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反思(精选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背影》教学反思(精选1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背影》教学反思 篇1
本文感情真切、质朴自然,所以我将教学的重点自然放在了通过品读“背影”来感悟文章蕴含情感上。文章的标题即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是贯穿文章的主线。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
因而,我在教学设计中选取了易于学生领悟文中所渗透的父子深情的角度,设置了几个层层深入的环节。先是由一首小诗导入,将生字词蕴含其中,并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进入到一个感悟亲情世界的氛围当中。之后是“初读文章,寻找父爱足迹”这一环节。通过这一环节的实施,学生对文章能有一个初步的体会,找出文中提及背影的文字,抓住文章主线。再来“品读,聚焦父爱画面”,让学生通过品读,得到发现,发现这幅感人的“背影图”是通过多种人物描写方法塑造出来的。然而仅仅是父亲为“我”费力买橘子这一画面让作者感动吗?并不是。而是作者从那个背影当中感悟到了深深的父爱。于是便是下一环节:研读,感悟至深父爱。通过结合当时的家庭状况和父亲的境遇、父亲的言行,特别是父亲送行时的几句话以及作者看到背影前后对父亲的理解,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走入深深的父爱。最后进行拓展延伸,以片段写作的形式对父母进行“真情告白”,从而学会感恩,关爱身边爱着自己的人。
本课教学基本实现了教学设计中的目标和重点,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让学生通过研读文本获得顿悟并能从课堂中体验到真切的人间至情。从学生的状态来看,他们较为深入地探究了文本,通过层层深入的环节,理解了文章情感。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同学下课时说道:“我希望这堂课永远不会结束。”这说明她在这堂课中有着很多的收获。同时,这也便是对我作为这堂课的教师最大的肯定了,学生的话给了我巨大的感动,让我受到了强烈的鼓舞和震撼。我会因此而更加自信、更加坚定地迈向教学探索的更高境界。因更多地注重情感体验,从而未能够从结构上很好地分析这篇散文。这是本次教学设计中的遗憾和不足。
《背影》教学反思 篇2
本课设计为三个环节: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总结归纳。扣住文本不架空文本。任何一个环节的设置都不离开读文章。三维目标的体现不是孤立的,而是自然融合在一起,水到渠成。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心灵体验,课堂上既有对学生评点方法的引导,更有对于阅读文章方法的传授。将这三个环节定位为读文、读人、读自己。方法上的指导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学生是不成熟的阅读者,阅读教学要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与文本(作者)对话,学会个性解读文本,这些都离不开教师讲授在内的各种形式的指导。
总之,回归本色,这就是我心中的本色语文。
《背影》教学反思 篇3
在上《背影》一课时,我把指导写作与范文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学习《背影》一文的构思。父母之爱是最伟大最无私最高尚的爱,也是许多作品炬久歌咏的主题之一。朱自清的[背影]也是表现这一主题的文章。他选取的表现主题的构思却独出心裁,不写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写送行,买橘子等小事;不是正面写父亲高大的形象,而是抓住背面的“背影”来刻画。这是最能体现朱自清“众人不下手而我偏下手者,众人下手而我不下手者”的不随人后,敢于创新的艺术才华的地方。通过背影,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伤,父爱的真挚等都是显示出来了。正如一滴水也能反射太阳的光辉,选取小的角度同样也能表现大的主题。抓住这点以小见大,敢于创新的构思我指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细节,那些蕴含着深情的细微的动作、眼神、话语等。学生在此启发下,说出很多表现爱的细节。像彭金云的“读初二了,父亲见我书包太重,怕我压矮而帮我背书包”的细节,朱偏偏的“母亲给我生活费送我上学时偷拭眼泪”的细节,段莉莉的“我不理解父爱,可在冲突后看到父亲修好的手表时又理解了父爱的细节等。学生的发言说明,对于以小见大的构思学生已心领神会了,学生也认识到创新也指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与众不同的细节。
其次,学习《背影》一文真挚的感情和适当的写作技法的交融。一篇成功的文章是感情与技巧的完美交融。光有感情,没有适当的表现手法,如同茶壶里倒饺子倒不出来;光有技巧却没有真挚的感情,会让人觉得空洞或虚伪。这也是学生习作中常见的病。我用一个问题让学生学习文的收获;看到了本文,你学到了哪些写作上的经验呢?经过阅读、理解、思考、归纳,学生说出了铺垫、烘托,详略的安排,重点刻画结构、顺序等各方面的启示。学生的发言说明了他们深刻地领会写作技法和真挚情感对一篇文章的成功所起的重要作用,他们对这一问题有话说,有收获,然后我又让他们将学到的经验加以运用,让他们写写父母或其他亲人关爱自己,让自己最受感动的瞬间。学生的习作中开始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技法了。
但是,在同行的帮助下,我认识到在教学本课时,我注重了写作上的指导,注重了“理性”的学习,但却忽视了“感性”的学习,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父子深情上做得不够,情感投入不够,学生未能深深受到感情上的触动,仅仅是把它当成一篇范文,而不是能让人情感产生共鸣的裁体。
可见,教学与写作是同一个道理,技法与感情是缺一不可的。
《背影》教学反思 篇4
《背影》是一篇传统写父子亲情的文章,那浓重的背影凝聚着撼人的力量,也曾感动过一代又一代的人。但现在的孩子,因时代、家庭等等原因,很难融入这篇文章,为此我设计了以情导学的几个环节。同时,一反传统教学中以“背影”为切入点的规律,而是从品味语言入手,从字里行间去感受那力透纸背的父子亲情。让学生学会品味语言,从而体悟情感,并学会运用语言之法。
