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长恨歌的赏析

时间:2025-01-03 16:59:56 丽薇 长恨歌 我要投稿

王安忆长恨歌的赏析[精华]

  文学赏析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的过程,它涉及对作品的理解、感受和批判性思考。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安忆长恨歌的赏析[精华],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王安忆长恨歌的赏析 1

  一、《长恨歌》的结构美

  1、以时间发展为顺序构建作品,条理清晰。

  《长恨歌》分为三部,每一部有若干小章。三部分别表现了三个时间跨度:解放战争前夕,文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新时期,作者没有写解放战争的惨烈,只是借某官员逝世来言明;作者没有写文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种种难关以及不堪的挫折,只是借程先生的境遇来表现;作者没有写新时期的社会变革是何等的波澜壮阔,只是以女主人公的女儿薇薇――这一新时代的代言人来反映社会的伟大变革,一切的一切,都有根有据,入情入理,没有过多的议论与抒情,表现出一种平淡清新之美,仿若一切都是日常之事,不会太过兴奋,也不会太过悲哀。结构上,显现出一种从容不迫,却又略显含蓄的美。

  2、以散文化的结构书写作品,情韵丰盈。

  整部作品读下来,读者可能会显得精神无法集中,往往不知道作者何以在此处时间段内写此景,如“闺阁还是上海弄堂的幻觉,云开日出便灰飞烟散,却也是一幕接一幕,求无止境。”读至此句,读者很可能会被这种抒情的诗意所感染,却不知此句到底有何作用,这便需要读者再慢慢的阅读中仔细品其中滋味。才可领会其中真意,即:上海弄堂里的小姐,姑娘们的人生在一幕幕上演,而弄堂这片狭小的天地也影射着大上海历史的轮回。

  整部作品的三个部分,常给读者一种脱节之感,不知所云:比如对“爱丽丝”公寓的描写,对邬桥的描写、对平安里的描写,在行文上显得零散,缺乏连贯性,然而,只有把整部作品品味之后,才能明白,这些描写的作用,理解作者的用意,并可以体会到对它们的描写都指向同一个中心:上海的“日常生活”。即体现了散文的精神――形散神聚。这种散文式结构,使作品富有一种诗意之美,更可见其结构之美。

  3、以埋伏笔的写作手法,设置悬念。

  《长恨歌》借鉴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创作手法即所谓埋伏笔――“文学作品前面对后面将要出现的内容预先所作的提示或暗示”。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讲,作者往往通过埋伏笔,设置重重悬念,不但使作品内容变得丰富,而且能达到一种跌宕起伏的效果,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长恨歌》中的埋伏笔往往留下一个悬念给读者,引人入胜的同时,也暗示着主人公的命运。

  二、《长恨歌》的意象美

  在《长恨歌》中,作者运用大量的文学意象作为载体,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观察,将上海的历史浓缩于“弄堂”这个小舞台。这部作品中,意象的选择是作者有意为之,在体现一定的文化意蕴的同时,也有其象征性的美。在小说文本中最典型的文学意象就是弄堂与鸽子。

  1、弄堂

  弄堂仿佛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史册,上面记载着纵横交错的线条,纷繁复杂的人物,平淡却多见的世事。于是,这弄堂仿佛有了灵性,有了某种感觉。上海的弄堂承载了女主人公一生的大部分时光,同时也是大多数情节发生之地,由浅入深的推引,这弄堂更是上海文化的一个高度浓缩的载体。

  “上海的弄堂是性感的,有一股肌肤之亲似的,它有着触手的凉和暖,是可感知,有一些私心的。”“上海弄堂的感动来自于最为日常的情景,这感动不是云水激荡的,而是一点一点累积起来。这是有烟火人气的感动。”“上海的弄堂真是见不得的情景,它那背阴处的绿苔,其实都是伤口上结的疤一类的,是靠时间抚平的痛处。因它不是名正言顺,便都长在了阴处,常年见不到阳光。”

  “一说起平安里,眼前就会出现那种曲折深长、藏污纳垢的弄堂。”作者白描手法,同时运用通感和隐喻的修辞,将弄堂这个看似简单的城市组成部分变得有深度,写出了“流言是弄堂的灵魂”的话,也只有弄堂这样的环境,流言才显真谛。这里,对意象的象征性,暗示性表现的很到位。

