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

时间:2020-12-06 11:19:32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论语读书笔记1500字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很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题目,这对当代人具有鉴戒意义。以下是由yjbys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论语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学习参考。

论语读书笔记1500字

  论语读书笔记1500字范文一

  学而时习之。

  学而优则仕。

  儒学对学习非常重视,《论语》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荀子》则用大段大段的理论去阐述学习的目的、方法、对象,《朱子语类》也有整卷内容关于学习的心态、内容。至于以后的科举制度,夸张地阐释着“学而优则仕”的理论,如此大张旗鼓地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古今中外,莫有甚者。

  孔子时代的学习,想来还是很全面的,作为学生,要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职业技能”,其中文化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说,当时孔子的教育是全面的素质教育,孔子的学生对于这六艺各有所长,并非腐儒、书生、书呆子,他们平时能传播礼乐、文化,谨守礼仪,战争的时候又能上阵拼杀,符合着先秦时期士人的传统。孔子自己对于这些技能也很在行,在《论语》中,孔子自己能操琴、善御、善射,至于礼、书自然掌握更多,只是“数”基本没有论述,不过,孔子的学生中,子贡做生意很在行,也许他在数的方面有所专长吧。但是,在孔子之后,儒家却没有继续把这六艺坚持下来,子思、荀子、孟子在其著作中并没有谈及这六艺,而是把儒家的基本

  理念反复论证,更多地是作为纯粹的知识分子的面目出现在君王、重臣面前,汉代的经学、宋代的理学、清代的考据学、当代的儒哲学,无不是以文化作为重点,无不是以理论发扬为目的。其原因应还是在于知识的增多以及职业化,个人的能力、精力有限,要想在社会上有所成就,则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是择其一而专。论语读书笔记学,前提是人的不完善,必要条件是有先知先觉者。要完善自身,必须不断地向比自己水平高的人的学习,先生,也就是先于自己而知、悟者,职业化的先生,就是教师。基于此,师生关系在儒家体系中成为重要的一环,隆师亲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虽有夸大,但对于老师的尊重和敬仰可见一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者也”,其对象自然是学生,那么,传授些什么呢?笼统地方面是“道”,具体的方面是“德”,传授的方法通常通过解读古代的文化典籍入手,这也就是我们可以想象出的私塾学生诵经读书的场面,水平更高的学生,则就典籍中的疑难问题或自身疑问请教于老师,如宋代以来的书院教育。至于学生的年龄和毕业、文凭等现当代的条条框框,在古代并没有限定,似乎入仕倒是可以作为一个离开书院的标准。

  学与习是息息相关的,其中的“习”对于古代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学属于“传”,老师可以面对众多学生传授知识、技艺以及为人师表,但个人的领悟与否则在“习”中体现出来,例如孔子对于颜渊的溢美之词毫不吝惜,特别是关于好学方面,其缘由是颜渊能够自

  己揣摩,并提出关键性的问题或一语中的。而习,当作温习、思考解,如果扩大一些,习还应该包括践行,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曾子说,每天都要反省自己 “传不习乎?”至于之后儒学的“知行”范畴,也该包含着学习这一内容。孔子时代的学与其之后的学不同,习,自然也不相同。流传到如今,学习更多地体现在理论知识方面,以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学习的评价标准,考试制度则是这一标尺的具体体现,但这一标尺并没有涉及到做人、做事,也就导致着知与行的分离。

  学与习的分离,知与行的分离在西方哲学中并不在意,如西方哲学对哲学家的评价不在于其人品如何,而在于其著作、成就如何,为师不一定要成为学生的表率,为人不一定要符合道德规范,做事不一定要符合社会规范,哲学家的论述可以与其行为无关,如此等等,儒家与西方哲学的对比,引导出“内圣”与“外王”的两个方面出来,两者虽不是各擅胜场,但都属于社会的各取所需,都具备合理性。儒学更注重于内圣,因而体现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来,对于先生、典籍的理解,尽力去为之寻找出合理性,如果自己的理解和老师所说、典籍所述有所不同,则首先把责任归之于自我的愚钝,如是而为可以达至内圣获得区域性地声望,不过在怀疑、创造方面则有所缺失;西方哲学的内圣并不在理论视野,即使专门的伦理学也只是属于“元伦理学”,在善、正义、美德等几个范畴的根本来源上打转,没有对人的基本和终极要求,根本上仍然属于哲学的范围,宗教的道德规范相对来说框得过细,“原罪”的前提并没有把人的完善放在其