新课程理念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按初中语文课标的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要有自己独特发现,有自己个性见解,品析感悟语言特点。因此,整个教学程序的展开都是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的,通过学习、体悟文章语言所饱含的父子亲情,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这样,让语文课堂真正变成学生乐学、会学、学会的快乐天堂。
调动学生的思维与兴趣,成了本节课重中之重。引入情境后,只以“文章表达什么思想感情”为牵动点,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让我惊喜的是,这些孩子,思维竟如此敏捷、开阔,他们能从点滴语言中感悟到子对父的思念、牵挂等情感,这是我预设中所没想到的。这也激发了我与他们一起去探究质疑的兴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教学相长”的深刻寓意。这一预设的探究过程,使我与孩子们一起回读文本,更加深刻地体味出文字间所蕴含的绵绵不尽之意。
本文语言质朴无华,而情感却力透纸背。因此,在重点环节中,我设计了品味语言,体悟情感这一环节。从品词入手,可从中悟到“知微见著”的效果。此环节设计为纠正教师的错误,让生感受到“困后之妙”。人物是情感的凝聚点,而品味人物描写也是初中阶段应掌握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品析人物描写,挖掘其内在的感情色彩。在这两个环节中他们极尽能力,品出词语含义,具体再现情感,也融入了文章的情感中。拓展练习中学生受文章浓情的感染,动情地描述生活中无痕的真爱,沐浴在无疆的亲情中,将文字化成真正的情感体验。
但课堂是遗憾的艺术。对于某些词语的理解,因我缺乏灵活的引导而趋于肤浅。以此为基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更上层楼。
《背影》教学反思 篇5
《背影》是文学名篇,也是百教不厌的老课文;《背影》的教例丰富多彩,可以说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教学本文最大的难点在于学生。由于本文是作者在当了父亲以后,对八年前情景的回忆,感情变化复杂,但学生年龄尚小,社会阅历太浅,大多也没经历大喜大悲之类的家庭变故,文章所呈现的情形离学生很遥远,因而,学生不易进入角色。如何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学生的心灵情感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他们作出自己的体验与评价?这是摆在教者面前的难题。本课基本解决了这个难题。
本课的最大特点是紧抓“情感”主线,环节设计精巧。简练而深情的导入,用“吟读”来体验“低回婉转、情抑于中”的情感基调,然后以“怎样的背影”和“背影的背后”为抓手,深度体验和理解作者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中间适时地介入背景,一步步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情感引向高潮,直至最后“发短信”,让学生积蓄已久的情感得以宣泄,真是水到渠来。可谓是步步铺设,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背影》教学反思 篇6
今天有幸邀请到学校的前辈们以及同事们来听课,我和同年级的老师进行了《背影》的同课异构,课后听了众人的评价和意见,对比自己之前的教学设计,我觉得受益匪浅。
首先,关于文章主题的把握。《背影》一文向来是赞颂亲情的名篇,为什么经历了时间的洗礼,这篇文章依然还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除了精巧构思和细节刻画之外,还在于,作者在平实的叙事中融入抒情和议论。现在的“我”隔着时间和沧桑回看当时的“我”,情感有着微妙的变化。这种情感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作者写的是过去的事和当时的情绪,但不能忽略的是,在这些“时过境迁”的事件和心情背后,还有“今我”的思考和情感。因此,文章的不仅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还饱含着作者对青年时的行为的反思和忏悔。文章最后一段更摘录了一段父亲的信,使人感到一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自责和歉疚。隔着岁月的.沉淀,当时父亲的那个背影变得苦涩沉重又温情脉脉。就如鲁迅写儿时的长妈妈,不管是她强迫自己吃福橘还是限制自己的行动,以孩提时代的鲁迅看来,都是麻烦又讨厌的,但对于近乎“知天命”之年的鲁迅,那时候的麻烦事却都变成了美好温情的回忆。用“今我”的目光回看过去,以父对子的情感和子对父的情感进行双向分析,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感悟思考,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能与长辈“共情”,培养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其次,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文章的主旨不仅仅来源于文章本身,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进行分析。常规形式的语文课,通常把作者简介和背景介绍放在最前的一个环节,然后进行文本解读。我也不例外,但是,经过前辈的指导,我明白了作者介绍和文本分析不是割裂的两个环节,而可以互融互通,成为一体。文中,令朱自清最感动的是父亲买橘时的背影,由此可以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一个普通的背影能这样深深感动作者?这时,可以适时引入家庭环境的介绍,一是课文开头的“祸不单行”,二则是结尾部分的“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然后再补充关于朱自清父子关系的资料,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内,渲染气氛,这样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作者的感动,将背影作为明线,父子深情作为暗线,在教学中使明暗线交替,分析、体味文章。比起背景介绍板块和文本分析板块的割裂,这样的方式也许更圆融、灵活一些,学生理解起来,也更顺畅一些。
