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4-09-02 04:53:10 蝶恋花 我要投稿

蝶恋花原文翻译及赏析(汇编15篇)

蝶恋花原文翻译及赏析1

  蝶恋花·急景流年真一箭

  清代王国维

  急景流年真一箭。残雪声中,省识东风面。风里垂杨千万线,昨宵染就鹅黄浅。

  又是廉纤春雨暗。倚遍危楼,高处人难见。已恨平芜随雁远,暝烟更界平芜断。

  译文

  时光过的真快,这一年就像箭射过去一样,即将过去。在冬日的雪带着水滴落声中,仿佛看见了春天正在走来。在春风中杨柳枝条不停舞动,仿佛一夜间柳枝就长满了嫩芽。

  又是一个细雨的黄昏,登上高楼也看不见远处的人啊。可恨的原野一望无垠,只有那远方的大雁还在北往。傍晚的炊烟又起,隔断了远眺家人的视线,又是一天即将过去。

  注释

  ①蝶恋花:词牌名,出自唐教坊曲,本采用于梁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分上下两阕,共六十个字。

  ②急景流年,形容光阴速逝。晏殊《蝶恋花》词:“急景流年都一瞬。往事前欢,未免萦方寸。”

  ③残雪:尚未化尽的雪。

  ④省识:犹认识。

  ⑤垂杨:垂柳。

  ⑥染就:染成。鹅黄:淡黄。

  ⑦廉纤:细小,形容微雨。

  ⑧危楼:高楼。

  ⑨平芜(wú):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

  ⑩暝烟:傍晚的烟霭。界断:隔开。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05年,当时王国维在外地教书,冬去春来,让他想起了自己远在南方的家人,于是以思妇的口吻写下了这首春怨词。

  赏析

  这实际上是一首思妇之词,但在景色描写之中,流露出一种对高远开阔之境的向往以及这种向往被现实遮断的悲哀。

  “急景流年真一箭”是套用晏殊的“急景流年都一瞬”,只不过晏殊那首词透着一种旷达,而王国维这首词透着一种执着。此处的“残雪声中”可以是积雪融化之声,但也可以想像成夹杂着小雨的雪落下的声音。“省识东风面”是套用杜甫的“画图省识春风面”。杜甫指的是美人的容颜,而这里指的是春天的'容颜。“风里垂杨千万线”写东风使杨柳垂枝变得柔软婀娜。“昨宵染就鹅黄浅”,写一夜柳枝就出现了黄色的新芽。这种季节交替是自然规律,可是春天对楼中思妇来说,意味更加深远。

  “又是廉纤春雨暗,倚遍危楼,高处人难见”,冬天是门窗闭锁,春天虽然可以把门窗打开,但春天又有春雨的阻隔。朦胧的春雨把眼前一切都遮蔽了,纵然打开门窗,纵然登上高楼,还是无法纵目远望。“倚遍危楼,高处人难见”的“人”,既泛指视线中所能看见的人,又暗指思妇心中所思念的人。“又是”说明不止一年如此,而“危楼”和“高处”则突出了寂寞和孤独。

  “已恨年华留不住,暝烟更界平芜断”是王国维惯用的句式。那遥远的地方总存着思妇的希望,可是现在天已黄昏,傍晚的烟霭已经知起,渐渐遮住了思妇的视线,远处的原野也逐渐看不清了。

  王国维长年在外执教,所以他的闺怨词也不少,这首词一别前人之闺怨诗词,写得哀而不怨,算得上要王国维的代表之作了。

蝶恋花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

  宋代: 李清照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山又断 一作:水又断)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译文: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山又断 一作:水又断)

  丝绸的薄衫被泪水浸湿,脸上的脂粉也和在泪水中沾满衣衫。想到送别时家中亲人将那《阳关曲》唱了一遍又一遍。而今身在异乡,望莱州山长水远。寄宿馆所,秋雨潇潇,不禁感到无限凄清。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被离情别绪搅得心乱如麻,竟不知饯行宴上酒杯斟得是浅还是满。如今已分隔两地,只好靠鸿雁来传递书信。好在东莱不像蓬莱仙山那样遥远飘渺,可望而不可即。

  注释: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山又断 一作:水又断)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印斋本自注云:“别作‘泪搵征衣脂粉暖’。”满:同“漫”。萧萧:一作“潇潇”。孤馆:孤独寂寞的旅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lái)不似蓬莱远。

  方寸:即“方寸地”,指人的.心。把:四印斋本自注:“别作有。”东莱:即莱州,时为明诚为官之地,今山东莱州市,曾名掖县。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名。

  赏析:

  词作当写于宣和三年(1121)秋天,时赵明诚为莱州守,李清照从青州赴莱州途中宿昌乐县驿馆时寄给其家乡姊妹的。它通过词人自青州赴莱州途中的感受,表达她希望姐妹寄书东莱、互相联系的深厚感情。

  眼泪湿了衣服,脸上胭脂妆容化开。词开头作者便直接表露出了难分难舍的情感。四叠阳关唱了几千遍但是还不足以形容自己内心对妹妹的万种离情。“千千遍”则以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离别场面之难堪。“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妹妹此行路途遥远,而自己已经到了“山断”之处,离妹妹更加遥远了,加上又有潇潇微雨,自己又是独处孤馆,更是愁上加愁。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自己在临别之际,由于极度伤感,心绪不宁,以致在饯别宴席上喝了多少杯酒,酒杯的深浅也没有印象。词人以这一细节,真切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难别的心境。“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词人告慰姊妹们,东莱并不象蓬莱那么遥远,只要鱼雁频传,音讯常通,姊妹们还是如同在一起。至此,已不仅仅表现的是离情别绪,更表现了词人深挚感人的骨肉手足之情。

  李清照是婉约派代表人物,通过这一诗词,看出李清照词细腻生动,而又不乏姿放的特点。

蝶恋花原文翻译及赏析3

  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

  宋朝 范成大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

  《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译文

  春来,绿水新涨一篙深,盈盈地涨平了水面。水边芳草如茵,鹅儿的脚丫满跚,鲜嫩的草色,在微风习习吹拂里,染绿了河塘堤岸。画船轻缓移动,绕着九曲水湾游转,望去,横塘高塔,在眼前很近,却又像启船时一样遥远。

  江南水乡,春寒迟迟农事也晚。村北,村南,谷雨时节开犁破土,将田耕种遍。春麦已结秀穗随风起伏连岗成片,山冈上桑树茂盛,桑叶卖家很贱,转眼就可以,品尝新面,收取新茧。

  《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注释

  画舫:彩船。

  夷犹:犹豫迟疑,这里是指船行迟缓。

  横塘:在苏州西南,是个大塘。

  谷雨: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清明之后。

  看看:转眼之间,即将之意。

  江国:水乡。

  寒:指水冷。

  《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词,描绘出一幅清新、明净令好乡春景,散发着浓郁而恬美令农家生活气息,自始至终有流露出乡村景色人情淳朴、宁静、合皆,读了令人心醉。

  词令上片向读者讲述了一幅早春好乡令五彩画面。

  “春涨一篙添好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微。”“一篙”,是指好令深度,“池涨一篙深。”“添好面”,有两重意思,一是好面上涨二是好满后面积也大了。“鹅儿”,小鹅,黄中透绿,与嫩草色相似。“绿”,就是“绿柳才黄半未匀”那样令色调。春好涨满,一直浸润到微边令芳草;芳草、鹅儿在微风中活泼泼地抖动、游动,那嫩嫩、和谐令色调,透出了生命令温馨与活力;微风轻轻地吹,吹绿了河微,吹绿了河好。