  中。儒学与西方哲学各有缺失,但是否会互补?我认为难度很大,毕竟儒学强调的是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西方强调的是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大的社会环境根本不同,除非儒学能根据现代社会的需求,开出个人的自由与权利,西方能认同儒学的责任与义务。全球化的局面下,兴许有可能性,但并不乐观。

  论语读书笔记1500字范文二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很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题目,这对当代人具有鉴戒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以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早晚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题目上夸大最多的题目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进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以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气力。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回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 (《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欺侮,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论语读书笔记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轻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看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天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夸大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夸大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夸大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熟悉,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论语读书笔记1500字范文三

  古人能够用半部论语治理天下,足可以看出论语博大精深,影响深远。论语也是可以让人们反复咀嚼的精神美食,但是一千个读者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从论语中通篇可以看到关于君子和小人的论述,例如: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

  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大意是说,君子做什么事情,首先考

  虑自己怎么做,失败了,也是检讨自己的过失。小人做什么事情,总是指望别人,失败了,也认为是别人的问题。)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看中义,小人看中

  利。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跟小人谈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没有利可图。)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的心胸平坦宽广,光

  论语读书笔记

  风霁月;小人的心胸狭窄不平,常怀忧愁。)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坦荡而不骄狂,

  小人骄狂而不坦荡。)

  可以从中看出,古人对于人的好坏优劣就已经有了一个相当完善的标准,这套标准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也是实用的。从古至今,并不是说善恶是有胜利者自己给自己强加上去的。就像今天的中日来说,不管中国抗战成功与否,正义始终是站在华夏民族的地方。

  古人在没有高科技,没有现代文明的时候就能如此贴切的给出这些结论,足可以看出他们精神境界的伟大,反而使得物质上充裕的我们感到羞耻。他们没有电灯,没有汽车,没有电脑,过着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他们没有现在的喧嚣.浮躁,有大量的时间“三省吾身”,去感悟自然和人间真谛。他们在思想上是一个强大的人,努力的改变自己来和社会自然融合在一起,达到天人合一。而我们现在却一心想改造自然并不去与自然和谐相处,最后使得环境恶化。而不知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我们又怎能和自然抗衡呢?

  论语还有有许多关于仁的文章,看似教育人们要有一定的道德规范。其实,整体来看这些言论就是孔子自己苦思冥想来适应社会的方法,是一种“削足适履”的思想。

  “削足适履”看起来确实是把论语说的太简单了,其实不然。上面我们说的改变自己适应自然不就是一种削足适履么?当然,在其它方面依旧如此。

  如: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并且还有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说的就是作为一个最高统治者,要想治理好人民,首先要改变提升自己的行为和道德标准,这样就可以达到使百姓臣服。

  孔子还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可以看出我们不但要改正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要学会看见别人的错误,并且努力的改变自己,使自己没有这些错误的行为。

  同时,还有: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我们很容易明白“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是什么意思,就是国家混乱时靠发国难才富贵,这当然是不对的。但是“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这句话就有点难理解了。这句话就是说在一个天下太平的年代,如果你依旧贫困,只能说明你没有能够适应这个环境,没能够成功改变自己,所以不能在这个社会好好生存,这就是一件可耻的事。但是如果是处于乱世,国家没有什么秩序和准则,人们不能适应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当然,一个人如果一直学习,一直改变自己,就一定可以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这样就完全融入到社会自然之中,就能天人合一。

【论语读书笔记1500字】相关文章:

于丹论语读书笔记02-21

论语读书笔记600字02-15

《论语》读书笔记15篇02-05

初三论语读书笔记600字03-07

最新论语读书笔记600字02-28

《论语》试题12-29

论语好句10-18

论语的好句12-12

《论语》 读后感04-16

《论语》家长阅读心得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