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弟子规里面的故事(精选18篇)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弟子规里面的故事,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弟子规里面的故事 篇1
周朝的文王,开创周家八百年的基业,是中国有始以来最长久的朝代,所依靠的就是文王的.圣德,我们从他的孝行可以看出一斑。文王尚未即位时,每天一早鸡初鸣,天还未亮时,一定穿好衣服到父亲那里,问候父亲早上是否安好?如果安好,就非常快乐;如果父亲有不适,就感到忧愁,一定想办法让父亲安适,才能放心。
中午如此,傍晚也是如此。文王每天这样三次问安,没有一天感到疲倦或是不耐烦,是我们学习晨昏定省的最佳榜样。
弟子规里面的故事 篇2
在我国东汉时,有一位年纪才六岁的小孩,名字叫陆绩。有一次,在九江遇见当时的太守袁术,袁太守认为他的'相貌不凡,就拿出橘子请陆绩吃。陆绩就多拿两粒藏在衣服里,等到要回家告辞的时候,橘子突然掉出来。
袁太守以为是陆绩贪心,就问他原因。陆绩回答说:橘子是我母亲所喜欢吃的,因为没钱买橘子,所以想留着拿回家给母亲吃,并非自己贪心,还请太守原谅!袁太守觉得这孩子太难能可贵了,肯定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弟子规里面的故事 篇3
周朝楚国人老莱子,已经七十岁了,常身穿五彩衣,学做婴儿戏,不怕跌倒的痛苦,也不管别人对他的看法,心中只希望博取年老父母亲的欢心,让父母笑口常开,忘记身体的不适,不会感到老境的.凄凉。
老莱子可贵的孝行,正是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最好的模范。
弟子规里面的故事 篇4
我国明朝南海地方,有位叫潘京的人,父亲很早就去世,对母亲非常孝顺。他的母亲,本性很仁慈,喜欢做利益大众的事。有一年大饥荒,就要潘京集合大家,商讨赈灾的事。潘京深体亲心,尽力鼓吹倡导,任劳任怨,因此活命的人很多。平日他又多行善事,不怕劳苦,让母亲欢喜。
乡里的人为了感谢他们母子的.大恩,就立生祠来纪念。后来潘京的儿子潘浚,在万历年间中了进士,一直做到相当宰相的尚书职位。潘京自己立身行道,善体亲心,发扬母亲的美德,造福乡里,把孝推到最高点,这是真正利己利人的世间豪杰啊!
弟子规里面的故事 篇5
孔子弟子闵子骞,年纪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父亲娶了后母,后母再生了两个弟弟。有一年冬天,天气寒冷,父亲要外出,就叫闵子骞驾车,在途中,闵子骞突然掉落了驾马的缰绳,父亲以为儿子太粗心,就责怪他的不是。谁知一接触儿子的衣服,才发现闵子骞穿的布袍里面,全是不保暖的芦花。
回家后,再摸摸另外两个孩子的衣服,却是暖和的棉花。父亲的心里明白了,是后母虐待了闵子骞,一气之下,就要赶走后母。这时闵子骞跪下来哀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母亲在家,只有孩儿一人受冻,如果母亲走了,家里就有三个孩子要受寒。这两句话感动了父亲,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知到反省改过而变成了慈母。闵子骞的孝行是发自天性的',他不管父母对他是疼爱,或是憎恶,他始终都是用心尽孝,他安顿了一家人的心,让一家人各安其分,因而保全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所以孔子在教学时,还特别称赞闵子骞说:“真是难能可贵的孝子啊!”
