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通用8篇)
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下面小编收集整理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带给大家。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二、作者介绍
岑参(cén shēn)(约715年—770年),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三、 诗文赏析
(一)重点字词
1、教师范读,聆听感受。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2、 读准字音
岑参 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锦衾薄 qīn báo
瀚海 hàn 阑干 lán
羌笛 qiāng 风掣红旗 chè
3、 请一位读书好的学生来读,其余学生感受。
(二)整体把握
1、 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文意。
2、 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
师: 请同学们说说哪些诗句是写咏雪的,哪些诗句是写送别的?
学生答教师明确:
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三)赏析写景的句子
思考:你喜欢哪些写景的诗句,说说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可能会品析到的句子,适时加以指导,参考如下: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重点赏析这句话,教师引导: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紧接下来,又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这句体现了作者的豪放风格。
学生继续找句子赏析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迅疾猛烈,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四)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学生回答,理由自由阐述,句子归纳如下:
①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②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③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重点引导赏析第三个句子
意思: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师: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你此时在想什么?
学生自由说,教师小结: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这句体现了作者送别时的惆怅心情。
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1.抓关键词
2.看修辞方法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师: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联系?(再次诵读,加以体会)
答: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情。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四 、深情诵读,尝试背诵
男女生分读全诗:女生读咏雪部分,男生读送别部分;
全班齐读
五 、总结
全诗共18句,以“雪”为线索。全诗以雪景起,以雪景结;由雪而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诗中描绘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组成了一幅壮阔奇丽的万里边疆风雪图,它既是饯别送行之背景,又是作者抒情之寄托。以写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真挚而复杂的感情——对北国风景之赞叹,对灿烂春光的憧憬,对别友之惆怅,对故乡之思念——全部寄托在这壮丽的雪景中了。
六、 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
2、 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2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2、体会本诗送友时的无限惆怅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难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四、教具:录音、课件
五、板书设计:
(第1—8句) 送别前(八月飞雪苦寒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第9—14句) 饯别时(军营饯别奇寒图) 气势雄伟 想象奇特(风雪送友图)
(第15—16句) 临别时(东门惜别惆怅图) 寓情于景 浪漫色彩
(第17—18句) 送别后(雪地伫立思乡图)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作者及作品介绍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 “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判官,官名,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武某可能是其前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岑参中年两度出塞,因为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很擅长写边塞诗。他的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擅长于写七言歌行。
其诗与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齐名,并称“高岑”。
三、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一)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
1、 指名学生朗读
2、 正字音:裘 衾 薄 着 瀚 阑 饮 羌 掣
3、 明节奏: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音调的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注意声音上的整齐。
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意义的节奏是按诗句的语义来划分,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4、 教师范读
5、 学生齐读
(二)二读
要求:再现诗中形象,理清思路,找出诗中抒情发展的线索,沟通学生、读物和作者之间的思想感情。
1、 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身临其境进行联想、想象,使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2、 学生默读,理思路
讨论〖明确〗:全诗共18句,根据文题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个层次。前10句为一层:从不同侧面咏雪。后8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第一大层又可分为三小层:
