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与《城市》反现代性的对比

时间:2023-01-04 18:19:49 边城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边城》与《城市》反现代性的对比

  《边城》说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生在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的故事。在现在看来年代已经很久远了。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边城》与《城市》反现代性的对比。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与《城市》反现代性的对比

  《边城》与《城市》反现代性的对比

  摘要:沈从文和卡扎菲通过《边城》、《城市》的文学创作阐述对生命和人生的认识。通过对《边城》和《城市》的分析,透过小说创作的表层意识揭示“反现代性”的深层意识,即:独特环境下独特风情的再现,这种场面掩盖下的是对现实的不满、沉重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美好人性的呼唤及建立和睦友好的人际关系,具有强烈的反现代性。

  关键词:《城市》;《边城》;反现代性

  一、分析《边城》反现代性

  沈从文推崇原始文化,批判物质文化,他是我国现代文坛上一位具有文学理想和独特审美的作家。《边城》是一座供奉着沈从文人生理想和文学理想,蕴含了多重文化,体现了他的文化立场,有他所推崇的代表自然人性的理想人物和他所向往的理想生活的“小庙”。

  (一)对原始文化的礼赞与推崇

  沈从文是个生命力论者,在他看来,生命的内涵就是爱与美。爱和美体现的是生命中的一种和谐关系,是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沈从文的回归自然,实际上是回归到人类的原始农业时代,只有在那种“诗经”般的自然社会里,人们才会“去物欲存人情”,充分体现生命的爱和美。人的自然化也就是让人具有自然的属性,使人与自然契合。人虽然是万物的主宰,但毕竟是自然的造物,同万物一样都打上了自然烙印。

  《边城》中,人是善良美好的,社会生活也是充满原始活力的,不管是翠翠、老船夫、顺顺、滩送甚至于妇女们也都是那么淳朴、善良。翠翠作为“爱”与“美”的化身,沈从文赋予她的是青春,塑造了一个被净化了的心灵。她永远是纯洁的,在她的身上找不到现代社会的欲望和势利。

  (二)对城市的批判

  沈从文是20世纪中国作家中第一个作家,他对现代文明进程有着深刻的反思。他对于中华民族过去的伟大之处和目前的堕落之处有着相当敏锐的态度,他看到了人们在现代文明中的“不幸”,这是极为独具慧眼的,所以沈从文对过去的湘西,对变成儿女那种善良、健康、自然又合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既神往又缅怀。然而,沈从文不是一味地缅怀过去,而是为了人生远景而凝眸。

  现代性的显性表征就是一种物质文化,即:崇拜物质、金钱和权利等。沈从文创作《边城》是对带有现代化文明的反感也是想遏制住湘西乃至整个民族的堕落。

  现代化文明的城市必然会爆发一系列的抗拒,也会使得文化的矛盾心理被分化开来,这给现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不管是在精神上、物质上还是社会地位上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所以对于他们来说,走进城市不亚于走进一场革命,一场文化的革命。在这场革命中,有的人选择迅速融入城市,有的人始终是保守者,他们反现代化,与城市对抗,还有的人是矛盾的,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对城市既向往又抵触,或者说既渴望又恐惧,比如沈从文。所以他想借助文字的力量,在《边城》中,在一个理想的湘西世界里去建构那个实现了自己内心渴望,也表达了自己在精神上无力而病弱的地位。为了启迪人们追求真善美,为了鼓舞民族重塑民族精神,他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视角,用湘西山民的朴实、执著对现代化的城市表达不满和反抗。

  沈从文在《边城》中以一种浪漫的基调,梦一般的意绪,写出了一首凄婉的梦的歌,这首歌里是他精神上沉淀下来的,又难以忘却的感情。他在时时关注社会的同时,又希望通过这首歌来宣扬人性的美好和生命力,这种美好是犷悍、淳朴的苗族文化,这种生命力是朝气蓬勃的、原始的。沈从文虽然夸张地不加抑制地歌颂了湘西民族生命力的原生态和本真,这是和城市文明背道而驰的,但是他并不认为这是生命的最理想的状态。因为他对原生态的文明的赞美是持一种理性态度,尽管乡土人情和自然是一种单纯自然的生命形式,是淳朴美好的,但是这是原始状态,是未开化的。