《背影》教学反思 篇7
《背影》是父爱名篇,如何让“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文章,来震撼学生的心灵,达到“以人为本,教文育人”的目的,还要学会真实刻画既熟悉又陌生的父亲,避免出现父亲形象“千人一面”,对于初二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必须要精心设计,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将个体体验、思考与文本联系起来,让他们的心与文本产生共鸣。
身为语文教师,我写了下水作文,用自己的体验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尤其是在第二课时我问学生:“父亲在文中讲了五句话儿,那么‘我’讲了几句话?”这个问题一针见血,使学生感到震惊与羞愧!原来“我”对父亲说:“爸爸,你走吧。”有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的自作聪明,不理解父亲,才体会不出老爸的爱子情深。生活中的我又何尝不是如此,老爸个头比较矮,比较胖,我要求他尽量不要到学校里来看我,我甚至不愿同学知道他是我父亲。我……”说着他哭了,一切已尽在不言之中。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学,完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后,很多学生写出了自己的读后感,高质量完成了习作《_______的父亲》。学生有感而发,一篇篇虽稚嫩但充满感念与激情的习作,打消了我原先担心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的为凑字数而作文亦或是虚构为文的顾虑。
语文与生活同在,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局限在课本中,必然远离实践。因此本文的教与学,则应以“父爱”为主题,要求学生在深入了解父爱的含蓄、深沉与博大的基础上,以教材《背影》为范例,开展《父爱如山》的阅读活动实践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以读促写,自主表达,多读多写。千万不可越俎代庖,削弱学生的语文实践。把“破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让“有字书”与“无字书”相参照,使“阅读生活”与“人性完善”一体化,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激活他们的生活积淀,参悟生活真谛,进而内化,充实和优化他们的精神世界,形成强烈的表达欲,写出有血有肉亲情洋溢的作文。读写是语文的双翅,读得少,读得不得法,无疑是对语文教学的釜底抽薪。一定要打开学生课外生活的大门,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是现代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逐渐形成独立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在《背影》的教学中,我和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相互交流,真正感受到了在自主空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从学生积极探究的实践中,我也感受到了他们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的愉快,也感受到了作为引导者的自豪和快乐。
“以人为本,教文育人”必须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可以随时吸取和得到不断滋养。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清良萎,辨别精华与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时加以诊治,促使其转化。当然,这种转化工作也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而不是训斥或简单说教所能奏效的。也愿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为“教书育人”而不遗余力。
《背影》教学反思 篇8
上一周,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朱自清的一篇名作《背影》。《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于学生领悟文中渗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在上这堂课之前,我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以下是我上完这节课后的几点反思:
一、在初略感知文本的大层次后,我带领同学们直奔课文第6段,重点品析了“望父买橘的背影是如何刻画的”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去找描写背影的句子,品析动词描写的妙处,归纳人物特定环境下细节描写的方法。此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高,纷纷举手,品词品句很精彩。紧接着,在课堂的下半段时间里,我还设计了请学生“表演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这一环节,学生们高昂的积极性再度被调动起来。我班的何宇翰、任丽萍等几位同学经过认真揣摩课文中的精彩词句,表演时很投入,把父亲攀爬铁道时一系列的重要的动作表现得非常到位。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师生之间的互动相当之好,原本显得有些枯燥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笑声不断。这样不但做到了分析课文时重点突出,还很好地做到了寓教于乐。
