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答谢中书书》评课稿(通用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评课稿,评课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写评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答谢中书书》评课稿(通用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答谢中书书》评课稿 1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描写自然山水的优秀短文,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才能深入地体会作者欣赏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文言文中的文与言的结合是古文教学的一大难点。顺田老师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破难点,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注重文言的朗读和基础知识的落实。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必须先让学生熟读课文,不是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吗,所以顺田老师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先放手让学生自由读、规范字音和节奏,最后学生放声齐读,读出美感。通过多次读,体会语言之美和山水之美。读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同桌间互相合作、互相解疑。此时,顺田老师只是起点拨作用,学生完全成为学习的主人。顺田老师的`这堂课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让平时处于被动状态的学生也变为主动参与,致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积极。于是,顺田老师抓住时机,带领学生进行文本内容的学习。顺田老师围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指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文言语句的赏析。赏析时,重点抓住“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句中的“乱”字加以换字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乱”字用得特别传神,“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从而让学生明白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但顺田老师指导学生品析文言语句时,美句的朗读指导不够到位。若能以读来欣赏美景,不仅能体会作者赏景的愉悦之情,也更能体现学生在这节课上的学习之快乐。
《答谢中书书》评课稿 2
这是第一次将文言文作为公开课课文,心里其实没什么底。很想突破老套古板的文言文教法,让学生在读懂读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情感并且体会文言文语言的魅力。
《答谢中书书》这堂课准备得比较仓促,有些地方确实有预设不周的地方。
一、首先在层次的安排上,在导入的环节中我其实已经提到学生对“谢中书书”的两个“书”有疑问,但我经过导入之后只单单解释了第一“谢中书”的身份,第二个“书”的解释我又不经意地放在作者介绍之后,中间间隔了将近三分多钟,其实是打断了学生理解的思路。或者让学生自己说从文中得到的答案,“书”在文中其实已有解释,学生很容易找到并且也能自己理解。
二、从初读环节来看,我在开始设计的原意是让学生在理解语句内容的基础上谈谈他所说的这句话能体现景物的哪些美,这环节中学生才读完第一遍课文,其实还是会有疑问的地方的,虽然这是一篇简短浅显的文言文,但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单读完第一次就给学社抛除这个问题,难度似乎有点大,这里的时间也还需要好好把握,其实作为一个新老师,我有点害怕让课堂静下来,会有莫名的.紧张,所以在这里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比较短,如果加长思考时间吗,让学生静下来思考一会,他们或许就会有更精彩的答案了。
紧接着初读感知我设计的是归结写景语句,并齐读,完了直接进行字词赏析,由“乱”字引出,让学生自己找最深刻的字词,学生此时才稍微有点被带动起来,有学生找了“竞”,有学生找了“将”,也有的找了“交”等等,跟之前预设的都贴近,这一环节中还出现了一个亮点:一个学生说猿鸟乱鸣写出了当时猿鸟的“兴奋”,于是我就顺势让学生们想象当时它们为什么兴奋,这样,课堂就热闹了起来,还有同学顺便将“沉鳞”争着看日落的生机勃勃都说出来了,这里是课堂的出彩之处。我就趁此将描写角度的知识点进行了复习,如果将前面的景色的描写角度都连起来再梳理一遍,他们可能会理解得更深刻点。
四、另外在情感的感悟上我的提问出现了无效的偏向,其实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说的再多也需要学生好好地领悟,重在让学生说而不是老师说,这里让学生自己去说,去总结出作者的情感其实是可以做到的,而我却有代劳的嫌疑,确实不该!而且这一环节让我感觉到自身语言的感染力实在有待提高,一个激情飞扬、热情的语文老师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和她个人的魅力,这也是我几次开课来最大的感受,我的个人感染力还不足以带动整个课堂的气氛,这是我最需要努力去培养的素养。
归结而言,教学环节设计要更清晰,对教材的把握要更准确到位,提问该更具有效性,课上少说多感染,提高自身的课堂魅力形成自己的风格。敢于让课堂静下来,尽可能让学生多思考多发言,多交流!获益匪浅,要更上一层楼,加油!
