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精选11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那么应当如何写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精选11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1
每次讲到《春江花月夜》都让我无从下手,因为诗文太美了,太美好的东西根本没有办法用语言去表达,一旦描绘出来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美了。
经过这次讲解我对《春江花月夜》有了更深的认识。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生”着手进行分析,“生”含有孕育而生的意思,把明月和海写的具有活生生的`生命。前四句的寥廓壮丽之景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而我最喜欢的“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更表现出一种幽美恬静,仅前面几句就把整个月下之景的纯净空灵给展现了出来。
下面都是对人生的思考。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他们都是对人生短暂的慨叹,而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这就具有很大的突破性。
我最喜欢的就是思妇的段落。鸿雁,鱼龙,向来都是寄托相思之苦,邮寄书信的代名词,而“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根本没有办法寄来书信,所以只有把情思寄给月光。思妇“愿逐月华流照君”想要让月光把思念带给游子,而月光徘徊是卷不去拂还来,因为月为思妇伤心而不舍得离开,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呀!月光带有很深的人情味。把月光写活了,思念的情感也出来了。
游子之思也是让人心碎。“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课下注释说“表达惜春之情”而更多的应该是对家的思念之情。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2
古典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丰厚的人文内涵,对全面提高学生素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被后人评价为“孤绝横篇,竟为大家”,这首诗也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用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环环交错,妙趣自生,给我们展开了一副澄澈空明、清丽自然、色泽柔和的春江月夜图,同时以月为寄托,又给我们铺写了月下分隔两地的思人相思之情,情韵悠悠,也不乏哲思隐隐。
作为千古名篇,如何能上出诗情韵味,如何让学生自己体悟诗情画意,在上课之前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最终设计如下的教学思路:美读——美写——美悟。
“美读”:拿到一首诗歌,对于我们来说,不是懂了才去读,而是读了才会懂,因此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慢慢体会诗的意境,才会领会诗的情感,正是“七分诵读,三分鉴赏”。苏轼曾经说过“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也说“大抵读书,先须熟读,继之精思,然后可以有得耳”。这都是在说理解之前的读的重要性。而我也一直认为:一个诵读好的学生,一定对诗歌本身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体悟。反复诵读后,别林斯基所说的“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的“美”也就顺然流出。具体操作,先让学生齐读,之后找学生评价齐读的感受,然后由他所在的那个小组再读,再找学生评价,中间讲解诵读诗词的技巧,包括情感、语调、表情、动作、音乐,最后由这位学生自己试读,同时教师给他配乐。教师点评完之后,教师配乐范读。很多老师认为自己读得不好,便找名家视频听读,其实我认为,名家范读和老师范读其实有很大的教学效果的不同。名家范读,读的固然好,但是好是他们的,因为他们是名家,读得好是应该的,他们高高在上,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仰望的姿态,因此学生除了佩服赞叹之外,没有更多的切身体会,名家距离我们太遥远,就像影视明星在荧幕中表演出色,但是很难让我们有也去演的冲动,同样名家诵读让学生产生不了诵读的冲动,激发不出学生诵读的潜在欲望。而教师自己范读则大大不同,对于学生而言,老师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存在,是处于学生身边的存在,距离学生近而没有任何疏远感,因此教师的诵读是学生的一个范例,一个榜样。教师本身如果读得好,那么学生会认为这是真实的,是可以模仿的,学生会有“老师是普通人,他能诵读,我也能诵读”的想法,因此他们会有一种诵读的欲望和诵读期待。在我以往的教学中,每每我诵读完后,很多学生都会争着去试读,他们甚至还要求配乐。多次诵读,再加之老师适当的.点拨。学生基本已把握了诗歌的内在情感。因此诗歌诵读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知识的内化过程。
