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艺术特色

时间:2023-04-16 12:13:38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艺术特色

  导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以雪生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方面,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人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意境赏析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写作特色,欢迎大家阅读!

浅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艺术特色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

  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诗歌在审美艺术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寓情于景

  寓情于景就是通过写景来抒情,感情的抒发寄寓在对景物的描绘之中。也就是说,不直接写感受,主要是写景,是在景物描写中渗入、融化情感。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胡地风雪之大,寒冷袭人的自然环境,表现出戍守胡地的将士们的生活的艰辛,也为表现武判官归京而设置了环境。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方法,也是多样的。因而,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也是多样的,或者以乐景表哀情,或者以乐景表乐情,或者以哀景表哀情。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说,这里,诗人反用了南朝萧子显《燕歌行》中“洛阳梨花落如雪”的诗意。诗人以梨花喻雪,以江南春景喻北国冬景,表面描写的是雪景的奇丽,而实际上通过美的雪景来表现出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态度,同时也为送别朋友营造了美好的氛围。在唐朝时,许多志士仁人都是想通过战争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所以,在诗歌中,特别是边塞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气魄是宏大的,态度积极而乐观的。即使环境是恶劣的,在诗人笔下,情感也是如此美好。可以说,高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极力描写边塞恶劣的环境,来表现对将士们的爱国精神的赞扬,表现得是雪中送友人的真挚情谊。

  二、想象丰富

  黑格尔说过诗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是诗歌立意和构思的基础,是使诗歌立意和结构通向新颖、奇巧的桥梁,是诗人描绘形象、创造意境的必要条件。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人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了,借助夸张手法,注重大笔挥酒与细节描写,展示出边地的奇妙景象。首先,奇思妙语。如,首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诗人以“劲草”见“急风”,把看不到的风(感觉感知的)通过草(视觉感知的)来表现,特别是一个“卷”字,就把边塞的风急风大的奇景表现出来。其次,思维跳跃。“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可以说是大手笔与小细节结合,是诗人思维的极大的跳跃,一方面用夸张笔法总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图景,表现出了边塞环境的整体恶劣,另一方面刻画了冰雪覆盖“辕门”,而军旗“不翻”的军营环境。这里,由天而地,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思维大步跨越。再次,虚实交错。也就是说,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是真实的描写,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浪漫奇妙的想象。这样,不但再现了边塞的自然环境,也表现出诗人乐观主义精神。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

  三、节奏鲜明

  语言的节奏是指语音的徐疾、高低、长短、轻重以及音色的异同,在一定时间之内有规律地往返回复、交替出现的组合形式。在诗歌中,主要表现在诗中的平仄、押韵以及换行形式等。就押韵来说,押韵是构成诗歌格律的主要手段之一,无韵不成诗。韵在古代诗歌中形成音律上回环往复之美。正如朱光潜在《诗论》中所说:“韵在一篇声音平直的文章里生出节奏。”就《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用韵来说,诗人运用了换韵的方式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的方式,不但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而且韵也成了意义转换的标志。具体来说,诗歌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跟着变换,节奏自然分明,描绘的场景特点也就明确。比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开篇入声起音,显得很陡促,押“e”韵(注意:作为诗的押韵的“韵”并不等同现代汉语语音学上的韵母。为了便于现代理解,权且用现代汉语拼音说明,以下同),并与风狂雪急的景象相配合。接着下面出现了音韵舒缓、轻柔,押“a”韵,与 “春暖花开”的美景和谐。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到了最后“轮台 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时,押“u”韵,音韵又渐入徐缓,与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的景象相和谐,人去雪地空,给人以无穷的想象。

  四、含蓄蕴藉

  含蓄蕴藉就是把所要表现的思想情感含蕴在极其可少的艺术形式之中,表现出言少而意多,或者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其审美意义在于给读者留下审美想象空间,提高读者审美想象能力。诗歌是想象的艺术,表情达意讲究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在这首诗歌中,从“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开始就由描写转入抒情,但没有一句是直接表露送别的情怀,而是将离别之情含蕴在叙事与写景之中。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这里通过送别时演奏的三种异域乐器“胡琴、琵琶与羌笛”,就形象地传达出他乡送客的心情。又如,“纷纷暮雪下辕门”、“去时雪满天山路”这些都是环境描写,但通过这些描写,渗透了诗人与朋友分别时不舍的深情,表现出对朋友归途艰险的关切。特别是最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真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里,寓情于景,将离愁别绪含蓄于叙事写景之中,委婉传达,不但表现出离别时的伤感,而且在情景交融中,表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

【浅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艺术特色】相关文章:

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艺术特色11-08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主题艺术特色分析08-2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景与情浅析11-03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艺术赏析10-16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翻译12-3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反思12-1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词11-2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翻译10-07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12-30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翻译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