《答谢中书书》评课稿 3
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我在《答谢中书书》的备课、试讲过程中得到了领导和各位老师的热情帮助,顺利地完成了调研课《答谢中书书》的教学。教完这堂课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多媒体教学增强了教学过程的情感化、艺术化。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形象、直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教学《答谢中书书》时,第一次运用了多媒体。《答谢中书书》写的是山川之美,赏析文章意境时利用多媒体依次展现风景美:山水相映之美、色彩搭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形成强烈的直观感受。身为山区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通过美景再现,马上就会激起共鸣,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作品内涵的把握就能迎刃而解。学生不仅会理解文章所描述的内容,而且会领悟文中赞美壮丽山河的激情,对学生进行了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除此之外,将作者简介、写作背景、重点词句、结构分析等都通过多媒体展示,改善了课堂结构,优化了教学过程,使课堂结构灵活自然,新颖诱人,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以读代讲,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得熟则不说自晓其义也。《答谢中书书》短小精悍,韵味无穷。采用诵读教学,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顺利地完成各个环节的教学。例如,《答谢中书书》语言字凝句炼,简洁明快,善用短语,骈散相兼,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音韵美。教学时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初步形成语感。然后教师范读,再指导学生朗读:“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要读得舒缓,节奏较慢。“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要适当柔和,感情充沛。再让学生仿读,齐读,多次练习后,学生能进一步感受课文,熟悉课文,领悟文章的语言美。在理清课文思路,分析文章情感时,又指导学生朗读,这次重在语气的把握和情感的流露,特别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直抒胸臆的两句,要读得柔和,读出喜悦得意之情。这样一来,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深入地体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总之,在这堂课上,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课文内容的熟悉,句意的理解,美景的再现,情感的把握,都在朗读中得以实现。
三、学习方式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样化的教学会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更加感兴趣。在导入《答谢中书书》的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手段,让学生在轻扬的音乐声中欣赏优美的山水图片,在直观上给学生美的享受,同时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美景并说说感受。有位学生说道:“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高高的山峰,清清的流水,绿绿的树叶,红红的花……仿佛置身于美丽的童话世界。”质朴的语言,简洁的描述,打动了在场的老师和学生,不由自主的给她以热烈的掌声。这样,既激励了学生,又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如,在欣赏《答谢中书书》的意境美时,我用“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高大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碧绿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这样一个句式,在分析句式的特点后让学生仿写,再将仿写句大声地读出来。通过模仿,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意境的揣摩,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看、说、读、写,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对文章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
当然,这堂课的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不够,学习气氛还不够浓厚。例如,学生的朗读水平、情感没有充分体现;部分学生的仿写没有完成,学习目标没有完全落实到位。
二、教师的课堂激情还不够,对学生的带动性不强。如能充满激情,就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走近山水之美。
通过教学《答谢中书书》这一课,我深刻体会到在教学活动中,备教材、备学生的重要性,同时也感受到课堂需要激情,需要艺术。作为青年教师,还需要加强多方面的训练,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
《答谢中书书》评课稿 4
今天教学《答谢中书书》。在学生毫无预习的情况下,课文进行地很顺利,学生思维敏捷,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看着同学们灿烂的、满足的笑容,那一刻,身为语文教师我很自豪。
现在想想,本节课的成功得益于课堂组织环节紧凑,教学重点很清晰;给学生的任务很具体很明确,遵循学生自学或合作学习之前学法指导先行的原则,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模糊的阅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学生初读课文时,让其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出字、词,明确自身学习的重点,听课方向清晰;在赏析山川美景时,先询问学生描写景物的方法:描写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感觉等)、观察的角度(仰视、俯视、平视、远看、近看、细看等)、景物的状态(动、静;早、晚)。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很大提升。
此外,在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运用联想法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晓”你能想到什么?学生定会说:太阳。那太阳的形状、颜色、阳光洒在大地上什么样?联系“青林翠竹”、“猿鸟乱鸣”,那写哪里的早晨呢?怎么样呢?在此启发下,学生肯定能或多或少在头脑中浮现一些画面,感受到自然美景的清新宜人。借此时机,让他们试着将所感受到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练习了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今天,平时不太发言的几个同学都能说一段话来,真让我喜出望外!我清晰地看到学生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那里蕴藏着满足与自豪,那时那刻,作为他们的老师,我很幸福!