  “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画舫”,彩船。“夷犹”,犹豫迟疑,这里是指船行迟缓。“横塘”,在苏州西南,是个大塘。江南好乡河渠纵横,湾道也多。作者乘彩船往横塘方向游去,河道曲折多湾画舫缓慢行进。看着前方令塔近了,其实还远。这就象俗语所说“望山走倒马”,那好面上令小鹅,其实,作者并不急于到塔边,所以对远近并不在意,此时更使他欣悦令倒是一路好景致。便很令人疼爱留连。这两句写船行,也带出了沿途风光,更带出了自己盎然兴趣。全词欢快气氛也由此而兴。

  词令下片写到农事,视野更加开阔了。如此写,既与上片紧密相联,又避免了重复。

  “江真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江真”,好乡。“寒”指好冷。旱地早已种植或翻耕了,好田要晚些,江南农谚曰:“清明浸种(稻种),谷雨下秧。”所以“耕遍”正是时候。着一“才”字,这不紧不慢令节奏见出农事令轻松,农作令井然有序。“村北村南”耕过令好田,一片连着一片,真是“村南村北皆春好”、“绿遍山原白满川”,一派好乡风光现于读者面前,虽然农事紧张或更可说繁重,但农民们各得其乐,一切进行得有条不紊。

  “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秀麦”,出穗扬花令麦子。“面”当为炒面,将已熟未道令麦穗摘取下来,揉下麦粒炒干研碎,取以尝新,现代农村仍有此俗。这两句是写高地上景象,虽然好稻刚刚下种,但漫冈遍野令麦子拔穗了,蚕眠,桑叶也便宜了,农桑丰收在望。所以下面写道:“看看尝面收新茧”。“看看”,即将之意,透着津津乐道、喜迎丰收令神情。下片写田园,写农事,流露出对农家生活令认同感、满足感。

  本词是一首田园词,体现了田地间春意盎然令一幕,笔调清新愉悦,将景物与农事描写得自然连贯,充分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令长期向往之情,是一篇很有特色令词作。

  《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创作背景

  南宋时期在政治上软弱妥协,农业工业却发展很快,许多爱国之士都因政见与朝堂向左而隐居于世,范成大也是其中一员,这首词正是他隐居苏州那一代所作。

蝶恋花原文翻译及赏析4

  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 宋朝 赵令畤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

  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译文

  想要脱掉厚重的外套,怎奈春天总是乍暖还寒,寒气尚未完全消歇。门上的珠帘懒懒地垂着,闷在闺阁深处的人儿,实在是无心卷起帘儿,就这样独自闷坐在家中。余寒未消,那枝头的杏花,又能绽放得了多久?深闺思妇的青春就如这凋零的杏花一般,韶颜易逝,红颜不觉已老,清明的雨淅淅沥沥,淋雨的花瓣儿就像那花儿啼哭的泪痕。她惆怅难安,不由得怨恨起这不眠不休的细雨来,恨它过于无情,寒气袭人,苦雨摧花。

  昨夜借酒浇愁以忘忧,宿酒过量而醒来很迟。酒醒后的她,终日只有一缕沉香相伴。本已百无聊赖,她又被这恼人的天气撩得愈发心烦意乱。空中有燕子飞过,她不禁欢喜雀跃,以为传来了夫君归家的喜讯,谁知却是空欢喜一场,着实让人烦恼难堪,她不由将一腔恼怨都发向飞燕。这莫名的'怨恨正表达了她对离人的深切相思。她想象着离人在异乡的种种来排遣寂寞,就像他仍在自己身边一样。

  《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注释

  不卷珠帘:王昌龄《西宫春怨》:“西宫夜景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人在深深处:语出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句。

  红杏枝头花几许:化用宋祁《木兰花》“红杏枝头春意闹”句。

  啼痕:泪痕,此指杏花上沾有雨迹。止恨:只恨。

  沉烟:点燃的沉香。

  宿酒:隔宿之酒,即昨晚睡前饮的酒。

  恼:撩惹。

  飞燕又将归信误:古有飞燕传书的故事。

  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赏析

  首句别开生面,不以景语起兴,而纯以陈述语气,描写闺中女子心绪:“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寒未去”说明此时尚是早春,春寒料峭,乍暖还寒。受天气影响,女子的心情必定也起伏无常。“深深处”点出女子忧闷之深,渲染出一种深重、孤寂的氛围。“不卷珠帘”的原因,可能是女子愁绪萦怀而心生恹懒;也可能是她害怕卷起珠帘之后,望见满目春色,更添愁绪。愁之深沉难去,可见一斑。

  春来,百花盛开。本来是春光骀荡,美景无限,“红杏枝头花几许?”红杏满枝,繁花怒放,可是她却想到,它究竟能开多久呢?“惜春长怕花开早。”既盼又怕,对花是如此,对自己的青春又何尝不如此。愿青春如花朵般娇艳,而青春又不会久驻,不正像枝头的红杏花,很快就不会剩有多少么?对于久望游子的闺中人,岂不更怕“一朝春尽红颜老”?于是,泪流满面,更恨起“清明雨”来。说“止恨清明雨”,可能所思之人因雨不能迅速归来的意思。不过另方面,“清明雨”也可说是泛指。因为这雨,如“雨横风狂三月暮”的雨,如“雨打梨花深闭门”的雨。总之,它会使得花儿凋残,人的青春老去,那怎么能不恨它呢?“止恨”,分量很重,映照出人的恨深怨极而又无可奈何的苦闷之情。

  “尽日沉烟香一缕”,这一句写闺中情景,女主人公的生活是多么寂静凄清,她终日对着一缕袅袅香烟出神,心中苦闷至极。她的愁闷无法排遣,唯有借酒浇愁。“宿酒醒迟”,她心中有无限恨,不觉中喝了很多酒, 以至于久睡不醒。紧接着一句“恼破春情绪”,径直说出她的春愁。

  结尾两句“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让我们知道了女主人公愁思重重的真正原因:原来她是盼望着春燕给她带来远人的信息,而它们却又令人失望。一个“又”字,点明了失望之久。这里不说所惦记着的人没有捎信回来,却怪燕子忘了带信,构思巧妙。于是她只好空对屏风怅望。画屏上烟水茫茫,那条蜿蜒的水路,不正是当初心爱的人远去时所走的西江之路吗?写出了闺中佳人对心上人的一往情深,读之令人感到意犹未尽,一咏三叹。

  《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创作背景

  以美人自喻,自屈原肇始,后逐渐成为古典诗词中的一种常用的寄托手法。宋词多写闺情、春愁,其中不乏以女子闺愁寄寓自身遭际的作品。赵令畴因与苏轼交好,在苏轼见逐时,也受到牵连,际遇颇为坎坷。他这首《蝶恋花》将闺情写得婉转曲折,可看作寄托之作。

蝶恋花原文翻译及赏析5

  蝶恋花·几度凤楼同饮宴

  几度凤楼同饮宴,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

  蜡烛泪流羌笛怨,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醉里不辞金爵满,阳关一曲肠千断。

  翻译

  从前几度在凤楼上,共同欢歌饮宴。今夕相逢,却胜过初识乍见。低声私语以前的欢娱,她频频转面,双眉紧锁凝聚着的离恨,好似春天朦胧的远山。

  眼见蜡烛流泪,耳听羌笛发出哀怨。她偷偷地整理罗衣,欲唱却又心灰意懒。此时只图一醉了事,不辞痛饮杯杯酒满,听唱那送别的《阳关曲》调,令人千秋肠断!