前四句写西北边境奇丽的.雪景,先写雪前肃杀可怕的景象,后写雪后美景;
第5—8句从帐外写到帐内,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
第9、10两句从帐内写到帐外,描写广阔沙漠和万里愁云,为饯行场面作铺垫。
这一层,作者开篇从大处落笔,总写塞外狂风飞雪;又从小处着眼,细写寒冷难熬程度;最后又回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自然地引出送行离别的苦楚之情。
第二大层又可分为两小层:
第11—14句写宴请归客,并描写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
第15—18句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3、 学生默读,找线索。
我们过去读过的许多文章,往往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请同学们举例
说明:《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为线索安排情节;《我的老师》以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的感情为线索;《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的线索。
本诗也有一条线索。
讨论〖明确〗:本诗以“雪”这一景物为抒情发展的线索。
“雪”共出现四次,组成四个画面:
第一次——送别前的“飞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八月飞雪苦寒图”;
第二次——中军置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军营饯别奇寒图”;
第三次——临别时“雪满天山路”,在读者面前呈现“东门惜别惆怅图”;
第四次——送别后,“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读者面前呈现“雪地伫立思乡图”。
4、 小结:
全诗以雪为抒情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
诗的开头从“飞雪”入手,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戍边将士苦寒的情景,接着,诗人以形象的笔触,描绘了西北边塞一幅愁云惨淡的风雪送客图。诗人寓情于景,含蓄地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3
【教材分析】
北风席卷大地,冻僵的白草被风折断,胡地的天空八月就飞舞茫茫大雪。好像一夜里忽然刮起了春风,千万棵树上的积雪如梨花盛开。本来让人心生寒意的严冬,在诗人的笔下,却显得如此富有生机!那梢头的片片积雪哪里是雪,分明是簇簇相拥的'梨花啊!诗人送别朋友归京,本是让人难以割舍的离愁别绪,但作者知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今日一别,明年开春定会重逢,既是这样,为什么不能好好地为即将到来的春天高歌呢!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如官等8个生字。注意如在虚宫格呈现的形状为左梯形。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知道诗人的情感,知道冬天来了,春天就不会远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件或古筝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你会背哪些古诗?(指名随意背诵古诗20首)你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谁认识。(板书:岑参(加拼音)。学生随教师多读几遍。(简介作者)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善于描写冬天的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乐观的生活态度,后人对他文章中的两句诗偏爱不舍。想知道是哪两句吗?现在就让我们与岑参一路同行,去体会他诗中的意境吧。(板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齐读课题。[用送组词:送别、送行]
这首诗就是一首送别诗,现在就听老师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请你把它圈起来。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边利用拼音自读古诗,边画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读得连贯。
2.检查自读情况,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样记住折、梨的?(生汇报识字方法。)
点拨:
(1)梨是形声字;他它能组什么词?
(2)折是翘舌音,也是多音字,还念shé;与拆区别;生书空。[板书: 折:zhé(打折) shé(折本)]
3.说一说:诗中写什么时间的景色?又写了哪些景物?你是从哪句话读懂的?
点拨:
(1)冬天的风是什么样的?(幻灯出示:北风声)
(2)播放风声,想象说话:你眼前出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3) 白雪皑皑,北风呼啸,看到这样的一幅场景,你有什么感受?(出示雪景图)
(4) 好朋友要远行,但不久的将来你们还会重逢,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5)结合每一句进行朗读指导、训练。
4.配乐诵读全诗。(个人读、评价读、小组比赛读)
5.背诵诗句。(男女生比赛读、背)
五、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官、送、归、折、胡、如、树、梨
2.认读、组词,用送行说话。
3.观察送、官、折、树的结构,并说一说它们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重点指导树、如、归。
如在虚宫格呈现的形状为左梯形。女要写得伸展,口要写得小些。
树是左中右结构的字,要把中间的又写得小一点,捺要变点。
归字结构左窄右宽。左边是一笔竖一笔撇,右边是倒山,最后一笔不出头。
5.学生描红、临摹。
六、交流资料、扩展朗读
自古以来,人们都有各自喜爱和赞美的季节。古代诗人除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外,还写了很多赞美冬天的诗句,下面我们一起去回顾一下。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七、课后作业、扩展活动
积累赞美冬天的诗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4
教学目的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五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3、教学时数:1课时。
4、教具:多媒体计算机、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早就听说我们 班的同学很了不起,博学强记,能背不少的古诗词,上课前老师组织同学们做个小游戏,一分钟古诗词句子背诵,看谁记得多,背的多。
请每组老师右手边的同学背,左手边的同学数。请准备好,开始!(计时)
统计背诵的数量。请以热烈的掌声鼓励我们班上的背诵小明星。(老师送你一个小礼物,热烈的掌声)
2、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这些诗歌语言精练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能使人沉浸在诗的节奏和音乐美之中,给人一种陶醉,一种享受。我们今天在一起欣赏《诗词五首》中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节课要求同学们理解,背诵这首诗,同学们有信心吗?声音大一点,自信心强一些!
