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长恨歌的赏析
王安忆长恨歌的赏析1
《长恨歌》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公元806年)。诗人凭借着传说和历史人物创造了一个婉转动人的爱情故事。全诗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再现了真实的现实生活,千百年来一直感染并打动着读者。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体现在“长恨”二字上。作者从汉皇重色思倾国的第一部分描述其,讲述了安史之乱之[)前的唐玄宗如何好色并求色最终得到了美娇娘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到唐玄宗的专宠而使得全家鸡犬升天得到万千富贵。作者反复用笔墨渲染了唐玄宗纵情声色沉迷于酒色中不能自拔甚至不理朝,因而引发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些前因既是后来造成悲剧的基础也是引起长恨的主要原因。
第二部分从六军不发无奈何开始写起,详细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开始后玄宗弃杨氏于不顾的'仓皇出逃,引起了六军驻马并要求除去红颜祸水的杨氏造成宛转峨眉马前死的悲剧。这部分是故事最为关键的情节。杨氏死后唐玄宗因怀念她引发的寂寞悲哀和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诗人以心酸恻隐悲痛的语调细致的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让人读之揪心疼痛催人泪下。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这首诗的第三部分,着重描写了唐玄宗借助道士的帮助于虚无缥渺的仙境中找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在幻境中再次展现了杨氏梨花带雨的绝世容颜,并以含情脉脉的托物寄词再次重申了以前的誓言,表达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深情厚谊,为进一步渲染长恨这一主题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最后在全诗的结尾又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来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份量。
全诗所写之情缠绵悱恻所书之恨杳杳无穷,诗人以哀婉动人的文字和悠扬宛转的语调娓娓叙来,令人为之动容。通过纵观全诗我们再结合诗人本身的经历不难看出,诗人写此诗的目的并不在于对历史的记录与评价,而是,通过此诗借助前代帝王和妃子的爱情悲剧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对所爱之人的相思意义。
王安忆长恨歌的赏析2
【摘要】本文解读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首先对主要内容进行分段描述,从而得出《长恨歌》的主题具有双重性——歌颂李、杨深沉的爱情和讽刺唐玄宗沉醉享乐误国的悲剧。其次,阐述了《长恨歌》的艺术成就:在故事叙述推进和人物形象塑造上,诗人将叙事、写景和抒情三种艺术表现手法结合使用,融情入景、移情于景;诗人对于唐玄宗的“重色”和杨贵妃的“百媚”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批判唐玄宗的荒淫误国,政治上导致安史之乱,同时造成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关键词】白居易;《长恨歌》;抒写方法;艺术构思
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诗人和诗歌理论家,祖籍山西太原,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白居易一生诗歌作品数量为唐代诗人之最,今存近三千首,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还与好友元稹积极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至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
一、《长恨歌》的内容与主题
《长恨歌》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下面依次进行简单的扫描分析。
1、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
全诗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一句开头,看似简单,事实上却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原因,又统领和组织着全诗。接着,作者将视野转换到女主人公:先写杨贵妃的身世、入宫过程和入宫原因:“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最后写到唐玄宗的所作所为对于当时社会风尚的影响:“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无不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
