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青藏高原的厚度在70千米以上,是地壳最厚的部分。大洋地壳较薄,一般厚度在5-8千米,例如太平洋的最薄处还不到5千米,该洋中部是世界上地壳最薄的地方,说明地壳下界面也是起伏不平的。就成分和结构看,根据地壳化学组成的差异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在大陆地壳深度为22千米左右处存在有一个较为明显的间断面,即康拉德不连续面,把地壳分为上下两层,即硅镁层和硅铝层。
岩石圈则是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由岩石所组成。在莫霍面到1000千米深处的上地幔的上部(地面下约60-250千米之间),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温度很高,使岩石接近物质熔点处于塑性状态,叫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此层也是个显著的地震波低速层。人们把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划入岩石圈的范围。可见她壳仅是岩石圈的一部分。
地壳的地质结构
上层化学成分以氧、硅、铝为主,平均化学组成与花岗岩相似,称为花岗岩层,亦有人称之为“硅铝层”。此层在海洋底部很薄,尤其是在大洋盆底地区,太平洋中部甚至缺失,是不连续圈层。
下层富含硅和镁,平均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称为玄武岩层,所以有人称之为“硅镁层”(另一种说法,整个地壳都是硅铝层,因为地壳下层的铝含量仍超过镁;而地幔上部的岩石部分镁含量极高,所以称为硅镁层);在大陆和海洋均有分布,是连续圈层。两层以康拉德不连续面隔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