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之《春江花月夜》

时间:2024-11-13 23:28:09 诗琳 春江花月夜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张若虚之《春江花月夜》

  引导语:《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西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也是张若虚的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这首诗的相关知识点,我们一起阅读学习吧。

张若虚之《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注 释

  1.《春江花月夜》:原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此题相传创自陈后主,张若虚以旧题写新词,除了描写花月春江绚丽景色之外,还写了民间的离别相思之苦。

  2.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写江流入海处水面宽阔,春水涨潮时江海连成一片;明月东升时恰值涨潮,涨潮时也正值月圆,所以说“明月共潮生”。

  3.滟滟:水波闪动的样子。

  4.芳甸:长满花草的平野。

  5.似霰(xiàn):比喻皎洁的月光映照下的花朵之美。霰,小雪珠。

  6.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以霜色比月色,更见月光之皎洁。月光从空中而下极像“飞霜”,但诗句却使人只有“流”的感觉,而无“飞”的感觉,在如霜的月光的照射下,水上沙洲的白沙已不见其白了。流霜,飘散的霜。

  7.皎皎空中孤月轮:只有一轮明亮的孤月高悬空中。皎皎,洁白明亮。孤月轮,一轮孤月。

  8.无穷已:没有尽止。

  9.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意思是说人生有限,而自然则无限。

  10.白云一片去悠悠,春枫浦上不胜愁:写白云悠悠离开荒浦而去,象征着人间的分别,所以使离人产生无限愁思。春枫浦,地名,在今湖南省浏阳县,此处泛指分别的地方。

  11.扁舟子:指漂泊在他乡的游子。扁舟,小船。

  12.何处相思明月楼:指遥远的地方,明月之夜相思于楼头的闺中女子。

  13.月徘徊:写闺中人见月思人时,见月影移动,情为所牵,固有“月徘徊“之感。

  14.离人:指思妇。

  15.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zhēn)上拂还来:是说月色带着离愁深入思妇的心头,使她无法排遣。砧,捣衣服用的石头。拂,挥。

  16.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是写闺中女子的痴想,他要随着月光照见身在他乡的丈夫。相闻,指互通音信。逐,跟随。月华。月光。

  17.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是写夜景寂寞,望月怀人的心情。上句写仰望长空,下句写俯视江水。说鸿雁,说鱼,是取鱼雁传书的传统说法,此处暗写因音信难通而无法传递思念之情的悲苦。鱼龙,侧重于鱼,因龙与鱼连类才提到它。

  18.昨日闲潭梦落花:意为昨夜梦见花落江潭,感到匆匆春又归去。闲潭,幽静的水潭。

  19.可怜春半不还家:在此指征人思家。可怜,可惜。还(huán),归还。

  20.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写征人归家未成、时光流逝之感慨。

  21.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写征人与思妇两地距离之遥远。碣石,山名,原在河北省渤海之滨,汉代时还在陆地上,但六朝时已没入海中。潇湘,本为两条水名,潇水源出湖南省宁远县九疑山,湘水源出广西兴安县海阳山。无限路,表示双方距离遥远。

  22.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余辉散落在江边树林之中,满江摇动着倒映的树影,牵动着人的无限情思。

  译 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啊!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耀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月光象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在月光的照射下,水上沙洲的白沙已不见它白色了。江水、天空浑然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一轮明亮的孤月悬挂在空中。江边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的?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呢?人类一代代生生不息,天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明月在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游子象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上不胜忧愁。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美好的闺房中的门帘卷不去月光,在捣衣石上将月光拂去但它又来了。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送信的鸿雁能够飞翔很远但不能随月光飞到您的身边,送信的鱼龙潜游很远但不能游到您的跟前。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悠闲的水潭上,可怜哪,春天已经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到日夜思念的家乡。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落月如今却又西斜。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南北方两地的相思之人距离无限遥远。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赏 析