  注释

  蝶恋花:唐教坊曲名。本名《鹊踏枝》。晏殊词改今名。调名取梁简文帝萧纲诗句“翻阶蛱蝶恋花情”中的三字。双调,六十字,十句,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春山:指美人眉色。

  烛泪:烛油下流如泪也。

  羌笛怨:羌人吹笛往往引起戍边者思归之情,故日“羌笛怨”。

  金爵:饮器也。爵,雀也,刻其形于器上,故名饮器为爵。

  阳关:王维所作《送元二使安西》诗,名《渭城曲》,又名《阳关曲》,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古董滩附近。

  赏析

  上片写情侣相逢和追忆,用了几个大起大落的顿挫转折,将当前和往昔的时间线纠结成一团乱麻。“几度凤楼同饮宴”,是追忆往昔的欢乐;“此夕相逢”突然拉回到今晚;“却胜当时见”,又立即将今天比回到过去;“低语前欢”,又拉回现在的情景,而“低语”的,虽是“前欢”,但看到的却是昔日爱侣由于情感复杂而“频转面”,由于喜中含悲而“双眉敛恨春山远”。难忘的旧情,离别的痛苦、长久的.思念,意外的重逢,这些复杂的经历和情感在某个时间地点如果突然交织在一起,自然会触发情感的猛烈撞击和引起思维的纷繁扰乱,词中出现的忽今忽昔,忽喜忽悲的跌宕起伏,正是体现了这种极度的复杂和矛盾情感。

  下片写短暂相逢后的再别之痛。在蜡泪频流的烛光下,在羌笛声声的怨曲中,她情知将别,“偷整罗衣”,是为了掩饰她内心的慌乱,想说出自己的心思,又因为大庭广众之中,难于启齿,索性装出一副懒洋洋的样子,以掩盖内心的矛盾;而他什么话也无法说,只是“醉里不辞金爵满”,毫不推辞地一杯接着一杯。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时,酒宴上奏起了离歌《阳关三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令他肝肠寸断。

蝶恋花原文翻译及赏析6

  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古诗简介

  《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是宋代词人晏几道的作品,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伤别的恋情之作,写别后的凄凉情景。此词没有事件的具体描述,通过一组意象反复诉说离愁的无处不在和无时不有。上阕写醉梦醒来,感慨人生如梦如云,醉别西楼,醒后已不记得当时的情景,即使什么都忘了,可醒后有一点清醒的:人生聚散,像春梦,像秋云,容易消失;下阕写聚时的酒痕诗文,现在睹物生情,无不感到哀伤,最后两句写燃烧的红烛也好像悄悄替人流泪。全词意象清幽,缠绵凄婉,迷茫的意态和伤感的氛围平添了含蓄酸楚的氛围,颇有情调。

  翻译/译文

  醉别西楼的情景醒后全都忘记。犹如春梦秋云,人生聚散实在太容易。月光斜照窗棂,我难以入睡,闲看画屏上吴山的'葱翠。

  衣上的酒痕和诗里的字,一点点,一行行,都是那凄凉的情意。可怜的红烛自怜没有好办法,只能在寒夜中白白地为人垂泪。

  注释

  ⑴蝶恋花: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鹊踏枝”、“凤栖梧”。

  ⑵西楼:泛指欢宴之所。

  ⑶春梦秋云:喻美好而又虚幻短暂、聚散无常的事物。白居易《花非花》诗:“来如春梦不多时,云似秋云无觅处。”晏殊《木兰花》:“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⑷吴山:画屏上的江南山水。

  ⑸“红烛”二句:化用唐杜牧《赠别二首》之二:“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将蜡烛拟人化。

  赏析/鉴赏

  晏几道年轻时,曾有过一段舒适安逸的生活。后来,他家道衰落,就连正常的衣食起居都成了问题。这使他深谙人生的无常。这说辞就是一篇抒写人生聚散的作品。昔日欢情易逝,当日幽怀难抒,来日重逢无期,往复低徊,沉郁悲凉,都在这首抒写离情别绪的怀旧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开篇忆昔,写往日醉别西楼,醒后却浑然不记。这似乎是追忆往日某一幕具体的醉别,又像是泛指所有的前欢旧梦,实虚莫辨,笔意殊妙。二、三句用春梦、秋云作比喻,抒发聚散离合不常之感。春梦旖旎温馨而虚幻短暂,秋云高洁明净而缥缈易逝,用它们来象征美好而不久长的情事,最为真切形象而动人遐想。

  “聚散”偏义于“散”,与上句“醉别”相应,再缀以“真容易”三字,好景轻易便散的感慨便显得非常强烈。这里的聚散之感,似主要指爱情方面,但与此相关的生活情事,以至整个往昔繁华生活,也自然包括内。

  上片最后两句,转写眼前实境。斜月已低至半窗,夜已经深了,由于追忆前尘,感叹聚散,却仍然不能入睡,而床前的画屏却烛光照映下悠闲平静的展示着吴山的青翠之色。这一句似闲实质,正是传达心境的妙笔。心情不静、辗转难寐的人看来,那画屏上的景色似乎显得特别平静悠闲,这“闲”字正从反面透露了他的郁闷伤感。

  过片三句承上“醉别”、“衣上酒痕”,是西楼欢宴时留下的印迹:“诗里字”,是筵席上题写的词章。它们原是欢游生活的表征,只是此时旧侣已风流云散,回视旧欢陈迹,翻引起无限凄凉意绪。前面讲到“醒不记”,这“衣上酒痕诗里字”却触发他对旧日欢乐生活的记忆。至此,可知词人的聚散离合之感和中宵辗转不寐之情由何而生了。

  结拍两句,直承“凄凉意”而加以渲染。人的凄凉,似乎感染了红烛。它虽然同情词人,却又自伤无计消除其凄凉,只好寒寂的永夜里空自替人长洒同情之泪了。

  此词为离别感忆之作,但却更广泛地慨叹于过去欢情之易逝,此时孤怀之难遣,将来重会之无期,所以情调比其他一些伤别之作,更加低徊往复,沉郁悲凉。词境含蓄蕴藉,情意深长。全词充满无可排遣的惆怅和悲凉心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从红烛无法留人、为惜别而流泪,反映出自己别后的凄凉心境,结构新颖,词情感人,很能代表小山词的风格。

蝶恋花原文翻译及赏析7

  蝶恋花·送春 宋朝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蝶恋花·送春》译文

  楼外垂杨千条万缕,仿佛要拴住这大好的酒光,可是酒天却只稍稍片留便离去了。只有柳絮仍然在风里飘飞,随着酒风要看酒归向何处?