“美写”:鉴赏诗歌,不能简单的翻译诗句,是通过诗句的理解,加之想象和联想再现诗的意境,或复原画面,或再现场景,再用优美的文字表述出来。因为诗歌不像散文那样,可以用丰盈的语言给我们描绘整个画面,诗歌囿于文体限制,只能通过若干个意象,粗略的勾勒意境,而那些诗人眼睛看到、心里萦绕但没有诉诸笔端写出的景情,就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补充、去还原,这是一个手、脑等多方面思维训练的过程,因此虽然师生之间的讨论和思考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主体,但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了练,就会给人一种不完美的感觉,而“练笔”就是知识的外化过程,也是语文学习的最终追求。语文教师的目标是让学生感受语文,而不是教懂语文。(置身诗境)那么“以文解诗”就是很好的理解诗歌的方法。具体过程是让学生根据文本改写“春江潮水连海平.......皎皎空中孤月轮”一段,要求学生还原画面,再现情景。因为有原文为依托,学生想象丰富,用词也大胆,改写的文段非常优美,效果很好。然后让不同小组的学生展示成果,或读出或用投影展示,教师可以从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等加以点评。如果教师自己也改写一段展示,效果会更好。当然学生改写可以在课前就布置好。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3
上完《春江花月夜》,笔者感慨良多。这是一篇经典诗,很多教学前辈讲过,思想去,笔者认为经典的东西上出新意是有难度的,但通过努力同样能够展现自身特色。
本堂的设计理念为:突出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景,通过朗读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通过品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
回顾本堂的教学过程,有如下几个要点:
一、重视先学,培养自学能力
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因而可以放心地把先学的任务布置给他们,进一步培养自学能力。针对这一目的,笔者设计了导学案。导学案主要有作者及该诗歌的简介,预习的步骤和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怎样通过读表达自己对本的理解,二是诗中体现了怎样的景、情、理),当然还有“质疑”两个核心问题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本诗的核心内容,可以避开繁琐的分层,又能使学生思路清晰,对全诗的脉络把握到位,从而避免僵化的按顺序讲解。
从教以,笔者一直铭记叶圣陶先生的教导,学生的学习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而要想让学生发现问题,必须先预习,诗歌的预习就是读与思。只有在认真的读中,才能有自己的思考,才可能质疑。笔者还要求学生质疑后小组内互看,小组成员的问题尽量互相帮忙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才最终提交到班级讨论,这也大大提高了质疑的质量。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对于诗歌学习是很有其道理的。
如果能经常这样训练,学生们以后看到陌生的诗歌,也就不至于雾里看花了。
二、重视朗读,培养感悟能力
诗歌的朗读,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体悟的外在表现,因为“诗言志”但这首长诗景、情、理都有,虽可分开解读,但又交错相融,所以处理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只有真正体悟了语言背后的情感,才能很好地通过朗读表现出。
在朗读的处理上,笔者先给学生听配乐的朗诵,然后让学生试着模仿,在模仿中体会情感的起伏变化。然后,进行理性的分析,一部分一部分的读,或者几句几句的读,鼓励学生大胆地读出自己有感悟的语句,并适当分析。
这是本堂的主体部分,也是本的特色所在——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朗读、分析本诗中的景、情、理。这一环节上,学生不是简单读了诗歌的语言,而是在用心品味诗歌的情感,再通过自己对语言的表现能力读出诗歌,这给了他们很大的成就感。当然,这一部分内容并不是按部就班,而是学生读到哪里老师相机引导到哪里,因而随机性较大,老师的堂驾驭是核心。
其实,诗歌教学,无非就是通过知人论世的'方式,同时透过诗歌的语言欣赏其中蕴含的“志”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所追求的教学效果是直指诗歌本质的。
三、重视写作,培养表达能力
语,口头为语,书面为。诗歌教学作为语教学的一部分,当然也得注重练笔。更何况是这样一篇“孤篇盖全唐”的美。笔者选择了月夜美景要求学生用散化的语言再现情境。诗歌的语言和散的语言是不一样的,诗歌的语言美,但太精炼。散的语言更形象,直观。作为生活阅历不丰富的高中生,散更适合他们。其实这项内容也是前准备的,但是上依然给时间修改。因为上学生经过进一步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感悟提升了很多,堂修改时,笔者发现有学生竟然改掉了一大半的字!笔者想,这就是堂的成果吧。自然,最后推荐出的小散语段也就出色了很多。
如果说,朗诵是一个学生对语言把握的展现,那么写作,则是一个学生感悟、表达等语素养最综合最直观的展现,同时也是我们语学习的重中之重。而它又不是能立竿见影的项目,所以要因势利导,见缝插针。只有始终把写作放在心头,时常练笔,才能更好地驾驭这千年的方块字,更好地利用它们抒发内心的情感。
四、重视作业,培养拓展能力
笔者教学中一直坚持“学生一望而知”的内容不讲,放到诗歌教学中,就是简单的读和简单意象的呈现不需要学生在堂上再花功夫,但深层次的意象哲理,该讨论的还是要讨论。所以在后作业的设计上,笔者安排了意象的寓意的分析及其普遍寓意的探寻。一,学生回家后收集资料比较方便;二,这些意象在中的难度不大,就学生的学习经验而言,是可以自行解决的,但仅看到本诗歌中的意象的寓意又是不够的,需要举一反三,所以布置他们探寻这些意象的普遍寓意。从后反馈的效果看,学生不仅积累了这几个意象,在收集资料时很多同学还积累其它一些意象,比如:鸿雁、砧声、柳……可见,只要引导到位,学生的潜能比我们预期的还要大!这便是孔子所言“温故而知新”的含义吧。
当然,此节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堂的控制,节奏的把握,对学生朗读的点评……俗话说,教学是门有缺憾的艺术,我相信,只要多注重反思与修正,在这条路上,我会让缺憾越越少。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4
