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经典教学设计
《边城》这部沈从文创作高峰的小说,叙述的是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分享了《边城》教学设计,欢迎参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
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
2、把握作者在《边城》中极力要表现的古老湘西的人生形式
3、理解《边城》题目的含义,把握作者的创作目的
二、过程与方法:
1、美读课文,咀嚼品味小说诗一般的意蕴 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2、启发点拨、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多种方法结合,完成文本中人物内心情感的挖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文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 树立爱世界爱人类的情操。
2、了解古老的民俗及其丰富的内涵,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小说的环境、心理描写、培养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2、理清小说情节,把握民俗活动和情节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人性的闪光点。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心理,把握小说中至真、至美、至善人性。
教学过程
预习课文 品读重点段落
要求:1、勾画出小说的环境描写的语句。
2、标出自然段
3、找出小说主要人物的言行,品味小说中的淳朴的人性
4、勾画出小说中的民俗描写,体会这些民俗的特点以及内涵
5、理顺出小说的故事情节。
6、明确小说的人物、情节,用自己的话复述,补充相关的其他情节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导入教学:《边城》这部小说问世不久,湘西的凤凰镇就成为旅游胜地。它正如世界上许多名城名镇一样,崛起在世界文化大师的光环之中。因为莎士比亚,英国的斯拉特福小镇才会蜚声世界;有了莫扎特,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才成为世界音乐中心,有了塞万提斯,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才成为旅游圣地。同样,因为有了沈从文以及他的系列湘西小说,凤凰镇也成为了风景名胜之地,凤凰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小镇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边城》去欣赏那里的山水之秀,去感受那里的民俗、人情之美。
二、文本解读
1、读第一段,这里的人们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情况? 明确 安分乐生,井然有序
2、这里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呢?通过文本的描述,
请同学们概括一下:
明确:码头、碉堡、河滩、军营、河流、山、水、船。
这里的风光秀丽、美好。是一个干净的自然所在,就象是这里的人一样。
3、文本写了哪些民俗?这些民俗有怎样的特点?又有怎样的内涵?学生讨论完成。
端午节:赛龙舟、穿彩衣、画王字、捉鸭子。
中秋节:赏月、男女青年对歌。
新年:舞龙灯、耍狮子、放鞭炮。
婚嫁:小轿子、羊、男孩、糍粑。
这些民俗具有古老而淳朴的特点,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包含着美好的祝愿、表达着欢快的情感,充满了吉祥如
意的氛围。更能体现人们之间的和谐亲切的关系。
4、小说情节的归纳
小说节选部分中写的次数最多的哪一种民俗活动?
端午节的赛龙舟:由赛龙舟引出小说的人物以及发生在这些人物身上的一些事情。
小说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呢?主角是谁?
人物:
主角:翠翠 围绕主角相关的人物有:祖父、傩送、天保、顺顺。
情节:
第一年赛龙舟--翠翠傩送邂逅 埋下爱情的种子
第二年赛龙舟--翠翠与天保相识 引来天宝的爱意
第三年赛龙舟--祖孙二人在家 各自想着自己的心事
总结: 端午节赛龙舟就像一根银线,串起了边城中那些闪亮的珍珠,即那些故事和人,在故事中,边城的人性光辉也闪耀起来。下面我们就分析小说的人
物性格特点
5、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是怎样的?在哪些具体的描写中展现出来的?请同学分组讨论解决
明确:
翠翠:单纯、多情、腼腆 -------语言心理描写 细节刻画
祖父:善良、忠诚、慈爱、热情、朴素-----行为语言描写
天保:坦荡 ------行为语言描写侧面描写
傩送:热心、正派、幽默 ------正面侧面结合 细节刻画
顺顺:富有、热心、正直 ------- 侧面描写
这里的人们不分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生活在边城的人们淳朴、善良、平和而又与世无争,甚至连那条大黄狗都善解人意,这样的至善的人性,必然使这里的生活和谐美好。下面我们就来看生活在边城中的人们之间 的关系是怎样的?
