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范例
引导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天宝十三年岑参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范例,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唐诗、宋词、元曲闻名世界,是我国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人的名字永远镌刻在每个人的记忆中。这节课我们学习唐朝古体诗两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
教师先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反复诵读后,了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此诗描绘了唐代边地特有的风光、奇寒,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雁门太守行》一开头便点明战争的危急形势: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乌云重重压下要把城墙摧垮。接着极力渲染战场惨烈的气氛:号角声声在秋风中回荡,天寒霜重鼓声不扬,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土地,在夜幕降临时映出紫色的霞光。诗的末尾抒写危城守将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三、阅读分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1)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通过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发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诗歌具有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和音乐性。
诗歌的种类:就体裁方面分为旧体诗(包括词、曲)和新诗。旧体诗包括古体诗和唐代以后的近体诗(律诗、绝句)。新诗有要求严格些的格律诗,有格律要求不严的、写起来比较自由的自由诗,还有介于散文和诗之间的散文诗。
(2)了解如何去欣赏诗歌的特点。
①通过分析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②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③通过研究把握诗歌描绘的人、景、物。
④通过赏析领会诗歌的深刻含义。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简介。
岁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多年生活在西北边疆,对边塞自然风光军旅生活有深切体会。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兴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在轮台的军府送武判官回京城时写的,抒发了无限惆怅之情。
3.教师范读本诗,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4.分析。
(1)第一句话写了什么内容?(讨论后回答)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
大雪飘洒,天地一色。
(2)看着架满树枝的雪絮,诗人想到了什么?有怎样的作用?
答:诗人张开了想像的翅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紧接下来,又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
(3)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回答)
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勾勒了怎样的雪景,起了怎样的作用?
这两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地勾画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必将是无比艰辛的。“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5)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寄离情,那么以下则以白雪为背景正面写送别之情。
文中写军帐中钱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6)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
答: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尽管风势猛烈,辕门上的红旗已被冰雪冻结得一动不动了。这一生动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那以白雪为底色上的一点鲜红,为那冷色基调的画面增添了一丝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为洁白、寒冷;那雪花纷飞的空中不动的红旗,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富有诗意。
(7)“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几句话答:点明了送别的什么?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讨后回答)
答: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大雪封山,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
(8)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联系?(再次诵读,加以体会)
答: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情。
5.对重点内容进行训练。(略)
四、总结、扩展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扩展:课下再找一些边塞诗来读。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让学生体会边塞诗歌的特点。
五、拓展延伸
(一)用诗
教师:现在对这首诗已经学得不错了,大家知道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吗?是运用。我想和大家做一个用诗的挑战游戏,可以是直接引用,也可以化用。大家有些为难,先看两个例子吧。
屏幕展示用诗举例:1、引用: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移植杜甫的记忆。有了他的记忆,我会感受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伟大之心;也会体味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胸襟,品味他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欣赏他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化用:“前不见青山,后不见绿水,念天地之污染,独怆然而涕下。”(仿《登幽州台歌》)
教师:大家愿意选择哪句诗呢?看来大家都愿意选择诗中的名句。为了避免大家选择的诗句过于集中,如果敢于挑战其他诗句,我们可以给他加2分。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个人进行创作。
学生:展示创作内容。
教师:适当鼓励点评。
(二)送别诗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积累的送别诗。想想这类诗在情感表达、意象运用、意境营造等方面有哪些共同点?