《春江花月夜》是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里的一首诗,选修课的学习在必修课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所以我在讲这首诗的过程中充分关注的是学生的审美体验与性灵独抒。重在发展学生的独立品鉴能力,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体会诗歌的意象美、哲理美以及情感美。
别林斯基有句话说得好:“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此,赏析这种情韵幽雅的美文,应该是一次赏心悦目的心灵之旅。教师应积极的创设入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作快感和审美愉悦感。
本首诗安排了两节课,但是实际效果和预期目标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现将本节课的得失作如下分析:
一、题目导读扩大了学生的审美着眼点
“春”、“江”、“花”、“月”、“夜”是五个独立的主题,是可以同频共振的。我让学生在交响乐的想象中感受这种良辰美景的美妙。课堂上确实看到了学生驰骋的想象力和对美的感受力。有一个学绘画的女生这样描述道:“老师我感觉既可以用《富春山居图》作样本,你可以体会到渺远、迷离、幽深,也可以用印象派的油画做样本,你可以尽情感受浓重的视觉刺激,也可以过滤掉色彩,感受它给人的遐想。”我顺势引导学生:“那么大家快速的浏览一遍诗歌,你们认为是什么东西把芬芳多彩的花林的颜色过滤掉了?那么又给我们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学生一致认为是月光、水雾把绚丽的颜色过滤掉了,创设了一种朦胧、空灵的氛围。于是我借“空灵”补充道:“这种‘空’刚好是佛教讲的‘空’,可以是空间的空,也可能是心理上的空。生命中有很多东西存在,可我们常常感受不到。在这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里,人是很容易产生哲学性的思考的,宇宙意识会油然而生。”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找出关于宇宙意识的句子进行讲读探讨。这堂课有太多的“想不到”,学生的'感受力让我咋舌,我能做的就是不局限于课前的预设,进行适时的引导,极大的挖掘出学生潜在的能量。
二、意境再造抒发了学生的独特性灵
从几个较为生僻但又富有表现力的字入手,通过汉字的联想激趣,使学生的视觉经验丰富化、具体化、形象化。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拓宽了审美视野。于是,后期的创作课堂气象简直可以用“蔚为大观”来形容。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审美体验,风格迥异,触发颇多。阵阵掌声一浪掀过一浪高。我真切的感受到了每个生命之间的互相欣赏,互相激励。
三、反复涵咏成为纸上谈兵
课堂诵读的时间太少,诗歌的音韵美体现得不够充分。根据课堂的生成看,在“创设氛围”“联想激趣”的引导过程中完全有大量的时间供学生诵读感受,可是我的功利心态剥夺了学生涵咏体验,置身诗境的权力。这的确是非常遗憾的地方。
四、含英咀华的侧重削弱了诗歌的整体价值
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缺乏较为宽松的审美情趣,原因是为了实现对精彩的形象和语言的品味,我偏向了断章取义的“名句赏析”,使得诗歌的整体生命力遭到了破坏。另外,对诗歌背后的初唐的文化格局和宇宙意识拓展的太多,使得本首诗的学习在仓促中收尾。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师要把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作为重要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5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新《课标》强调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美、挖掘美,并去体验美,那么作为引导方式之一的课题提问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如果教师在欣赏之前这样提问“同学们,我们今天来欣赏根据古曲改编的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请同学们听后讲讲你联想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怎样的感受?”虽然老师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的,但由于他已经说出了标题,那么学生的思维由于收了标题的暗示,不用听作品,答案全在标题里了,于是学生会很配合老师,回答:“在春天的夜晚,月光照耀着宁静的湖面……”虽然学生的回答完全在教师的'掌控之中,但这样的提问除了预示学生之外还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相反,如果教师换一种方式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欣赏一首作品,听完之后请同学们讲讲凭你的感受你联想到了怎样的画面?你认为当时作者在创作这首作品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这样同学们会认真地去倾听音乐,并且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想到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有点说好像看到了很多仙女在翩翩起舞;有的说乐曲太美了,听了心情非常舒畅,不知道怎么形容。最后真正能和标题完全联系上的几乎没有,而事实上,《春江花月夜》原名为《夕阳萧鼓》,是后人根据自己的理解改编更名的。
再比如,欣赏进行曲风格的音乐作品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进行曲音乐的风格特点,我们往往会先让学生欣赏若干不同的进行曲音乐作品,然后提问:“同学们,我们刚才听了这么多进行曲,你们知道进行曲应该是几拍子的吗?”老师这样一问,等于又给了学生暗示,学生肯定会根据刚才所听到的乐曲分析出进行曲是二四拍或四四拍的,但这样的问题并没有引起学生更深入的思考。
老师可以换一种方式提问:“同学们,我们欣赏了这么多进行曲,你们觉得进行曲有怎样的风格特点?进行曲这样的风格可不可以用三拍子和六拍子来表现呢?”