  二、分析《城市》反现代性

  卡扎菲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世人对他的评价是毁誉参半。在一些人的眼里,他是“大救星”、“民族英雄”、“革命领袖”;而在另一些人的眼里,他是“狂人”、“疯子”、“恐怖主义支持者”。但不管是他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卡扎菲领导这个大约有六百万人口的国家摆脱了贫困,1981年,利比亚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l万美元,成为非洲最富裕的国家,即使在遭受西方经济制裁多年后,也是非洲生活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国民享受义务教育和完善的医疗体系。

  卡扎菲小说的价值,主要是它体现了利比亚社会剧烈变化,以及相应的情感、思考、情绪的剧烈变化。利比亚的现代化过程非常短,是从部落制社会,一下子跨越到现代化社会,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发生极大的`改变,卡扎菲那一代人,他们的情绪、思想都处于非常激荡的状态。

  《城市》是卡扎菲对何为城市以及城市曾经为何的全面探究,你可以在这里发现许多你以前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结论受到了颠覆。在经历了诸多变故之后,城市仍然是人类文明最集中的代表。正如《城市》开篇所说:“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典型产物,在这里展现了人类所有的成就和失败。公共建筑、纪念碑、档案馆以及公共机构就是我们的试金石,通过它们的检验,认为的文化遗产得以代代相传。我们塑造了城市,城市也塑造了我们。”相信任何关心人类命运,对人类文明史感兴趣的人,都会从中得到感悟。

  卡扎菲对城市生活的批判,集中在这样三方面:一是“每样事物都会有尘世生活所要求的物质价钱”,这里所批判的是资本主义及其价值观念,即将金钱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二是城市生活的符号性与抽象性,人们借以辨别个人身份的只是“号码”,而忽略了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丰富性;三是城市生活方式对传统乡村生活方式的破坏,主要是“陌生人社会”对 “熟人社会”的破坏,人们疏离了传统与亲情,置身于荒漠一样的城市生活中,在卡扎菲看来,这是一种扭曲的、不自然的生活方式。

  卡扎菲对城市抱有极大的不信任和厌倦情绪,好像那就是一座巨大的监狱。“城市生活由其本性所决定,它的目的就是功利和机会,它的道德就是虚伪。”他痛恨城市生活到令人发指的程度,几乎把人世间的所有罪恶,都归罪于现代工业文明。他用多而复杂的细节,控诉了城市的各种缺陷,明显能看出他的不安全感。 在这个牧民占农业人口一半的国家,大多数人口居住在乡村的部落。卡扎菲认为,只有乡村的生活才是人们应该的存在状态。城市在他的认识里,就是资本主义所有罪恶的体现。他说“每样事物都会有城市生活所要求的物质价钱”,反对这种金钱标准。凡是城市的东西,都是使人堕落的,不可理喻的。“城市生活纯粹是一种蛆虫似的生活。人在其中毫无意义、毫无见解、毫无思考地活着和死去。在城市里没有自由,没有舒适,也没有清静。”

  不晓得这样的感受是否来自他在伦敦留学时的印象。至少在卡扎菲进入班加西时,利比亚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还没有他说的那样发达。但他的确厌恶这种自己无法掌控的生活。

  他反对城市的原因之一还有,汽车会撞死人。这些看来离奇的观点,却是卡扎菲在文中大声疾呼的重点。他并不认可这样的生活方式。但事实上,在推翻伊德里斯之后,他需要带领利比亚走上现代化之路,需要真正地去迎接现代工业文明,至少他们那里的油井需要。然而,他对这种文明却抱有极大的不信任感和恐慌感。

  从《城市》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卡扎菲对城市中的现代文明怀有十分猛烈的恐慌和厌烦感。在他看来,一座座城市就像是一座座很大的牢狱,任何时间都可以让人窒息。从“在现代化城市中,许多人对你的尊重不如墙壁来得更真切”这句话可以让人看出,卡扎菲非常不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另外,对于复杂的社会形态关系他也抱有十分不满意的举止神情,他甚至会觉得,在他掌控的国度里,纵然有犯人罪,也是由于那一个人还不认识他。

