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问花门酒家翁》岑参
岑参的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下面是岑参的《戏问花门酒家翁》,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戏问花门酒家翁
老人七十仍沽⑴酒,
千壶百瓮花门口⑵。
道旁榆荚⑶巧似钱,
摘来沽酒君肯否?
【注释】
⑴沽:买或卖。首句的“沽”是卖的意思,末句的“沽”是买的意思。
⑵花门:即花门楼,凉州(今甘肃武威)馆舍名。花门口:指花门楼口。
⑶榆荚:榆树的果实。春天榆树枝条间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榆钱。
【白话译文】
这位老人家七十岁了仍然在卖酒,
将上千个酒壶和酒瓮摆放在在花门楼口。
道路旁的榆荚看起来也很像一串串铜钱,
我摘下来用它买酒您可卖否?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载(公元751年)旧历三月,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调任河西节度使。在安西(今新疆库车)节度幕府盘桓了近两年之久的岑参,和其他幕僚一道跟随高仙芝来到春光初临的凉州城中。见有老人卖酒,写下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
【赏析】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生活抒情小诗,诗人在经历了漫漫瀚海的辛苦旅程之后,蓦然领略了道旁榆钱初绽的春色和亲见老人安然沽酒待客的'诱人场面,他就在酒店小驻片刻,让醉人的酒香驱散旅途的疲劳,并欣赏这动人的春光。
诗的开头两句纯用白描手法,从花门楼前酒店落笔,如实写出老翁待客、美酒飘香的情景,堪称是盛唐时代千里河西的一幅生动感人的风俗画,字里行间烘托出边塞安定、闾阎不惊的时代气氛,为下文点明“戏问”的诗题作了铺垫。三四两句诗人不是索然寡味地实写付钱沽酒的过程,而是在偶见春色的刹那之间,立即从榆荚形似钱币的外在特征上抓住了动人的诗意,用轻松、诙谐的语调戏问了那位当罏沽酒的七旬老翁:“老人家,摘下一串白灿灿的榆钱来买您的美酒,您肯不肯呀?”诗人丰富的想象,把生活化成了诗,读者可从中充分感受到盛唐时代人们乐观、开阔的胸襟。
这首诗用口语化的诗歌语言,写眼前景物,人物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格调诙谐、幽默。诗人为凉州早春景物所激动、陶醉其中的心情,像一股涓涓细流,回荡在字里行间。在写法上,朴素的白描和生动的想象相结合,在虚实相映中显示出既平凡而又亲切的情趣。此诗语言富有平实中见奇峭的韵味,给全诗带来了既轻灵跳脱又幽默诙谐的魅力。
拓展阅读:《送扬州王司马》岑参
送扬州王司马
作者:唐·岑参
君家旧淮水,水上到扬州。
海树青官舍,江云黑郡楼。
东南随去鸟,人吏待行舟。
为报吾兄道,如今已白头。
【注释】
①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市。司马:州刺史佐吏。
②“水上”句:唐时自淮水乘船经邢沟可达扬州,故云。
③随:任凭。
④行:全诗校:“一作归。”
⑤“为报”二句:吾兄,指岑况,据刘长卿《曲阿对月别岑况徐说》、《旅次丹阳郡遇康侍御宣慰兼别岑单父》二诗,知况至德年间闲居于丹阳(今江苏丹阳),其地距扬州甚近,故云。本诗当作于至德二载(757)或乾元元年(758)岑在长安时。
【《戏问花门酒家翁》岑参】相关文章:
《戏问花门酒家翁》 岑参11-28
岑参 《戏问花门酒家翁》11-24
岑参《戏问花门酒家翁》11-18
岑参《戏问花门酒家翁》译文12-29
《戏问花门酒家翁》岑参赏析11-27
岑参诗《戏问花门酒家翁》11-25
《戏问花门酒家翁》岑参唐诗鉴赏10-30
岑参七言《戏问花门酒家翁》05-04
岑参名言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