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苏轼词蝶恋花春景

时间:2024-06-02 17:05:24 蝶恋花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解读苏轼词蝶恋花春景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同学们不断的学习和努力。小编为大家提供了解读苏轼词蝶恋花春景,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所学的知识。

解读苏轼词蝶恋花春景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据说,这首词是苏东坡被贬密州任太守时所作,但在《百家讲坛》上杨雨教授说,是苏轼来到惠州的第二年所作。苏轼长于豪放,亦最擅婉约,本词写春景清新秀丽,但时值暮春,春天那绿树红花最美的时段已然过去,留下来的只是花退杏小的情景,诗人很是有些借物伤情。

  “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以上两段是很一般的白话解释,就事论事,觉得那就是一首感春伤人的情感诗,和其他人写的春景诗没有什么两样。很多人还拿词的上阕中最著名的一句话“天涯何处无芳草”,劝慰那些失恋的人:美女俊男到处都有,不必担心找不上心爱的人儿哦,其实这是一种天大的误解;另外就词的下阕而言,墙里的女子并不知道墙外有个男子正为她苦恼,男子“多情”,女子“无情”。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释然,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苏轼此处的“多情反比无情恼”,纯粹是对自己政治前途的叹谓,并非指什么儿女私情。

  请看“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两句,苏轼认为:朝廷不念旧劳,对我苏轼的眷顾就像柳絮一样被风吹得越来越少;天下之大,繁花似锦,何处又是我苏轼的安身之地啊!再如“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两句,苏轼认为按照朝廷法律,诽谤朝廷那是杀头大罪,皇上没有杀我的头,而只是把我流放到一个他们看不见的地方,我何苦要去自寻烦恼呀!在我看来,苏轼这个向以豪放不羁著称的人,有时候也会做一些婉约诗词。他到惠州后每给亲友写信,末了总是要缀上“秘之、焚之”的字样,生怕亲友被他的事连累,所以写诗填词不可能用直白的语言来形容自己当时那种心有不甘的情愫,他是用一种隐晦的、借物寓意的文学形式,抒发情怀,借以表述自己的愤懑。

  苏轼写《蝶恋花·春景》词的背景是,1085年,宋神宗的儿子宋哲宗即位,哲宗奶奶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原来是哲宗幼年时当侍读的老师,曾因政见不同被王安石排斥,所以高太后掌权后复召苏轼为朝奉郎知登州事(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之职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为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按照当时的升迁速度,苏轼顺风顺水,应当说是春风得意的时候。然而,苏轼是个正直而又爱显露自己才华的人。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所作所为与所谓的“王党”,不过是一丘之貉,于是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他对自己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因此,他此举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遭诬告陷害,被贬密州。

  元祐八年,高太后死后,哲宗亲政,他对自己的这个老师时有烦言。在这种情况下,苏轼此时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不得不再度自求外调,这便形成苏轼第二次被贬。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这其实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职。于是,就引出了本文的主题:解读苏轼《蝶恋花·春景》的写作背景与赏析。

  我们都知道,苏东坡一生姬妾众多,风流韵事层出不穷。他先后娶过三房妻室,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

  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之后,1605年病逝。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几十棵松树以寄托哀思。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千古第一词的《江城子·记梦》:……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

  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

  本文主要叙述的是跟随苏轼不离不弃、直到病亡于苏轼之前的第三任妻子王朝云。朝云原是苏轼妻王闰之在杭州为苏轼买来的侍妾,那年苏轼39岁,王朝云比苏轼小二十六岁。后来朝云曾经为苏轼生下过一个儿子,不幸的是在一岁那年夭折。但朝云身体一直很孱弱,在苏轼被贬离开杭州来到惠州的三年零七个月最困顿的岁月里,她从未离开过自己的丈夫,她最懂丈夫的心,所以她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绍圣三年七月,王朝云病逝于惠州,葬于惠州西湖。朝云逝后,苏轼非常伤痛,一直鳏居,身边再无女人,直到终了。

  话说,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事在杭州任上,将家中所有资财用于修建苏堤。后来,绍圣元年(1094年),在他被贬谪到广东惠州时,没有薪水,过着依靠朋友接济的穷困潦倒日子。去惠州前,苏轼将身边的姬妾一律遣散送人,这其中据说还有两妾已经身怀有孕,他也无暇过问。只有王朝云死活不肯离开,于是苏轼只好带她和自己的小儿子苏过,一同来到惠州。在惠州苏轼过着被贫穷、疾病、恐惧缠绕的日子。许多时候遇到朋友来访,他都没有什么好东西招待客人。

  那一日,他们夫妻在庭院闲坐时,苏轼对朝云说:“你不是最喜欢我写的《蝶恋花》吗,何不唱上一曲?”当朝云婉啭歌喉,准备唱时,却已潸然泪下。苏轼奇怪,遂问朝云因何垂泪,朝云回答道,是她想到词中“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两句词,觉得老爷对朝廷一片忠心,朝廷却对老爷没有半点怜悯,竟与屈原在遭到楚国国君流放时写的“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相似,故而伤感。苏轼听后连连点头称是,“知我者,惟朝云也!”朝云病故后,苏轼再也没有叫人弹唱过这首他最喜欢的《蝶恋花》词。