弟子规里面的故事 篇6
二十四孝中有位亲尝汤药的汉文帝。有一次母亲薄太后生病一直没有好转,汉文帝就不分日夜尽心照顾母后,把侍奉母后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怕宫女不够细心,对于母后的汤药必定亲自尝尝,确定热度和甘苦,才放心地端给母后服用。这样用心了三年,母后的身子才好转过来。
这件事感动了文武百官及天下的'百姓,也流传至今。正是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的最好写照。
弟子规里面的故事 篇7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宰我问老师说:“为父母守丧三年,时间是不是太久了?一年不就可以了吗?”孔子回答说:“一个有德的君子,居丧期间有好吃的东西,不觉得有味道;听好听的音乐,不感到快乐;居住的地方再怎么舒适,也不觉得心安。”接着孔子又说:“孩子生下来三年之久,才离开父母的怀抱,能够自己走,自己吃,让父母稍稍松一口气。而为父母守丧三年,是天下通行的丧期,宰我是否也想一想,当子女的我们在父母去世后,也能在三年丧期中,时时刻刻想念父母,爱念父母吗?”听了孔子的教诲,就知道经文中常悲咽,是想到父母不在身边,心中自然就涌现思慕之情而悲伤呜咽起来。父母的影子占满了心中,想起父母恩情深重而无法报答,自然不肯为享受而住在舒适的地方,平时吃的`酒肉也摒去一边,只求清淡。孔子的学生子路,年轻时家里很穷,没有好东西奉养父母亲。
就到百里外替人做工,换取白米来供养父母。虽然辛苦,但是心中感到非常快乐。后来在楚国作官,常常面对丰盛的食物,却不由心酸而泪流满面。这位好勇过人的子路,让人感到奇怪!原来是子路思念起过世的双亲,已无法接受他丰盛的奉养,自然悲咽而吃不下!
弟子规里面的故事 篇8
周文王的大伯父泰伯,孔子称赞他有三让天下的美德。当周文王 (名字叫昌) 出生时,祖父古公亶父就说了一句话:“我周家将来一定有兴盛家业的人,那个人就是昌罢!”如果照传统的规定,古公亶父的位子应该传给大儿子泰伯,不可能传给三儿子季历,季历就是文王的父亲,这样周文王就无法继承国位。泰伯很有智慧,听到父亲古公亶父这句话,了解父亲的`心意,于是藉父亲生病时,需要药材,便偕同二弟仲雍往南方去采药,并将自己纹身断发,这样一来就不能接受国位,而满了父亲的心愿。泰伯不仅舍掉世间最大的财物—国位,让位给三弟季历,又顺利地把国位再传给文王。
这种作为,使人看不出他让国的行径,所以孔子称赞他是至德呀!同学们!见贤思齐,让我们学习把自己心爱的财物,让给兄弟姐妹,甚至需要的人吧!
弟子规里面的故事 篇9
孔子的学生—子路是有名的孝子,家中贫穷,吃的用的都很简陋,他身上穿着破旧缝补过的棉袍子,但当他和穿着狐貉皮草的人站在一起,从未觉得羞耻不如人。子路这种不俗的高洁人格,让孔子赞叹不已。有一次,孔子要大家发表个人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将自己高贵的车马及昂贵轻暖的皮衣,和朋友一起分享共享,用坏了也不会抱怨。”从子路的志向,可见子路不重视物质的享受,所注重的'是自己的人格是否完美,及朋友间互助的友谊。
子路看轻一切物质享受,一心只想充实高尚的品德,他这种勇气和志向真令人佩服!
弟子规里面的故事 篇10
孔子晚年,有一个小邾国的大夫,进献句绎这块土地来投奔鲁国,为了求得安全,一般人都希望鲁国能立下盟誓给予保障,如同现在的政治庇护。但是,他不这么想,他只要孔子的学生子路能给他保证,他就有足够的安全感!因为子路的信用深得当时世人所敬重,子路的一句话,胜过一个国家的承诺。但是,子路并不滥用他的信用,他拒绝了小邾国大夫的要求。
子路说:“我可以为鲁国的.战事牺牲自己的性命,却无法答应叛臣的要求。”因为守信是要符合正义的啊!
