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解读《琵琶行》白居易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解读《琵琶行》白居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解读《琵琶行》白居易1
白居易以一曲《琵琶行》使其贬官江州的这段经历格外引人注意。但在语文教材及教参中多只介绍他前一年因“越职言事”而贬官的背景。教师在讲解该诗序言“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时,也只停留在字面意义上,未能深究其义,有时甚至认为这是作者的表面之辞,不是诗人当时的真实心境。如果我们对白居易贬官江州、创作《琵琶行》之前的心迹作些梳理,就会发现“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确实是作者的真实情感的流露。
元和十年,白居易因“越职言事”遭遇政敌的打击,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是白居易仕途中的第一次沉重的挫折。之前他曾官居翰林学士之职,这是唐代中后期文人们非常羡慕的职位。元和六年因丁母忧,辞官居家服丧,元和八年服除仍闲居家中,至元和九年冬才召授太子左赞善大夫。此为东宫之官,按朝纲不应抢在在朝官员之前言事。但白居易出于对宰相武元衡遇刺事件的义愤,也是建功心切使然,冒然上奏,触怒当权者。此所谓“越职言事”的创作背景已为大家熟知。问题是作者于元和十年八月贬官至十一年秋创作《琵琶行》,已一年有余,为什么会在序言中冒出一句“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是不是仅仅因为受到琵琶女沦落身世的刺激才偶然勾起了诗人自己迁谪失意的情怀呢?此间一年多时间里难道真的心若止水么?当然不是。但如果我们理解了白居易这一年多时间里的佛教禅宗人生意趣,就会发现其“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并不是空穴来风。
在白居易生活的元和年间,佛教中的洪州禅主要在南方传播。白居易的贬所江州庐山正是洪州禅的传播中心,因此诗人有缘向洪州禅师叩问经义,证悟人生。当然,白居易接触禅宗经义实际上更早,在元和初年就有所涉猎,但要真正以此来参悟人生,寻求自己的精神家园,则是在经历了这次人生挫折之后。《白居易集》卷三十九《自诲》一文云:
乐天乐天,来与汝言。汝宜拳拳,终身行焉。物有万缘,锢人如锁;事有万感,热人如火。万缘迭开,锁汝形骸;万感递至,火汝心怀。使汝未老,形枯如柴;使我未死,心化为灰。乐天乐天,可不大哀!汝胡不惩往而念来。人生百年七十稀,设从与汝七十期。汝今已年四十四,却后二十五六年能几时?汝不思二十五六年来事?疾速倏忽如一寐。往日来日皆瞥然,胡为自苦于其间?乐天乐天,可不大哀。而今而后,汝宜饥而食,渴而饮,昼而兴,夜而寝。无浪喜,无妄忧。病则卧,死则休。此中是汝家,此中是汝乡,汝何舍此而去,自取其遑遑?遑遑兮欲安往哉,乐天乐天归去来!
44岁正是白居易创作《琵琶行》的前一年,也是他向马祖道一的弟子惟宽问道的那一年。这篇《自诲》当是作者在经历了人生仕宦之途的严重挫折之后,人生意趣皈依佛门,情感外泄而精心结撰的作品。文中所说的“饥而食,渴而饮”实际上是源于洪州禅师语录。
《景德传灯录》卷六和《大珠禅师语录》卷下均记载了马祖弟子慧海的一段著名问答:
有源律来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慧海活动的`年代略早于白居易。白居易在与洪州禅师的交往中当聆听过这样的语录。慧海所说的“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是对洪州禅“行住坐卧应机接物皆是道”思想的具体发挥。所强调的并不仅仅是任运修行、随缘而安,而是重在当下的人生证悟。得道解脱只不过是把握当下的存在而已。而白居易的“此中是汝家,此中是汝乡”,以诗人之笔,把禅宗教义揭示得更为明确。
虽然宋人在《容斋随笔》卷七中认为夜遇琵琶女事未必可信,但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的京城老艺人是大有人在的,特别是在那些水陆交通枢纽、商旅集散之地,这类艺人往往较多。因此,认为白居易创作《琵琶行》受到某位沦落艺人身世的刺激还是有可能的。联系到诗人此前对自己现实存在的禅宗式的证悟,立处皆真,禅悦洒脱,其序言“恬然自安”“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云云,是完全可信的。如在平时的教学中揭出诗人创作前后的这一层人生意趣,对理解和把握诗歌当有所裨益。
解读《琵琶行》白居易2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如要简洁些说成座中泣下我最多,味道又如何呢?下面试从五个角度来解读。
一、结构角度
全诗88句,每两句一个节点。节点内上呼下应,共同表达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点。44个节点连贯终编,全诗结构整齐。要是结尾这一精简,虽然句意上同样在说琵琶女更坐弹一曲让我更感动,更感慨,远甚于座中其他人,但原有的结构美便被破坏了,节奏一下子局促起来,有欠谐和。
二、句式角度
座中泣下我最多是一般陈述句,语气较平;而原句是设问句,以问引答,语气更重些,更能突出对象的特定性。
三、指称角度
江州司马,一个穿青衫的角儿,具体指称到特定身份,虽说不及我这样的第一人称来得亲切,但内涵更丰富。
照说司马是官职,来做官还为什么哭呢?在中唐时期,州之司马仅仅是州之刺史的.佐官之一。佐官,顾名思义是副职,在当时实际上有职无权,是闲职,是一般用来安排贬斥之官的虚名;我这个之一,新来乍到,排的更是末队。那么,决策自不由我,助理也难轮到我说话。我内心不是很憋闷吗?
