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阅读:1520  

 摘要:语文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成败优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开展教学的双边活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本文在阐释“师生关系的概念”和“良好师生关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后,针对师生关系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明确了语文教师应理智地关心、辅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与“学生观”等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师生关系建立 建立途径 策略

一、师生关系的概念和意义 

(一) 新型师生关系

1. 师生关系的概念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2.新型师生关系的含义

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在国外,苏格拉底提出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人“怎样做人”,[1]强调身教重于言教,注重师生关系中教师要以身作则。亚里士多德和夸美纽斯都强调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夸美纽斯还提出教师应温和亲切并时常表扬学生。卢梭强调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提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赫尔巴特强调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2]杜威强调师生共同活动,共同经验,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全面和谐的师生观即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倡导者而且是学生的朋友。迈克富兰认为“教师有幸也有责任帮助所有学生成为内心和外在的学习者,教师的道德目标是使所有学生的生活机遇发生变化。”[3] 国内最早论述师生关系的当属孔子,他提出教师要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4]他强调教师要了解学生,爱护学生,学生也应尊敬教师,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学记》中也强调尊师,“三王四代惟其师”。[5]唐代的韩愈提倡尊师重道,认为师生之间可以互为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功,如是而已。”[6]即师生关系是相对的,在道和业方面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王夫之注重教师要“正言”  、“正行” 、“正教”。 [7]夏丐尊强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20世纪90年代至今,研究者倾向于“师生互动”来代替师生关系。在谢世腰,王力主编的《课堂管理与班级管理》中提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应做到“教师要热爱学生,要最大限度地理解、尊重、宽容、善待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李谨瑜认为“师生关系从根本上讲就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中,通过相互认知,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8]肖川认为“师生之间是公共领域中平等、理解、双向的人际关系。新课程改革强调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9]古今中外教育家对师生关系都非常重视,并做了诸多的论述,他们大都强调学生要尊师重道,教师要为人师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研究揭示了师生关系的本质,明确了师生间的时代关系,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师生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特征

目前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进行,要求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特点,老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性关系。语文科要达到教文育人完成其基础工具性的任务,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必须改变主从型的师生关系。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要完成这一目标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其中,重点是:以公平、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很语文老师心中都有先进生和后进生的区别,并将这种区别运用到教学上,这是很不可取的,比如在宣布学生的考试成绩时,有些老师总是按照高分到低分的一个顺序,在评讲作文时,有些老师也提出名字讲评写得不好的学生的不足之处,这种行为实际上就是教师心中“优差生”的概念在作祟。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就应该彻底屏弃这一观念,对学生一视同仁,只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学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发现不同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发现自我,健康发展。

拥有一颗平等对待学生的心,用自己的行为与学生平等交往,你会发现,师生间的平等其实并不遥远。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 

1.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 

一个教学水平一般但在教学中投入感情的老师,他的教学效果远比那些知识渊博,但不和学生交流且毫无激情的“满堂灌”的教师的教学效果好。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师生情感能够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转化为一种稳定的学习动力。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10] 

 2.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个性心理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社会能力和创造性等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过程,是学生个性养成和发展的过程。个体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认识自己的,尤其是对儿童而言,老师的评价直接影响着他的自我评价。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个社会关系的缩影。学生正是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习得一定的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积累一定的交往经验,培养起社会能力的

    3.师生关系不仅对学生产生影响,同样也影响教师 

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发生冲突是常有的事。冲突发生后,关键是如何化解冲突。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尽可能避免冲突,另一方面要善于化解冲突。 

  师生冲突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绪对立或公开的对抗。 一旦形成师生冲突,对师生都有不利的影响。首先,对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次,师生冲突对教师本人也有极为不利的影响。此外,由于教学本身就会使教师处于紧张状态,再加师生关系的紧张,很容易形成不良的应激状态,这样就加剧了教师身心反应,从而影响身心健康

展开全文阅读

二、当前师生关系的存在问题及其有关影响因素 

(一)当前师生关系的存在问题 

1师生关系应与时俱进

学生是新的,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教育、教学、师生关系依然如故。就师生关系总体来说,在存在着急需改善和优化的复杂问题,其任务十分艰巨。 

    2.师生间的权利和义务“位置”模糊、混乱

    这里涉及的首先是学生观的问题。学生观,是指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怎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怎么样的态度问题。新时期的学生观倡导: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但我们的现实大多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全程跟;教师包讲,学生只需记好、背熟;学生违纪教鞭等着你;教师“过分”,学生疏远你、报复你……厌学情绪就源于此,因为学生的自主权没有了。 

    3.师生间的地位和心灵“代沟”超宽、超深 

  还是学生观的问题。尽管力求改变师生关系,但由于老一套的师生关系很难改变,又加之表面上实施素质教育,实质上还是一味提高教学质量,考试评比依然在进行,逼着老师还是以君臣似的关系,因此师生间的地位和心灵代沟 超宽、超深。 

(二)影响师生关系的有关因素 

1.传统观念僵化,是师生间权利、义务模糊、混乱的根源

  众所周知,延续几千年的中国封建教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甚至“师生如君臣”之观念根深蒂固。纵观我们教育现状,“师道尊严” 观念的惯性仍很大。在这种观念的导向下,我们对新课程的任何师生关系理念都难以接受,更谈不上实施。任何改革观念先行,旧的师生关系理念没能转化,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落实师生应有权利和义务最具破坏性的阻力源。 

    2.法制意识淡薄,是教师侵犯学生权利的内在原因

  近年来相关教师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历历在目。轻的罚站、羞辱、罚做作业……;重的抓耳朵、谩骂、殴打……(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侵犯行为无轻重之分)。凡此种种,可谓屡屡发生、普遍存在——每一年的通报都有。这就说明,我们教师队伍中不少人的法制意识仍十分淡薄,同时也说明教育制度伦理建设在校园内还没有得到加强——变革的内因没有得到改变,师生间的权利和义务自然也无法明晰,切实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便成了一句空话。 

   3.过多筹划包办,是我们限制学生独立的潜在隐患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同时滔滔不绝地讲解;我们这样做,表面上似是关心备至,可实质上是将学生的义务变成教师自己的义务。直到现在,我们有几个人已认识到这做法是剥夺学生独立性,不让他们行使自己权利的严重“越位”隐患呢? 