《答谢中书书》评课稿 5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齐梁年间一篇杰出的山水小品文,作者是陶弘景。这篇文章从表面上看非常容易把握,思路清晰,无非是对写景方法的探究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但是,通过这节课我对此文却有了很多意外的收获。
一、谢中书是谁?由于文章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回信,所以书下注释说:“谢中书,即谢徵,因官至中书鸿胪,因为又称其为谢中书”。这个注释非常的简单,我为了更好的了解本文的背景,就在网上百度了一下,结果让我有了些新的发现。百度百科中介绍说,谢徵,公元500——536年,善文辞,为梁武帝所喜;而陶弘景的生卒年是:公元456——536年,那就是说,假使此文是谢中书20岁时写给陶弘景的,那作者当时已经是64岁的老人了,这多少让我有些困惑:这个谢中书真的就是指谢徵吗?我再次开始了探寻,这下有了新的发现:关于谢中书是谁的问题早有争论,共有三种说法,而教材沿用的是最开始最古老的说法,按照我的理解,我觉得谢中书指谢览更为恰当,因为无论是从生活的时代或者兴趣秉性上看,二者都极其相似,这真的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二、谢中书原文何在?备课的时候,我的头脑中一直萦绕着这样一个问题:他写给陶弘景的'信中到底说了些什么?可是,当我殚精竭虑的搜寻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原文已失,无可考证。我在沮丧的同时,也有了这样一个推测:从二人可以书信往来的实际情况看,二人的关系应该比较亲密,是可以称之为好友的,那么,当好友遁迹山林的时候,出于关切,谢中书一定会询问朋友隐居生活的情况或者是心情,如果这个猜想准确的话,我就明白了为什么作者结尾的时候是一种自得和自傲的感情,他不是在向世人炫耀自己异于常人的欣赏水平,而是含蓄的告诉友人,自己的隐居生活是愉快的,自己沉醉于这样的美景中自得其乐,从而达到安慰友人的目的,这是古人一贯的含蓄美的具体体现。想到此,我豁然开朗!本文的主旨就是这样得到了深化。
三、文中的景色美吗?文中写景句子共有十句四十个字,这样俭省的笔墨能让我们体会到美吗?我带着这样的疑问去细读:高峰如云,清流见底,五色交辉······诵读、解读,我渐入佳境:“高峰如云,清流见底”——山水相映之美。为何?山是刚硬的,阳刚美,水是阴柔的,是一种柔美。阳刚与阴柔结合起来,才是一种完美;彩色大锦缎上嵌着一颗颗晶莹翠绿的玉石翡翠;朦胧而梦幻的清晨薄雾中,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让人顿觉生机盎然;薄暮西山,清可见底的溪流中有无数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更见其幽静深邃······这样一幅幅画面不断的在我脑中回荡,我想这种美感应当让学生体会,否则这节课就是失败的。而这节课最精彩最让人难忘的部分就是此处吧。
四、我的学生们怎么了?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们的表现一直是活泼灵动的,他们常常是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而今天的课堂孩子们表现的却特别沉闷,我想了很多办法去调动他们,后半节课他们才渐渐活跃起来。下课后,我一直问自己:怎么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那天的天气特别的阴沉,我上课的时候已经快十点了,可是教室里依然是昏暗的,加上教室里坐满了听课的老师,多少还是有一点紧张的吧。另外,学生从早上七点半就开始等,一坐就是两个小时,思维变得倦怠了,兴奋点或者已经过去,或者还没有到来,而当时的我忽视了这一点,还是按部就班的按照预想的设计进行了导入,结果第一个环节就遇到了阻碍。我现在想想,如果我当时能从阴晦萧索的景色入手导入,就会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兴奋点,使整节课的气氛活跃起来。这让我想起了李镇西老师在课堂上的随机应变,这需要智慧需要细心需要对学情真正意义上的认识,这是一个教训,更是一个收获。
也许,这种不断的自我追问会让我走向成熟。
《答谢中书书》评课稿 6
《答谢中书书》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两个具体而明确的任务:一是发展语言,即让学生在文言文字词上获得发展;二是丰富认知,从古代先贤那里吸纳人生的智慧,即让学生通过学习体验作者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目的就是既重视语言也重视内容的学习,这一点在上课前,得到了区教研员的肯定。
完成本课教学后,反思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较好:
1、导入方式富有语文味。以赏析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导入新课,学生一下子就对陶弘景的人生志趣有了浓厚的兴趣。
2、以朗读带动其他教学环节。朗读,不能简单的乏味地重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由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到读出感情,一次比一次读得好。从实际效果来看,充分的朗读为学生理解文句,读懂全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铺平了道路。
3、重视文言文字词的学习,抓住最常用最具有生长性的字词句讲解,给学生留下自己继续去学习去查找的空间。在教学中学生既认识了新得字词,也巩固了学过的字词。并利用学习卷、古文笔记,重点对课文的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的字进行了归纳整理,让学生的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4、通过示例进行讲解,优化课堂教学。分析本文如何写景状物的时候,由教师先做示范,用多媒体课件显示,教会学生从观察角度、色彩配合、人的感官、景物状态、时间变化、修辞手法、用词准确等方面进行思考回答。学生掌握方法后,都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些见解和表述有自己独到之处,甚至发挥想象理解课文。这个环节,学生思考比较充分,对课文的赏析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深入文本,与文字对话,真真切切的领悟文字之美。