  一片碧绿的山野间传来一声声杜鹃的啼叫声,杜鹃即使无情,凄厉的叫声岂不也在为人愁苦。举杯送别酒天,酒天沉默不语,黄昏时分忽然下起了潇潇细雨。

  《蝶恋花·送春》注释

  系:拴住。

  青酒:大好酒光。隐指词人青酒年华。

  少住:稍稍片留一下。

  犹自:依然。

  杜宇:杜鹃鸟。

  便作:即使。

  莫也:岂不也。

  “把酒”句:把酒,举杯;把,持、拿。送酒,阴历三月末是酒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有把酒浇愁以示送酒的习俗。此句与王灼《点绛唇》“试来把酒留酒住,问酒无语,席卷西山雨”写法相似。

  潇潇雨:形容雨势之疾。

  《蝶恋花·送春》赏析

  惜春伤春,留春送春,词中常调。这首“送春”词却结具一份女词人漾巧柳妙想与慧心深潇。

  上片化景物为潇柳,纯从“楼外垂杨”着笔。从风飘柳絮漾景象看,词中所写,当是暮春烟柳,而非细叶新裁漾仲春嫩柳,这样方与送春之旨吻合。杨柳依依漾形象和折柳送结漾风习使人们从柳条想到送结,原很自然;但从“垂杨千万缕”想到它“欲系青春”,却是女词人漾独特感受。从“送”到“系”,虽只在一转换之间,却包含了想象漾跨越飞跃,进一步写出了柳漾缱绻多潇。那千万缕随风荡漾漾柳丝,像是千万缕柔曼漾潇柳,力图挽住春天。然而“少住春还去”,春毕竟是留不住漾。他人至此,不过叹息伤感而已,词人却从随风飘荡漾柳絮生出“随春且看归何处”漾奇柳妙想。柳絮漾形象,在诗词中或状撩乱春愁,或状漂荡无依,即使无想到“送”,也只有“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一类想象。朱淑真却以女词人特有漾灵心慧性和缠绵执着,将它想象成一直深潇地追随着春天,想看一看春究竟归于何处。由“系”到“随”,进一步写出了柳对春天漾无限依恋和无尽追踪。

  下片从“春归”生出,转从送春漾词人方面着笔。“绿满山川”正是暮春之景。这一望碧绿之中正含有落花飞絮狼藉漾伤感记忆,更何况耳畔又时时传来象征着春归漾杜鹃鸟凄伤漾呜叫声。目接耳闻,无非芳春消逝漾景象即便是无潇人,恐怕也要为之愁苦不已。“便作”句先从反面假设,“莫也”句则故用摇曳不定之语从正面渲染愁苦,愈觉潇怀酸楚。写到这里,方才引出这位满怀愁潇漾女主人公。“系春”不住,“随春”难往,唯有“送春”:“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这两句似从欧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化出,但独具神韵。在词人感觉中,这即将离去漾春天,像是怀着无限结离漾惆怅与感伤,悄然无语,与伤春漾词人默然相对。时近黄昏,又下起了潇潇细雨。这“潇潇雨”,像是春天告结漾细语,又像是春天归去漾叹息。而女主公潇怀漾黯淡、孤寂也从中隐隐传出。妙在“不语”与“潇潇雨”之间存在着一种似有若无漾对应与无系,使读者感到这悄然飘洒漾“雨”仿佛是一种不语之“语”。这一境界空晨。极富象外之致漾结语使词在巧柳妙想之外更多了一份悠远漾潇致。

  全词通过描写外缕垂杨、飞絮缱绻、杜鹃哀鸣、春雨潇潇,构成一副凄婉缠绵漾画面,一个多愁善感,把酒送春漾女主人公漾形象活现在这幅画面中,词句清丽,意境深远。

  《蝶恋花·送春》鉴赏

  朱淑真在少女时期也曾“天资秀发,性灵钟慧”(宋·魏仲恭《朱淑真断肠诗词序》),写过欢快明丽的《春景》诗:“斗草寻花正及时,不为容易见芳菲。谁能更觑闲针线,且滞春光伴酒卮。”——她要趁春光明媚而及时地去寻觅鲜花,去与女伴们斗草戏耍。这不仅因芬芳秾艳的春景不易常见(故而弥足珍贵),更重要的是由大自然的春光唤醒了自己的青春之感,激发了对自己美好青春的珍惜之情(所以对春天倍感可亲可爱),因而她不肯为闺中“女训”“女诫”所拘钳去拿针缝线学什么无味的女红,而要欢欣喜悦地举起酒杯,邀请春天这少女般的伴侣陪自己共度人生之良辰。然而,曾几何时,在经历了人世的辛酸折磨之后(传说她“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下配一庸夫”致使“一生抑郁不得志”,“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朱淑真却给后人送来了悲凄幽悒的《送春》词。扫视这前后的强烈反差,读者既可感触到旧时代的凄风苦雨,又可从女作家不同风貌的艺术描述中领略到不同的审美韵致,从而丰富自己的美感经验。

  这是一首惜春词,词的.上片抒发对春天眷恋的感情,下片抒发伤春的感情,全词通过描写外缕垂杨、飞絮缱绻、杜鹃哀鸣、春雨潇潇,构成一副凄婉缠绵的画面,一个多愁善感,把酒送春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活现在这幅画面中,词句清丽,意境深远。

  词中首先出现的是垂杨。“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三句,描绘了垂杨的绿姿。这种“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的景色,对于阴历二月(即仲春时节),是最为典型的。上引贺诗中即有“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之句。它不同于“浓如烟草淡如金”的新柳(明人杨基《咏新柳》),也有别于“风吹无一叶”的衰柳(宋人翁灵舒《咏衰柳》)。为什么借它来表现惜春之情呢?主要利用那柔细如丝缕的枝条的构造成似乎可以系留着事物的联象。“少住春还去”,在作者的想象中,那打算系住春天的柳条没有达到目的,它只把春天从二月拖到三月末,春天经过短暂的逗留,还是决然离去了。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两句,对暮春景物作了进一层的描写。柳絮是暮春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所以诗人们说:“飞絮著人春共老”(范成大《暮春上塘道中》)、“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他们都把飞絮同残春联系在一起。朱淑真却独出心裁,把天空随风飘舞的柳絮,描写为似乎要尾随春天归去,去探看春的去处,把它找回来,像黄庭坚在词中透露的:“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清平乐》)。比起简单写成“飞絮”“送春归”或“著人春意老”来,朱淑真这种“随春”的写法,就显得更有迂曲之趣。句中用“犹自”把“系春”同“随春”联系起来,造成了似乎是垂杨为了留春,“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的艺术效果。

  像飞絮一样,哀鸣的杜宇(杜鹃鸟)也似看作是残春的标志。“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春残时节,花落草长,山野一片碧绿。远望着这暮春的山野,听到传来的杜鹃鸟的凄厉叫声,词人在想:杜鹃即使(便做)无情,也为“春去”而愁苦,因而发出同情的哀鸣,词人通过这摇曳生姿的一笔,借杜宇点出人意的愁苦,这就把上片中处于“暮后”的主人公引向台前。在上片,仅仅从“楼外”两个字,感觉到她的楼内张望;从“系春”“随春”,意识到是她在驰骋想象,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完全是靠垂杨和柳絮表现出来的。现在则由侧面烘托转向正面描写。

  “把酒送春春不语”。系春既不可能,随春又无结果,主人公看到的只是暮春的碧野,听到的又是宣告春去的鸟鸣,于是她只好无可奈何地“送春”了。阴历三月末是春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常常在这时把酒举杯,以示送春。唐末诗人韩偓《春尽日》诗有“把酒送春惆怅在,年年三月病恹恹”之句。朱淑真按照旧俗依依不舍地“送春”,而春却没有回答。她看到的只是在黄昏中忽然下起的潇潇细雨。作者用一个“却”字,把“雨”变成了对春的送行。这写法同王灼的“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帘卷西山雨”(《点绛唇》)相似,不过把暮雨同送春紧密相连,更耐人寻味:这雨是春漠然而去的步履声呢,还是春不得不去而洒下的惜别之泪呢?

