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弟子规读后感1500百字
导语:《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用以启蒙养正,教育子弟。不同的人读完《弟子规》后都有不同的感悟,下面,小编整理三篇读后感,供大家欣赏。
弟子规读后感(一)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因为有爱 所以你的生活就从满阳光
阳光洒在公路上,公车缓缓的靠站停下.被华丽的服饰裹着的人们,手上大包小包的簇拥上车.可怜的老奶奶却被挤得离车门一点一点远去.美丽的大眼睛不服的瞪着捷足先登的穷阿姨.穷阿姨抱着自己的钱包恰似抱黄金.埋头走进车厢后坐.高高瘦瘦的男子靠着强壮的体魄为他的女朋友开出了一条阳光“大道”.其女朋友皱着眉头看着拥挤的人.终于跟着那男子上了车,踩着高高的跟伫立在靠下车的后门处,似乎展示其窈窕淑女的姿态.男子搂着她的肩膀,炫耀着.接踵而来的大叔,满脸躺着汗水,略喘息着.行李没有空位放,无奈的一声轻叹.抱着孩子的妈妈靠着座位,身体伴随车的惯性倾斜着,然而抱着孩子的双手姿势还保持着,宝宝依旧在手中静静的睡着.车门正要关闭,最后上来的是那位可怜的老奶奶,佝偻的身体,伸出一只干瘪了的手拍着车门.门始终再次打开,老奶奶只好站在靠前门的阶梯处.端详了一下双鬓,一直凝视着玻璃外面的世界~~~~~
车上座无虚席.连谈笑声也只存在过去.车开了,是那么缓慢而显得沉重.
冰凉的空气萦绕在我们的身边.是金钱蒙蔽了双眼,是欺骗历练出冰冷的心,还是社会的风气笼罩了灰蒙蒙的世界?
黑夜,被繁华的城市点缀得灿烂迷人,也许某些人正在陶醉~~~~~而有些东西却悄无声息的失去着.
电视上新闻报道:丛飞——爱心大使的奉献: 原名张崇,1994年8月应邀参加重庆举行的一次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义演,开始长达11年的慈善资助.截至目前,已经资助贵州、湖南、四川等贫困山区178名贫困儿童.先后被授予“中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深圳市爱心市民”、“深圳市爱心大使”等称号.2005年4月被诊断为胃癌.
鲁迅曾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对于丛飞来说,那些失学的孩子不都和他有关吗?!他是一位真正的无私者,一位奉献了金钱、时间乃至健康的博爱者.
“只要你快乐,只要你幸福,只要你圆上了好梦,我就不辛苦.只要你开心,只要你如意,只要你回头一笑,我就很知足.”这是丛飞自己写的一首歌.
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许不如往昔嘹亮,却赢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
时代的脚步,科技的脚步在飞跃.
我们一起仰望这一片属于我们的天空.我们需要更多的互动,来交流彼此的心扉.我们需要那一抹温柔的微笑,来包容对方.我们需要伸出每一双手编织美丽了未来!让爱伫立在心中,要我们拥有偕同前进的梦想,唱出同一首歌曲:
爱给我们阳光
爱带我们飞翔
抬头看蓝蓝的天空
我不在乎你变什么
我要成为你黑暗里那道光
要带着你
远离沙漠的孤单
读完《弟子规》,我以为当日的儿童最需要奠基的为人处世之本,敦厚纯良之性,其原因有三:一是由于改革开放浪潮的涌入,人们不分青红皂白地接受西方国家的思潮,造成国人的荣辱观、善恶观、自我意识判断等观念的混乱,一时之间,以任性为个性,以无情为潇洒,以刁蛮为可爱,形成了一个不良的社会环境,不利于青少年儿童的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二是独生子女现象导致家庭对儿童的期望过高、溺爱有加,几乎达到“众星拱月”的地步,这同样不利于儿童文明习惯的形成.三是影视作品对文明礼仪缺失的漠视,镜头里充斥了儿童大呼小叫、哭闹纠缠的情景,耳畔也充满了成年男女脸红脖子粗的骂街叫阵场面.我想,韩剧之所以在中国市场广受青睐,大概也与其传统文化有关吧.因为韩剧的情景画面总是令人感到温馨:鞠躬问候,彬彬有礼,进退有度,使人如沐春风.当今社会,倡导国民素质的提高,当从小处着眼,从小儿着手,《弟子规》不失为一本好教材.如果有人能根据时代的特点,对《弟子规》进行再版修订,摒弃其中不合时宜的章节,增加当时当代所应秉承的德行操守,其必功德无量也 .
《弟子规》读后感(二)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时山西绛州人李毓秀所作.全书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教人应该怎样待人处世.
虽为古文,但作者最初的立意对象为受训的儿童,故而字意简单,读起来并不费劲,加之在网上查到杨淑芬老师的讲解,使我对整篇文件的思想有了一个浅显的认识.全文以人的品性修养为根本,教育一个人从小到大应该刻尽的本份和不应逾越的界尺,虽然觉得有些古板,但字里行间的劝叫,如明镜般映照出我与文中教诲的德行的格格不入,随之而来的是我对人生的迷惑和无助:我究竟应该怎样活着?