  表面上看,写的是弄堂的生活,实际上是写弄堂中人,弄堂里有生命的交替,人生的无奈,这是作者通过运用弄堂这一意象,所表现的中心,同时也暗示了人物命运的走向。弄堂里有喧嚷,有平静,有烟雾,有鸽群,有……这一切日常的东西,都有一种时代的痕迹和历史的烙印,上海作为这一切的载体,承载着过去、现在、流言、未来。

  2、鸽子

  鸽子,作为一种动物意象,常使我们想到灵动、和平,但王安忆笔下的鸽子,是一位观察者,抑或是一个体验者,它飞到城市上空,观察这弄堂的一切(上海的一切),无论是光明处的繁荣,还是阴暗处的鄙琐,它都默默的看在眼里,如小说中所说“这城市的真谛,其实是为它们所领略的。”“这城市里最深藏不露的'罪与罚,祸与福,都瞒不过它们的眼睛。”它展翅高飞,却常常飞不到心向往处……

  鸽群在这里的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黑格尔《美学》中曾提到,“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长恨歌》中的鸽群,无疑是以一位历史的看客的身份来注视着一定空间的一定事物,它们将一切消化,包容。作品的结尾,王琦瑶香消玉殒在凌晨两三点的时刻,无人知晓,可是“只有鸽子看见了。”“这里四十年前的鸽群的子息,它们一代一代地永不中断,繁衍至今,什么都尽收眼底。”是啊,在这里,鸽子就是这样一个不会覆灭,世代繁衍下去,世代观照这大都会的使者,它的象征意义在于看到历史发展的同时,也解读了历史发展的本质。从这一点上看,鸽子则象征着一种历史的真实,真实,便是一种无法无法言说的美。 这里的鸽群观照着上海四十年的风雨浮沉,也注意到了王琦瑶这个小女人的悲剧一生。不但体现着一种象征意义上的美,也有一种暗示性的美。如它亲历了王琦瑶的悲剧,见证了这座城市历史的轮回与生命的息荣。

  三、《长恨歌》的语言美

  语言,可以说是与结构相连的肉,语言表达的精致与粗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结构的完整性。《长恨歌》的叙述语言运用自然、平实,不矫饰,不造作,有一种随时随性的温婉之美。作者在文中大量运用日常化语言,叙述口语化,善于营造氛围。

  《长恨歌》中,所运用的语言日常化,有上海弄堂里的味道,像一个平常人在讲述着他所生活的环境,见到的人和事。如“上海的弄堂是性感的,有一股肌肤之亲似的。它有着触手的凉和暖,是可感知的,有一些私心的。”运用浅淡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将上海弄堂的特色表溢出来,没有抽象的词语,意境却在不知不觉中添了几分。可见,作者运用语言的功底。

  作者在作品中采用口语化的叙述,更加的亲切,动人,拉近了读者与文本的距离,使情节变得自然前行,水到渠成。如“上海弄堂里,偶尔会有一面墙上,积满了郁郁葱葱的爬山虎,爬山虎是那些垂垂老矣的情味,是情味中的长寿者。”就是这样一种如与老友聊天一般的口语化表达,却蕴含着一种沉闷的悲伤之美,这悲伤不显得肃杀,而是一种绵延向前,幽幽表述的宁静之美。

  《长恨歌》的叙述语言,行云流水,娓娓道来,松散却又不失紧凑,平淡且自然。例如李主任逝后,对王琦瑶的情感表现,所运用的语言描述,作者用平淡的口吻一带而过,并未深入的表现其心理流动过程,相反,却写王琦瑶之前的心理活动。这种隐晦的语言处理,平直不失真实。再看王琦瑶“碧落黄泉”时的描写“王琦瑶眼睑里最后的景象,是那盏摇曳不止的电灯……”“然后灭了,堕入黑暗。”等等,营造一种死亡的氛围,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真实的平常感。

  四、《长恨歌》的人物形象美

  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里的女儿,她爱漂亮,会装点打扮,对于“沪上淑媛”“上海小姐”有点儿小幻想、有点儿小虚荣、小心机,然而她却美得不张扬。王琦瑶可以说是上海弄堂的典型代表。她的身上,同时也有着独属于上海的典型印记。王琦瑶的命运是无法自行选择的,正如上海这座城市无法选择自己的历史命运一样,这个人物形象是丰富多彩的,她的身上有一种古韵与现代相交织的美。

  作品中王琦瑶与阿二在邬桥谈诗时,阿二所吟咏的诗句如“汉家秦地月, 流影照明妃”,“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诗句中写到的王昭君、琵琶女、杨贵妃三个女子的命运,既表现了女主人公貌美如花,又暗示其人生的悲剧命。