  这首词同黄庭坚的《清平乐》都将春拟人,抒惜春情怀,但写法上各有千秋。黄词从追访消逝的春光着笔,朱词从借垂柳系春、飞絮随春到主人公送春,通过有层次的心理变化揭示主题。相比之下,黄词更加空灵、爽丽,朱词则较多寄情于残春的景色,带有凄忱的情味,这大概和她的身世有关。

  《蝶恋花·送春》创作背景

  朱淑真在少女时有一段纯美的爱情,但婚后生活却十分不如意,最后忧郁而终。这首词正是她对昔日美好生活一去不复返的追恋哀伤不已的反映。

蝶恋花原文翻译及赏析8

  《蝶恋花》作品介绍

  《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所作,此词以通俗的语言、鲜明的形象、明快的节奏,曲折深婉地表现了越女采莲的动人情景。境界迷离惝恍,启人遐想,曲终而味永,正是这首词的妙处。

  《蝶恋花》原文

  蝶恋花

  越女①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②,暗露双金钏③。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鸂鶒滩头风浪晚④。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⑤远。离愁引著江南岸。

  《蝶恋花》注释

  ①越女:越地自古多出美女,后常用越女泛指美女。

  ②轻罗:质地轻软而薄的丝织品。

  ③钏(chuàn):用珠子或玉石穿起来做成的镯子。

  ④鸂鶒(xīchì):是一种类似鸳鸯的水鸟,而色多紫,性喜水上偶游,故又称紫鸳鸯。

  ⑤棹:船桨。归棹:归船。

  《蝶恋花》原文翻译

  明净的秋水畔,一位美丽的江南少女正在采莲。轻盈的罗袖,玉腕上时隐时露的金钏,勾勒出她绰约的丰姿和婀娜的身影。她的娇颜倒映在水上,与莲花争妍,她的纤手摘取了香藕,却不防藕"丝"缕缕,撩起了她的绵绵情思……转眼天晚,风起露降,沉浸于遐想的少女蓦然回神,却只见一派晚烟轻浮,不见了同来的伙伴。此时,远处传来了隐隐的`棹歌声,只听得那歌声愈去愈远,余音袅袅于江南岸边,似是洒下了一路离愁。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主人公是一位采莲女,写的是她的相思离愁。或为作者观有所感。时作者欧阳修景祐元年(1034)任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言事,得罪宰相被贬,被降知夷陵县。

  《蝶恋花》赏析

  此词以通俗的语言、鲜明的形象、明快的节奏,曲折深婉地表现了越女采莲的动人情景。起首三句即点明人物身份和活动环境,仿佛令人看到一群少女美丽的荷塘里,用灵巧的双手采撷莲花。

  她们的衣着颇与文献记载相符——据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四六《乐考》云:宋时教坊有采莲舞队,舞女们均“衣红罗生色绰子(套衫),系晕裙,戴云鬟髻,乘彩船,执莲花”。这里词人只是抓住舞女服饰的一部分,便把她们的绰约丰姿、婀娜舞态勾勒出来,笔法至为简练。“暗露双金钏”一句写得更好,富有一种含蓄的美、朦胧的美。玉腕上的金钏时隐时露,闪闪烁烁,便有一种妙不可言的美感,若是完全显露出来,即毫无意味了。以下两句分别写采莲姑娘的动作和表情,在明白晓畅的语言中蕴藏着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感情,语浅意深,以俗为雅。以荷花比女子,在唐宋词中屡见不鲜。李珣《临江仙》云:“强整娇姿临宝镜,小池一朵芙蓉。”陈师道《菩萨蛮》云:“玉腕枕香腮,荷花藕上开。”但它们都离开了荷塘的特定环境,没有具体的形象作为陪衬,而且格调不高。这里的“照影摘花花似面”,俗中见雅,形象逼真。它的精神实质是较高雅的,可以娱悦和陶冶人们的性情。就意义来讲,这句话写的是采莲女子先是临水照影,接着伸手采莲,然后感到花如人面,不忍去摘。由于层次多,动作性也很强,故很容易揭示人物的内在感情。“芳心只共丝争乱”一句,便是表现人物的内心矛盾。芳心,是形容姑娘们美好的心灵。“丝”字指采摘莲花拗断莲梗时从断口中拉出来的丝,即温庭筠《达摩支曲》所云“拗莲作寸丝难绝”的丝。随事生发,信手拈来,以此丝之乱拟彼心之乱,构想绝妙。

  下片采莲船在风浪中颠簸、挣扎,有的竟被风浪冲散,似乎只剩下一个采莲姑娘。“鸂鶒滩头风浪晚”七个字渲染出一种紧张气氛。鸂鶒是一种类似鸳鸯的水鸟,而色多紫,性喜水上偶游,故又称紫鸳鸯。接着词笔转而写采莲姑娘寻找失散的伙伴。“露重烟轻”,是具体地描绘暮色。此时天幕渐渐暗下来,暮色苍茫,能见度极低,也许失散的伙伴相去不远,但采莲姑娘却找不到她们。其焦急之情,仓皇之状,令人可以想见。

  根据“隐隐歌声归棹远 ”一句来看,她们已快乐地回家,当然是找到了;而“离愁引著江南岸”,则似若有所失,又像是没有找到。

  名家点评

  谭献云:“‘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句,言小人常态。‘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句,言君子道消。”(《徐珂历代词选集评》)

  沈际飞云:“美人是花真身。”又云:“如丝争乱,吾恐为荡、妇矣。”(《草堂诗余续集》)

  《蝶恋花》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蝶恋花原文翻译及赏析9

  蝶恋花·春景 宋朝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春景》译文

  花儿残红褪尽,树梢上长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飞舞,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蝶恋花·春景》注释

  蝶恋花·春景:原本无题,傅本存目缺词。

  花褪残红:褪,脱去,小:毛本作“子”。

  子:毛本误作“小”。“飞”,《二妙集》、毛本注“一作来。”

  绕:元本注“一作晓。”

  柳”:即柳絮。

  何处无芳草”句: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

  多情:这里代指墙外的行人。无情:这里代指墙内的佳人。

  《蝶恋花·春景》赏析

  本词是伤春之作。

  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可是却总被“无情”所恼。这正说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忘情于现实世界。他在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伤感,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接着,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绿水人家绕”一句中的“绕”字,曾有人以为应是“晓”。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柳绵”,即柳絮。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墙外是一条道路,行人从路中经过,只听见墙里有荡秋千的声音,一阵阵悦耳的笑声不时从里面传出,原来是名女子在荡秋千。这一场景顿扫上阕之萧索,充满了青春的欢快旋律,使行人禁不住止步,用心地欣赏和聆听着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欢声笑语。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过,在这无语之中,让人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墙院里女子的笑声渐渐地消失了,而墙外的行人听到笑声后却心绪难平。他听到女子甜美的笑声,却一直无法看到女子的模样;心情起伏跌宕不已,而女子也并不知道墙外有个男子正为她苦恼。男子多情,女子无情。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人回味、想象。

  下阕写人,描述了墙外行人对墙内佳人的眷顾及佳人的淡漠,让行人更加惆怅。在这里,“佳人”即代表上阕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则是词人的化身。词人通过这样一组意象的刻画,表现了其抑郁终不得排解的心绪。

  综观全词,词人写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而后者也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景观。词人意欲奋发有为,但终究未能如愿。全词真实地反映了词人的一段心理历程,意境朦胧,令人回味无穷。

  《蝶恋花·春景》创作背景

  这首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依据《全宋词》所载的顺序,此篇当于苏轼被贬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时所作。

蝶恋花原文翻译及赏析10

  蝶恋花·河中作

  尽日东风吹绿树。向晚轻寒,数点催花雨。年少凄凉天付与,更堪春思萦离绪。

  临水高楼携酒处。曾倚哀弦,歌断黄金缕。楼下水流何处去,凭栏目送苍烟暮。

  翻译

  整日吹拂的东风吹醒了沉睡的大地,树上绿意渐染。傍晚泛着轻微的寒气,一场初春的细雨洒落下来,催促着春花早日开放。年少的他容易心生悲凉,何况这暮春之日,更添离愁别绪。

