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7篇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代表作。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三年(754),是诗人二次出塞,任安息、北庭节度判官时,送前任(武姓判官)归京的送别诗。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诗人起笔遒劲有力,“北风卷地白草折”与李白的“北风怒号天上来”有异曲同工之妙,痛快淋漓地写出了北风之凛冽,“卷地”二字写出了风势之猛,暗合了周边无遮无掩的荒芜。其猛烈的实际表现是“白草折”,“白草”是古代西北所产的一种草,其特点是坚韧(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王先谦补注),“折”这里指折断。连坚韧的白草都撕裂了,可见风之强劲有力。这句是俯视。“胡天八月即飞雪”则是仰视,“胡天”即诗人身处的塞北之地。“即”字,用词精准,表现力极佳,写出了南来之人的惊奇与诧异。“飞雪”形象地状出了大雪飘舞,纷纷扬扬的景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咏雪的千古名句,往往被误读。很多人甚者学者都认为,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如果不结合原诗的意境,仅就摹写雪景而言,是说的通的。
如果结合上文“北风卷地白草折”和下文“瀚海阑干百丈冰”,就可以看出诗人所写的酷寒之地的荒芜,恰恰缺少树木。所以笔者认为:这里诗人只是借南方人所见过的梨花盛开的景象,来比拟北地之雪的急骤与纷纷扬扬的形态。诗人不是简单地将雪花比成梨花,而是用春景(暖景)比冬景(寒景),既写雪之形,又慕雪之态,还写出了雪给南来之人独特的心里感受。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诗人的视线,从仰视再回归帐内。“散入珠帘湿罗幕”承上启下,转换自然:那朵朵雪花,飘飘而至,穿过珠帘,粘粘在罗幕上,慢慢地消融……接着,诗人以军旅生活的三个细节,证实了帐中难以想象的奇寒,“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狐裘”、“锦衾”这样高级的御寒品都不能抵抗酷寒,角弓被冻得连素日臂力惊人、勇猛善战的将军都无法拉开,铁衣,这平日里不离身的“军装”,更冷得难以穿到身上。“将军”与“都护”互文,诗人从高级将领军旅生活的细节,写出了塞北之地的酷寒,而普通士兵的生活则留给读者去想象。
视线再次移动到帐外,“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以夸张的笔墨,绘写出了塞外之地广袤无垠的雪景:沙漠纵横,浩瀚如海,冰天雪地,触目惊心,乌云密布,光线昏暗,“愁云惨淡万里凝”为下文的抒情作了铺垫,“愁”字还抒发了对武判官归途艰辛的无限愁情。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诗人荡开一笔,接着叙写送别宴会上的热闹场面。“中军置酒”说明送别的规格之高,是在主帅营帐摆开了宴席。“饮”是宴饮,“归客”指的是即将归京的武判官“胡琴琵琶与羌笛”,看似简单地罗列了三种边塞特有的乐器,却勾起读者对宴会场景无穷的想象,其顺序也大有讲究:胡琴浑厚,歌舞伴奏;琵琶委婉,气氛减缓;羌笛凄凉,善诉离肠。这个罗列还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显示出宴会欢乐热烈的气氛。
宴会过后,曲终人散,走出营帐,“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是怎样一种奇异的景象:纷纷扬扬的大雪笼罩了军营辕门,红旗似乎被冰雪冻住,任凭狂风猛吹,一动不动。我们知道唐朝军营驻地,军旗颜色各异,只有在大营的辕门才见红旗;此时,本应飘展的`红旗竟然被冻住了,这种反常,雪“动”旗“静”,动静之间,进一步衬托出塞外的奇寒。另外从色彩搭配来看:以冷色调(白色)为背景的雪景中,显出一星红旗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场景更洁白,更寒冷。这是一处生动而绝妙的奇笔。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如果说热闹的宴会是众人送别,到这里则是诗人个人的依依惜别。从营帐到辕门,从辕门到轮台,诗人一路相送:此时厚厚的大雪铺路,山回路转之间,已经看不到友人的身影,只留下雪地上空空的马蹄印了。最后一句“雪上空留马行处”,有现代电影的艺术效果,那渐行渐远的蹄印,仿佛连绵的省略号,有诉说不尽的离情别趣。一个“空”字,格外醒目,我们仿佛看见诗人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心里空落落地,满面惆怅与牵挂……
