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李清照翻译

时间:2024-07-07 10:43:54 蝶恋花 我要投稿

蝶恋花李清照翻译

  《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此词通过描写词人自青州赴莱州探望丈夫赵明诚途中的感受,表达她希望姊妹寄书东莱、互相联系之意以及姊妹间的深厚感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蝶恋花李清照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蝶恋花李清照翻译

  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

  李清照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翻译:

  与姐妹们分手时,惜别的泪水打湿了衣衫,洇湿了双腮,送别的《阳关曲》唱了一遍又一遍,纵有千言万语,也难尽别情。而今身在异乡,望莱州山长水远。寄宿馆所,秋雨潇潇,不禁感到无限凄清。

  被离情别绪搅得心乱如麻,竟不知在饯行时姐妹们送别酒是如何喝下去的,那杯中酒是深是浅,都全不知道了。最后嘱咐姐妹,你们要将音讯让过往的大雁捎来,以慰我心,东莱毕竟不像蓬莱那样遥远。

  注释

  ⑴蝶恋花:词牌名。

  ⑵昌乐馆:昌乐县驿馆,故址在今山东昌乐西北十里。

  ⑶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印斋本自注云:“别作‘泪搵征衣脂粉暖’。”满:同“漫”。

  ⑷阳关:这里指王维的《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人乐,曰《阳关曲》,亦称《阳关》。苏轼论《阳关三迭》唱法云:“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四叠阳关》盖按苏轼之言推之,或者第一句也叠,故称四叠。究竟如何叠法,说法不一。宋刘仙伦《一剪梅》:“唱到阳关第四声,香带轻分。”

  ⑸萧萧:一作“潇潇”。孤馆:孤独寂寞的旅馆。宋周邦彦《绕佛阁》:“楼观迥出,高映孤馆。”

  ⑹方寸:即“方寸地”,指人的心。《三国志·诸葛亮传》(徐庶)云:“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宋孔平仲《大风发长芦诗》:“纷然方寸乱,魂干久不集。”

  ⑺把:四印斋本自注:“别作有。”

  ⑻东莱:即莱州,时为明城为官之地,今山东莱州市,曾名掖县。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名。《史记·秦始皇本纪》:“齐人徐芾(fú)具书言,海中有三神仙山,名为蓬莱、方丈、瀛洲。”

  作品鉴赏

  此词一开头就写她想念家中姊妹想得厉害,以至珠泪涟涟,浸湿身上罗衣,并且连脸上的脂粉也冲落下来沾满了罗衣;这时,她不由得想起了家中姊妹送她出行时,一遍遍吟唱《阳关曲》时的情景。《阳关曲》,又名《渭城曲》。唐代诗人兼音乐家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被作为送别曲谱人乐府,以诗的首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得名《渭城曲》,或称《阳关曲》,又因歌词要反复吟唱三遍而名《阳关三叠》。宋人在送别时是否必歌此曲未曾详考,但“赋阳关”已成为表示惜别的代用语,在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化中积淀下来。因此,李清照以唱阳关来写离别,本无甚新奇,但妙处在于数词的使用上。《阳关曲》本是三叠,词中说成“四叠”,已存人们心个多加了一层烙印,然至此还不尽意,还要将这“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一遍即四叠,“千千遍”那该是多少叠啊!这长长的山路已将亲人隔于两地了,她孤身一人在这异地的旅馆中,听着这凄苦的萧萧雨声,心里无比忧伤,竟使自己的心绪全乱了,乱得忘记了姊妹们送她时,饯行宴上酒杯斟得是浅还是满。不管多么想念,亲人已经别于两地了,只好靠鸿雁来传递音信了。好在东莱是个实实在在的地方,不像蓬莱仙山那样遥远飘渺,可望而不可即。古代传说,蓬莱与方丈、瀛洲并为海上三神山,都在渤海中,世人不能登及,所以说它“远”。

  这是一首开阖纵横的小令,以浅近之语写深挚之情。虽所用皆为平字、陈字,但却见出新意,见出精巧。如“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极夸张,却又极亲切、真挚。通首写惜别心情一层比一层深入,但煞拍“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出人意料地作宽解语,能放能收,小令词能用这种变化莫测的手法是很不容易的,这就是所谓善方情者不尽情。

  从词中可以看出,李清照当时内心十分痛苦,但又在极力排遣这种痛苦,致使有人误以为这首词是她在青州写给在莱州的丈夫的。这恰恰说明了词中的伤离情绪似乎已超出了姐妹相别的程度。

【蝶恋花李清照翻译】相关文章:

蝶恋花 李清照 翻译07-07

李清照《蝶恋花·离情》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07-07

《蝶恋花》李清照赏析08-28

蝶恋花李清照朗诵10-25

李清照《蝶恋花 离情》10-24

李清照《蝶恋花》原文赏析09-25

李清照《蝶恋花》诗词鉴赏05-26

李清照蝶恋花诗词赏析05-26

蝶恋花李清照写的词09-15

李清照蝶恋花·上巳召亲族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_宋代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