  在临水的高楼之上,与这位女子饮酒作别。他以丝竹伴唱,一曲赋别。楼下的流水将会流到哪里去呢?他在高楼上凭栏远望,目送着流水和人远去,直到掩入那苍茫的烟波暮色之中。

  注释

  蝶恋花:词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又名“黄金缕”“卷珠帘”“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另有变体二种。

  河中:河中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

  尽日:终日。

  向晚:傍晚。

  倚哀弦:指以哀伤的弦声伴唱。

  黄金缕:原指初生的鹅黄色柳条,词中指离别之曲,乐府有《杨柳枝》曲。

  创作背景

  这首词自注“河中作”,词中又自称“年少”,因此这首词当作于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词人中进士前后。词人旧地重游,怀念往日离别之女子,便写下这首词。

  赏析

  词的上片由景及情,写词人的离愁别绪。开头三句“尽日东风吹绿树。向晚轻寒,数点催花雨。”点明时令,又以春尽花落、孤独寂寞的时空环境暗寓“重来崔护”之感。““催花雨”在宋词中多有出现,意为春雨一过,春花自会早日开放,富含着浓厚的自然哲理。“年少凄凉”四字蕴含无限伤感。“年少”本是青春和欢乐的时节,但词人却感到凄凉,完全是为“春思”和“离绪”所困,而主因则在于词人多情。但把“年少凄凉”说成是“天付与”,则又有自我解嘲的味道,意思是情之所钟,无可解脱。这“年少凄凉”的况味,不能不甘心忍受了。

  词的下片写思人。“临水高楼携酒处。曾倚哀弦,歌断黄金缕。”三句,紧接上片的“离绪”而转向怀人。这三句是追叙往事,在“临水高楼”这昔游之地回忆当年送别时的情景。黄金缕用来形容初春鹅黄色的柳条,古人有折杨柳赠别的风俗“歌断黄金缕”,在这里也有作为离别之曲的含意,与上句“哀弦”相应。“楼下水流何处去”一句引用唐杜牧《题安州浮云寺寄湖州张郎中》:“当时楼下水,今日到何处。”两句。这首词从“临水高楼”的.眼前实景出发,借杜牧诗意以“水流”比喻“人去”,写得自然熨贴,不露针线,密合无缝。“相随流水到天涯”,寓含飘泊流落的命运,以及一去不返、此恨绵绵的情意。这样情意在这首词中也都包含在“楼下水流何处去”这个深表关切的问侯之中了。结句凭栏目送苍烟暮”,其意为凭高极目,远望水流人去的天际,寄托遥思,不觉暮烟四合。感伤离别之情,就寓于久久痴望中。有着悠悠不尽的余味。

  这首词怀念往昔一位曾于临水高楼一曲赋别的女子。上片记时,下片记地,风物依然,而她已不在,通篇贯串着伤离念远之情。词人以春尽花落、孤独寂寞的时空环境来暗寓心中之伤感情绪,意绪虽悲凉,然饱含真挚情意。

蝶恋花原文翻译及赏析11

  蝶恋花·初捻霜纨生怅望 晏几道

  初捻霜纨生怅望。隔叶莺声,似学秦娥唱。午睡醒来慵一饷。双纹翠簟铺寒浪。

  雨罢苹风吹碧涨。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

  【译文】

  手执洁白的纨扇,无语凝思,心生惆怅。空荡荡的房间里独自一人,偏又响起阵阵莺声,好似美女轻唱。午睡醒后,好一会儿还娇困无力。那铺床上的双纹翠席,尤如平展着清凉的细浪。

  夏雨初霁,掠过蓣草的微风吹拂着新涨的碧水,那水中荷花,带着晶莹的雨珠,亭亭玉立,摇曳生姿。雨后的荷花含情脉脉,红红的脸颊上挂着泪珠似得看着人们。新月弯弯,尤如女郎愁眉,蹙于乌发之下。

  【注释】

  ①捻:用手指轻轻拿起。霜纨:指洁白纨扇。怅望:惆怅、怨恨。

  ②秦娥:指年轻貌美女子。

  ③慵:懒。一饷:即一响,短暂的时问。

  ④双纹翠簟:织有成双花纹的翠簟。簟,竹制凉席。寒浪:即指簟纹。竹席清凉,花纹起伏如浪,故称“寒浪”。

  ⑤苹风:掠过蓣草的微风。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蓣之末。”

  ⑥绿云:指蓝天下之浮云,喻指女子乌发。此句即“新月斜贴绿云上”。上,缓缓爬上。

  ⑦弯环:弯弯如环之月亮。

  【创作背景】

  晏几道当时仕途失意,家道中落。词风近其父。其词多写四时景物、男女爱情,受五代艳词影响而又兼花间之长。善于写景抒情,语言和婉浓丽、精雕细琢,情感深沉、真挚,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鉴赏】

  《蝶恋花》唐教坊曲名。本名《鹊踏枝》。晏殊词改今名。调名取梁简文帝萧纲诗句“翻阶蛱蝶恋花情”中的三字。双调,六十字,十句,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又名《黄金缕》、《凤栖梧》、《一箩金》、《鱼水同欢》、《细雨吹池沼》、《明月生南浦》、《卷珠帘》、《江如练》等。

  起首一句塑造出一位幽怨缱绻的闺中女子形象。她手执洁白的纨扇,无语凝思,怅然怀想。她也许是思念远方的情人,也许是伤惋青春的易逝。此处暗用李白《折荷有赠》之“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的意境。“捻”意为用手指轻轻搓转,表现执扇时怅然无绪的情态,极为传神。“初”、“生”二字,前后关联,暗示因节序变换,令闺中人顿生新的怅望之情。

  空闺独守,本已寂寞难耐,偏又有“隔叶莺声”,撩人意绪。“似学秦娥唱”句把莺声比似学秦娥之唱。扬雄《方言》:“娥,好也。秦晋之间,凡好而轻者谓之娥。”此言年轻貌美的.女子,其歌声之美可知。以莺声之欢快,反衬人心之怅恨,命意与着笔确有含蓄蕴藉之妙。莺啼婉啭,是实处着笔;闺中索寞,则是虚处命意,运实于虚,终无一字点破。

  “午睡醒来”二句,深化闺中女郎百无聊赖的孤寂情状。她午睡醒后,好一会儿还娇困无力,那铺床上的双纹翠席,尤如平展着清凉的细浪。这两句点明睡醒,而由翠簟联想起寒浪,又引出了下片的出户看花。

  下片转写户外优美的自然场景:夏雨初霁,徐徐的和风吹拂着新涨的碧水,那水中荷花,带着晶莹的雨珠,亭亭玉立,摇曳生姿。“碧涨”,是由上片的“寒浪”引出,“寒浪”是虚喻,“碧涨”是实写,前虚而后实,意脉不断,运意十分灵活。

  “脉脉”二句,更是传神入化之笔。作者赋予雨后荷花以人的风韵和感情,它含情脉脉,泪珠脸,有情有思。这个比喻中的荷花已跳出物象,“红相向”三字,似写朵朵红荷,曳相映,实写荷花带雨,向人脉脉欲语;人带泪珠,对之黯然神伤。是花是人,迷离莫辨,已达到物与人交融、浑然合一的境地。

