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白居易造福于民的故事
故事是一种侧重于事情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跌宕起伏的文学体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造福于民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居易造福于民的故事
白居易,字乐天,唐朝时期太原(今属山西)人,他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诗人,还是一位敢直言、爱百姓、廉洁自律的清官。他的品行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传说,他任陕西周至县县尉时,城西的赵乡绅和李财主因为一块田地争论不休,最后跑到县衙打官司。赵乡绅把一条大鲤鱼的鱼肚中塞满了银子送到县衙,而李财主把一个大西瓜中也塞满银子送来。收到两份“重礼”后,白居易吩咐次日公开审案。厅堂之上,张暗示:“我的理(鲤)长,我是愚(鱼)人”;赵暗示:“我的理大(西瓜),我是瓜(西瓜)人。”白居易怒拍堂木:“今天,先判你二人‘买衙贿官’之罪,每人重责四十大板!”然后,立即派人把他们行贿的鲤鱼和西瓜取来,当众抖出其中的银子,民众一片哗然。杖刑完毕,白居易喝斥道:“今日责打,就是要你们今后奉公守法,老实做人。这些行贿的银子,我看就用来救济贫苦百姓吧!”并当堂宣示:“自古衙门面向南,理在后边钱在先。本县改衙面向北,钱路堵衙理通天!”从此,白县尉清廉秉公,爱民如子的名气,很快在全县传开。
白居易任左拾遗(谏官)时,忠于职守,不畏权贵,他屡次上书唐宪宗,反对宦官专权、结党营私,批评腐败的吏治,指出宪宗皇帝的过失,反映人民疾苦。
河东节度使王锷大肆搜刮民财献给皇上邀功,唐宪宗决定提拔王锷为宰相,满朝文武多是敢怒不敢言,白居易却挺身而出进谏说:“王锷苛刻百姓,所得财宝献给皇上。今若授以宰相,天下人一定会说是因为他经常向您进献财物才当上宰相的。如此一来,上行下效,岂不朝纲大乱。”宪宗虽然很欣赏白居易的才华,但见他屡次犯颜直谏,心中不满,又加上他得罪了宦官,于是贬他为地方官。
白居易从不考虑个人的得失,他任江州、苏州、杭州等刺史时,更是利用一切机会,为百姓谋福。他上书免除了受灾地区百姓的税赋并赈济灾民,所到之处,都有惠政留下。如在杭州任刺史时,白居易亲率州民修筑了西湖白沙堤,解决了当地的水旱灾害问题,并使沿堤的千亩农田得到灌溉。人们为了纪念其功德,将其所筑之堤命名为“白公堤”,就是如今西湖上的白堤。他离任时,百姓站满了运河两岸,官员和百姓哭喊着随船送行了十多里。他在《别州民》一诗中记下了这感人的场景:“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白居易严于律己,廉洁俭朴,始终如一。一次,他看到家中的两块石头,感到自己还是做了错事。原来,白居易到杭州天竺山时,在山上发现两片山石玲珑可爱,便顺手把它们带回家。现在想来,如果每个游人都象自己,带两片喜爱的石头下山,如此天长日久,天竺山将变成什么样子?自己认为没有带走杭州一丁点儿东西,难道这石头不是杭州的东西吗?他越想越不能原谅自己,悔恨万分,忍不住提起笔来,作了一首自我检讨的诗: “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为两片石头自责,其为官之清白,令人感佩。
白居易因政绩斐然,后被任为刑部侍郎、太子少傅、刑部尚书等。他执法如山,为民伸冤,深受百姓拥戴,真正做到了“官清民自安”。
他一生写下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报国之志的诗篇,与李白、杜甫同被誉为中国诗坛的三大巨星,成为享誉全世界的文化名人。白居易认为,诗歌必须担负起“补察时政”的历史使命,并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目地。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才能写出有感染力的诗歌。他的诗连不识字的老人、儿童都能听懂,赢得了广泛的读者。据说他每写一诗,必对老妪读之,老人不明白就改写,被传为诗坛佳话。
“上天无亲,惟德是辅。”上天是不会偏袒任何人的,是福是祸,完全在于自己的品行;净化心灵,修身养德,应该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而为官者,则应该有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要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官者品德高尚,方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恪尽职守,为民造福。
白居易的生平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后迁下邽(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白居易父亲后来在河南巩县当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就举家搬迁到了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出生于新郑县(今河南新郑)东郭宅,在新郑生活到12岁,后为躲避中原战乱转移到江南。迁居卒于武宗会昌六年。是另一文学家白行简的兄长。
白居易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破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白了。至今还有他出生七个月“略识之无”和初到长安“顾况戏白居易”等典故。他的诗不仅在中国,在日本和朝鲜等国都有广泛影响,他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号“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极为有名。其中《琵琶行》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较为有名。邓肖达曾说:“正是因为白乐天的诗老妪能解,才确立了他的诗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白居易石像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宋代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晚年与“诗豪”刘禹锡友善,称刘白,提倡歌诗发挥美刺讽喻作用。其词极有特色,以风格明丽见长,为后世词人所推崇。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问刘十九》《买花》《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等。
白居易的为官经历
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二十六年(800)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他说自己是“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帮助他升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穆宗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满后任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七十岁致仕。比起前期来,他消极多了,但他毕竟是一个曾经有所作为的、积极为民请命的诗人,此时的一些诗,仍然流露了他忧国忧民之心。他仍然勤于政事,作了不少好事,如他曾经疏浚李泌所凿的六井,解决人民的饮水问题;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认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就不会受旱灾之苦了。这就是有名的“白堤”。
【白居易造福于民的故事】相关文章:
白居易《别州民》07-09
白居易《别州民》阅读练习及答案03-10
白居易背后的故事11-29
诗人白居易的故事08-31
烤饼与白居易的故事05-30
有关白居易的故事09-26
关于白居易的故事09-02
白居易与元稹的故事11-23
白居易大师的童年的故事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