这样的提问既可以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学会从反面或说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节拍、节奏等音乐要素对表现乐曲风格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所以,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避免预示性,有一定高度,有一点深度,切入要可行,让学生能充分展开联想和思考,即使学生一时回答不出,老师也不用顾虑,可以再给出几个选择性的答案,哪怕学生还是选择错误答案也没关系,可以当场生成思辨、讨论,有了思辨和讨论,课堂气氛更活跃了,反而会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6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新《课标》强调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美、挖掘美,并去体验美,那么作为引导方式之一的课题提问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如果教师在欣赏之前这样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欣赏一首作品,听完之后请同学们讲讲凭你的感受你联想到了怎样的画面?你认为当时作者在创作这首作品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这样同学们会认真地去倾听音乐,并且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想到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有点说好像看到了很多仙女在翩翩起舞;有的说乐曲太美了,听了心情非常舒畅,不知道怎么形容。最后真正能和标题完全联系上的几乎没有,而事实上,《春江花月夜》原名为《夕阳萧鼓》,是后人根据自己的理解改编更名的。
所以,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避免预示性,有一定高度,有一点深度,切入要可行,让学生能充分展开联想和思考,即使学生一时回答不出,老师也不用顾虑,可以再给出几个选择性的答案,哪怕学生还是选择错误答案也没关系,可以当场生成思辨、讨论,有了思辨和讨论,课堂气氛更活跃了,反而会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7
第五周对我们东莞中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一周的星期五是学校的教学开放日,是全体师生展示东莞中学风采的日子。在这次活动中,我的任务是上一节公开课。经过慎重考虑,我选择了自己所教的高二·七班,课程是唐诗宋词教材中的传统名篇《春江花月夜》。有经验的的老师都知道这篇诗歌知识点较多,内涵丰富,教学难度教大。但我喜欢挑战困难,觉得越是难度教大的课题师生学习起来就更容易在交融中摩擦出火花,碰撞出智慧;于是在选报课题的时候我毅然选定了这篇诗歌作为公开课的教学内容。
在这节课的设计思路上,结合《新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我除了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外,更加注意了学生自身潜能的挖掘和提高他们的鉴赏、审美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向新课标靠拢,努力践行自己的堂堂有智慧有火花、课课有收获有升华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流程的具体操作上我重点突出了三个字,就是“读、写、品”。
读是诗歌学习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读有很多种,我重点采用了范读、学生个别读、集体朗读等形式,争取在不同的诵读形式中体现出音读、意读、情读和美读的不同层次和境界。
如果说读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知识的内化过程,是理解诗歌内涵的前提和钥匙的话,那么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和重点。悟字表面上给人的感觉好象有点玄,可具体操作起来却是意味无穷,这也是决定这一堂课是否精彩、是否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热情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我下了较大的工夫,也征求了不少经验丰富老师的意见。在问题的设计上我既注意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识水平,同时也注意到如何实现知识的横向拓展和迁移,使自己的课堂既体现出一定的广度有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至于是教学过程流于肤浅。考虑到诗歌学习中感受意境的重要性,我重点突出了情景再现的教学环节,让同学们在感知诗歌大意的前提下,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进行合理的大胆的联想,让同学们用心去品味诗歌中蕴涵的澄澈的纯净的美。实践证明学生在这一环节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充分的讨论,也展示出了自己的才学。
师生之间的讨论和思考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主体,但我总感觉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了练,就会给人一种不完美的感觉,而且知识的外化也是语文学习的终极追求。于是我在这节课的最后环节设计了学生写作的训练。实践证明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他们也确实在老师的引导下交上了令众人惊叹的作品。
我的这次公开课虽然在我们语文科老师的共同关心和帮助下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是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比如本打算最后让全体同学在齐声美读中结束这堂课,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实现,课件的制作可以再充实些等。