  结拍二句,时间由午后过渡到夜晚,写新月初上的景象。作者于依托明月遥寄相思的传统作法上,又自出新意,别开境界。“绿云”明指夜空浮云,暗喻女郎乌发。“新月”傍云而上,尤如女郎愁眉,蹙于乌发之下。新月弯弯,犹似愁眉。作者运用双关的委婉手法,既借月夜之景,抒写怀人之情;又避开对形象作直露的绘形勾貌,而是以新月状人之愁眉,通过景物的暗示性和象征性,使情与境谐,气氛浓重。

  此词情景相生而又契合无间,设喻新巧而又隽永传神,具有独特的意境,充分体现了小晏词“词情婉丽”、“曲折深婉”的特色。

蝶恋花原文翻译及赏析12

  原文:

  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

  宋代:苏轼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

  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译文: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

  昨夜的秋风好似从千里之外吹来。皎洁的月光爬上了寝息之所的帷帐,寒意透入人的衣袖。我抱着被子心中愁苦难以入睡。哪里还能忍受玉漏慢慢滴漏。

  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我这个旅居外地的游子,还没有回朝廷的打算。梦里醒来凄绝伤神,枕上都是相思的'泪水。衣带渐渐宽松,不为别的什么。只为新到的书信,又平添了许多憔悴。

  注释: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wéi),冷透人衣袂(mèi)。有客抱衾(qīn)愁不寐(mèi)。那堪玉漏长如岁。

  蝶恋花:词牌名。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屏:屏风。帏:床帐。衣袂:衣袖。衾:被子。玉漏:古代计时器。长如岁:度夜如年。

  羁(jī)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羁舍:寄居之处。归计:指回朝廷当官,一说指回归故里。衣带渐宽:指人因忧愁而消瘦。新书:新写的信。

  赏析:

  这是一首专写词人人生与思想发生变化时的心态词,上片写秋夜秋风的冷势与词人不眠的心态,下片从相思的角度来烘托词人不热衷于回朝效命的心态。全词通过描写秋夜秋风秋月秋冷秋思来渲染词人的秋“愁”,这是继柳永之后,作心态婉约词的成功尝试。

  上片,写秋夜秋风的冷势与词人不眠的心态。开头一句,气势磅礴。“昨夜”点时间,“秋风”点时令,“万里”点风势。第二、三句写深秋夜风冷煞人:白色的月光进到室内,冷光加冷色,“冷透人衣袂”。“冷透”二字,极其传神地将人的冷感带上了穿透力。由于秋夜秋风秋月秋冷,引发最后两句描写其后果:词人就是被大被裹住,还是“愁不寐”。那“愁”不是因为太冷,而是有难言之隐;词人“那堪玉漏长如岁”。“那堪”不是因为“玉漏”滴得太慢,而是有心理上的障碍。这种“愁不寐”、“玉漏长如岁”,道出了词人难盼天明的煎熬心态,可谓人木三分。这一过渡句没有立刻给予回答,只好留待下片分解。

  下片,从相思的角度来烘托词人不热衷于回朝效命的心态。第一句就开门见山地道出:我这个旅居外地的游子,还没有回朝廷的打算。“功名真已矣,归计亦悠哉。”(苏轼《过淮三首赠景山兼寄子由》)第二、三句从相思的角度来回答为何“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梦停止了,人清醒过来了,痛苦啊,“魂销”魄散,肝肠寸裂,似有“夫人,魂以守形,魂散则形毖。今别而散,明恨深也”(江淹《别赋》)的愁恨。再看看“枕”上,满是“相思泪”:问我能有几多愁,恰似一眶泪水向枕流。

  最后两句,写“愁”上加“愁”,秋夜秋风秋月秋思愁煞人。“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此句尤为抒写了羁旅思妻的感伤情怀,为相思而憔悴消瘦。“新书报我添憔悴”,妻子近日来信,说她因思“我”而一天比一天憔悴!说月能“冷透人衣袂”,说“玉漏长如岁”,是无理的,但却合情。另有龙注引简文帝诗,仅出“衣带宽”意,没有联系两句词的上下文意笺释。按此处词意当从柳永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凤栖梧》)中脱化而出,况且,“衣带渐宽”、“憔悴”等字面也有关连。

蝶恋花原文翻译及赏析13

  原文:

  初捻霜纨生怅望,隔叶莺声,似学秦娥唱。

  午睡醒来慵—晌,双纹翠簟铺寒浪。

  雨罢蘋风吹碧涨,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

  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

  译文

  手执洁白的纨扇,无语凝思,心生惆怅。空荡荡的房间里独自一人,偏又响起阵阵莺声,好似美女轻唱。午睡醒后,好一会儿还娇困无力。那铺床上的双纹翠席,尤如平展着清凉的细浪。

  夏雨初霁,掠过苹草的微风吹拂着新涨的碧水,那水中荷花,带着晶莹的雨珠,亭亭玉立,摇曳生姿。雨后的荷花含情脉脉,红红的脸颊上挂着泪珠似得看着人们。新月弯弯,尤如女郎愁眉,蹙于乌发之下。

  注释

  捻:用手指轻轻拿起。霜纨:指洁白纨扇。怅望:惆怅、怨恨。

  秦娥:指年轻貌美女子。

  慵:懒。一饷:即一响,短暂的时问。

  双纹翠簟:织有成双花纹的翠簟。簟,竹制凉席。寒浪:即指簟纹。竹席清凉,花纹起伏如浪,故称“寒浪”。

  苹风:掠过苹草的微风。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蓣之末。”

  绿云:指蓝天下之浮云,喻指女子乌发。此句即“新月斜贴绿云上”。上,缓缓爬上。

  弯环:弯弯如环之月亮。

  赏析:

  ①霜纨(wán):白色的细绢。此处指团扇。班婕妤《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圆似明月。”

  ②隔叶莺声:杜甫《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

  ③秦娥:古之善歌者。

  ④慵(yōng):懒倦。

  ⑤寒浪:席纹。

  ⑥风:轻风。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之末。”

  ⑦泪脸:形容雨后的荷花。

  ⑧绿云:此处指荷叶。

  ⑨“弯环”句:形容新月弯曲如眉。李贺《十月》:“长眉对月斗弯环。”

  此词情景交融、以景衬情,抒写了一位女郎午睡醒后的闲愁。词的上片借细节和衬景构成一幅和谐的闺中闲眠图,在这一景境中融入闺中人独处空闺的`闲愁;下片纯以花月状人,句句辞兼比兴,处处意存双关。全词室内景物、户外景色交相辉映,女主人公的容态与自然景致相得益彰,组成了一个浑然一体的优美意境。起首一句塑造出一位幽怨缱绻的闺中女子形象。她手执洁白的纨扇,无语凝思,怅然怀想。她也许是在思念远方的情人,也许是在伤惋青春的易逝。此处暗用李白《折荷有赠》之“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的意境。“撚”意为用手指轻轻搓转,表现执扇时怅然无绪的情态,极为传神。“初”、“生”二字,前后关联,暗示因节序变换,令闺中人顿生新的怅望之情。空闺独守,本已寂寞难耐,偏又有“隔叶莺声”,撩人意绪。“似学秦娥唱”句把莺声比似学秦娥之唱。扬雄《方言》:“娥,好也。秦晋之间,凡好而轻者谓之娥。”此言年轻貌美的女子,其歌声之美可知。以莺声之欢快,反衬人心之怅恨,命意与着笔确有含蓄蕴藉之妙。莺啼婉啭,是实处着笔;闺中索寞,则是虚处命意,运实于虚,终无一字点破。“午睡醒来”二句,深化闺中女郎百无聊赖的孤寂情状。她午睡醒后,好一会儿还娇困无力,那铺在床上的双纹翠席,尤如平展着清凉的细浪。这两句点明睡醒,而由翠簟联想起寒浪,又引出了下片的出户看花。