总之,这首诗写得奇。诗人笔力雄奇,笔势奇峭;可以大笔挥洒,可以扑捉细节,可以真实摹写,可以奇妙想象;随了视线的任情移动,诗人的笔下,边塞风光奇丽,军旅生活奇异,加上诗人好奇的性格,这首送别诗就写出了神奇的艺术效果。仔细品来,令人啧啧称奇!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2
原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年代】:唐
【作者】: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析:
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评此诗说:
奇峭。起飒爽。“忽如”六句,奇才、奇气、奇情逸发,令人心神一快。须日诵一过,心摹而力追之。……
此诗“奇峭”,我以为非仅限于“忽如”六句,而是“奇才、奇气、奇情逸发”通贯全篇。唐代杜榷《岑嘉州诗集序》评岑参诗云:“属辞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迥拔孤秀,出于常情。”移来单评这首诗,也非常贴切。所谓“迥拔孤秀,出于常情”,也无非是说它才奇、气奇、情奇而已。早在岑参写此诗之前,他的好友杜甫就曾指出:“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殷璠在《河岳英灵集·卷中》也说:“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可见用“奇”字来概括岑参青、壮年时代诗作的特色,几乎已成为古今评论家一致的看法。
此诗“奇”在哪里呢?我借用方东树的话略谈三点:
1、奇在诗人才高:
所谓“才高”,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指诗人的形象思维特别敏锐。如开头两句,发唱惊挺,既点明了空间和时间,又描述了气候和景物,写出了盈耳溢目的风声和雪色。但若无三、四两句,则头两句也只属寻常,因为光是它还不足以激起读者的审美联想。诗人才高,就高在他能用奇妙的比喻喧染出一幅“令人心神一快”的边塞风光图,真正做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虽然,南朝萧子显曾用雪比喻梨花落(《燕歌行》),但终不及岑参用梨花开喻雪来得警辟和新颖。因为前者毕竟只求得形似,而后者则除形似之外,更难能可贵地托出了诗人乍睹此景时的审美神情。况千树万树之花开,仅归于“一夜春风”之忽来,其意境是何等瑰奇、壮丽,其想象(即形象思维)又是何等敏捷、自然!岑参真不愧为诗坛巨擘,能大笔挥洒而不留墨痕。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所谓“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指的就是这样高超的艺术造诣。
2、奇在诗人气豪:
这里的“气”,既指诗人的气度,又兼指作品的风格。如“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一作犹)着。瀚海阑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六句,极言边地之严寒;但在诗人笔下,却写得十分轻快。读者仅从上文“春风”“花开”的比喻中,便能觉出诗人的豪迈气概和诗的豪放风格。即使“愁云惨淡”句透露出诗人凝结不开的万里乡愁,也只是暗暗地在脑海中萦回,而另有一腔为国戍边的热忱分明见于言外。不然,都护铁衣为何“冷难着”呢?岂不跟北朝民歌《木兰诗》用“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来反衬英雄的爱国形象是同样的道理么?