在读大学的时候,对儒家思想产生过浓厚的兴趣,在并不深入的学习过程中,发自内心的感慨古人的智慧,之乎者也中深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伦理道德.但是,近代一百多年的社会动荡和西方文明的交融,使得原本清晰的文化脉络渐渐模糊,尤其是肃清全社会价值取向的若干次运动,更是雪上加霜.或许,对共产主义和建国领袖的崇拜支撑了上一代人的精神体系,到了我们这一代,原有的价值体系彻底崩溃,物资的充沛更加彰显精神的苍白,我们是文化缺失和精神贫乏的时代的产物,从何而开为何而去,我们没有信仰,却渴望信仰,我们对新的旧的道德标准都报以怀疑的态度,不屑于权威,却又迷失在追求的过程中.
或许会有人笑我矫情,自己的事情都管不好,还去管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但是,这样的迷茫会影响我们的价值取向.偏激的、散漫的或者是愤世嫉俗的内心反映出来的正是我们自由主义.
看《弟子规》,觉得以前的人挺幸福的,一出生就已经有一套社会认可的道德范本,遵循着约束着,在短短的光阴中,总有被主流思想认可的圣贤书指引着,不管对个人发展是好是坏,但至少不会迷茫无助.一个人有一生都为之坚持的信仰,就算他资质驽钝,依然会有所成就的.
细读《弟子规》,发现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却是我们最无知和薄弱的地方.古人训诫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关怀朋友,都因为心怀感恩,正因为感恩,所以对人对物多了虔诚的敬仰之心,尊敬发至内心,而后谦虚谨慎的做人.时下太多如我一般的年轻人,强势的自我,对人对物都少了一份感恩之心,目空一切而后标新立异,自由散漫而后无法无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照《弟子规》,发现,陋习多的不是一点,而是全部.欣喜,此书再次开启我的启蒙教育,内审自我价值观,批判的接收古人为人处事的道理.
《弟子规》读后感(三)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时山西绛州人李毓秀所作.全书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教人应该怎样待人处世.
虽为古文,但作者最初的立意对象为受训的儿童,故而字意简单,读起来并不费劲,加之在网上查到杨淑芬老师的讲解,使我对整篇文件的思想有了一个浅显的认识.全文以人的品性修养为根本,教育一个人从小到大应该刻尽的本份和不应逾越的界尺,虽然觉得有些古板,但字里行间的劝叫,如明镜般映照出我与文中教诲的德行的格格不入,随之而来的是我对人生的迷惑和无助:我究竟应该怎样活着?
在读大学的时候,对儒家思想产生过浓厚的兴趣,在并不深入的学习过程中,发自内心的感慨古人的智慧,之乎者也中深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伦理道德.但是,近代一百多年的社会动荡和西方文明的交融,使得原本清晰的文化脉络渐渐模糊,尤其是肃清全社会价值取向的若干次运动,更是雪上加霜.或许,对共产主义和建国领袖的崇拜支撑了上一代人的精神体系,到了我们这一代,原有的价值体系彻底崩溃,物资的充沛更加彰显精神的苍白,我们是文化缺失和精神贫乏的时代的产物,从何而开为何而去,我们没有信仰,却渴望信仰,我们对新的旧的道德标准都报以怀疑的态度,不屑于权威,却又迷失在追求的过程中.
或许会有人笑我矫情,自己的事情都管不好,还去管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但是,这样的迷茫会影响我们的价值取向.偏激的、散漫的或者是愤世嫉俗的内心反映出来的正是我们自由主义.
看《弟子规》,觉得以前的人挺幸福的,一出生就已经有一套社会认可的道德范本,遵循着约束着,在短短的光阴中,总有被主流思想认可的圣贤书指引着,不管对个人发展是好是坏,但至少不会迷茫无助.一个人有一生都为之坚持的信仰,就算他资质驽钝,依然会有所成就的.
细读《弟子规》,发现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却是我们最无知和薄弱的地方.古人训诫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关怀朋友,都因为心怀感恩,正因为感恩,所以对人对物多了虔诚的敬仰之心,尊敬发至内心,而后谦虚谨慎的做人.时下太多如我一般的年轻人,强势的自我,对人对物都少了一份感恩之心,目空一切而后标新立异,自由散漫而后无法无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照《弟子规》,发现,陋习多的不是一点,而是全部.欣喜,此书再次开启我的启蒙教育,内审自我价值观,批判的接收古人为人处事的道理.
【弟子规读后感1500百字】相关文章:
读弟子规心得1500字(通用11篇)12-14
弟子规读后感范文1500字07-19
弟子规读后感1500字(精选34篇)01-17
弟子规读后感作文-弟子规读后感范文03-28
关于青春的散文六百字06-21
写景游记散文八百字05-17
弟子规|《弟子规》创造的奇迹08-24
名家短篇散文五百字05-12
雷锋手抄报二百字07-03
动物王国童话九百字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