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及特征

回答
瑞文问答

2021-09-08

热带草原气候又称热带干湿季气候、萨瓦纳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为典型。

扩展资料

  气候成因

  (1)低压信风型:地带性

  南、北纬10°—20°(或回归线)之间,由于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冬干夏湿。如非洲10°N—20°N地区和北美洲南部等地区,夏季,南半球的东南信风掠过暖流(南、北赤道暖流和赤道逆流)上空向北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的暖湿的西南季风与东北信风辐合(形成赤道低气压)上升,多对流雨,且暖湿的西南季风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从而形成湿季;冬季,受来自陆地的单一而干燥的东北信风控制,降水少,从而形成干季。非洲10°S—20°S地区和澳大利亚北部等地区,夏季,北半球的东北风(东北季风和东北信风辐合而成)掠过暖流(南、北赤道暖流和赤道逆流)上空向南越过赤道向左偏转,形成的暖湿的西北季风与东南信风辐合(形成赤道低气压)上升,多对流雨,且暖湿的西北季风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从而形成湿季;冬季,受来自陆地的单一而干燥的东南信风控制,降水少,从而形成干季。由于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异,降雨量有所不同,巴西高原降雨较多,可达1100mm以上,澳大利亚北部较少,只有750mm。

  (2)信风副高型:非地带性

  如南非高原东南部(20°S—30°S),夏季,大陆内部形成范围广大的热低压,掠过暖流上空的暖湿的东南信风吹向大陆,受地形抬升,降水较多,形成湿季。冬季,大陆内部气温相对较低,且因南非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地势较高,气温更低,在大陆南部形成的高压与东部洋面上的副热带高气压连在一起,受其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加之陆上的高压使来自海洋上的东南信风的势力大大减弱,从而形成干季。

  (3)副高西风型:非地带性

  分布在30°S—35°S之间,如澳大利亚南部和非洲南部的狭窄地带,夏季(1月)该地受南移的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形成干季;冬季(7月)受北移的湿润的盛行西风控制,形成湿季(注意:冬湿夏干)。实际上是南半球热带沙漠气候向地中海气候过渡的一种中间类型,冬季降水量没有地中海气候多,夏季气温却高于地中海气候。

  (4)赤道高原型(地势高型):非地带性

  在东非高原上的赤道及其附近地区(南、北纬100之间),由于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本应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但由于海拔高(大多在3000m以上),气温相对较低(年均温多在10°C—15°C左右),上升气流微弱,降水相对较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条件,从而形成气候凉爽,降水较少的热带草原气候。不同的是:该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降水分配较为均匀,无明显的干湿季。(南美北部的圭亚那高原类此)

  (5)背风型:非地带性

  在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马达加斯加岛的西部、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岛的西部,分布着面积大小不等的热带草原气候区。由于这些地方均处在回归线附近的信风带内,受信风的影响很大。当东北信风或东南信风掠过辽阔的洋面时,受其影响而变得温和湿润。信风登陆后,在迎风坡受地形的抬升,多地形雨,从而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在背风坡受“焚风效应”的影响,降水量大大减少,形成雨影区。如澳大利亚大分水岭东侧降水量在2000mm以上,西侧仅1000mm左右,故西侧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气候特征

  热带草原气候全年分为干、湿两季,时间为2月—7月干季,7月—次年一月为湿季。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处于副热带高压和信风控制之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候炎热干燥。

  寒带气候亦称苔原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及岛屿,纬度大致介于70°—75°N之间,这里已位于北极圈以内,所以极昼、极夜现象明显。气候特征为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个月月平均气温为0—IO~C,降水稀少,大都属于冰洋锋上的降水,多半为降雪,云雾多,蒸发弱。

  高原山地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洲的喜马拉雅山系、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系以及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等地。由于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地势增高而呈垂直变化,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结构。不同的山地或高原具有不同的垂直气候带结构,即或是同一个山地或高原,由于其内部坡向、高度与位置等的差异,也往往具有不同的垂直气候带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