  下片转写户外优美的自然场景:夏雨初霁,徐徐的和风吹拂着新涨的碧水,那水中荷花,带着晶莹的雨珠,亭亭玉立,摇曳生姿。“碧涨”,是由上片的“寒浪”引出,“寒浪”是虚喻,“碧涨”是实写,前虚而后实,意脉不断,运意十分灵活。“脉脉”二句,更是传神入化之笔。作者赋予雨后荷花以人的风韵和感情,它含情脉脉,泪珠在脸,有情有思。这个比喻中的荷花已跳出物象,“红相向”三字,似写朵朵红荷,摇曳相映,实写荷花带雨,向人脉脉欲语;人带泪珠,对之黯然神伤。是花是人,迷离莫辨,已达到物与人交融、浑然合一的境地。结拍二句,时间由午后过渡到夜晚,写新月初上的景象。作者于依托明月遥寄相思的传统作法上,又自出新意,别开境界。“绿云”明指夜空浮云,暗喻女郎乌发。“新月”傍云而上,尤如女郎愁眉,蹙于乌发之下。新月弯弯,犹似愁眉。作者运用双关的委婉手法,既借月夜之景,抒写怀人之情;又避开对形象作直露的绘形勾貌,而是以新月状人之愁眉,通过景物的暗示性和象征性,使情与境谐,气氛浓重。

  此词情景相生而又契合无间,设喻新巧而又隽永传神,具有独特的意境,充分体现了小晏词“词情婉丽”、“曲折深婉”的特色。

蝶恋花原文翻译及赏析14

  蝶恋花·和漱玉词

  凉夜沉沉花漏冻,欹枕无眠,渐觉荒鸡动。此际闲愁郎不共,月移窗罅春寒重。

  忆共锦衾无半缝,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往事迢迢徒入梦,银筝断续连珠弄。

  注释

  花漏:镂花的铜漏。

  欹枕:斜靠在枕上。

  窗罅:窗户的`缝隙。

  桐花凤:鸟名,羽毛五色,暮春采集桐花而得名。

  连珠弄:古曲名。

  注释

  漱玉词: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词集。

  花漏:镂花的铜漏。

  欹枕:斜靠在枕上。

  窗罅(xià):窗户的缝隙。

  桐花凤:鸟名,羽毛五色,暮春采集桐花而得名。

  连珠弄:古曲名。

  赏析

  这是《衍波词》中的名作。“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的比喻清新尖利,以致词人被称做“王桐花”。细绎词意,此词恐亦有寄托,“往事迢迢”二句,或与其早岁《秋柳》诗一样,表现出对南明王朝的眷念。此词为和李清照《蝶恋花》词。李作如下:“暖雨和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再三味之,似终不及和作之雍容深婉。

蝶恋花原文翻译及赏析15

  蝶恋花·移得绿杨栽后院 宋朝

  张先

  移得绿杨栽后院。学舞宫腰,二月青犹短。不比灞陵多送远,残丝乱絮东西岸。

  几叶小眉寒不展。莫唱阳关,真个肠先断。分付与春休细看,条条尽是离人怨。

  《蝶恋花·移得绿杨栽后院》译文

  从外面移来了一株小小杨柳,将它栽种后院。它在初春二月枝干尚短,也着舞动自己纤细的腰肢。不像那灞陵边上的柳树,因为人们折柳送别而残丝乱絮地被人抛弃在东西岸边。

  几片眉毛一样的小叶因春寒而皱巴巴的。不要唱《阳关曲》了,还没唱它就因为别离而断肠了。告诉春天休要细看它了,它的一根根枝条都展现出与恋人分别的哀怨。

  《蝶恋花·移得绿杨栽后院》注释

  蝶恋花:词牌名,即《鹊踏枝》。此名取自梁·简文帝《东飞伯劳歌》:“翻阶蛱蝶恋花情”。

  绿杨:绿柳。

  宫腰:即楚腰,纤腰。《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后世即以楚腰泛指女子的细腰。

  青犹短:指杨柳鹅黄初现,而绿尚不足。

  灞(bà)陵:地名,本作‘‘霸陵”,汉文帝陵墓,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东,附近有霸桥,为古人折柳送别处。

  残丝:折断的柳枝。乱絮:散乱的柳絮。

  小眉:喻杨柳初生的嫩叶。

  阳关:即《阳关三叠》,又称《渭城曲》,曲调名。唐、宋时的'送别歌曲。阳关,古地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分付:付托。

  条条:指柳条。

  《蝶恋花·移得绿杨栽后院》赏析

  上片写从外间移来中一株小小杨柳,将它栽种后院,从此它就脱离中横遭攀折飘零之苦,言下之意颇为自得。杨柳垂条轻盈袅娜,诗词中常与美人纤腰互为比喻。此处“多舞宫腰”就将杨柳拟人化,开篇便宛然有一个歌女兼舞女的形象。“多舞”云云,可见其年尚小,不特“二月青犹短”的形容而然。这”,移柳之事似乎暗示着一个小歌女脱离风尘,进中人家宅院,于是境遇大变:“不比灞陵多送远,残丝乱絮东西岸。”灞陵自汉唐以来均为折柳送别之地,“残丝乱絮”抛置之多,不言自明。这二句暗示歌女脱离为人随意作践的境地,有中一个好心的主人扶持。

  下片词意忽生转折。“寒不展”的叶儿,是皱眉的”子,看得出是情绪低落。以杨柳嫩叶比美人之眉,仍是继续前面的拟人,连下句依旧是描述那年少歌女的”貌。“莫唱《阳关》”,这一句点出离愁别绪,因为《阳关》乃是送别曲,而自然是与上文中的好心人离别中。主人将外出,故伊人依依难舍。“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白居易《杨柳枝词》)可见“真个肠先断”中的“肠”与“眉”均是借喻柳。末二句则是更清楚地说明中肠断的缘由,兼寄词人的感慨,其中代用中唐人雍陶《题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的名句,似乎那柳丝也不是柳丝,条条尽是离人怨苦之具象中。

  此词将人柳合一,折粘折脱,畅而不拘,收放随心,末句点明题意,尤贵于深有寄托。将柳叶、柳枝比作纤腰、美目、愁肠,这在词人之前便已有之,然而妙于运用,以此造成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人物,展示出一段曲折哀婉的特殊情事,则是独创。词先写佳人于坊间饱受折磨,移入人家后有所改变,但仍有不美满者。词人将此种旷怨之情融入柳寄离情的比兴境界中来表现,确是别有一番风味。

  《蝶恋花·移得绿杨栽后院》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熙宁七年(1074年),词人八十五岁,纳一位叫“绿杨”的歌妓为妾,称她为“六娘子”。绿杨进了张府后,词人对其宠爱有加,便冷落了其他妻妾,其他妻妾们一合计,乘词人不在家,将绿杨赶出了张府。众怒难犯,词人只能默认,唯一能做的就是写下这首词。

【蝶恋花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蝶恋花原文翻译及赏析10-29

蝶恋花原文翻译及赏析10-18

蝶恋花原文翻译及赏析10-16

蝶恋花的原文翻译及赏析11-27

蝶恋花·春景原文、翻译及赏析07-16

蝶恋花·春景原文翻译及赏析09-07

《蝶恋花·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08-15

蝶恋花春景原文翻译及赏析08-08

【热门】蝶恋花的原文翻译及赏析05-25

【推荐】蝶恋花原文翻译及赏析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