2、重在写二人的沉醉享乐最终酿成安史之乱
由在华清池乐舞逍遥的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写起,重在写二人的沉醉享乐最终酿成了唐朝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接着,诗人详细地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等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尤其是在这一动乱造成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悲惨一幕。接着,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起到“不见玉颜空死处”,诗人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细致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和在返还都城长安路上对二人过去缠绵生活的追忆,特别是“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一句运用了细节描写。
3、唐玄宗回宫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接着对于唐玄宗如何思念杨贵妃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细节描写:“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其中“魂魄不曾来入梦”可以看作是一个过渡句,将两人的苦苦思念之情的表达形式转换到了仙境,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促成了仙境的出现好像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富有感情和思想的真实感。
4、以“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开端
既能看出唐代皇室对于道教的推崇与信仰,又是对下面浪漫主义手法运用的铺垫与衬托。接着诗人又以动人的笔触,详细描写了杨贵妃得知作为天子使的道士到来消息后的各种又惊又喜的动作神态,特别是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诗歌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尾,韵味无穷而又富有哲理。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长恨歌》具有歌颂爱情与讽谏刺弊的双重主题,二者之间不是具有同等的地位。从本诗后面三部分对于唐玄宗与杨贵妃二人互相思念之情的细致描写与入微刻画中可以看出,诗人更重视对于二人真挚感情的歌颂与张扬。从本诗的第一部分唐玄宗的“不早朝”、杨贵妃姊妹的飞黄腾达和天下父母对于生男生女观念的改变可以看出其中又蕴含着对于唐玄宗误国误民的讽刺与鞭挞,很显然,二者之间,诗人是侧重歌颂爱情这一主题的。
二、《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1、《长恨歌》的抒写方法
(1)《长恨歌》的抒写方法首先表现在对于浪漫主义手法的特别重视和巧妙运用。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唐代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诗人并不完全拘泥于历史和采取写实的手法,而是有实有虚,前三部分大多是“实”,第四部分全是“虚”。诗人的高明之处即是第四部分的“虚”,诗人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虽然“仙境”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但给读者的艺术感触与欣赏效果却是真实的。
(2)在故事叙述推进和人物形象塑造上,诗人将叙事、写景和抒情三种艺术表现手法结合使用,融情入景、移情于景及借典型神态动作举止抒情等方法的运用使其具体体现。唐玄宗在逃往西南时,路途遥远而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秋景凄凉,此正是以悲凉环境来烘托人物的悲哀情思。面对蜀地青山绿水,唐玄宗不是欣赏享受,而是青山绿水在唐玄宗眼中也和自己的心态一样寂寞悲哀,美景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就是融情入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唐玄宗被情思萦绕、孤苦伶仃而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运用的是借典型神态动作举止抒情的方法。总之,不管是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还是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不管是从白日到黑夜,还是从春天到秋天,诗人都是将叙事、写景和抒情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巧妙结合起来,给读者以全视角的艺术享受。