(板书)岑参
3、解题。
(1) 请了解岑参的同学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2) 读过边塞诗的同学们介绍一下唐代边塞诗。
(投影作者简介及边塞诗)
二、课文研读
(1) 诗中的“歌”表明此诗体裁为在诗中的“歌”、“行”、“体”
(2) 此诗为诗人在新轮台幕府的送友人所写。
(一)一读:掌握节奏,领略音乐美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
(1) 学生自由朗读。
(2) 正字音,抽学生(投影)。
(3) 明节奏(投影)。
(4) 学生试读(左手边同学读给右手边同学听)。
(5) 教师范读(配乐)。
(6) 处理内容疑难。
(二)二读再现形象,把握感情
要求:再现诗中形象,理清思路,找出抒情发展线索,理解感情。
1、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身临其境进行想象和联想,使脑海中出现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1) 学生读,抽学生谈画面。
(2) 学生读投影展示画面。
(3) 学生默读,理思路,找线索。
2、提示:全诗写什么景,叙什么时,可分几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A、送别前:八月飞雪送寒图,情奇激奋。
B、饯别时:军营饯别奇寒图,哀怨低沉。
C、临别时:东门惜别惆怅图,孤寂凄凉。
D、送别后:别后雪池思乡图,惆怅。
(4)思考全诗表达的感情
诗人以夸张的笔法,气势磅礴地写出边塞的景色,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三)三读:紧扣词语,体味意境,探索特色
(1) 学生谈自己喜欢的句子,说理由。
(2) 教师出示赏析“忽……”投影。
(3) 学生举例赏析。
三、背诵
举送别诗: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
四、教师小结: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多多采撷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佳词丽名,能够出口成诵。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5
教学设想
1、了解每位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每首诗歌和散曲的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4、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三、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
四、边读边分析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五、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6
教学设想:
这是一首融合了“咏雪”与“送别”两种主题的边塞诗。学习这首古诗,我们不妨透过诗人好奇的双眼,借着想象的翅膀,以“奇”、“情”贯穿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提升。教学中,采用点拨、引导的方法,要求学生不仅善于体会,还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共同构建一个“诗话”的课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抓取奇特的景物描写及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能在品析中去感悟诗歌独特的语言美、意境美。能通过对诗句的品读,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以“奇”为切入点,把握诗歌的'内容;从“情”出发,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鼓励个体感悟、小组合作,体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情感,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学习作者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而表现出的乐观昂扬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 难点:
1.领略岑参的诗歌“好奇”的特点。
2.感悟诗人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
1.听录音,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指名配乐朗读。
(三)赏析诗歌
1. 解题
2. 领略边塞美景
(1)小组合作活动
把文中描绘奇景的相关句子找出来,并用短语“天气奇_____”“地域奇______”“风雪奇______”“雪花奇______”来概括。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参与活动。
(3)汇报,点评。
(4)赏析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体会诗人感情
(1)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感情。
(2)指名汇报——依依惜别之情和乐观豪迈之情。
(3)赏析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齐读课文,感悟诗人的乐观豪迈之情。
4. 梳理文章结构层次
(1)欣赏图片,用文中诗句来描绘画面内容。
(2)学生交流讨论:咏雪和送别有何联系?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汇报小结,出示板书。
(四) 拓展练习
1.你还喜欢文中的哪些诗句,为什么?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五) 全课总结
(六) 布置作业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诗歌,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感受边塞瑰丽的雪景,体会作者与武判官的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激发学生阅读边塞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读、注、悟的方式研读诗歌,感受边塞瑰丽的奇特的雪景,体会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交流信息
请同学围绕课题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个人资料。
二、研读课文,体验感悟
1、诗人从哪些地方送他的朋友武判官?要求:默读课文,作一下记录。
答:
①中军主帅的营帐
②辕门(注解解释)
③轮台东门(注解解释)
④天山
2、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中军主帅的营帐里为朋友武判官饯行,在辕门口为武判官送行,在轮台的东门为武判官送别。通过这一路又一路的送别,你感受到了什么?
答:依依不舍。
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下这八句诗句,感受诗人为即将远行的朋友送别的气氛。
3、假如你是诗人,当你在中军主帅的营帐里、当你在辕门口、当你在轮台东门为武判官送行时,你观察到些什么?你又想到些什么?
要求:
①自读,在书本上批注;
②找出相应的诗句,并发挥你的想象;
③同桌互相讨论。
(1)师:当岑参坐在中军主帅的营帐里,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生:“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环境恶劣。又一场大雪要降临了,担心朋友的归家之路。
师:为什么不用“乌云”而要用“愁云”呢?
