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赏析

时间:2024-08-06 19:36:11 岑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赏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⑴

  天山雪云常不开⑵,千峰万岭雪崔嵬⑶。

  北风夜卷赤亭口⑷,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⑸,复逐胡风过铁关⑹。

  交河城边鸟飞绝⑺,轮台路上马蹄滑⑻。

  晻霭寒氛万里凝⑼,阑干阴崖千丈冰⑽。

  将军狐裘卧不暖⑾,都护宝刀冻欲断⑿。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⒀。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注释】

  ⑴萧治:作者友人,生平未详。

  ⑵开:消散。

  ⑶崔嵬(cuī wéi):山势高耸的样子。

  ⑷赤亭口:即赤亭守捉。《新唐书·地理志》:伊州“西经······三百九十里有罗护守捉,又西经达匪草堆,百九十里至赤亭守捉,与伊、西路合”。约在今新疆吐鲁番附近。

  ⑸汉月:汉时明月,说明月的永恒。银山:银山碛又称银山,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南

  ⑹铁关:即铁门关,中国古代二十六名关之一,在焉耆以西五十里,为一长长的石峡,两崖壁立,其口有门,色如铁,形势险要。

  ⑺交河:又名西州,天宝元年改西州为交河郡,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治所在高昌,今吐鲁番东南达克阿奴斯城。

  ⑻轮台:唐代庭州有轮台县,这里指汉置古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南)。

  ⑼晻霭(ǎn ǎi):昏暗的样子。寒氛:寒冷的云气。

  ⑽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阴崖:背阴的山崖。

  ⑾狐裘(qiú):用狐皮制的外衣。

  ⑿都护:官名,汉宣帝置西域都护,总监西域诸国,并护南北道,为西域地区最高长官。唐置安东﹑安西﹑安南﹑安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权任与汉同,且为实职。

  ⒀走马:跑马。

  【白话译文】

  天山上的云雪终年不开,巍巍千山万岭白雪皑皑。

  夜来北风卷过赤亭路口,天山一夜之间大雪更厚。

  雪光和着月光照映银山,雪花追着北风飞过铁关。

  交河城边飞鸟早已断绝,轮台路上战马难以走过。

  寒云昏暗凝结万里天空,山崖陡峭悬挂千丈坚冰。

  将军皮袍久卧不觉温暖,都护宝刀冻得像要折断。

  天山正是大雪纷飞之时,送别为友走马归还京师。

  冰雪之中怎将心意表示,只有赠您青青松柏树枝!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天山雪的诗歌。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开始四句,概括地写天山雪景之壮观,从高空的雪云,到半空的雪岭。雪云凝集,终日不开,天山之雪天上来,绵延无尽。“千峰万岭雪崔嵬”,形象地表现出天山雪景的壮阔,耸立云霄,连绵宽广。这里,明写雪山,实咏白雪,因此说“雪崔嵬”,而不说山崔嵬,不是山使雪厚,而是雪使山高。这两句写出了天山雪的静态庄严。接下去,写天山雪的动态威势:“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天山雪已崔嵬高耸,却还在不断增高加厚。北风入雪,造成天山雪景风雪交加的气势,气氛更为强烈,为第二部分具体叙述天山雪的特色作了充分的铺垫。

  写天山雪的特色,仅用了八句,写出了雪的光华,写出了雪带来的严寒。白雪光华亮如明月,一句“能兼汉月照银山”,足以炫人眼目,更何况是汉家之月。“复逐胡风过铁关”,天山雪,不但光华照人,更兼呼呼有声,真是有声有色。奇寒是天山雪突出的特色,接下去六句,用夸张手法,由外及内,从各个角度叙写天山雪的奇寒。两河相交之处,水草肥美,本是鸟儿乐栖喜游之所,此时却因畏惧奇寒而绝迹;安西都护府所在地轮台,驰道宽平,马儿在上面可以疾步如飞的,此时却因积雪成冰,马蹄踏上打滑而寸步难行;云雾和空气,往日是飘浮流动的,如今也已冷冻凝结;而那崇山峻岭的背阴处,挂上了千丈冰凌。将军身上的狐皮大袄,皮厚毛丰,该是很暖和的了,可将军蜷缩着身子躺着,冷得难耐;都护的佩刀多么坚硬,也几乎被奇寒冷冻而折断。这六句诗,写雪而不见雪,只抓住在雪的世界中的几件实物:飞鸟、马蹄、晻霭、阴崖、狐裘和宝刀;加以烘托映衬,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第三部分四句诗,写珍惜友情,依依难舍。细细体味,仍是处处有雪。送别时间,是大雪纷扬之时;赠送的礼物,是傲雪松枝。这一句“惟有青青松树枝”,意味甚浓,可以想见诗人此时此地的心境: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安宁,戍边将士离开温暖的家,来到冰天雪地之中,时而坚守阵地,时而驰骋疆场,其凛凛英姿岂恰似傲雪迎风的碧绿松枝。边塞奇寒是难以忍耐的,戍边将士,却乐在其中。全诗有寒气彻骨却热血沸腾,无怨天尤人之意,有保国安民之情。