2、《长恨歌》的艺术构思
通过第一部分对于全诗分段内容的扫描,我们可以将《长恨歌》()全篇的关键词和行文线索摘要如下:重色貌美→相遇相知→君王晚朝→兄妹列土→歌舞淫飨→妃死马嵬→血泪相流→孤灯未眠→道士勤觅→帐里惊魂→容寂泪干→寄钗寄词→恨无绝期。这些表示行文线索的关键词正是诗人艺术构思的表征。诗人对于唐玄宗的“重色”和杨贵妃的“百媚”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政治上的悲剧——安史之乱,同时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之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诗人的高明之
处正是没有按照常理结束诗作,而是借助唐代道教盛行的社会文化氛围,想象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杨贵妃对于唐玄宗的思念与真爱完全不亚于后者对前者的珍重,他们的爱情经历与故事最终凝成了一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欣赏诗作的过程中,我们在收获到轰轰烈烈的爱恨情感体验的同时,似乎更有如何去真正地爱一个人、如何表达爱意的哲理思考。
王安忆长恨歌的赏析3
一、《长恨歌》的结构美
1、以时间发展为顺序构建作品,条理清晰。
《长恨歌》分为三部,每一部有若干小章。三部分别表现了三个时间跨度:解放战争前夕,文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新时期,作者没有写解放战争的惨烈,只是借某官员逝世来言明;作者没有写文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种种难关以及不堪的挫折,只是借程先生的境遇来表现;作者没有写新时期的社会变革是何等的波澜壮阔,只是以女主人公的女儿薇薇――这一新时代的代言人来反映社会的伟大变革,一切的一切,都有根有据,入情入理,没有过多的议论与抒情,表现出一种平淡清新之美,仿若一切都是日常之事,不会太过兴奋,也不会太过悲哀。结构上,显现出一种从容不迫,却又略显含蓄的美。
2、以散文化的结构书写作品,情韵丰盈。
整部作品读下来,读者可能会显得精神无法集中,往往不知道作者何以在此处时间段内写此景,如“闺阁还是上海弄堂的幻觉,云开日出便灰飞烟散,却也是一幕接一幕,求无止境。”读至此句,读者很可能会被这种抒情的诗意所感染,却不知此句到底有何作用,这便需要读者再慢慢的阅读中仔细品其中滋味。才可领会其中真意,即:上海弄堂里的小姐,姑娘们的人生在一幕幕上演,而弄堂这片狭小的天地也影射着大上海历史的轮回。
整部作品的三个部分,常给读者一种脱节之感,不知所云:比如对“爱丽丝”公寓的描写,对邬桥的描写、对平安里的描写,在行文上显得零散,缺乏连贯性,然而,只有把整部作品品味之后,才能明白,这些描写的作用,理解作者的用意,并可以体会到对它们的描写都指向同一个中心:上海的“日常生活”。即体现了散文的精神――形散神聚。这种散文式结构,使作品富有一种诗意之美,更可见其结构之美。
3、以埋伏笔的写作手法,设置悬念。
《长恨歌》借鉴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创作手法即所谓埋伏笔――“文学作品前面对后面将要出现的内容预先所作的提示或暗示”。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讲,作者往往通过埋伏笔,设置重重悬念,不但使作品内容变得丰富,而且能达到一种跌宕起伏的效果,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长恨歌》中的埋伏笔往往留下一个悬念给读者,引人入胜的同时,也暗示着主人公的命运。
二、《长恨歌》的意象美
在《长恨歌》中,作者运用大量的文学意象作为载体,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观察,将上海的历史浓缩于“弄堂”这个小舞台。这部作品中,意象的选择是作者有意为之,在体现一定的文化意蕴的同时,也有其象征性的美。在小说文本中最典型的文学意象就是弄堂与鸽子。
1、弄堂
弄堂仿佛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史册,上面记载着纵横交错的线条,纷繁复杂的人物,平淡却多见的世事。于是,这弄堂仿佛有了灵性,有了某种感觉。上海的弄堂承载了女主人公一生的大部分时光,同时也是大多数情节发生之地,由浅入深的推引,这弄堂更是上海文化的一个高度浓缩的载体。
“上海的弄堂是性感的,有一股肌肤之亲似的,它有着触手的凉和暖,是可感知,有一些私心的。”“上海弄堂的感动来自于最为日常的情景,这感动不是云水激荡的,而是一点一点累积起来。这是有烟火人气的感动。”“上海的弄堂真是见不得的情景,它那背阴处的绿苔,其实都是伤口上结的疤一类的,是靠时间抚平的痛处。因它不是名正言顺,便都长在了阴处,常年见不到阳光。”
“一说起平安里,眼前就会出现那种曲折深长、藏污纳垢的弄堂。”作者白描手法,同时运用通感和隐喻的修辞,将弄堂这个看似简单的城市组成部分变得有深度,写出了“流言是弄堂的灵魂”的话,也只有弄堂这样的环境,流言才显真谛。这里,对意象的象征性,暗示性表现的很到位。
表面上看,写的是弄堂的生活,实际上是写弄堂中人,弄堂里有生命的交替,人生的无奈,这是作者通过运用弄堂这一意象,所表现的中心,同时也暗示了人物命运的走向。弄堂里有喧嚷,有平静,有烟雾,有鸽群,有……这一切日常的东西,都有一种时代的痕迹和历史的烙印,上海作为这一切的载体,承载着过去、现在、流言、未来。