堂堂上成精品是我的教学追求,然而教学本身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认为如果一堂课没有任何破绽、没有任何遗憾,那么这堂课也一定不会有真正的思考、争论和智慧在其中,这种完美本身就是不完美的。公开课已经上完了,由于时间关系,老师们的反馈意见还没有整理出来;我会在思索中等待,认真地接受听课老师们的意见和批评,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莞中这块热土上有一个全新的提高。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8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我根本就不敢讲。不仅仅是担心破坏诗歌美丽的意境,而是自己根本就不会讲。过去这首诗在读本里出现,我只是要求学生背一下。现在,这首诗成了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一篇文章,如果再轻易的放过,不用别人,连我自己都开始鄙视自己了。
但,的确不敢讲,尤其是逐句进行分析,这是我的教学弱项。所幸,这首诗是作为“赏析示例”出现了,书上有名家赏析的'文章,这样一来,我就是不讲,学生也可以借助这篇赏析来理解诗歌。
这个单元的题目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意思是说,深入理解一首古诗,特别是写景抒情的古诗,需要把自己想象成诗人,置身于诗中的意境,通过体味诗中的意象来了解诗歌的情感。这实际上是要求我们不要琐碎地去分析诗句,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来把握诗歌的意象特点及情感。如此一来,我就又窃喜了一回:看来我不讲是对的了。
关于这首诗,我是这么处理的。首先安排学生在早读反复诵读这首诗直到背过。至于课上,我安排了三项内容。第一项,诵读。通过学生读,老师读,名家配乐诵读,来“置身诗境”。第二项,阅读赏析文字,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和了解诗歌形式上的特点。第三项,回答一个笼统的问题:为什么前人评价此诗“孤篇盖全唐”?从内容和形式来简要回答。
这样一来,我就绕过了在我看来最艰难的“感性分析”阶段,而且还能与考试联系到一起。至于一些具体诗句的分析,我可以在以后专门讲诗歌鉴赏技巧的时候举例来解读。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9
反思五: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春江花月夜》是高中语文第三册读本上的一篇诗歌,其作者是张若虚,他的一生只写了两首诗,此诗恰恰成就了他在诗歌史上的千秋美名。后人曾评此诗为“孤篇盖全唐”。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的教学设计以文本为载体,从文本出发,通过听、读、品、写,把朗读、美品、探究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领悟课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从而最终学会鉴赏诗歌。
反思这堂课,有得也有失,感受颇深。
成功之处:
巧妙新颖的导入语。人们都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导入语对学生的影响也非同一般。本课我将导入语设成一副画面,让学生回顾有关月的诗句。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带动了学生对月的意象的'思考,从而为本课月的象征意义做热身。
写作环节的设计。在学生两次阅读后,对内容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此时让他们选取感兴趣的有关月的诗句进行扩展训练,无疑为了让他们通过想像描绘出作者在诗中创设的优美意境,进一步把握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且此环节也为了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唤起了他们积极思考探讨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不足之处:
诗歌读的过少。诗歌教学以读为主,以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尽管我将教学环节设计为朗读教学,可是在实施过程中,我未能采取多种朗读方法引导学生去品味诗歌,因为读的较少,学生思考的就过少过浅,师生生生互评的也就少了。
课堂环节未能达到“有序与无序”的完美结合,未能引导好学生吃透文章难点。本文的难点意在理解本诗的景情理如何交融的,尽管学生在课上有了不同程度的回答,但课后我问及此诗为何能“盖全唐”,学生依旧说不清楚。现在想想,我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将此诗中月的不同象征意义和其他诗进行比较,从而难点解决。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10
《春江花月夜》是高中诗歌鉴赏上的一篇诗歌,其作者是张若虚,他的一生只写了两首诗,此诗恰恰成就了他在诗歌史上的千秋美名。后人曾评此诗为“孤篇盖全唐”。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的教学设计以文本为载体,从文本出发,通过听、读、品、写,把朗读、美品、探究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领悟课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从而最终学会鉴赏诗歌。
反思这堂课,有得也有失,感受颇深。
本文的设计初衷是通过多次诵读来逐层把握文章的内容。不足之处也很明显:时间安排不好,前松后紧,有的内容没时间处理,最后只好留做作业。
1、读——美读几遍,逐步感知。
本想通过一遍遍的读,让学生逐层的去把握诗的内容,第一步让学生把握诗歌当中出现的景象,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描摹心中的美景。把思维打开,美景在心中。
第二步让学生再读之后把握诗中的情,感悟诗人对人间真挚爱情的歌颂。
