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阅读题答案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
辛弃疾
九畹芳菲兰佩好①。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②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注:①《离骚》云:“纫秋兰以为佩。”屈原常用香草和美人来比喻自己高洁的操守。
雨岩:地名,在江西永丰县西博山中。石浪:雨岩的一块巨石,长三十余丈,状甚怪;篇末“石龙”指此。
畹:古代称30亩为一畹。
湘累:指屈原。冤屈而死叫“累”,屈原是投湖南汨罗江而死的,所以前人称他为湘累。
(1)简要说明上片“自怨蛾眉巧”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2)上片写以兰为佩、蛾眉空好、宝瑟弦断分别有什么作用?(3分)
(3)下片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运用了借代的手法。(1分)以蛾眉借代女子美丽的容颜。(1分)。或者回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1分)以美人比喻自己(1分)。
(2)象征自己高洁的操守;表明自己志洁才高,但无用武之地;写出了难寻知音的孤寂。(每点1分)
(3)英雄迟暮的失落,壮志难酬的无奈,无人理解的苦闷,忠而被弃的怨愤。(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二
(1)本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2)本词在表达艺术上,成功地学习了屈原抒发政治感愤的'手法,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本词抒发了词人壮志未酬和知音难觅的忧怨感情。(2分)
(2)作者以比兴、象征之法,用香草美人自喻,曲折有致地表达出满腹的幽愤。(2分)作者连用芳菲、兰佩、蛾眉等极富象征意义的意象,来表明自己虽有高尚的品质和过人的才干,却长期闲置,无用武之地。“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二句,用芳洲水涨,芳草难觅喻示理想难以实现的可悲处境。(能结合词作作出恰当的分析即给3分)
三
1.下列对对本词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广泛地吸取了前人的文学成果,得于屈原作品者尤多。作者那坚韧执着往而不返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屈原所谓“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离骚》)极为相似
B.词的主题,是抒发作者不得志与少知音的牢骚情怀,作者并不是直接说出自己的心事,而是通过比兴的手法,以香草美人自喻,曲折有致地表达出满腹的悲愤。
C.作者连用兰佩芳菲、蛾眉空好、宝瑟弦断这三个极富象征意义的词,来表明自己虽有高尚的品质和过人的才干,却遭受南宋朝廷当权的主和派的嫉妒和排挤,长期投闲置散,无用武之地,而且知音寥寥,无人理解自己。
D.年辈早于作者的民族英雄岳飞在他的《小重山》词的结尾感叹说:“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此词上阕最后二句即化用岳飞之词,以宝瑟清音,弹得弦断也无人会意为喻,表达了与岳飞不一样的愁绪。
2.该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下阕词句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AD
2.全词抒发了词人自感虚度年华、政治失意、理想难以实现而又知音难觅的痛楚之情。“冉冉”句感慨年华已逝,虚度此生。“水满”“何处”二句,用汀洲水涨、芳草难觅喻示理想难以实现的可悲处境。结尾二句,再次诉说在人世难寻知音的苦恼,于是只得在大醉之后唤起屈原同唱失意之歌。
简析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词的主题,是抒发作者不得志与少知音的牢骚情怀,作者并不是直接说出自己的心事,而是通过比兴的手法,以香草美人自喻,曲折有致地表达出满腹的悲愤。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阅读题答案】相关文章: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原文、赏析10-18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赏析(3篇)09-07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赏析3篇09-06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原文及赏析08-17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原文赏析及翻译08-27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原文翻译及赏析08-16
古诗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古诗翻译及赏析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