2、鸽子
鸽子,作为一种动物意象,常使我们想到灵动、和平,但王安忆笔下的鸽子,是一位观察者,抑或是一个体验者,它飞到城市上空,观察这弄堂的一切(上海的一切),无论是光明处的繁荣,还是阴暗处的鄙琐,它都默默的看在眼里,如小说中所说“这城市的真谛,其实是为它们所领略的。”“这城市里最深藏不露的`罪与罚,祸与福,都瞒不过它们的眼睛。”它展翅高飞,却常常飞不到心向往处……
鸽群在这里的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黑格尔《美学》中曾提到,“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长恨歌》中的鸽群,无疑是以一位历史的看客的身份来注视着一定空间的一定事物,它们将一切消化,包容。作品的结尾,王琦瑶香消玉殒在凌晨两三点的时刻,无人知晓,可是“只有鸽子看见了。”“这里四十年前的鸽群的子息,它们一代一代地永不中断,繁衍至今,什么都尽收眼底。”是啊,在这里,鸽子就是这样一个不会覆灭,世代繁衍下去,世代观照这大都会的使者,它的象征意义在于看到历史发展的同时,也解读了历史发展的本质。从这一点上看,鸽子则象征着一种历史的真实,真实,便是一种无法无法言说的美。 这里的鸽群观照着上海四十年的风雨浮沉,也注意到了王琦瑶这个小女人的悲剧一生。不但体现着一种象征意义上的美,也有一种暗示性的美。如它亲历了王琦瑶的悲剧,见证了这座城市历史的轮回与生命的息荣。
三、《长恨歌》的语言美
语言,可以说是与结构相连的肉,语言表达的精致与粗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结构的完整性。《长恨歌》的叙述语言运用自然、平实,不矫饰,不造作,有一种随时随性的温婉之美。作者在文中大量运用日常化语言,叙述口语化,善于营造氛围。
《长恨歌》中,所运用的语言日常化,有上海弄堂里的味道,像一个平常人在讲述着他所生活的环境,见到的人和事。如“上海的弄堂是性感的,有一股肌肤之亲似的。它有着触手的凉和暖,是可感知的,有一些私心的。”运用浅淡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将上海弄堂的特色表溢出来,没有抽象的词语,意境却在不知不觉中添了几分。可见,作者运用语言的功底。
作者在作品中采用口语化的叙述,更加的亲切,动人,拉近了读者与文本的距离,使情节变得自然前行,水到渠成。如“上海弄堂里,偶尔会有一面墙上,积满了郁郁葱葱的爬山虎,爬山虎是那些垂垂老矣的情味,是情味中的长寿者。”就是这样一种如与老友聊天一般的口语化表达,却蕴含着一种沉闷的悲伤之美,这悲伤不显得肃杀,而是一种绵延向前,幽幽表述的宁静之美。
《长恨歌》的叙述语言,行云流水,娓娓道来,松散却又不失紧凑,平淡且自然。例如李主任逝后,对王琦瑶的情感表现,所运用的语言描述,作者用平淡的口吻一带而过,并未深入的表现其心理流动过程,相反,却写王琦瑶之前的心理活动。这种隐晦的语言处理,平直不失真实。再看王琦瑶“碧落黄泉”时的描写“王琦瑶眼睑里最后的景象,是那盏摇曳不止的电灯……”“然后灭了,堕入黑暗。”等等,营造一种死亡的氛围,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真实的平常感。
四、《长恨歌》的人物形象美
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里的女儿,她爱漂亮,会装点打扮,对于“沪上淑媛”“上海小姐”有点儿小幻想、有点儿小虚荣、小心机,然而她却美得不张扬。王琦瑶可以说是上海弄堂的典型代表。她的身上,同时也有着独属于上海的典型印记。王琦瑶的命运是无法自行选择的,正如上海这座城市无法选择自己的历史命运一样,这个人物形象是丰富多彩的,她的身上有一种古韵与现代相交织的美。
作品中王琦瑶与阿二在邬桥谈诗时,阿二所吟咏的诗句如“汉家秦地月, 流影照明妃”,“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诗句中写到的王昭君、琵琶女、杨贵妃三个女子的命运,既表现了女主人公貌美如花,又暗示其人生的悲剧命。
王琦瑶的一生,都在努力地追求着自己的爱情和幸福,并坚强的走下去,可她生命中的男人却处于一种弱势,无法承担起王琦瑶的爱情与幸福。李主任于王琦瑶,为寻一种年轻的感觉;阿二于王琦瑶,是少年寻梦的追逐;康明逊于王琦瑶,是以利己为前提的;老克腊于王琦瑶,是现代对往事的追忆;程先生于王琦瑶,则是一种深埋于心的缺乏主动性的爱。这些人,于王琦瑶都是曾经想要的依靠,但他们都离他远去。王琦瑶在岁月已逝,年华已去后,仍以一颗勇敢的心去追寻那份曾经或者说是一直追求的那份幸福,她有一种深含其中的人格魅力。王琦瑶之美,更多的在于她骨子里那份柔韧与坚强,岁月的洗礼,使他成了一个有韵味,有沉淀的女人,尽管,她奋力追求一生而不得所想,且悲剧性的离去,我们仍然不难从这悲剧中发现其美之力量。
从《长恨歌》这部作品可以看出,王安忆是一位富有个性,且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作家,她的作品可堪称时代的缩影。作品在艺术美的大框架下,充分展示出结构美、语言美、意象美、人物形象美的艺术特征。
【王安忆长恨歌的赏析】相关文章:
王安忆《长恨歌》赏析12-16
王安忆长恨歌赏析03-25
王安忆《长恨歌》05-18
长恨歌(王安忆)03-24
《长恨歌》王安忆08-21
《长恨歌》王安忆07-20
王安忆《长恨歌》解读04-12
王安忆《长恨歌》主题10-23
王安忆《长恨歌》简介12-21
《长恨歌》王安忆15篇(必备)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