  《春江花月夜》的意境,是张若虚惨淡经营的艺术结晶,是诗人受大自然之惠、精神世界得到洗礼而传达出来的内心感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诗人一开篇,就在一个开阔的背景上勾勒出春江月夜的总貌和气势。紧接着,诗人极力状写春江花月夜的静谧美:滟滟的江波,皎皎的明月,似霰的花林,如梦的沙汀……这幅迷人的“春江月夜图”,展示了大自然明丽纯美的景色。但诗人没有不加节制地尽兴铺陈,而是以“皎皎空中孤月轮”为写景作结。句中着一“孤”字,渗透进淡淡的惆怅,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二句推出。这两个问句是全诗的关眼,打开了由景入情、入理的通道,凝聚着沉重的沧桑之感,是诗人的历史性慨叹,为下文点化出一片哀怨无边的诗境。在绝妙的转换之后,诗人切入“春江花月夜”的传统内容——抒离愁、诉闺怨,用疏朗的笔致、丰腴的辞采、醇厚的情味,将自然之景,思妇之怨、诗人之情水乳般地交融在一起,牵引读者的思绪疏离世俗的空间,进入一个空灵美妙的清纯世界。更可贵的是,诗人在情感婉转回荡的咏叹中交织着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和对人生的感慨。透过许多富有哲理、蕴含着美的遐思的诗句,读者仿佛洞穿了厚重的历史云烟,看到了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真谛。《春江花月夜》,历经大浪的淘洗而积淀在历史的长河里,成为了中华文明永恒的经典。

     关于张若虚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管兵事等的官员)。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

     诗情箫曲——《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汉族古典民乐的代表。原名《夕阳箫鼓》意境深远,乐音悠长。后取意唐诗名篇《春江花月夜》更名。

  《夕阳箫鼓》又名《浔阳月夜》、《浔阳琵琶》或《浔阳曲》,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写的是寻阳(九江)江上月夜,歌颂祖国山河之壮美,表现人民热爱祖国之情。《夕阳箫鼓》的曲名最早见于清代姚燮(1805年-1864年)《今乐考证》,该曲先后被黎英海改编为钢琴曲,刘庄改编为森管五重奏,陈培勋改编为交响音画。全曲为民族器乐中最常见的多段体结构。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典音乐名曲中的名曲,是中国古典音乐经典中的经典。这是一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西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曲调,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此曲扩展为10段,分别为:一、夕阳箫鼓;二、花蕊散回风;三、关山临却月;四、临水斜阳;五、枫荻秋声;六、巫峡千寻;七、箫声红树里;八、临江晚眺;九、渔舟唱晚;十、夕阳影里一归舟。各分段标题是:回风、却月、临水、登山、啸嚷、晚眺、归舟。

  《春江花月夜》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此曲音乐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听起来十分和谐。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表现的内容。《春江花月夜》构思非常巧妙,随着音乐主题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时而热烈,实现了大自然景色的变幻无穷。

  后世影响

  《春江花月夜》一诗在立意和选材上总结前人的经验,借乐府旧题谱写出天下众多人的心声,同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一直令后人传诵不已,千百年来有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它是由齐梁绮丽浮靡文风转向盛唐的自然清丽的一面旗帜,同时又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内容和形式多为后世诗人所借用。此诗既不像南朝山水诗那样着力模山范水,也不像玄言诗那样枯燥说理,更不是一首单单抒发儿女离情别绪的爱情诗,而是将多种诗情融为一体。它的诞生,填补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以月为中心媒介,同时写男女双方两地相思,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于同一首诗的空白。不论从主题的提炼还是题材的加工上,此诗对唐朝繁荣的诗歌局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后代诗歌创作有重要的启蒙作用。诗中有好多名句被后世诗人所引用或化用。比如,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很可能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的化用;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能是根据“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来;李白的“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都有化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痕迹。在意境和结构方面,江天一线,皎月一轮,白云一片和婆娑的花枝,绰约的人影,孤独的明月楼,又以其形的对比,构成线条的旋律,赋予此诗以绘画美。作者又以夜的寂静为背景,把人们臆想中的海潮声、江流声、捣衣声、凄凉的雁叫声与游子思妇的叹息声,巧妙地编织成声音的旋律,赋予此诗以音乐美。此诗的这些美感对现代新月派诗人闻一多提出诗歌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有着重要的直接影响

  创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张若虚之《春江花月夜》】相关文章: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09-21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09-29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08-11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09-18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10-16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03-25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10-30

张若虚的 《春江花月夜》10-11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赏析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