元和二年(公元807年),白居易蒙皇上赏识,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翰林学士参预机要,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文件),相当于皇帝的机要秘书兼政策顾问,权位日重,号称内相;左右拾遗都是谏官,职掌对皇上的侍从规谏,并荐举人才。可以想见白居易有多红。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等派人刺杀宰相武无衡,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辱,首先上书请求捕贼,不曾想权贵们便指责他不应越职奏事。当时他的官职是赞善大夫(袁行霈《〈琵琶行〉赏析》),也就是太子伴读。这是一个说大就大,说小也小的职位。小吧,你就只是一个陪伴太子读书的;大吧,今天陪太子读书,明天可就要陪皇帝临朝执政,政治利润空前丰厚。但你红得炽人,也就格外讨人妒忌。他写的那些针砭时政的讥讽诗,早已引起权贵们的忌恨。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同上),权贵们又在越职出位之外诬蔑说,白居易母亲看花坠井而死,而他居然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名教,一怂恿,皇上就把他贬了。赞善是六品,而司马是九品,一下子降到最低级;有人说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再贬为江州司马。诗人伤心断肠的时候自言江州司马,哪里是喜,全是酸,全是痛。
四、形象角度
青衫是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显示出官职低的形象感,仿佛那穿青衫的低级官员就站在你面前;又给人以冷调,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五、修辞角度
伤感而流泪原很正常,手帕也擦湿亦有之,说是夸张也无非突出泪水之多。如说把袖子擦湿,泪水岂不更多些,更显夸张。可是白居易偏说青衫湿,虽未必是整件浸透,出水淋漓,但形容泪水特多之效肯定比湿袖、湿帕更强,夸张其失落之无奈,牢骚之满腹。
解读《琵琶行》白居易3
本诗的诗眼(主旨)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
总结:这些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解读《琵琶行》白居易4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琵琶女性形象,深刻反映了音乐戏法和艺术家在封建社会被侮辱和破坏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做世界上堕落的人”的感觉。
这首诗以“秋夜送客”和“忽闻琵琶声”开头,因此“寻声”、“问”、“移船”、“相约”。在“打了数千次电话”之后,这位歌手的表现“半遮半掩”。这种呼应和曲折的描述为“世界末日”的主题奠定了基础。
之后,女琵琶演奏音乐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首先,在《无调》中有“爱”,然后是“弦”和“声音思维”,讲述了所有的“人生失败”和“心中无限的东西”,展现了琵琶女性的`跌宕起伏。
然后,他继续写下了琵琶女孩的生活经历:在那些年里,琵琶女孩的技能被教授为“足够好穿”,外表被“秋娘装扮成嫉妒的样子”,京都的青少年们“努力地裹着头”和“一首红纱布的歌是未知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昏和黎明来来去去,所以最后,我不得不娶一个商人的妻子。这种怨恨、仰慕、哭泣的描写,与她上面的演奏、演唱相辅相成,完成了琵琶女子形象的塑造。
最终写下诗人情感的浪花为琵琶姑娘的命运而激动,表达了“你为什么会在天涯海角遇见一个人”的叹息,表达了相互同情、相互呼应的感情。诗歌生动活泼,一步一步,星罗棋布。两者层出不穷,也是主题。它就像一条河流,潮水滔滔,起伏久远。反复背诵,摇摆人心,感悟无穷。语言铿锵有力,形象生动;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雨像耳语一样水爆裂了剑和枪响了;珍珠落在玉盘上迎玉花底。这就像是听到它并在现场。
【解读《琵琶行》白居易】相关文章:
解读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女形象10-18
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解读09-22
解读白居易《琵琶行》中作者的情感变化09-10
琵琶行 --白居易08-21
白居易的《琵琶行》07-02
《琵琶行》 白居易06-03
白居易《琵琶行》09-06
白居易:琵琶行07-07
白居易 《琵琶行》06-27
《琵琶行》白居易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