生:突出离别时凄凉、悲伤的心情。
师:要求朗读这一句,读出感情。(个别读、齐读、闭上眼睛试背、学生个别背、有感情地背)
(2)师:诗人在中军主帅的营帐中,还听到了什么呢?
生:“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都是声音凄凉的音乐,和朋友告别时心情凄凉,同时在送别时也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师: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依依不舍、凄凉。
(3)师:但是天下无不散的筵席,送别到辕门口,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生:“纷纷暮雪下辕门”,雪很大,说明武判官归京之路的艰辛,诗人也担心朋友回家的安全性。
师:要求朗读这一句,“掣”字要加强语气。红旗本应该呼呼地迎风飘扬,现在却“冻不翻”,可见天气之寒冷。
(4)师: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当他送别朋友武判官至轮台东门时,什么映入了眼帘呢?
生:“山回路转不见君”,山路曲折,一会儿就看不见武判官,诗人于是担心朋友回京之路。
生:“去时雪满天山路”,大雪铺满天山的路,山路很危险。
(5)师:朋友走远了,为何诗人还站在那儿呢?
生:依依不舍,目送着友人,想多看他一会儿。
师:在冰雪的旷野之中,凝望着朋友远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蹄的脚印伸向远方。在这一瞬间,作者久久不愿离去,他可能在想什么呢?
生:为朋友的归京之路担忧。
生:何时能再见,这一别可能就是永别了。
(6)师:天苍苍,野茫茫,站在塞外,眺望京城,朋友已经远去了,任天上的大雪纷飞,“我”站在雪原中,静静地、静静地陷入了沉思。
结尾之处把雪景和送别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写得可谓回味无穷。
朗读最后四句,感受站在雪原上的心情。站在雪原上,你就是诗人。所以要读得缓慢,体会诗人的心境。(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师:在读这一句诗时,该如何处理感情?(请学生评价小组读的情况)
生:“马行处”要读得缓慢。
师:背诵这四句诗。(自己背、个别背、齐背)
师:朗读“瀚海阑干百丈冰……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十句。
(7)师:望着朋友的身影远去,望着地上留下的长长的马蹄印,望着这条回归故乡之路,诗人思绪万千。从南方来的“我”,还将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生活下去呢?围绕诗歌的前八句,感受一下。(同桌讨论)
生:“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天气寒冷,环境恶劣。
生:“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狐裘”、“锦衾”都是质地十分好的材料、很保暖,但在北方不管用。南方来的诗人不适应北方的生活。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由此联想到南方的梨花。雪非常大,都压在树上了。
生:“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农历八月在南方还应该是秋天,秋高气爽,但是北方却在下雪,令人难以忍受这样的环境。
生:“悲愤卷地百草折”,草一般不易折断,因为天冷、风大,所以被折断了。
师:第一句该如何朗读?
生:“折”、“即”重读。
师:朗读诗歌的前八句。
师: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为他的朋友武判官送别。既有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也有对自己在塞外孤寂落寞生活的惆怅、失落。望着这条归京之路,朋友远去了,依依不舍。然而“我”哪一天也能踏上这条回归故乡之路。诗写到这儿,真可谓意犹未尽、荡气回肠。一起朗读全诗。
三、小结全诗,拓展延伸
打开唐人的诗卷,送别诗比比皆是。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滔滔江水引得李白滚滚情思)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千尺潭水牵动着离人的情怀,也表达了对友人的谢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洗离愁别恨,写得诗境高远)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这一杯酒中,承载着王维对友人的挚诚)
“不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写得慷慨悲歌,发自肺腑)
这一首首唐诗,不禁让我们更深刻地体验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课后作业:
1、抄写古诗、解释加点字。
2、背诵诗歌。
3、搜集送别诗,其中不少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流露出作者的真挚情感,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内容涉及“咏雪”、“送别”两个方面,和学生以往学习的唐诗相比,篇幅长了,内容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难度。鉴于此,课文学习落在分析诗歌“奇景”、“奇情”两个点上,使诗歌学习避免了支离破碎的图解,简单的理性分析。而作为诗歌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诵读这个环节,在常规教学中,往往采取的是播放录音,让学生在听读一遍以后进行朗读。由于受时空限制,学生的朗读很难按要求得到提高。于是我利用视频,诗中的场景加上恰如其分的飞雪配乐及名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诗境中。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个人的喜好选择示范朗读进行聆听和仿读,同时选择自己喜爱的乐曲为自己的朗读配乐,大大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这样,学生的朗读水平在课堂上可以有效地得到提高,朗读教学也落在了实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8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
培养爱国情感、认识朋友间的友情。
2、知识目标
①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②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③品味语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④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3、美育目标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
4、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诵读能力,欣赏能力、想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重点)
2、理解作者的精巧构思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难点)
学法引导:
1、背诵全文。
2、抓住难点、要点疏通文意,启发自行领悟。
3、反复诵读,教师点拨,师生共同分析、欣赏。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对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学生质疑,师生共同回答。