   4.师德品质欠修,“教师形象”失掉应有的光辉和魅力

  作为一个教师,必然需要学生尊重、爱戴和亲近,教学效果才能因之而如愿,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明证。而要得到学生的爱戴,教师就得具备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具备内在的人格魅力。 

5.真情投入不足,“关爱学生”缺乏具体行为和艺术

  为人师,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乃天职,这尽人皆知。可是我们在与学生交往中,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显得高高在上,缺乏坦诚。师生间的情感关系自然是冷漠,浮于表面的。抛弃坦诚犹如丢失灵魂,只有躯壳的“师爱”毫无意义和价值。 

   6.教学过程呆板,“激发兴趣”失去应有的活力和生机

  稍有一定教育学知识的人,都知道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性,可是近些年,社会迅速变化,教材不断翻新,学生知识的获取渠道多样化,我们的课堂一些教学却还停留在“教材加参考书,黑板加粉笔”的旧模式上,已是很落后了。 

上述分析几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它们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从不同角度证明:师生间权利和义务关系紊乱,情感沟通冷漠,导致对立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教育教学效果不佳乃至效果全无。它们警示着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师生关系诸多存在问题解决对策的深入研究和以人为本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切实建立迫在眉睫! 

   三、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

语文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做一个富有爱心的语文教师

语文教师要爱学生,理智地同情、关怀、了解与辅导学生。要在实际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通过查看档案,开家长会,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做相应的记录。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知道学生原有的阅读水平,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预习、讨论、总结,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就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活动了解学生的作文心理实际,调查内容包括题材来源方面的、题目方面的、文章体裁方面的、思想情感方面的、习惯态度方面的、词语使用方面的等等。只有教师了解学生的作文心理实际才能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将心中已有的生活积蓄用文字的形式很好地表达出来。同样,学生也应该对教师有基本的了解,体谅教师,相信大部分老师做事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好。如果学生认识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优秀品格、丰富常识、强烈的责任感及对他们深深的爱,学生就会自然地亲近老师,学习上也会比较自觉。当然这样的前提是教师本身具备那些优秀的品格。这种情况下师生关系就会比较融恰。

(二)开拓途径,走进学生的世界

目前每个班大都在60、70人,一个语文教师往往要带两个班,每年可能还要换班,要同每个同学进行密切的交往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要抓住需要重点培养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指导与联系。可以通过批改学生的周记等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把握。批评和表扬学生要分场合,注意言词。

(三)身传重于言教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平等的,教师要认识到,他与学生的关系不仅止于知识的授受,而且包括人格的影响,不但要言教,而且要身教。优秀的语文教师深知身教重于言教的意义。如于漪、钱梦龙、宁鸿彬等语文特级教师都是具有非凡人格魅力的教师。目前的教育改革,非常注重师生“交互主体的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求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老师引导,师生共同生成答案;而不再是仅教师讲学生听,听完后将课本一合,能力上并没有什么大的提高,不能培养学生自己的能力不说,反而使他们原有的想象力、思维力都退化了。

(四)注重个别差异

语文不是短期就见成效的学科,学生的水平有很大差异。有些学生数理化成绩非常好,偏偏语文成绩很差,有些则恰恰相反。语文教师要秉着有教无类的原则,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特点,因材施教。老师只有公正、公平、不偏心,才能赢得学生的普遍爱戴。于漪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就很出色。

(五)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与“学生观”

  首先要实现传授者角色转变,让教学发挥它更大的作用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在新课程中要改变过去片面强调知识传授的方式,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与学生共享资源,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角色的一个本质转变,为此我们要努力做到:帮助学生选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并共同探讨如何达到所制定的目标;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学会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会“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意见”,脸带笑容,主动地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互相交流,与学生一起探讨、研究,不断修正提高自己。

展开余文

 再次教师应成为教学的研究者,用现进的多媒体辅助教学

   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最能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也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探索和改进。教师有亲自实践的经验,经过自己的研究与努力,并通过与同事的合作,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多用网络、多媒体做些与教学有关的事项。因此,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参与到教学中去,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对获得的经验进行总结。 

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那么,教师的新角色,不仅是学生的引导和促进者,也应当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同学生一起交流,同学生一起讨论,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一个榜样效应。新课改背景下要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老师就应改变传统教育教学中教育观念。老师应该与学生和谐平等相处,把学生当朋友看,一个老师能够把学生当朋友看,学生反过来也会把你当朋友看。这样,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四、总结

    中学语文教学中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要通过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这种关系一旦形成,将会给老师的工作,学生的学习及成长带来很大的便利。新的时代迫切的要求语文教师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在实践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       迈克富兰[加]变革的力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1. 

[2]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 

[3]       李谨瑜.论师生关系及其对教学活动的影响[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6(6):57-61. 

[4]       翟晓季.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科技教育创新,2008,(6). 

[5]        褚远辉,张平海,闫祯.教育学新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6]       李瑜.我国师生关系10年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04       

[7]       韩云洁,杨淑娥.新课程呼唤新型师生关系[J].科技资讯,2007,(3)           

[8]金生宏.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9]钟启泉,崔允嚯,张华.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10]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杨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