  王琦瑶的一生,都在努力地追求着自己的爱情和幸福,并坚强的走下去,可她生命中的男人却处于一种弱势,无法承担起王琦瑶的爱情与幸福。李主任于王琦瑶,为寻一种年轻的感觉;阿二于王琦瑶,是少年寻梦的追逐;康明逊于王琦瑶,是以利己为前提的;老克腊于王琦瑶,是现代对往事的追忆;程先生于王琦瑶,则是一种深埋于心的缺乏主动性的爱。这些人,于王琦瑶都是曾经想要的依靠,但他们都离他远去。王琦瑶在岁月已逝,年华已去后,仍以一颗勇敢的心去追寻那份曾经或者说是一直追求的那份幸福,她有一种深含其中的人格魅力。王琦瑶之美,更多的在于她骨子里那份柔韧与坚强,岁月的洗礼,使他成了一个有韵味,有沉淀的女人,尽管,她奋力追求一生而不得所想,且悲剧性的离去,我们仍然不难从这悲剧中发现其美之力量。

  从《长恨歌》这部作品可以看出,王安忆是一位富有个性,且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作家,她的作品可堪称时代的缩影。作品在艺术美的大框架下,充分展示出结构美、语言美、意象美、人物形象美的艺术特征。

  王安忆长恨歌的赏析 2

  一阕长恨歌,半部红楼曲。我并非有意将王安忆的《长恨歌》与《红楼梦》相比较,我也并非专业的文学研究评论学者,只是在阅读过程中忽然产生的一种感受,就连这篇题目也是在阅读时如红尾鲤鱼般跃入脑海。

  开篇的悬念

  王安忆在这部长篇小说的第一部第一章中,写了《弄堂》《流言》《闺阁》《鸽子》《王琦瑶》五节。这些若单篇拿出来,每一篇都是极出色的散文,却并非小说事件的主体。将其归结为抒发心性也好,揭示日常生活也罢,铺垫小说背景也未尝不可,只是总让人觉得作家在暗示着什么。读来不禁心生疑惑,非要把这样类似于幽深的“分析”或者说细腻的心理描写作为第一章吗?我始终带着这样的疑问。直至读到第四章《爱丽丝公寓》时,才恍然发现这一节与第一章的五节完全契合,疑问再次涌上心头。

  从《爱丽丝公寓》来看,我似乎找到了答案。这五节,实际上是作家在对小说进行暗示。说得更细致些,弄堂和闺阁在小说中的背景作用,鸽子的视角,王琦瑶的寓意,包括无所不在的流言蜚语,尤其是那注定的命运悲歌,其实早已向读者昭示。这一点与《红楼梦》第五章中的叙述颇为相似,那些判词实际上就是人物的结局。

  作家将这五节置于小说开篇,给读者抛出诸多悬念,而我们在后续的阅读中都能找到一一对应的答案。阅读《爱丽丝公寓》时,这种感受尤为明显和强烈。《爱丽丝公寓》只是一个点,而开篇五节则是统领长篇小说的背景、象征和反讽的寓意。正因如此,我们便能很好地理解作家为何将看似没有故事性、散文化且绕来绕去、错综多变的文字放在第一章了。

  独特的手法

  就我个人的阅读体会而言,小说的侧重点并非将重点放在人物、故事、城市的变迁上。从写法上看,我想到了《月亮与六便士》,虽然没有“我”主观的角度去分析揣摩人物的关系与心理,但小说中那些幽深的分析,并且能拿出一整节作为独立的单元,与小说的故事并行,这在小说写作过程中并不多见。这也是王安忆的底气,也是《长恨歌》最为引人入胜的地方。

  一是叙事技法。采用了“以褒扬来表现贬损”。若说欲扬先抑,似乎不太准确;说象征或反讽,也稍显偏颇。王安忆运用了大量模糊、多义、繁复、灵活、诗意且准确的语言,从多方位多角度集中发力,淋漓尽致地呈现,又能被读者准确无误地接收。

  二是心理分析。王安忆如出色的心理分析师,以一种深入剖析式的理性认知相互交错缠绕,为人物命运精心铺设了细密的伏笔,这不仅包括主人公王琦瑶的命运,也涵盖了王安忆的叙述,都有一种此恨绵绵,又山水诗情的意蕴。

  三是善于借用。小说借鉴摄影技巧,模糊了背景,突出了主体。即便再宏大、再热闹的场景,她也只专注于书写自己钟爱的主人公。对于不相关的叙述一概被她摒弃,对于相关的叙述则不厌其烦,饶有耐心,这使得小说除去简单的事件部分,那些幽深的叙述变得“扑朔迷离”,也更耐人寻味。