2、训练朗读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
②质疑法
③讨论法
④背诵法
2、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3、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
4、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2′)
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是可以依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3′)
请同学们翻开课文,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注意:听清字音与句读,最好提笔作上记号。(师配乐朗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三、自由朗读,理解文意(8′)
1、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文下注解疏通文章大意,并记下弄不明白的地方,待会全班讨论解决。(教师巡视,随时解答一些学生的疑难问题。最后全班交流。)(全班交流的方法是:一个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教师鼓励其他学生给这位同学解说明白;同学们都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讲解。)
2、下面,同桌或前后桌两人组成一个小组,一人读课文,一人说译文。读完一遍后交叉进行。
四、品析课文,训练想像(10′)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将写景与送别的过渡句用“____”标示出来。(在“愁云惨淡万里凝”)
2、下面,请大家任选角度,将前面咏雪的句子和后面的送别联系起来。比如说:雪是冷的,可朋友的心是热的。(雪是洁白的,朋友的情是纯真的;雪美丽得令人温暖,朋友情真挚动人;雪中生活是寒冷的,朋友的归途令人担忧;雪中生活是艰苦的,它令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盼望归去;纷纷大雪,是不是上天为朋友归京而献上的贺礼?奇丽的边塞风景,是不是为离情别意抹上豪迈?)
3、听读,揣摩:在送别的酒宴上,在挥手的那一刻,“我”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明确;对朋友归京,“我”感到高兴。因为对戎边战士来说,能和家人团聚可喜可贺的一件事。“胡琴琵琶无羌笛”,在急管繁弦中,在杯来盏去中,仿佛可以听见诗人由衷的祝贺:“来为你归京干杯!”然而朋友情深,轮台距离长安路途遥远,这一分手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尽管是军中大丈夫,依依别情仍然袭上心头;千里冰封,沙海纵横,朋友这一路可会顺利?今日我送君,何时人送我?“雪上空留马行处”,那一行马蹄印啊,将我的牵挂和惆怅一直延伸到长安。
五、自由赏析,体验文美(12′)
作者在整首诗中,既有细节的勾勒,也有浪漫奇妙的想像。既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又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感情。可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俗话说“好文章不厌百回读”。尤其是好的句子、词语一定要品一品。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词语拿出来读一读,评点一下。好,大家先准备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
【课堂设想】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明确:“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的眼里,幻化成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明确: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的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反常的细节再一次传神的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鲜红的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③“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明确:这两句运用了夸张与对偶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地勾勒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恶劣的天气长途不跋涉必将是无比艰辛的。“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④“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明确: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与朋友之间的难舍难分的依依别情,为友人归程艰难而担忧的关切之情,有友人归京通往家乡的马蹄印迹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小结:诗歌以恢弘的气势、寓情于景的手法,既描写了唐代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又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六、朗读指导,背诵课文(10′)
1、齐读课文。我们该怎样读出作者所表达的这种感情呢?好,请大家先酝酿一下感情,然后一起来读。
2、学生评价。(边评边读)
3、分组朗读。刚才我们读了,又议了,知道该如何带感情地读,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诵课文,请男同学读写景部分,女同学读送别部分。
4、背诵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达到了熟读成诵吗?好,请一位同学带着感情背诵课文。(齐背课文)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相关文章: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05-16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10-10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词09-19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鉴赏08-23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解读11-18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及赏析08-15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及翻译11-16
岑参《白雪歌送判官归京》全文05-16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文拼音及赏析08-17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赏析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