  《蝶恋花·春景》一词,上片写伤春:“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触目红花纷谢,柳绵日少,青杏初结,普天芳草,充满了繁华易逝,“落花流水春去也”之意。下片写伤情:借“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意象,寓意词人对朝廷一片痴心,但却被朝廷贬官远谪的惆怅,含蓄地表达出作者仕途坎坷、飘泊天涯的失落心情。这才使这首词真正成为能表达苏轼心情的绝世佳作。

  词句注释

  ⑴蝶恋花:词牌名。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⑵花褪残红青杏小:指杏花刚刚凋谢,青色的小杏正在成形。褪(tùn),萎谢。

  ⑶飞:一作“来”。

  ⑷绕:一作“晓”。

  ⑸柳绵:即柳絮。

  ⑹天涯何处无芳草:指春暖大地,处处长满了美美芳草。

  ⑺渐悄:渐渐没有声音。

  ⑻多情:指旅途行人过分多情。却被:反被。无情:指墙内荡秋千的佳人毫无觉察。[2] [3-5]

  译文

  花儿残红褪尽,树梢上长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飞舞。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风吹得越来越少,天涯路远,哪里没有芳草呢!

  围墙里有位少女正荡着秋千,围墙外行人经过,听到了墙里佳人的笑声。笑声渐渐就听不到了。声音渐渐消散了。行人怅然,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

  创作背景

  此词朱祖谋本、龙榆生本未编年。其后诸家编年有异,而主要观点有以下四种:

  曹树铭本云:“细玩此词上片之意境,与本集《满江红》之上片相似。而这首词下片之意境,复与本集《蝶恋花》之下片相似。以上二词,俱作于熙宁九年丙辰密州任内。铭颇疑此词亦系在密州所作,志以待考。”

  薛瑞生本、邹同庆、王宗堂本均据《冷斋夜话》所载王朝云在惠州贬所曾唱此词及苏轼惠州时期的诗文里惯用此词中出现的“天涯”一词而系于绍圣二年(1095)春,作于惠州。陈迩冬《苏轼词选》也怀疑这首词是“谪岭南时期的作品”。

  张志烈《苏词二首系年略考》,认为苏轼打击定州流亡稍微了解英语国家希望他离开南邵胜元年(1094)闰四月从接触Dingnan路发布现场。

  李世忠《苏轼〈蝶恋花·春景〉作时考》则据词中“青杏”、“燕子”、“柳绵”意象断定此词必不作于苏轼贬惠期间,据其所表述的思想情感看,当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时期,但没有具体编年。

  赏析

  本词是伤春之作。苏轼长于豪放。亦最擅婉约,本词写春景清新秀丽。同时,景中又有情理,我们仍用“何处无芳草(知音)”以自勉。作者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佳人”的相思。本词下片所写的是一个爱情故事的片段,未必有什么寄托。只是一首很好的婉约词。王士祯所说的“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花草蒙拾》指出本词与风格婉约的柳永词不相上下。

  “花褪残红青杏小。”褪对旨颜色变浅或消失。开头一句描写的是暮春景象,句意为:暮春时节,杏花凋零枯萎,枝头只挂着又小又青的杏子。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绿水环绕着一户人家。这两句又描绘了一幅美丽而生动的春天画面,但缺少了花树的点缀,仍显美中不足。“绕”字,曾有人以为应是“晓”。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两句大意是:树上的柳絮在风的吹拂下越来越少,春天行将结束,难道天下之大,竞找不到一处怡人的景色吗?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上阕描写了一组暮春景色,虽也有些许亮色,但由于缺少了花草,他感到更多的是衰败和萧索,这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作者被贬谪在外,仕途失意又远离家人,所以他感到孤独惆怅,想寻找一些美好的景物来排解心中的郁闷,谁知佳景难觅,心情更糟。上阕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墙外是一条道路,行人从路中经过,只听见墙里有荡秋千的声音,一阵阵悦耳的笑声不时从里面传出,原来是名女子在荡秋千。这一场景顿扫上阕之萧索,充满了青春的欢快旋律,使行人禁不住止步,用心地欣赏和聆听着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欢声笑语。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过,在这无语之中,让人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墙院里女子的笑声渐渐地消失了,而墙外的行人听到笑声后却心绪难平。他听到女子甜美的笑声,却一直无法看到女子的模样;心情起伏跌宕不已,而女子也并不知道墙外有个男子正为她苦恼。男子多情,女子无情。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人回味、想象。

  下阕写人,描述了墙外行人对墙内佳人的眷顾及佳人的淡漠,让行人更加惆怅。在这里,“佳人”即代表上阕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则是词人的化身。词人通过这样一组意象的刻画,表现了其抑郁终不得排解的心绪。

  综观全词,词人写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而后者也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景观。词人意欲奋发有为,但终究未能如愿。全词真实地反映了词人的一段心理历程,意境朦胧,令人回味无穷。

【解读苏轼词蝶恋花春景】相关文章:

苏轼《蝶恋花春景》的赏析06-12

苏轼《蝶恋花·春景》译文03-22

苏轼《蝶恋花·春景》文学赏析07-29

苏轼《蝶恋花·春景》原文赏析09-16

蝶恋花春景苏轼原文及赏析10-20

苏轼《蝶恋花·春景》阅读答案06-14

苏轼《蝶恋花·春景》译文及赏析03-21

苏轼词蝶恋花赏析10-19

苏轼《蝶恋花》词赏析08-02

苏轼蝶恋花·春景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