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嘉州凌云寺作》岑参唐诗鉴赏

时间:2024-12-01 23:59:53 岑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登嘉州凌云寺作》岑参唐诗鉴赏

  登嘉州凌云寺作

《登嘉州凌云寺作》岑参唐诗鉴赏

  岑参

  寺出飞鸟外,

  青峰戴朱楼。

  搏壁跻半空,

  喜得登上头。

  殆知宇宙阔,

  下看三江流。

  天晴见峨眉,

  如向波上浮。

  迥旷烟景豁,

  阴森棕楠稠。

  愿割区中缘,

  永从尘外游。

  回风吹虎穴,

  片雨当龙湫。

  僧房云蒙蒙,

  夏月寒飕飕。

  回合俯近郭,

  寥落见行舟。

  胜概无端倪,

  天宫可淹留。

  一官讵足道,

  欲去令人愁。

  岑参诗鉴赏

  嘉州,在今四川省乐山市。凌云寺在乐山城郊,正对大渡河口的岷江东岸的凌云山上。安史乱后,岑参入蜀任嘉州刺史,登寺观景,有感而作此诗。

  这时,诗人已届暮年,虽然历经坎坷但壮志未酬,歌行雄健之风依稀可见。开头两句,“寺出飞鸟外,青峰戴朱楼。”仍保留盛年时的风格。写凌云寺高耸之貌,借飞鸟青峰映衬,突出了凌云寺的高峻壮丽。

  飞鸟与青峰,从地面上看,都是高空之物,但在诗人笔下凌云寺却高出飞鸟,跃出青峰。起笔遒劲,形象传神。把寺上红楼比喻为戴帽,凌云寺俨然成了顶天立地的巨人。佛寺如此奇伟,现在得以于半山腰攀援登临,自然是“喜得”之事。

  然而,“喜得登上头”的喜悦,主要不在登寺本身,而在于凭高远眺,开阔眼界,拓宽胸襟。因而在咏寺之高以后,紧接着语气一转,抒发出“殆知宇宙阔,下看三江流”的情思。如此,从写寺过渡到写寺外的宇宙三江,峨眉烟景,就显得合乎自然了。

  身登高寺,峨眉山景,尽收眼底。写峨眉山,一咏一叹,用了六句。“天晴见峨眉,如向波上浮。迥烟景豁,阴森棕楠稠。”今日天晴气朗,得以看清楚了峨眉山的状貌:山岭蜿蜒起伏,如波涛滚滚;辽远的云雾似袅袅青烟,使山景空旷浩茫;棕树楠树漫山遍野,蓊郁阴森,一派肃穆。以上四句勾勒峨眉山景,接着直抒胸臆,发出慨叹:“愿割区中缘,永从尘外游。”诗人眼界高远空阔,触景生情,故有此叹。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诗人看破凡尘,对纷扰的世俗产生了厌倦情绪,希望超凡脱俗,云游尘外。有了这番念头,才把眼光转向佛寺内部和佛寺的周围环境。

  “回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虎穴洞、龙湫潭都在附近,山风回旋,细雨濛濛,这是寺上的气象;“僧房云蒙蒙,夏月寒飕飕。”间间僧舍,如蒙蒙云朵,若水月光,寒气袭人,这是寺中气氛;嘉州府城,坐落山下,片片风帆,撒于江面,这是寺下景象。

  写罢诸景,又是一番慨叹:“胜概无端倪,天宫可淹留。”佛寺美景无边,诗人很想在这宝刹天宫之中长留久住。然而,虽然“一官讵足道”,是“欲去令人愁”,最终只落得满腹忧愁。

  此时诗人的情绪,显得有些消沉、悲观,写作手法上也与先前不同,不是一气写景,高调抒情,而是边咏边叹,一咏三叹,错综起伏。这大约与安史乱后唐朝江山颓败、诗人壮志未酬的心境有关联。

【《登嘉州凌云寺作》岑参唐诗鉴赏】相关文章:

《登嘉州凌云寺作》 岑参06-15

《登嘉州凌云寺作》岑参08-08

岑参《逢入京使》唐诗鉴赏09-27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岑参唐诗注释翻译赏析10-02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唐诗鉴赏06-17

唐朝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古诗鉴赏07-31

《碛中作》岑参08-31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参唐诗鉴赏10-27

岑参《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唐诗鉴赏08-07

岑参简介及代表作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