爱情---走山路走马路方式的表达爱情,不因为磨房也不会因为地位而放弃自己的爱情。不受物质名利的干扰影响 是纯洁的爱情
亲情---爷爷疼爱翠翠,翠翠依赖爷爷;彼此相依为命。哥哥让弟弟,哥哥为弟弟而出走闯滩。弟弟又因哥哥的出险而内疚离开。不管是祖孙间的情还是手足间的情都是那么的深挚感人,令人唏嘘不已。
乡情---人与人之间和善友爱互助 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谐
军民情----端午节捉鸭子;春节放鞭炮;爷爷可以去军营中喝酒。军民和谐亲密相处,有着鱼水一样的情意。
三、探究交流
1、《边城》这么美,人也这么善良,关系这么和谐,那作者为什么一边在赞美歌颂、却又一面要把它写成悲剧呢?
有人认为翠翠的爱情悲剧,是由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的孤寂导致的,可以从相关人物和情节中印证这样的观点。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2、在边城中,我们看到的是这里人的善,这里情的真,这里景的美,正如沈从文先生自己在谈《边城》写作时交代的“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通过上文的分析,这里的民情、民俗以及人性、人情的美就是沈先生要表现的边城的人生形式。
3、作者为什么要把小说的名字起为《边城》呢?
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经历来分析,(第一段文字)
“湘西的儿子”走出湘西,经历了北京城的战乱动荡,尔虞我诈,也看到了上海的灯红酒绿,低迷庸俗的生活,中国的这些中心城市正是一片污浊和混乱,正在承受战乱的苦难,因而作者更怀念自己的故乡湘西。起名《边城》表明没有受到污染的小城,与中心相对而言的,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小结:湘西之于沈从文,正仿佛桃花源之于五柳先生,是一种精神意志的象征,是自我意识的一种移情外化。理想中的湘西是沈从文先生永久的依恋。
四、课堂小结。
课后习题
1、作者写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有怎样的思想背景?他想寻求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模式。
2、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以景物、风俗描写为主,具有散文化倾向。探讨本文的写作风格。
反思:
《边城》有非常清晰的人生社会理想的诉求。“我将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小说践行着作者想要建造“精致、结实、匀称的供奉‘人性’的中国的希腊小庙”的理想。
如此美丽,如此丰富,“边城”让人心驰神往,想来教和学都该是极其美丽的事情。但是我显然被冲昏了头脑,忽略了学生可能存在的阅读障碍,也忽视了对最佳课堂结构的追求,于是我最初的尝试是失败的。
本课的教学关键就在于找到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并且营造让学生迅速进入的“场”。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在哪儿,我们不能想当然地替学生做主,得让他们自己说,于是就有了课堂开始阶段“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表达你的阅读感受”的环节设计,学生的表达指向是丰富的准确的,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意蕴深刻的问题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请问这究竟是一篇小说还是散文?学生肯定会说是小说,因为教材就是这样介绍的。但是我将坚持说《边城》更像散文,因为她具备散文情意真、内容美、形式自由的三个特质。然后让学生去寻找文本中的美点,探讨美在何处,怎么美,为什么美。于是引领学生或者说被学生引领共同走入《边城》的角角落落,在沈从文如诗的文字美丽的肌理褶皱里,领略茶峒的秀丽风光,体会边地淳朴的民风,理解翠翠美丽的形神,感受翠翠、祖父、傩送等人间真挚、朴素的爱和闪耀在他们身上的美丽的人性光芒,为故事的忧伤而忧伤,为这一曲古朴的爱和美的颂歌而神往,悄悄逼近《边城》这一次对人生、社会“观”“想”“望”的全面描摹。
【《边城》经典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边城教学设计04-24
《边城》的教学设计04-12
高中《边城》教学设计04-24
边城教学设计与反思04-24
边城优秀教学设计04-24
《边城》教学设计(精选10篇)05-14
《边城》教学设计(精选12篇)04-01
沈从文边城教学设计(精选7篇)05-29
《边城》公开课教学设计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