二、接下来,紧扣两次流泪,体会父子间深沉真挚的爱是本节课的难点。没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学生是很难进入意境的。在课堂上,我积极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背景、路上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所做的几件事,还有文中父亲说的5句话来体会。一层层地引导着学生进入意境,体会到作者当时流泪的复杂心情:这是理解的泪、感动的泪、幸福的泪、怜惜的泪、自责的泪、依恋的泪……
三、第三个环节是用心感恩,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们存在的对家长的爱认为是理所当然而进行的一种美德教育。课堂上我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在家里孝顺和不孝顺父母的种种表现,然后用一段这样的话去震憾学生的心灵:“世间的爱有千万种,惟有父母的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着我们的生命历程。”最后我语重心长对我班学生说:“同学们,去孝敬父母、珍爱亲情吧。因为只有爱父母,才会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爱我们这个人类社会。”快下课时,我还给学生留下了这样的家庭作业:
1、给父母挟一次菜。
2、给父母倒一杯热水。
3、向父母道一声:辛苦了!
上完这篇课文,我觉得学会理解,学会感恩,是现在我们的学生急需补上的重要一课。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同时也要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我认为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上,我不但教会了学生去品析课文中的令我们感动的字句,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同时我也注重了对学生品德方面的教育,告诉同学们: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我们一定要珍惜我们正在拥有的这一份份亲情之爱。
《背影》教学反思 篇9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执教者从各个方面进行精心准备。其中,如何选好角度分析课文,是语文老师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于学生领悟文中渗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看法。
(一)抓住背影
文章的标题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可以视作贯穿文章的主线。背影的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凌焕新),分析课文时,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多年来,大家都喜欢从这一角度入手来解读课文,笔者不作赘述。
(二)分析流泪
古人云:男儿有泪不轻弹,可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文中竟然出现四次流泪,是什么原因使得堂堂男儿的朱自清先生数次泪流满面呢?从这一角度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易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带着疑问开始对文本的解读。
第一次流泪出现于课文第二节,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的流下眼泪。父亲赋闲,家道衰落,满院狼藉的景象引起作者的感伤,再加上失去亲人的伤痛,百感交集,不禁簌簌的流下眼泪。
当作者看到父亲为自己买橘子时的艰难身影,流下了第二次眼泪。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的艰难与父爱的伟大,使得作者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分别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慢慢混入人群中的父亲,从此又要走上风雨飘摇的人生之路。不难看出,离别的伤感与对父亲的牵挂,是作者第三次流泪的原因。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读着父亲的来信,买橘子的蹒跚身影,离别时渐行渐远、混入人群的背影,衣着朴素、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又浮现在作者眼前。泪光晶莹中分明透露出作者对年迈父亲的记挂与惦念。
现实生活中,好多人可能并没有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因为这种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感情不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它蕴含在平凡和琐碎之中,如果不用心去感受的话,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掉。作者从埋怨父亲说话不大漂亮,并暗笑他的迂,到数次泪流满面,可以看出,在不断反省中作者体悟到了父爱的珍贵,并接受了这珍贵的爱,将其倾诉于笔端,我们今天才读到了这感人至深的文字。从四次流泪入手来解读课文,抓住了文章的感情线索,便于学生更好地体会字里行间渗透的父子真情。
(三)对比服装