1、送别诗展示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渭城曲》等
2、 送别诗赏析
(1)创作心理: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2)意象运用: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渡口、南浦、杨柳、夕阳、酒、秋等。诗歌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
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最多、也最情意缠绵的一个意象。柳谐音为“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一是表示依依惜别之情,二是表示殷勤挽留之意。
长亭与南浦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有欢聚就有离别,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远行代步的或者是乘车(各种各样的车),或者是骑马(也包括其他善足的牲口)。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送别钱行之用,于是就有“十里长亭”这一说法。唐代诗人李白《菩萨蛮》词曰“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贮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一旦在诗歌中看到“长亭”“短亭”的意象,人们眼前便会浮现出在长亭古道、衰柳斜阳的背景上古人设宴钱行的情景,并油然而生“举手长老老,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依依惜别之情。近人有一首《送别》歌这样唱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霄别梦寒。”(李叔同词)
南浦,代指送别地。在唐代诗人笔下则更为普遍,“南浦”在诗中俯拾即是。如盛唐诗人王维《送别》诗曰:“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为报故人憔悴尽,如今不似洛阳时。”中唐诗人白居易《南浦别》诗曰:“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清人王琦注中引曾益曰:“南浦,送别之地。”
美酒,如果说我们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总是泛着酒光,飘着酒香、回荡着“对酒当歌”的高吟低唱,那是一点也不过份的。其中最有名的还要数唐代诗人王维的那首《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还有《送别》诗曰:“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睡,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无论是不得意.还是离愁别绪,亦或是对酒当歌一醉方休,都借酒表达出了不忍之情、不舍之谊。“多情自古伤离别”,朋友将要分别,怎能少了酒这个最能传达情谊的东西呢?
朋友离别时也是一定要饮酒的,举酒属客,频频劝饮;离别后则往往独自以酒遣杯,细细小酌。仿佛酒能寄酒、酒能消愁,其实,“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因为“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不断地重复着“概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在离别时举杯痛饮,其实不仅是抒情、遣怀、解愁,更重要的是还饱含有深深的祝福之意,就像唐诗人高适所放歌的那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举杯祝福,祝福人生如意,前路一征光明。
总之,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只要一见到“长亭、渡口、南浦、杨柳、夕阳、酒”等意象,就会像敲击了钢琴上某一个特殊的琴键上立即会发出一片特殊的声响一样,定会在脑海里唤起一片联想,一片有关离别情怀的联想。不管是亲人离别也好,龙人离别也好、恋人离别也好,总之联想起来的是一种令人黯然神伤的离别情绪。
(3)情感表达: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如李白的《赠汪伦》,柳永的《雨霖铃》。或者是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或者是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或者是反映漂泊的羁旅行愁,如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4)写作手法
托物寓情 形象生动
就是采用托物或比物的手法来表达某种情谊或情怀。情谊是一种无形的东西,要把无形的东西变成形象的东西,就需要施展多种艺术手段,包括托物寓情在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此句以水深比情深,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名家赞道: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此外,比较有名的托物寓情的诗句还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是托劝酒表达对友人的情谊。“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这是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亲友。这比通常的带口信报平安,泛泛的自我表白,要形象深刻多了。
寄情于景 情景交融
好多送别诗,表面上看犹如一幅幅秀美的风景画,没有什么情谊。但仔细一品味,便可以从中体验到一股浓浓的、深沉的情愫。典型的句子,莫过于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笙带夕阳,青山独归远。”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送灵澈返竹林寺,虽不长,却句句如画。虽然字面上找不出一个情字,但从画面中仍可感受到诗人的情意。首先,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挚的情谊。如“青山独归远”这句,“青山”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则显示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之情。其次,这首诗勾勒的是一种闲淡的意境。这种意境又是和诗人当时官场失意、萌生归意的心情吻合的,或者说是当时诗人心情的写照。由此可以说,该诗看似无情却胜有情。
鉴赏送别诗的方法:
1、积累离别诗常用意象。
2、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3、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借景抒情、衬托。
送别诗鉴赏实例:
1、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参考答案:①景物:“春江渺茫”“日暮”。②三四句替远去的友人设想:日暮之时会停泊在哪里呢?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
2、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使用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反衬;哀景衬壮情。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对友人真诚情谊。)
六、结语
教师:仔细回味,诗人岑参留给了我们什么呢?边塞的奇异风光,丰富的思想感情,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记住边塞诗,记住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11-08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05-27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03-27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05-20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03-28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05-07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参考01-07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优秀教学设计04-24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及反思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