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路中作》白居易

时间:2023-07-19 11:41:24 诗琳 白居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邓州路中作》白居易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邓州路中作》。

《邓州路中作》白居易

  邓州路中作

  萧萧谁家村,

  秋梨夜半坼?

  漠漠谁家园,

  秋韭花初白?

  路逢故里物,

  使我嗟行役。

  不归渭北村,

  又作江南客。

  去乡徒自苦,

  济世终无益。

  自问波上萍,

  何如涧中石!

  【赏析】

  穆宗长庆二年( 822 ),刚刚在长安为官两年的白居易,因厌恶官吏们的明争暗斗,荒怠朝政,加之穆宗游猎宴会,不听谏劝,致使国事日荒,觉得住在京城也于国无补,因此力求外任,终被调任杭州刺史。这首诗就是这年秋天在赴杭州的途中,路经邓州时所写。

  年过五十的白居易,由于仕途中的接连失利,早年的雄心壮志已消失殆尽。艰难跋涉中,看到梨叶枯败、韭花初白的村落,不由得又想起自己生活多年的故乡—— 渭河北岸的一个小村。这是诗的前半部分所反映的。诗意虽然平常,但在诗人的生花妙笔下,却极富诗情画意。前四句连用“萧萧谁家村,秋梨叶半坼”和“漠漠谁家园”两个问句,说明他对这些景物似曾相识之感。在他的记忆中,梨树和韭菜曾是那样地熟悉和亲切,以致一见到它们便不由得发问。五、六句“路逢故里物,使我嗟行役”对上述提问作了自我回答。“故里物”是指上述梨、韭,它们在诗人故乡渭上常见。由于在异地不期然遇到故乡的风物,禁不住勾起对故乡美好的回忆,从而感叹起这行役在外之苦。“嗟行役”三字自《诗经·陟岵》:“父曰嗟余子役役,夙夜无已”简括而成。诗人的情感由偶遇梨、韭等秋天景物,到想起故乡的美好,从而感叹世役的艰辛,这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语言运用亦毫无斧凿痕迹,达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高超艺术境界。

  下文由写景转入以议论为主的对人生的概叹。“又作江南客”指出他旅行的目的,“又”字表明他并非第一次到江南来,使人联想起他早年避乱江南期间的不幸和贬官江州时的艰难。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这次到江南为官已经感到了厌倦,因为这远不如家乡的可爱、美好。“去乡徒自苦,济节终无益”是诗人对自己奔波半生的总结。他早年济世的雄心壮志,由于官吏的腐败和皇帝的昏庸,已经完全消磨尽了。此时的诗人只想知足保和,怡养天年。这正是那个时代大多数知识分子的苦闷和彷徨心理的反映。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我国封建代很多知识分子的为人准则。诗人兼济之志既已失败,又不想同流合污,自损名节,只有独善其身。诗的结尾,以两个自然意象的鲜明对照,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波上萍”喻受人驱使,行役无定,“涧中石”则虽被大水冲刷,仍能屹立不拔。这正是诗人孤标傲世精神的象征。

  议论与写景、抒情三位一体,使得这首咏物抒怀之作毫无枯燥之感。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贞元十六年进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缉拿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通俗易懂,相传其诗作要老妪听懂为止。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首开中唐文人倚声填词之风。有《白氏长庆集》。

【《邓州路中作》白居易】相关文章:

白居易的古诗代表作08-12

唐代诗人白居易简介及代表作01-27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哪些代表作07-27

偶作寄朗之_白居易_原文及赏析10-16

《碛中作》岑参08-31

谪岭南道中作08-09

《客中作》唐诗赏析06-13

偶作寄朗之白居易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4-20

解析白居易诗词中的花意象03-16

杜甫——《小寒食舟中作》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