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端午粽香手抄报
今年的端午节马上就到来。很多小朋友在老师的要求下可能会要办一份A4纸张大小的手抄报,那么手抄报该办些什么内容呢?版面该如何设计为佳?
在古人的意识看来,端午节是一个百毒的日子,这种思想在民间流传比较广泛。其实这些都与夏天的闷热天气有关,细菌易滋生,瘟疫也容易流行。诸如蚊虫叮咬较多,所以人们都十分小心。看似迷信的行为例如用雄黄酒洒墙壁门窗,却是对健康有利的。其实这些迷信行为,民众求的只是一种安心。同时也可以算是传承医药卫生的一个好节日。
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应弘扬传承的。端午的卫生习俗①采药。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
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又如湖北监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药草之俗。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②沐兰汤,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③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
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④采茶、制凉茶。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这对健康也有好处。
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我对过端午节没有特别的影象,只知道到了端午节可以吃上粽子。
离端午节还有十几天,我就闻到了从大街小巷飘出的粽子清香。馋得我直流口水,嚷嚷着要吃。奶奶说:“别急,外面买的没有自己家包的好吃,想吃过几天就包。”于是,我就天天盼着端午节快点到。离端午节还有两天了,奶奶准备包粽子了。奶奶把买来的粽叶用清水洗干净泡好,淘好糯米。我端来一张小凳,坐在一边看。奶奶先拿起两张碧绿的粽叶对齐并拢,把它弯成一个小勺。然后抓起一把雪白的糯米放入“勺内”,一边放一边还用手压一压。奶奶说:“这样包出的粽子才结实好吃有咬劲。”等到糯米装好压结实了,奶奶就把剩下的粽叶七裹八裹裹成了一个小巧的粽子。
看奶奶包得有趣,我也想试一试。学着奶奶的样儿,拿起两张粽叶弯成小勺,可我的粽叶勺不是太大就是太小别别扭扭的。放糯米也不是太多就是太少,还总要往外漏,我只得从盆里再抽出一张粽叶,把它们缠在一起,用绳子扎得横一道竖一道,像给粽子来了个五花大绑,还真有些惨不忍睹。我把自己包的粽子往奶奶包的一大堆粽子里一丢,怪有些不好意思的。奶奶看出我的心思,笑着说:“没关系,多包包就会了,熟能生巧吗!”
奶奶把包好的粽子放在炉子上煮,隔了好久,从锅里飘出了粽子的清香,那香气清新怡人,我深深地吸了一口,仿佛看到了一只只泛者浅绿色光泽的油亮亮的粽子……
记得在那个初夏的端午那晚,剥开一个粽子,满屋飘香,大家围在一起,小孩缠着大人讲那熟悉却百听不厌的故事,不过一切还得以“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说起:
两千多年以前,古老的中国战火纷飞,这个年代涌现出了一个爱国人士——屈原,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落于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作品独具风貌,对后世影响深远。
仿佛眼前出现了那个人: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披发行吟,时而悲叹,时而沉吟。他亦如他的文,散发出幽幽馨香,遍染层林。他是感时伤怀,他亦忧国忧民,司马迁称赞他:“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浩,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他就这样徜徉于汩罗江边,国家的灭亡,百姓的哭声,都化作他眼角的泪滴,流入江底。他是千古传唱的歌者。如果不是深入地了解他,谁又能知道他的内心,谁又能知道他的凄苦,谁又能去学习他的节操,谁又能理解他的无奈?
屈原之纵,彰现出民族气节,这精神永垂不朽,与日月同辉,与江河共存!屈原之死,死得其所!
屈原之死,死于一种凛然,死于一种抗争。在他生命旅途的最后一站,他将生命与信念的光辉和伟大展现给世人;他用生命守住他不屈的灵魂;他用他的死告诉世人,追求信念与自由是永恒的主题;他给芸芸众生以震撼;他在“众人皆醉我独醉,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郁闷空气中注入了新的抗争之力。
屈原的离去对“死”进行了全新的诠释。他的精神流淌在每一个中华赤子的热血里,融入炎黄子孙的灵魂中。死已不是一种结束,而是一个伟大的起点。
屈原的死,有力地维护了他那不随波逐流不苟且偷生的人格尊严;他的死,充分显示了他的忠贞爱国,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他的死真正体现了他那昭真理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生价值。在我心目中,屈原是山,他有着山的坚定与傲然;在我心目中,屈原是海,他有着海的胸怀和坦然,我想只要我们这个民族存在,屈原的思想和精神就会绵延不绝地传下去。因为这样一个爱国之人,我们不敢忘,我们也不能忘。
【端午粽香手抄报】相关文章:
端午粽情手抄报资料06-11
端午粽叶飘香的日子手抄报资料06-21
端午粽课文原文09-02
小学课文端午粽原文06-07
端午粽课文人教版原文10-22
端午粽的古诗词(精选70首)06-02
关于端午粽飘香的诗句(精选70句)09-13
端午手抄报内容06-25
粽叶飘香品端午经典对联(精选170副)06-11
端午节手抄报英语手抄报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