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之父”是谁?

回答
瑞文问答

2024-10-19

容闳(1828.11.17-1912.4.21)原名光照,族名达萌,号纯甫,英文名YungWing,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容闳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

扩展资料

  容闳原来是广东人,后来跟着父亲到了澳门,就读于一所教会学校。第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这个学校迁到了香港,容闳也就跟着到了香港。容闳后来在自传里回忆说布朗是一位极出色的老师和校长,并给了他终生巨大的影响。后来布朗因病要回美国了,他出于对教育的热爱,决定带三个中国孩子回美国,让他们接受更为先进的教育。但当时中国人还普遍认为美国是个野蛮未开化的地方,让孩子到那种地方,等于是把孩子送进狼窝。所以,布朗虽然一片好心,让孩子们跟他去美国,但这对当时的中国人而言,委实难以接受。

“中国留学生之父”是谁?

  于是,当布朗走进教室宣布要带三个孩子回美国读书的时候,班上的孩子一片沉默。但在死寂一般的沉默里,最小的容闳站了起来,他用清脆的童声说了三个字—“我愿意”。由此,这个小小的决定开辟了自近代以来中国人出国留学的历史。

  在清末洋务运动中,他因促成并且经理了两件大事而彪炳史册:建成了中国近代第一座完整的机器厂——上海江南机器制造局;组织了第一批官费赴美留学幼童。在中国近代西学东渐、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容闳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1876年耶鲁授予容闳法学博士学位。他的画像悬挂在耶鲁校园与同样毕业于该校的布什、克林顿等政界名人肖像并排一起受学生瞻仰。1998年,容闳诞辰170周年,耶鲁大学所在的美国康涅狄格州宣布,将9月22日(当年第一批中国幼童在美入学的日子),公订为“容闳及中国留美幼童纪念日”。

  容闳故居位于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南屏村西大街三巷1号”。而当年,南屏村西大街三巷原来叫“辅仁巷”,这是容闳出国后回家乡给起的名字。

  故居大门向东,泥地夯土墙,建于清代中期。据容闳的曾孙容梓灿回忆,容闳故居原由两前廊、天井、大厅、东西边两长屋、后斗(厨房)七个部分组成,东西宽约10米,南北长约20米,面积约200平方米。

  在美国纽约市曼哈顿的唐人街,有一座最高的大厦,叫做孔子大厦,大厦下有一所小学。为了纪念容闳,又命名为容闳小学。

  1912年4月21日,容闳在美国哈特福德的寓所中,静静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卒年84岁。容闳辞世后,《哈城日报》发布消息,称他是“身为学者,政治家及今日新中国运动的先驱者容闳博士。” 容闳一生,在谋求社会进步的道路上,走的曲折而艰辛,然而他始终不渝,梁启超称容闳“舍忧国外,无他思想,无他事业也。”

  扩展资料

  耶鲁大学著名教授对其评价:

  容闳是历史上首位取得美国大学学位的中国人。要纪念容闳的生平事迹,只举三两例以证明耶鲁中国因素之强大,恐不合适。白彬菊认为,容闳只在耶鲁学习4年(1850-1854),绝不可一切归功于他。也不可因为可能受容闳影响而致耶鲁吸纳最多留美幼童(近20名),便一切归功于他们。此外,容闳还影响耶鲁委派首位中文教授以免“哈佛抢先”,从而使其于1877年委任美国首位中文教授——卫三畏。而容闳还捐献一大批重要的中文书籍给耶鲁图书馆,供后来无数读者阅读。1854年容闳毕业离开耶鲁后,无论是前来读书的华人青年,还是大学图书馆的中文藏书,抑或受容闳赞助的教授,无不是容闳及其捐赠的影响,是惠及耶鲁生活的真实写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对其评价:

  生长在珠海之滨的容闳,弱冠之年,远涉重洋,负笈海外。他认为,在彼岸既受文明之教育,则必使后彼之人同沾其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学成后,艰苦奔走18年,选送幼童留美教育计划得以实现。虽横遭夭折,但毕竟为祖国现代化培育了有作为、有贡献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