衣服是人的第一生存环境,从着装可以看出一个人对自我的关心程度。父亲穿着很朴素,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布料廉价,颜色普通。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在这祸不单行的日子,就连给脚夫的小费,父亲也要讲价,家境惨淡可见一斑。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外出读书的朱自清先生,穿的是皮大衣,父亲为儿子做的是紫毛大衣,很贵重,也很时髦。通过父子服装的对比,不言自明:父亲对儿子的关爱远远胜过自己。从父子服装对比这一角度来分析课文,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以上三个角度,各有优缺。前两个角度,倾向于作者对父爱的感受与理解,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以及儿子对父爱的感悟的双向性。从第三个角度,学生感受到的是父亲对儿子的单向的关爱,而儿子对父爱的理解、接受,以及对父亲的关爱与牵挂不容易看出。但是,初一的学生,对父爱的感受还不够深刻,还不能很好地理解父爱的深沉。因此,从这一点来说,从服装对比入手来解读课文,更直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如何选择,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根据学生情况、教师自身特长等加以确定。
《背影》教学反思 篇10
《背影》这篇课文我也不知教了多少遍了。只是感觉,每教学一遍,都在不同层有所所获。
今天我用了课件来学习这篇文章,在这课之前,我已听了好多节关于这课的课,我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梳理文章的脉络,寻找文中几次描写背影、作者几次流泪,然后逐一讲解,我在备课时觉得很不想这样讲,我就反复读文本,我选择的切入点是“背影”,是文章开头的背影,抓住文章开头所说的,我最难忘的就是那次背影,然后我就问学生,这个背影是在什么时候背景条件下发生的背影,我们就分析这个背影发生背景,我们一点点的分析,然后我让学生自己阅读父亲买桔子的这个片断,但是学生们却感觉没有什么震撼,于是我借此机会让学生分析一下,文中对父亲的语言进行几次描写,从语言描写你读出了什么,我们一点点的分析,最后学生感知到父亲对“我”深深的爱,我借势让学生文中几次对“我”的语言描写。让学生体味出从我的语言描写,能分析出我对父爱的感知的深浅。然后我让学生结合刚才对爸爸买桔子的那个背景,重新来读爸爸买桔子的细节,引导学生从这个细节描写你读出了什么了,然后词用得特别的好,好在哪里,让你学生诵读、感悟。最后让学生告诉我,当作者看到父亲买桔子后,他流出眼泪,这个眼泪中包涵了几种情况。让我惊讶的是我们班的那个插班生竟然都回答出了几点。我当时真的很震撼,在他的带领下,学生们都纷纷的说了出来。
以前我教这课的时候,就是按着教案设计的思路来,我觉得就像蜻蜓点水一样,各个环节都走了一遍,没有引领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在思索中感悟到父亲,最后与读者产生共鸣,今天这课我用这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去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只有把作者在描写这个背影的大量铺垫读明白,挖掘出深层次的情感,这样在分析重点细节,才会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做为教师尤其是做一个思考的教师,他的教学方法绝不会复制别人的,而是在思考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思考的有深度,对教材知识挖掘的透彻,在教学过程中才会灵活,都得游妒有鱼,学生学得才会轻松。
通过教这篇文章教学,我感觉到,只有教师把文本挖掘透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我们教师不要当复制者,而是要当原创,不断的挑战自己,这样才会不断进步。做一个思考的行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敢于不断挑战自己,敢于思考,敢于探究,总会有收获的!未来我会依然不断的去探索!
《背影》教学反思 篇11
一节课下来,整体上感到能够把“以生为本”作为教学设计的主导。让学生在情感上获得丰收,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勇敢的说出心里话,发出内心真实的呼喊。但在抓文本上,明显不够,尽管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演短剧,去唱歌,但缺乏老师的有效调控和引导,语文学科的语文性没得到很好的落实,课堂上对课文关键的句子段落的处理也不太理想。
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是现代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逐渐形成独立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
杜郎口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平台,也带给我理念上的根本转变,没有穿新鞋走老路,而是踏踏实实的在走自己的路,走学生学会学习的路。课堂上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流利的口语表达、丰富的情感体验也让我初步尝试到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带来的快乐。
《背影》教学反思 篇12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我在这堂课的教学上主要围绕“父疼子”“子爱父”这两方面展开教学。分析课文时,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所以,我通过反复朗读、圈划,引导学生体会了父亲无微不至的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讲课时,我花费了大量时间,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细细品味四次写背影的文字,同时,让学生体会课文中自我反省的文字,了解作者的心理是前后不同的,起初对父亲的不理解,相反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甚至暗笑他的迂,及到看见他的背影,这才良心发现,作为儿子,在父亲面前自以为是是不对的。引导学生注意调整心态,体会家庭亲情,然后让学生用心去体会自己的父亲举手投足间的父爱。对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谈自己父亲的哪些细节令人难忘。学生表现较好,参与度较高,也真实可感地表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父亲的故事。
