几段里,又出现类似的句子“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觉出站在这里读了两个钟点了。我合上最后一页——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摸摸口袋里是一包忘记吃的花生米,我拿一粒花生米送进嘴里,忽然想起有一次国文先生鼓励我们用功的话:‘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尤其要注意的是,作者在最后运用了感叹句“但是今天我发现这句话还不够用,它应当这么说:‘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作者因为读书,竟然到了“忘食”的地步;人除了吃饭长大,也要读书长大。这些,都很好地突出了文章主旨。作者又说“也是在爱里长大的!”后两句的含义是读书增长知识,使人长进,使人懂得爱。爱,是人类前进的动力,力量的源泉。这就升华了文章主旨。

再比如说,《读写365》中《朋友与命运》(第66页)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就含有引用的句子“清末名人曾国藩说过:‘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作者用名人名言加强自己对于“交友不可不慎”这个中心论点的说服力。关注文中引用的句子,也能帮助我们整体理解全文。

③  把握行文脉络。

把握行文脉络,理清写作思路,以行文的思路作为解题的突破口。

其实思路也就是文章结构布局方面的问题,分析各层段之间的关系,以此为突破口,更易把握全文的主旨,对解答题目常会产生奇效。

讨论四:《让我许个愿》行文脉络十分清晰,画一画关键的一些句子,想一想它们是怎样串联起来的。

明确:《让我许个愿》这篇文章中,就可把一些关键句子串联起来,形成全文的结构脉络。如“其实,上中学的时候,我一直不大喜欢她。那年,她40岁了,在一家学校当老师,却不大会做家长。她对我要求严格,却从没有试图了解过我”,“ 尽管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却失去了最宝贵的自由”,“ 我是孩子,在她面前,我永远无法做到与她平等地说话”,“反正,做妈的该操不该操的心她全操了”,这些语句,串联文章前半部分,主要写母亲对我的管束而产生的隔阂。“我却从未领过她的情。直到姥姥去世”一句承上启下,把上下文串联起来。作者的态度在慢慢转变,“也不知为什么,她走之后,我本以为获得自由了,内心却不知为何会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失落”,“晚上回去,打开灯,室内充满了寂寞。我看着课本,看着看着,眼泪便无端流下来”,“有时候,长大不过一夜之间”,这里的“长大”,不是年龄的长大,而是心态的成熟,作者终于明白了母亲也有一天会离开她,像姥姥一样,那时就不能再做母女,就再没有了缘分,作者在这里完成了对于母亲态度的转变,由“隔阂”转为“理解”。从此开始,就出现了与前文不同感情态度的一些句子,如“高考的作文题是写一位亲人,我选择了写她……在文章的结尾,我写了一句话,如果有一天让我选择,我会希望老天赐她永生。她的存在,就是我今生最大的幸福。我没有告诉她我写过这样的话,因为怕她流泪,因为她早已习惯了我对她的不满”, “但我这时候,已经懂事了.我知道她是寂寞的”,“当时,我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很想流泪”,“我知道,这辈子我永远无法还清她倾注给我的爱。所有的女儿都是这样。也是不想让她操心,我很认真地决定着自己的未来。我希望有一天,能用自己赚的钱为她买一幢漂亮的房子,能让她很愉快地去旅行。除此而外,我不知道自己还能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对她的爱。是的,她是我今生最爱的人,但我知道自己永远不好意思对她说出口,说,妈妈,我爱你”,到了“我许的愿只有一个:如果有来世,让我做她的妈妈”一句,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又升华了,不仅深刻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还“许愿”,产生了强烈的报答母亲的愿望,照应了题目,深化了主题。

    

(3)告诉读者什么。这个问题是读文的关键所在。

    在对文章内容要点、思路脉络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去揣摩作者意图,把握作者情感或观点,以求对文章有较深的理解。

比如,《站着读与跪着读》一文,就有一些句子标示了作者的观点,“我最怕读‘圣人’写的书,就像我最怕同‘圣人’或‘准圣人’谈话一样”,“同‘圣人’或‘准圣人’谈话就不一样了”,“所以,相沿成习的办法是,对‘圣人’之书,跪着读。跪着读,当然保险,但也就此禁锢了思想。中国历来多陋儒、多腐儒,盖缘于此”,从这些看出来,作者是反对“跪着读”的;“然而,也有例外,虽是凤毛麟角,却闪耀着不灭的光辉”,“歧见迭出,各出手眼,正是站着读的好处。后人读着这些见仁见智的评语,实在比千篇一律的颂扬要有味得多,因为它能启人心智”,“今天读书,当然有更好的条件……但是,跪着读的心态似未能扫除。自己喜欢跪着读,也不许别人站着读的人的事也并未绝迹。这也是叫人很觉扫兴的事”,这些语句,是表明作者观点的。

(二)跳读、答题。即有选择地细读相关文字,并有效答题。阅读时要注意

两点:

1. 读题。精读全文后,你对文章的具体内容、写作技巧和文章主旨有了整体感知以后,需要认真审读训练题,一字一字地读,切不可粗略,防止不得要领,所答非所问。

    比如《窃读记》引读第四题:说说“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的深刻含义。你要揣摩一下,设计这道题的意图,“吃饭长大”不是答点。后两句的含义是读书增长知识,使人长进,使人懂得爱。爱,是人类前进的动力,力量的源泉。

2. 按题索要。在整体阅读题目后,则按题目要求有目的有重点地跳读,及时圈点勾画,为答题做准备。这里特别要强调圈点勾画习惯的问题,防止重复劳动,浪费有限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