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双重主题解析

时间:2020-09-09 19:38:06 长恨歌 我要投稿

《长恨歌》双重主题解析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揭露了唐玄宗沉湎于歌舞酒色的昏庸形象,影射出唐朝动乱衰亡的根由,甚至红颜祸水的社会道德主题也暗含其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长恨歌》双重主题解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ww.ruiwen.com/wenxue)。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俗易懂。伴随着其颠沛起伏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讽喻诗与感伤诗,而真正奠定了白居易在唐代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地位的还在于他两部重要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与《长恨歌》。从这两首诗的叙述过程中,可见诗人有意将抒情因素强化,声随情起,情随事迁,升华意境烘托气氛,可谓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关于《长恨歌》主题问题的探讨,历来众说纷纭,出现了爱情说、讽喻说和双重主题乃至泛主题等多种见解,本文拟就此略述己浅见。

  说到白居易诗文的讽刺意义与政治教化,“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与元九书》)在他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皆表现出尚通俗,重写实的倾向。在唐代掀起新乐府运动时他主张:“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白乐天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为诗为文当体恤民情,补察时政,旨在“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长恨歌》开篇几句短短的叙述,已毫无遮拦地显露出诗人讽喻说教的面貌,以帝王妃子间的爱情故事作为文学题材本身就包蕴着丰富的历史寓意,何况唐玄宗又是唐朝历史兴衰转折中的.关键人物,因而在后世的品评中难脱“庸君”、“女祸”的历史道德评判。而篇首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就道出了李隆基的昏庸与好美色,“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对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妃娇媚恃宠的姿态描摹,已暗示出红颜祸水,美人误国的后患。“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将宫廷生活的浓艳风流,奢华放逸暴露无疑,“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则更是对唐明皇不理朝政,荒淫无度的谴责。总体看来,诗歌起承部分辞藻华丽,极尽夸饰渲染之能事,颇带淫乐足以亡国的讽谏之意。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懈怠朝政的唐玄宗沉迷于华清宫的缠绵。国不可一日无君,好景不长,“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已预示着一场动乱的临近,命运终于惩罚了这对宫廷男女,终止了他们的寻欢作乐,历史的悲剧无情上演,美人难逃“宛转蛾眉马前死”的厄运,只留下“花钿委地无人收”的残落,战事渐息,当李隆基一个人回到长安,忆往昔“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的无奈,而如今香销玉陨,满目疮痍,剩下的只有失落与惋惜。昔安今危的强烈对比饱含着作者复杂的情思,所谓“长恨”,一半是国运衰败的历史悲叹,另一半是对帝王贵妃曾经白昼相伴而今生离死别的感伤。

  在作品的后半部分,诗人逐渐收起对安史之乱与政治兴亡的批判视角,转而关注男女主人公的个体命运,叙述笔调也明显地转向了忧伤与抒情。“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雕栏玉砌犹在,只是朱颜已逝,枯叶凋零,叫人不由地心生悲凉,“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玄宗睹物思人,肝肠寸断。人皆有情,帝王应如是。此时,诗人将笔下的人物置于了一个透明的纯情世界,情感宣泄已然超越了帝王妃子的贵族光环。“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细腻的心理描摹已全然将身居庙堂之高的唐明皇塑造成了一位因痛失爱妻而思念成悲、夜不能寐的凡夫形象,皇宫佳丽的豪奢艳情也瞬间幻化成了人间普通男女最为平凡的两情相悦、两心相厮。可怜自古红颜多薄命,“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孑然一身难掩心中泪,令人想起“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晏几道《鹧鸪天》)的凄怆离苦与缠绵相思,同是一场迷离惝恍的梦。“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更是将李杨绵绵无绝的爱情蒙上了一层虚幻的浪漫气息,留给世人的只是一段因真爱而越生死,重逢在天上的恋人传奇,他们用“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旦旦誓守演绎了长“恨”绵绵的悲壮美。

  古往今来关于李杨爱情题材的叙述在文人的笔下不断渐进,展现了一段跨越时空的不断被隐喻和升华的情爱秘史。元杂剧家白朴的《梧桐雨》一曲“秋雨梧桐叶落时”拉开了一幅凄楚孤寂的画面,红颜已逝,一夕梦中相见,为梧桐雨声惊醒,追思往事,惆怅万分,雨滴人心碎。清代洪升《长生殿》又从痛惋情缘的美学视角重塑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例言》云:“后又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马嵬之变,已违夙誓,而唐人有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之说……”乃认可这份钗合情缘,在《传概》中更是感叹:“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揭露了唐玄宗沉湎于歌舞酒色的昏庸形象,影射出唐朝动乱衰亡的根由,甚至红颜祸水的社会道德主题也暗含其中。一曲悲歌饱含对盛世衰亡的长恨,更流露出对人世间“天长地久有时尽”的无限感伤,是美与刺的和谐统一。无论是白居易的《长恨歌》,还是后人白朴的《梧桐雨》,洪升的《长生殿》都不约而至地歌颂了李杨爱情的美好与可贵,体现了“重情”与“贵情”的男女情爱观,借历史之殇呈一段佳话,赞颂美好真挚的爱情,这是通篇毋庸置疑的主题之一。一曲终成怨,此恨绵绵无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