  四是名字寓意。王安忆对小说的人物塑造颇具曹雪芹的匠心。就拿“王琦瑶”这3个字来说,竟隐藏了3个“王”字。“琦”,意为美玉、美好、不凡;“瑶”,同样是美玉、美好、不凡的意思。要知道,玉,是有人缘的。遇到识它的人,会愈发璀璨。两个字意义相同但字形不同,重叠在一个名字里,而姓又是“王”字,足见作家在她的小说人物身上寄予了极高的期望。不仅如此,像“蒋丽莉”等名字,音相同字不同(王琦瑶是义同字不同),又是草字头,似乎也蕴含着一种模棱两可又确信无疑的寓意,草草地结束了一生。两人的名字,同中藏着不同,不同又藏着相同。就像王琦瑶和蒋丽莉的爱情,一个是“静”等,停滞不动,去就如同等,到后来静成了空;一个“动”追,追爱少女,到后来动也成了空。在作家笔下,名字成为解读人物形象、经历和命运的途径。

  五是节奏缓慢。小说节奏缓慢到一个眼神的描绘都需要作家倾心倾力,倾注一番辗转腾挪的笔墨。比如“三人两派一条心”的情节,被王安忆写得既有那么一点点的小小怨恨,又藏着绵绵的爱意,在恨与爱缤纷之间你来我往相互追逐,宛如猫捉老鼠的游戏。王琦瑶、蒋丽莉、程先生,两女一男去看电影,小说人物未说一句话,可人物内心的波澜起伏都被作家剖析得透彻淋漓,细腻的程度触及心尖儿。阅读时,大气都不敢喘,生怕惊扰了那种丝丝入扣的叙述。到最后,手捧的热咖啡里是爱,呼吸的空气中是爱,满眼满心都是爱,可就是爱在心头口难开。读来令人全心沉浸,满心欢喜。

  纵观小说人物的命运,开篇几章看似平淡的话语忽然有了深意,每一句都是人物命运的写照,不禁更是多了几分先知先觉的感慨。

  经典的缘由

  王安忆的小说,经典话语层出不穷,诗意文字相互缠绕,叙事别具匠心又富有内涵,句句扎心,又绵里藏针。

  我真想一窥王安忆的内心,究竟是怎样有力的心肌在跳动?是怎样涌动的血流在舒张和收缩?又是在何种心绪下编织出这般幽深的语言?不仅仅是细腻,也不仅仅是富有内涵、有所指向,更有阴柔、缓慢、丰美等特质,带着世事的洞明和人情的练达,朦胧得像一面纱,真切得又像作家所经历过的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

  《长恨歌》这部创作于1995年的长篇小说,时至今日,已然过去近30年。再读,这些时过境迁的文字为何仍能给人带来如此深刻的感受?仔细分析过后不难发现,我们往往被作家所塑造的人物命运和叙事风格所吸引,却忽略了王安忆写作的重点并非王琦瑶的命运与上海的沧桑变迁,而是人的那颗跳动的内心、成长的内心、绵延不绝的内心,捉摸不透的内心,以及多变难测的人性。人的内心从未改变,人性也始终如一。王安忆以一种先知先觉的分析,突破了阅读思考的藩篱,使得人性向着纵深推进。以至于,读者看到了平常生活和一般小说看不到的`东西,这些东西对人的启发,对内心的影响,不言而喻,所以它依然被读者竞相传阅。这才是这部作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故事,很容易被时代的发展所淹没,而作家那独具匠心的叙述、对人性的剖析,无论如何都不会被时代所遗忘。所以说,《长恨歌》的开篇,已经渗透在后来的每一章每一节。作为开篇,它既是一种抛出悬念的写作技法,也是小说结局的一种前置。

  细节的张力

  小说的架构简单,围绕“王琦瑶”这一根主线铺陈开来,吴佩珍、蒋丽莉、程先生、李主任、外婆、阿二、严师母、毛毛娘舅(康明逊)、萨沙、张永红、薇薇、老克腊、长脚,还有一些隐去名字的人物,都围绕在这根主线上活动。王安忆的小说正契合了汪曾祺的小说观:写小说就是写语言,有话则短,无话则长。