3、奇在诗人情深:
此诗主题,在题目中已经叙明:既咏雪景,又抒别情。表面看,直到“中军置酒”句以下才写送武判官归京情事;而实际上,前半咏雪即与送别紧密攸关,它为雪中送别铺设了一个更能充分表达人物性格的典型环境。如果说,“雪中送炭”能格外使人感到温暖;那么,岑参雪中送别,也捧献出一颗如炙炭般赤热的心。席上酒肴纷呈,席旁弦管交奏,固然已足见送行人的殷勤;就是辕门外那面风掣也不翻动的红旗,也何尝不形象地表达出送行人郁结不开的惜别情意!朋友们依恋不舍地送到轮台城东门外,仍伫立在弥天风雪中目送行者远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读者试细心寻绎,不见的何止是行者?送行人的心也早已随之东去,因为行者所去之处,正是他们梦魂萦绕的故国、家园啊!留下的又何止是雪上的马蹄印迹?一缕缕离愁和乡思,也渐渐地被吞没在边地的.风雪中了。这样结束,词尽而意不尽,余味绵绵,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于诗人才高、气豪、情深,故诗中洋溢着浓厚的审美趣味。又因为诗中才奇、气奇、情奇,所以后世读者每一吟哦,都仿佛有无穷新意,涉过时间的长河,萌生于审美主体──欣赏者的心底。你瞑目细想,会觉得整首诗就象是一个个跳动的特写镜头,组成一幅壮丽的画卷,向你展示出祖国奇异的自然风光和诗人微妙的内心世界。你很可能会惊叹不已:在我们祖国的艺苑里,竟绽开过如此美妙的奇葩!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3
白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作品简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由岑参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这首诗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别的特定。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
【注解】
1、武判官,未详。判官,官职名。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任幕僚协助
2、胡天:这里指西域的天气。
3、梨花: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4、珠帘:以珠子穿缀成的挂帘。罗幕:丝织帐幕。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
5、锦衾(qīn)薄:盖了华美的织锦被子还觉得薄。形容天气很冷。
6、瀚海:大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
7、阑干:纵横的样子。
8、惨淡:昏暗无光。
9、胡琴等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民族的乐器。这句说在饮酒时奏起了乐曲。
10、辕门:帝王巡狩、田猎的止宿处,以车为藩;出入之处,仰起两车,车辕相向以表示门,称辕门。
11、冻不翻: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
12、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与汉轮台不是同一地方。
【翻译】
北风席卷大地,百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shi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惟妙惟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这又是诗人好奇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愁字隐约对分手作了暗示。其中,愁云二字亦景亦情,为该篇只诗眼。这两句在全篇中起过渡作用.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fan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4
原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难着 一作: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查看全文...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这一年,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西安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查看全文...
鉴赏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杜甫在《渼陂行》诗中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此诗就处处都体现出一个“奇”字。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查看全文...
作者介绍
岑参
岑参(cén shēn)(约715年—770年),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5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这首诗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6
1 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带拼音版
bái xuě gē sòng wǔ pàn guān guī jīng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én shēn
岑参
běi fēng juàn dì bái cǎo zhé , hú tiān bā yuè jí fēi xuě 。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hū rú yī yè chūn fēng lái , qiān shù wàn shù lí huā kāi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sàn rù zhū lián shī luó mù , hú qiú bù nuǎn jǐn qīn báo 。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jiāng jūn jiǎo gōng bù dé kòng , dū hù tiě yī lěng yóu zhù 。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hàn hǎi lán gān bǎi zhàng bīng , chóu yún cǎn dàn wàn lǐ níng 。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zhōng jūn zhì jiǔ yǐn guī kè , hú qín pí pá yǔ qiāng dí 。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fēn fēn mù xuě xià yuán mén , fēng chè hóng qí dòng bù fān 。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lún tái dōng mén sòng jūn qù , qù shí xuě mǎn tiān shān lù 。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shān huí lù zhuǎn bù jiàn jūn , xuě shàng kōng liú mǎ xíng chǔ 。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原文及翻译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大雪飘落的样子,像夜里忽然到来一阵春风,把千万棵树上的梨花吹得绽放开来。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天气太寒冷了,将军饰有兽角的弓都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铁做的盔甲也冷得难以穿在身上。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在营帐里设置酒宴为你送行,帐篷里弹奏起胡琴、琵琶,吹起羌笛。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朋友啊,我为你送行到轮台东门,你离去时大雪已经下满了天山,道路难以分辨。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原文及赏析
这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前八句主要描写大雪的降临和天气的寒冷,用北风、白草、珠帘、罗幕、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等事物,来表现边疆地区恶劣的气候和艰苦的生存条件,冰天雪地的环境,衬托了戍边将士的'万丈豪情。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想象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雪花的神奇,生动形象,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诗歌的后半部分,作者叙述了设宴送行的场景。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为过渡句,用荒凉与严寒衬托出人们分别时的心境。接下来,帐中饮酒,雪中送行,一步步有条不紊地进行叙述,直到最后看着友人消失在茫茫雪域中。
这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不叫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7
《蝶恋花·谁道闲情抛弃久》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作品赏析
【注解】:
1、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2、胡天:指西域的气候。
3、辕门:古代军营前以两车之辕相向交接,成一半圆形门,后遂称营门为辕门。
【简析】: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相关文章: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08-28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10-20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08-01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及赏析08-24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鉴赏09-17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解读06-17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拼音12-27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教案09-28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课稿10-24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词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