  拓展阅读:火山云歌送别

  岑参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不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注释】

  ⑴火山:指火焰山,在今新疆,横亘于吐鲁番盆地的北部,西起吐鲁番,东至鄯善县境内,全长160公里,火焰山主要为红砂岩构成,在夏季炎热的阳光照耀下,红色砂岩熠发光,犹如阵阵烈焰升腾,故名火焰山。

  ⑵突兀:高耸的样子。赤亭: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在今鄯善县七克台镇境内,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

  ⑶火云:炽热的赤色云。

  ⑷乍:突然。逐:随着。胡风:西域边地的风。

  ⑸薄暮:接近天黑时。浑:还是。

  ⑹缭绕:回环旋转的样子。铁关:铁门关,故址在新疆境内。

  ⑺氛氲:浓厚茂盛的样子。交河:地名,在今新疆境内。戍:戍楼。

  【白话译文】

  火山高高耸立在赤亭口,五月的火山上空火云厚。

  火云铺山盖岭凝滞不开,方圆千里鸟儿不敢飞来。

  火云清晨刚被胡风吹断,到傍晚又随着塞雨转回。

  回环缭绕吞没了铁关树,蒸腾弥漫半掩了交河戍。

  你迢迢征途在那火山东,山上孤云将随你向东去。

  赏析:

  岑参在《经火山》一诗中,就有写火山云的诗句,“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这首“火山云歌”,就突出描绘火山顶上的塞空虏云。

  开头两句“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先交代火山云的方位在赤亭口,再交代时令,仲夏五月。但是,开头这两句不只是交代火山云的方位和时令,重要的是描绘火山云的磅礴气势,以为后面的具体描绘作好铺垫,尤其是“火山五月火云厚”一句,写得十分贴切传神。一个“厚”字,可以使人想见火山云的形态,厚厚实实;又可以使人感受到火山云的庞然厚重,似乎与巍巍火山连为一体,覆压在大地之上;还可以使人联想到火山云的数量,不是一朵朵、一团团,而是铺天盖地的厚厚一层。用字精炼,而蕴涵丰富,激人联翩浮想。

  接下去六句诗,全写火山云的威势。

  “火云满山凝不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由于火云厚重,又凝结为一体,漫天蔽空,荼,小鸟被这强大的威势吓得逃到千里之外。但是,火云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往来飞腾,在撞击中更显示出它强大无比的力量。清晨,它阻断南下的胡风;傍晚,它又裹挟着塞雨凯旋而归。

  以上描绘火云在宏观时空中的态势,待它“随塞雨回”归之后,来到巍巍铁门关和雄伟的交河城时,仍是“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从铁门关到交河城方圆数十里以内,树木之间,城围内外,它们无处不在。

  诗的最后两句,“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则是表达离情别绪。向京师方向举目远望,千里迢迢,那是友人归去的路,也是诗人来时的路。

  此时路远人稀,唯有孤云征马,愈行愈远。骑在马上的,本是诗人为之送行的友人,但诗句中不写人,只写马,以马代人,那是因为离去甚远,人马难分或只见马而不见人了。“山上孤云随马去”,可谓全诗点睛之笔。“孤云随马去”,点明了诗的寓意,孤云是诗人之心,是戍边将士的心,希望友人把守边卫士将士们的生活和决心带回京师,告知皇上,告知僚友,告知亲人。可见,这首诗是以火云比拟戍边将士,诗人明在写云,实际是在写人。

  创作背景

  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春夏交替东归,这首诗即作于这时期,约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同时。

  岑参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赏析】相关文章:

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诗歌鉴赏11-01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08-28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08-01

2篇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07-06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文拼音及赏析09-12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解读06-17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词09-19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教案09-28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课稿10-24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拼音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