我也在想,只要触动了学生情感的心弦,即便是寡言的学生也是能说出自己内心的故事的,关键在于老师如何触动学生的心弦。
《背影》教学反思 篇13
今天,讲了一节公开课,课前做了一定的准备,制作了课件,严格按照学校确立的“六步教学课改模式”进行教学。自认为有如下有点:
1、整堂课我始终注意学生的动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这一点我做到了。
2、导入新课自然,环环相扣,用刘和刚的歌曲《父亲》导入,贴切、自然。
3、严格遵循“六步教学课改模式”进行教学。
4、小组合作运用较成功。小组成员人人有事做,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5、用阎维文的歌曲《父亲》结束本课,以歌声导入,用歌声结束。整个课堂都被浓浓的父子深情所包围、所感染,学生感受到了父爱的厚重和伟大,实现了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不知哪位教育家说的非常好: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节课下来,通过评课和自己反思,的确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字词教学运用时间过长,没完成教学任务。
2、小组合作还有部分成绩差的学生没参与到讨论之中。
3、眼看时间快到了,后面的内容有点过快。
4、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时不够明确,让学生有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
总之,我会坚持按学校确立的“六步教学课改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力争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能够在上一个台阶。
《背影》教学反思 篇14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真挚的感情打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那些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深的爱,让作者和读者都不禁潸然泪下。那么怎样能让学生领悟文中渗透的父爱真情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让学生理解感受深深的父爱。
首先,抓住背影初读感悟
文章的标题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可以视作贯穿文章的主线。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抓住背影,圈点勾画,对文章的内容、中心和感情都有了初步的感受,并能用语言初步描述自己的感受。
第二,抓住重点品味背影
在这个阶段,学生们基本可以进行较为有效地合作探究,品味作者的描写方法,讨论作者从哪些方面对背影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从而体现出父爱的博大与深沉。学生们的出了结论,父爱隐藏在笨拙的动作中,朴实的外表下,朴素的语言中,这是这堂课最大的收获。学生们在这里开始进入了探究合作的氛围并且有了一定的成果。
第三,迁移拓展体会父爱
“细微之处见真情”,我们的学生能感受到作者字里行间浓浓的真情,我就引导学生回忆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类似的情景:父亲温暖的手,有力的背膀,宽阔的胸怀或者关切的眼神曾经让你印象深刻。学生来回忆并讲述自己的父爱故事。学生们陷入了沉思,大多数学生没有表达的能力与勇气。这与我的设想有一大堆差距。说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表现能力均有很大的欠缺。因此,我及时地调整了课堂顺序,让学生们先把自己的父爱故事写下来,然后与同学们进行分享。这样,就有了好几个同学主动分享自己与父亲的故事。课堂就又变得活跃了许多。学生们也积累了一些作文素材和选材方法以及描写角度。
这节课虽然不够完美,学生们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但是我们也已经在不断地进行合作探究的习惯的培养并有了一定的进步,而且,学会理解,学会感恩,这才是这节课学生所学到的最重要的内容。
《背影》教学反思 篇15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深刻理解父亲对作者深沉的父爱比较难,但是如果从散文中的细节描写展开,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于他们的理解就相对比较简单。背影是父爱的凝聚,课文第六段是作者印象最深的两次背影的集中描写,所以第六段是文章的重点。
这节课教学步骤一共设计了六个环节,第一步导入;第二步读背影;第三步品父爱,这个环节分为“言行中看父爱”、“感动中谈父爱”、“细节中悟父爱”,其中“细节中悟父爱”是重点,也是难点;第四步是写真情;第五步是导学案检测,对作者简介和重点字词进行检测;第六步是作业布置。
教师语言方面,语言不精练。教学步骤中各个环节的过渡语、教师评价语不够精彩,没有真正体现出教师素质。
课前,让学生结合导学案对课文进行预习。根据课堂整体情况来看,学生的预习情况比较好。课堂上,学生发言比较活跃,基本上做到了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发现两个没有积极参与的同学,就及时让他们参与进去。
【《背影》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背影教学反思10-05
《背影》教学反思10-11
《背影》的教学反思11-05
《背影》教学设计及反思11-01
朱自清《背影》教学反思09-12
散文《背影》教学反思12-15
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10-27
《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10-29
《背影》课后教学反思10-30
《背影》教学反思文本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