  三、结语

  沈从文认为城市中的人的堕落是更严重的,这是以都市相对于乡村中较高的物质文明程度出发的,因为“城市中人生活太匆忙,太杂乱,耳朵眼睛接触声音光色多些疲惫,加之多睡眠不足,营养不足,俨然事事神经非常尖锐敏感,其实除了意识以外,别的感官都有点麻木不仁。这并非你们的过失,只是你们的不幸,造成你们不幸的是这一现代社会。”“物质文化”不仅席卷了城市,而且迅速蔓延到农村,使“中国农民固有的朴厚、刚直、守义已一扫而光。代替这种性格而来的特点是虚伪与油滑……”其结果是:“一切使民族向上的名词,都失去了良好反映,不是变得毫无意义,就是变得非常可怕”;而“这些人堕落了国家的地位,民族的人格,自己还不明白”。但是沈从文揭示都市之丑,是丑在人事,而没有提到科技文明。因为他认为生命是上帝的造物,本质上是美丽的,生命本性只有在其最初家园即自然中,才能得到真实而充分体现。而卡扎菲有着浓厚的乡村情结和反全球化情结,《城市》最突出的主题即是,热情讴歌乡村,站在农业文明的角度,批判工业文明。另有对死亡、孤独、信仰、权力的思考。卡扎菲淋漓尽致地发泄着他对都市文明的敌意和仇恨。他把都市描绘成一个可怕的地狱。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将相对的差别绝对化,乃是那些偏执有余而理性不足者的共性。与对城市的彻底否定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卡扎菲对乡村生活的美化。卡扎菲是以一种简单化的方式来认知和叙述生活。在他的小说里,我们可以看到,可怕的自大和狂妄,如何扭曲了一个人的内心,又如何限制他用真正文学的方式表现生活。

  参考文献:

  [1]陈长春.透视《边城》论沈从文小说的反现代性[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2]孟聘.《边城》与《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J].青年文学家,2011,(5).

  [3]李永东,等.沈从文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J].中国文学研究,2004,(3).

  [4]任葆华.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心理[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6).

  [5]王明科.论沈从文的现代性的文化反思[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5,(4).

  [6]寇程鹏.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四大范式及其命运[J].西南大学学报,2010,(1).

  [7]张雅婷.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文化立场[J].大众文艺,2009,(5).

  [8]李永东.对抗“存在的被遗忘--沈从文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J].南都学报,2004,(2)

  《边城》和世俗生活中的城市有哪些不同

  《边城》全文都被一种悠然的诗意缭绕,美丽且寂静。边城偏于中国西南,环有武陵山、雪峰山与云贵高原。酉水等河也汇集于此。青山,绿水,与世隔绝,隐逸中透着古韵和质朴感,诗意中更添几分神秘。正如沈先生所说,“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一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边城题记》) ,文中的边城散着一种远离城市的如诗般的纯净气息。

  整篇《边城》如一支纯朴的牧歌,娓娓道来生命的质朴美丽,静坐聆听那些自善良人心传来的天籁,感受着这远离尘世喧嚣的桃花源,整颗心也不知不觉地从字里行间染上那份剔透明净的的气息。

  人性如诗

  边城一文所创造的人物,更是如诗般让人回味悠长。

  作为《边城》里塑造最成功的人物,翠翠是最完美的诗意结晶。弄渡船的外孙女,明慧温柔的品性,是沈先生的长时期的“思乡情结”茹养出来的一颗明珠。她“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她又“如山头黄鹿一样,从想不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这些淳朴、纯洁的性格,像一首简短而明朗的的诗。翠翠的爱情是全文主线,这爱情是那样纯净,那样真诚,那样超过一切世俗利害关系。那份爱情自朦朦胧胧中成长,一步一步,长得完满且坚定。初遇二老,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甚至摆渡也不时想起遇见二老的场景;真见到二老时,又用装作不在意来掩饰那份砰然心动,少女情怀跃然纸上。后来,傩送二老按照老船工所指出的“马路”,夜里去为翠翠唱歌。“翠翠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作者以电影慢镜头的形式,用歌声带起女孩的心绪,抽出纤长透明的翎羽,振翅翩跹。这萌动的少女情怀谱写的正是一篇韵律和婉,悠然动人的抒情长诗。