  但我有一点不理解的是,王安忆的《长恨歌》中只有人物动态,却鲜少展现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小说人物略显失真。比如王琦瑶的女儿薇薇即将出国,她内心难受,此时,按常理本能想到自己的母亲,然而,小说中对于王琦瑶母亲的描写,仅两处,一处是程先生去看望时,她的阻拦,显得蜻蜓点水;一处是王琦瑶坐月子时,她有过简单的语言描写。如此一来,小说人物仿佛活在小说之中,而非现实生活里。就像作家屡次提及时代的字样,阅读时却感受不明显。她的母亲感觉是她的丫鬟,或者说,只是为了小说需要,用之即来,不用即去,缺少生活的底色。突出小说人物,固然是好事,但背景也理应有所呈现。

  如此一来,小说倒像是围绕着王安忆的理论、哲理和见解展开。比如说,下午茶、舞会、衣服,都是她精心设计的套路,以此呈现自己对生活的见解,而非在生活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如果非要谈谈我对这个部说的感受,我觉得前部分写得颇为出色,中后部分则相对粗糙、牵强。不过,经典的语言层出不穷,耐人寻味。

  主题的意象

  “编筐编篓,贵在收口。”对于长篇小说而言,结尾往往是作家面临的最大挑战。以往的经验表明,结局要么是大圆满,要么以悲剧告终。《长恨歌》终究未能跳出小说常见的套路,似乎在小说的尾声部分,文字显得仓促,全然不见开篇时的气定神闲、从容自若,而是陷入了故事的纷繁曲折之中,最终以王琦瑶的死来收尾,这倒也照应了开篇。

  我不禁思考,既然名为《长恨歌》,难道非得如此结尾吗?采用“了却”的方式是否妥当?完全可以用“继续”的方式呀,毕竟她的经历,还有小说的题目“长恨歌”都在暗示,小说应当“继续”下去,“了却”何来“长恨”?又哪有“恨歌”之处?我认为以开头的方式作为结尾未尝不可,这是一种小说结束但生活仍在继续的意象表达。

  我还想说说小说的题目,关于“恨”的理解。实际上,并没有纯粹的恨存在,恨常常是岁月深处自己的真爱、深爱,那些真爱深爱曾经如此光鲜夺目,甚至可以歌颂,如今成了恨的状态,成了长恨长悲的状态,成了一种悲歌。

  小说取名白居易的诗名,与小说主题相得益彰,命运的哀婉与凄美在其中交织,虽不是一个时代,过程与结局有着“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独特韵味和别样美感。这种微妙的相似性,为小说增添了一层诗意的面纱,使读者更能深刻地感受到其中爱恨情仇的纠葛与无奈,以及难以言说的遗憾与慨叹。

  王安忆长恨歌的赏析 3

  王安忆的《长恨歌》是一部深刻描绘旧上海社会变迁与女性命运的作品,它不仅是一个关于爱情和遗憾的故事,也是对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的一种文学再现。通过这部小说,王安忆展现了20世纪中国历史转折点上人们的日常生活、思想变化和社会关系。

  作品背景与主题

  《长恨歌》以1930年代至1960年代的老上海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弄堂女孩王琦瑶从青春年少到暮年的故事。小说围绕着她的生活轨迹展开,反映了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之间的紧密联系。王琦瑶的一生经历了抗日战争、内战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种种变革,她的情感经历和个人成长成为了反映当时社会动态的一面镜子。

  人物塑造与情感表达

  在人物塑造方面,《长恨歌》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复杂,尤其是主人公王琦瑶的性格特点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她美丽聪慧却也脆弱敏感,在面对生活的起伏时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精神。同时,作者还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的思想感情。

  艺术特色

  叙事手法:王安忆采用了多线并行的叙述方式,将不同时空的情节交织在一起,既保持了故事连贯性又增加了阅读趣味。

  语言风格:其文字优美流畅,富有诗意,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本的表现力。

  文化内涵:书中融入了大量的上海地方文化和风俗习惯描写,如舞会、旗袍、茶馆等元素,使整部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时代气息。

  综上所述,《长恨歌》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读者得以窥见那个特殊年代里人们的生活状态及其背后蕴含的社会意义。通过对王琦瑶一生经历的描写,王安忆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充满魅力且引人深思的艺术世界。

【王安忆长恨歌的赏析】相关文章:

王安忆长恨歌的赏析09-11

王安忆长恨歌的赏析10-10

王安忆长恨歌赏析10-22

王安忆《长恨歌》赏析10-04

长恨歌王安忆赏析10-08

《长恨歌》王安忆07-20

长恨歌 王安忆09-24

《长恨歌》王安忆08-21

长恨歌(王安忆)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