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背影》的知识

时间:2024-09-16 02:49:40 背影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散文《背影》的知识汇总

  朱自清的《背影》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曾多次被选为重点教材,启发和影响了几代人,也作为试题考点的重点散文阅读文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散文《背影》的知识,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散文《背影》的知识汇总

  散文《背影》的知识1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奔丧sāng 差chāi使 簌sù 蹒跚pán shān

  颓tuí唐 箸zhù

  点拨:注意多音字"丧"、"差"的读音。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满院狼(jí) 藉 晶(yíng) 莹 妥(tiē) 帖

  琐(xiè) 屑

  点拨:不要把"藉"误写为"籍","莹"误写为"萤"。

  3.解释下列词语。

  (1) 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

  (2)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3) 赋闲:失业在家。

  (4) 勾留:短时间停留。

  (5)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6) 触目伤怀:看到(眼前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7)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8) 颓唐:衰颓败落。

  4.用恰当的动词填空。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2 本课导学

  三、走进作者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一生之中共著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26种,约二百多万字。《背影》是他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他的文章大都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四、背景知识

  这篇《背影》写于1925年,作者28岁,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那年冬天”就是指1917年冬。作者谈写作动机时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五、文章主题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10月。《背影》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它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

  六、释疑解惑

  1、赏析第6段。

  第6段集中描写了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这是全文的精华,点题的文眼,写出作者留在心灵深处的永记不忘的“背影”。

  衣着: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穿戴可展示父亲的境遇较为糟糕,呼应文章的开头;写穿戴可与父亲给我买的紫皮大衣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父爱子的感情,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体态:肥胖

  走路姿态:蹒跚、慢慢(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动作:探、攀、缩、微倾。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年龄:老年

  心态:心里很轻松似的(攀爬月台买桔其实根本不轻松,此时的轻松也只是因为怕儿子难过装给儿子看的,更是因为为儿子买好桔子,不必担心儿子路上口渴,尽到了作父亲的责任后的`欣慰和满足。)

  2、 父亲的背影,是否让作者有所触动?表现在哪里?

  表现是流泪。

  第一次的“泪”:祖母亡故,老父解职,家境惨淡,因百感交集而“簌簌地流下泪来”,为“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

  第二次的“泪”是父亲为买几个橘子,不顾年纪大、手脚笨,攀上爬下,沾泥带土,被其深厚、真挚的爱激动得“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一个“快”字说明动情之深,反应之速,衬托出父亲在特定的环境下,给作者留下的“背影”,印象是很深的,也是最难忘的。这次掉泪是情不自禁,为父亲的背影所感动。“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又是一次复杂的心态显示。怕父亲看见了要伤心,应是赶紧拭泪的主要原因;怕别人看见了不仅是怕自己显得不雅,而且也怕要给父亲带来难堪。

  第三次的“泪”,是在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的时候,离情别绪,悲伤惆怅,使得“眼泪又来了”。一个“又”字,反映出作者悲其家境惨淡,感其父子情深,叹其相见无期,达到了情不能自已的境地。

  第四次的“泪”,是接读父亲来信时,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八年前分别时的父亲“背影”,更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追忆往事,惦念老父,相见无期,悲感交集,其泪的含义该是多么深沉、复杂啊!这种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时,戛然而止,与开头不忘背影相呼应,其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

  3、 文末一声长叹:“唉!”,第5段的末一句之首也有一声叹息“唉”,你能说出两者的区别,读准它们所蕴含的情感吗?

  前一个“唉”用的是逗号,表示短叹;后一个“唉”用的是感叹号,这声长叹是前面那声短叹的感情递增,表达了对健康欠佳的父亲无限的思念,也表达了对辛苦辗转的自己无力尽孝的愧疚!

  七、文章特色

  1、 新奇独特的角度;

  2、 入微的细节描写;

  3、 简练、平实的语言。

  散文《背影》的知识2

  1、作家作品: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还有《踪迹》、《背影》、《欧游杂记》、《诗言志辨》等。

  2、文学常识:

  比喻。比喻就是根据联想打比方,使人明白。它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和道理,来说明或描述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和道理。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明喻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像……似的(──样)”,“好像”,“好比”,“如”,“宛如”,“仿佛”,“好似”等等(注意:“像”不能写成“象”);暗喻常用的比喻词有:“是”,“变成”,“成为”,“成了”,“等于”等等;借喻是直接说出喻体,不用比喻词,也不说出本体的比喻方式(它可以加上本体和比喻词还原成明喻)。

  判定比喻句通常用三条方法:

  ⑴ 本体与喻体是异类事物;

  ⑵ 本体和喻体性质相同;

  ⑶ 比喻词一般是动词(有时也可以是介词)。

  回答比喻的作用时,通常采用“……鲜明、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特征”这样的形式。

  3、背景知识: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这是一篇有较大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

  散文《背影》的知识3

  这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一直作为语文教材的传统课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因为它写出了一种异常真挚与至诚的亲子之爱。这种亲子之爱,反映了我国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我觉得,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放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篇名文所蕴涵的真精神。”

  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构思精巧,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结合抒情。

  “背影”在文章里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使一种浓重的感情气氛笼罩了全文。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那肥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我”感动得热泪潸然。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我”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里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我”读父亲来信时,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开头呼应。文章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它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这是因为: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最后留给儿子的印象。文章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去着意描写,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这篇作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呢?这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都有密切关系。因为父亲老境“颓唐”,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父亲在家境惨淡、祖母逝世、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辛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而且反复叮咛一路小心。当时父亲的心境不好,儿子的心境也不好。那么,作者抓住父亲这样一个“背影”集中描绘,抒发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也正因为作品写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字里行间有淡淡的哀愁,显得更加真挚动人。

  过去有人认为这篇作品的思想感情低沉,有消极因素,其实不能这样看。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一篇文章不能面面俱到,全面描写,可以有所侧重,应当有所侧重。看一篇作品,感情或激越,或缠绵,或哀愁,只有表现方法的不同,没有上下高低之分。

【散文《背影》的知识】相关文章:

优美散文《背影》08-29

朱自清散文背影选段05-29

赏析朱自清散文《背影》08-05

朱自清散文《背影》原文05-05

朱自清散文《背影》赏析06-19

朱自清《背影》现代散文原文08-20

朱自清散文《背影》原文剖析09-24

《背影》朱自清散文原文及欣赏05-20

朱自清散文《背影》原文及赏析06-10

父亲的背影现代散文(精选12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