  而翠翠的祖父,终身摆渡,毫无倦意,不收人钱财,就是收了也将钱买些茶叶,沏好了让渡河人解渴解疲,是勤劳善良的中国典型劳动者。他深深地关心着翠翠,心心念念她可以有个好的归宿,这样自己才可安心地死去。祖父的形象处处体现出一种朴质善良的人性魅力。此外,《边城》中的其他人物也都包含着些诗性,如二老,生于乡间,习于水性,染于山情,安于故土,对于爱情更是毫无邪念。正是这种纯净的“诗人性格”,吸引了翠翠那颗同样透明无瑕的心。

  言语如诗

  《边城》的结构完美,一气呵成;而各节又自成起讫,形成一首一首圆满的散文诗。

  “我平常最会想象好景致,且会描写好景致。”沈从文可谓遣词用语,写景绘境的圣手。《边城》文中如诗的语言,如画的意境,正是将这如诗如画的反应得如此动人的缘由。王曾祺先生这么评价道:“《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景,是人物所在的环境,是人物的外化,人物的一部分。绘景即塑人。纵观全文,处处言语精辟,无不让人赞叹:“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气味”,对气味、声音的描述,将写景的独特意趣发挥到极致;“……渡口飘来乡下生意人的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隐隐的反射与承托,拨动起心尖的触动……每一处景都绘出一幅迷人画卷。

  心境如诗

  创作期间,沈先生从乡下跑到大城市,对上流社会的腐烂生活,对城里人的“庸俗小气自私市侩”深恶痛绝,这引发了他的乡愁,激发了他对故乡尚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所摧毁的淳朴民风无限怀念。

  可是,随着即便在湘西,在物质文明的膨胀与积压中,那种古朴的民风也正在消失。沈先生在《长河题记》中说:“去乡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的人生观。”可见,《边城》中所描述的那种生活也难逃被替代的命运。王曾祺先生曾在评论中说:“《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但是,即使有些东西已经在时光的流逝中渐渐淡薄,可是那份留在沈先生心中的,对美的执著,对真淳品性的肯定与推崇,却是持久的。

  沈先生自己曾这么说:“或者只能给他们(指当时的读者)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

  而能写出如许美文的沈先生,拥有的一颗充满对美的眷恋的心。

  曾经,因为阶级斗争方面的问题,沈先生这一代文学巨擘被下放到五七干校打扫厕所。这,是何其悲苦的遭遇。然而,沈从文先生却超然物外,让自己生活在审美状态里,他在给友人写的信中说“这里的荷花开得真好”。在这样的条件下的他,本该是心怀怨忖和不平,可他的眼中充斥的,却是荷花之美,足以体现他思想未被生活的坎坷磨蚀,而是用他心灵的滤网,滤去了狡诈与邪恶,获得内心世界的澄明与纯粹。沈从文先生选择永远用一双透明的眼睛,用一份平和的心境,用一种淡定的姿态,静静地看着世界。他以超然的审美,将笔下的边城由一处落后、封闭、贫穷的僻地,描绘为山美、水美、人美的胜地。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在那个阶级斗争尖锐突出的时代,沈从文用自己的笔芒划开时代的动荡阶级的争斗在社会、人心中落下的沉沉阴霾,穿破时光,对世人发出对善良、美好、光明的决绝呐喊与呼吁。

  《边城》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它用一种对美最现实的爱,最浪漫的追求,将一切定格于令人感动的每一个瞬间。残雪压枝犹有橘,将一份美好,珍藏于它最动人的姿势,让它在时间流逝中永恒绽放,足以将每个走近它的人心中那份对美丽的追求唤醒。

【《边城》与《城市》反现代性的对比】相关文章:

海边城市里的海鸥作文07-09

左边城市,右边故乡散文欣赏12-11

天津周边城市自驾游12-03

延边城市形象宣传语12-14

延边城市形象宣传语12-29

延边城市形象宣传语3篇12-29

曹植《七步诗 》郭沫若《反七步诗》对比阅读答案08-06

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性09-01

《边城》的美--解读《边城》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