这节课,上得比较实在,没有花里胡哨的多媒体课件,没有热热闹闹的分组讨论,没有兴奋激动的迁移,有的是学生和学生的交流,有的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有的是学生和老师的沟通。当然在教学本文完后,我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1、作为教师没有做好范读这一点,总觉得自己朗读不够好。其实作为语文教师范读是非常重要的 。
2、在课堂上的教学不够机智,对一些突发问题不能恰当地引导。如课件中的录音不能播放时,稍微停顿了一下,耽误了一点时间。
3、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的评价过于单调,有些点评还欠缺深度。教师点评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应该是对学生理解的简单重复,更重要的是补充学生的发言,优化学生的发言。
4、时间把握得不够好,课文背诵没能在课堂上完成。
《答谢中书书》评课稿 7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这是一篇很好的课文,对于文章的美,主要采用“读”的方法来使学生体会,以“读”赏“美”,以“美”品“读”,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在品析文章的美句时,挖掘文本不够深入,给人一种蜻蜓点水的感觉。
在让学生品析美句时,几个学生都选了“晓雾将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磷竞跃”时,在有学法指导的前提下,学生大多局限于“这里是以动写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的理解上,应该引导学生而深入挖掘,这里的‘乱鸣”是一种嘈杂的声音吗?这时学生也该明白,这是一种随意的声音。接下来就趁势引导,作者在这里是不是只是告诉我们这是一种大自然的随意的和谐的声音呢?结合陶弘景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明白,作者刻画这种真实的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的这种声音不是为了名、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从这里就可以体会出作者的情怀:淡泊名利,喜欢真实的洁净的大自然,自己居身其中的欢快愉悦悠然自得的`心情。
在教授过程中虽然注重了学法的指导,但学生并没有在具体的赏析中实践运用好,反而局限了他们的思维,最主要的原因是老师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做得不够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多做多练的。
再有课堂进程慢,课堂效率低是我授课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本节课在设计时是打算当堂成诵和巩固练习的,但是课堂效率远不如预计的高。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
《答谢中书书》评课稿 8
《答谢中书书》是初中语文课文,是一篇山水小品文,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对于这样一篇山水美文,我主要采用“读”的方法来使学生体会,以“读”促“讲”,以“读”赏“美”,以读为主线串联起课堂,让学生能在品析文章的同时,完成当堂背诵的教学目标。
古人讲:“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这样一篇浅显的文言文,完全可以将“读”作为理解文章的途径,因此,这节课我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诵带动其他环节,教学重点落在“读”上。具体做法是:1、齐读,检测预习效果,正音。
2、指导节奏停顿,读出节奏。
3、译读,读懂原文,理解内容,能进行简单翻译。
4、美读,围绕课文中写景的句子分析美点,读出美感。
5、品读,通过换字法品析文章凝炼的语言,带着想象读出画面感。
5、分析课文感情后,读出文章的感情。
6、诵读,熟读成诵,当堂背诵。从实际效果来看,充分的朗读为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铺平了道路,也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到了文章的美。
但是这样的教学思路有个不足,在分析感情和体会意境这一环节上,许多学生难以用优美准确的语言来进行表述,我想学生并不是缺乏想象力,而是缺乏表达力,缺乏语言的积累,在平时的课堂上没有注意对表达能力的培养与锤炼。并且由于时间所限,对作者的思想挖掘不够深入,拓展环节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这次的教学实际还有一个小遗憾,因为教学进程推进较快,导致拓展完后还剩下一两分钟,这个时候我选择让学生把刚刚背的诗积累下来,实际上这有点画蛇添足了。我完全可以让他们将课文改写成一段描写风景的散文,落实“写”的能力,或者再进行自由背诵,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这也是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导致的,可见以后我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还要继续学习,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有更大的进步。
【《答谢中书书》评课稿】相关文章:
《答谢中书书》情感与佳句赏评04-17
《答谢中书书》微课教学设计04-01
《答谢中书书》优质课教案04-21
答谢中书书09-18
答谢中书书11-02
《答谢中书书》中的谢中书是谁04-17
《答谢中书书》优质课教案(附板书)06-01
《答谢中书书》中书是何官职12-24
答谢中书书译文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