第三步让学生通过再读来领悟其中的哲理——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思考与探讨,求而不得转为对生命的思考。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需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诵读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有默读,自由体验读、个人表演读、集体体悟读”。诵读这首诗要读出轻重,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激情。各种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于自己的体验之中,选择、感悟、深思,产生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参与欲,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经过反复朗读,学生对这首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诗中表现出的月照花林之美,人生沧桑之叹,天涯相隔之苦,有了一定的体悟,学习的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了。更重要的是:美读,不但了解作者说了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有了沟通,激起了情感上的共鸣。学生进入了“其言若出己之口,其意若出舌之心”的最佳状态,在吟诵过程中,语感语气有了,内容有了,思想有了,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我们认为,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是整堂课的主题。匆忙的和不深入的解读,教学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因此,《春江花月夜》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不在课外延伸了多少,而应该在美品课文。
试想,几次品读,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沉浸于超常的审美情境、倾心于审美的情境和把审美的心理集中指向阅读对象的审美注意。。
2、找——找出诗中的景物与人物,体会意境,了解人物的'情感。
让学生找到有“月”的诗句,品味月共潮生,荡涤万物,充满生命活力的壮观美,江水流春,江树迷蒙,凄凉感伤之情的油然而生。诗中的情感美还指落月藏海雾,月落妆台,长夜不眠的思妇的依恋惆怅之情;春光将老,人隔天涯,漂泊天涯的游子的凄苦寂寞之情。品读“落月摇青满江树”,那月光之情,思念之情,诗人之情,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学生心中。
3、品哲理
然后重点分析“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蕴涵的哲理。诗人浮想联翩,思接千载,感慨宇宙的神秘,人生的无奈。“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人又顿悟,人生是短暂的,而人类则是绵延永久的。一曲《春江花月夜》,让人读出了人生短暂的悲剧之美、宇宙无穷的永恒之美。
4、品佳句
最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将它用散文的语言改写出来。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与写作水平。
诗歌欣赏没有标准答案,因此,要给学生一个艺术再创造的空间。虽然学生谈出的理由不一定充分,但他们己在教师信任的目光中享受到了浓浓的审美乐趣。这样设计,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也是对学生价值的认可,它能唤起学生积极探讨的活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样设计,更是从课堂教学的完全预设转向动态生成,能赋予课堂活力,使课堂异彩纷呈,活力四射。但由于时间安排不好,这一环节没能在课堂上实施,很是遗憾。
我想如果长期坚持使用这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将有利于学生诗歌鉴赏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的能力。
总之,我的教学设计是以课文为载体,从课文出发,通过听、读、品,把朗读、美品、探究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领悟课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从而最终学会鉴赏诗歌。然而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还有待改进与提高。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11
《春江花月夜》是粤教版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里的一首诗。选修课的学习在必修课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所以我在讲这首诗课的过程中弱化了知识的以及技巧的传授,重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强化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体会诗文的音律美、意象美、哲理美以及情感美。
在上课前,我对学生做了一些了解,发现大部分学生是很喜欢这首诗的,甚至还有学生因为喜欢,所以早早的背下了它。问他们为什么喜欢,他们都很有自己的看法。要在短时间读透一篇经典,确实不易,所以,课前我布置他们预习。而我要在45分钟的时间,把它讲解好,更不容易。在备课过程中,我思索了很久,反复研究课本,发现可讲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月的意象、全诗的意境、主旨、情感等,无论选哪个点,都可以讲上一节课。最后,我还是决定把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欣赏这首诗,发现它的美。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11-27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10篇11-28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汇编10篇)11-29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汇编10篇11-29
《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02-04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08-03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11-09
《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优选】07-24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精选12篇)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