弟子规里面的故事 篇11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人们很佩服他。名声也越来越大。
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弟子规里面的故事 篇12
孟子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著有《孟子》七篇(孟子者七篇止——三字经)。孟子小的时候,并不太珍惜学习的`机会,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出学堂去玩。后来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就在织布的时候,突然很生气的样子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地上。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生气。
母亲说:“织布要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吗?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怎么能够成为有用的人呢!”孟子听了,明白了做学问的道理,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弟子规里面的故事 篇13
“泛”就是广泛,很普遍的意思;“爱”就是慈悲,有爱心。这个“众”,就是众人;除了人之外,还扩展到动物、植物。
“亲仁”是亲近善知识,亲近好师长
孟子说到人皆有恻隐之心。《三字经》一开端就讲“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说,人,他完完全全都有善良的本性。为什么会有不善之人?原来都是因为后天环境的习染才造成的。所以当我们懂得克制自己的言行举止之后,我们还要更进一步去帮助、去爱一切大众。
有道是“施比受更有福”。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不要吝啬自己的才华,也不要吝啬自己的财物。如果有多余的,我们应该要及时行善,能行善的人是最有福的人。不但自己得到快乐,同时也帮助更多人。能解救别人、帮助别人,这是人生最大的一件乐事。所以,自古以来有说“行善最乐”;也告诉我们要有那一种爱心,没有爱心肯定没有办法行善事的。
有这样的心情,有这样开阔的胸襟之后,我们还要再不断的再接再厉,这个时候我们也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境界,就是要找好老师,找良好的善知识。
善知识我们只要能遇到,我们应该不要放弃,好好的跟他学习。我们都知道,有德有修之人,他的一切造作、他的'言语、他的行为都足以为后人典范。所以当我们有碰到良师益友,也千万不要失去,一定要好好的珍惜、学习。在当今,我们如果找不到良师益友,圣贤的典籍可以说是陪伴我们一生最好的良师了。
弟子规里面的故事 篇14
春秋时代,有个小孩叫孙叔敖,一天,他在外面玩耍,遇到了一条两头蛇,他急忙搬起石头砸死了它,然后又挖了个坑,把两头蛇埋了。
接着,孙叔敖哭着跑回了家,扑在母亲怀里说:“妈妈,我活不长了,很快就要死了。”母亲吓了一跳,问他是怎么回事。孙叔敖边哭边说:“以前听别人说过,看到两头蛇的.人都会死,我今天就看到了一条两头蛇。”母亲一听是这么回事,放下心来,笑着问他:“那两头蛇那里去了?”孙叔敖说:“我怕别人再看到它,把它打死,埋掉了。”母亲高兴的安慰他:“好孩子,你懂得关心别人,好心有好报,你一定不会死的。”
后来,孙叔敖果然没有死,长大后还当上了楚国的宰相。
弟子规里面的故事 篇15
周武王灭商建周以后,感到天下还没有安定,于是召见姜太公、召公、周公三人,问商朝的那些臣子如何处置?姜太公说:“把那些人统统杀掉,斩草除根,您看怎么样?”武王使劲摇头。召公说:“把有罪的杀掉,无罪的活命,您看怎么样?”武王还是摇头。周公说:“我看应该让他们各自回家,君王不是应该用仁爱来感化天下吗?”武王听了很高兴,觉得这是最好的.建议。
后来,武王按照周公的建议去做了,商朝旧地的百姓都对武王感恩戴德,天下很快安定下来。
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也应该有周公那样广阔的胸襟。
弟子规里面的故事 篇16
有两家邻居,平时关系也很和睦。但是有一天,其中一家翻盖旧房侵占了另一家的地基,于是两家发生了争吵,其中一家有亲戚在朝中做高官,于是连忙给京城的'亲戚写信求援。这位高官看了信,大笔一挥:“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看罢,觉得很惭愧,于是自动将自家的院墙向内移了三尺;对方本以为他在朝中的亲戚会仗势欺人,现在看到对方这么仁义,自己觉得不好意思,自动将自家院墙向内移了三尺,于是两家之间就出现了六尺宽的小巷子。从此,六尺巷的故事就传为千古美谈。
弟子规里面的故事 篇17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非常贤明,就举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他多次得到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杨震赴任途中,取道经过昌邑,他过去在荆州曾推荐的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县令,前来拜见他,到了夜间,王密怀里揣着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送金这件事在夜间是没有人知道的。”杨震回答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你知道,我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拿着银子回去了。
后来杨震调任涿州郡担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贿赂。他的子孙常常吃饭没有肉,出门没有车,他的'老朋友中年长的人有的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对他们说:“我要让后代被称作清白官吏的子孙,用这个来馈赠给他们,不也是很优厚的吗!”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人民的公仆们,如果都能像杨震一样,公正廉洁,清白做人。在金钱利诱面前,想到的是人民的利益,那我们这个社会该是多么美好?
弟子规里面的故事 篇18
乐昌公主,名叫陈贞,是南朝后主陈叔宝的妹妹,下嫁江南才子徐德言为妻。徐德言作驸马后入朝廷任侍中,夫妇二人互敬互爱,夫唱妇随,成了一对当时人人羡慕的天成佳偶。
隋文帝杨坚灭陈国后,按照古时惯例,亡国之君及其亲族不准许住在原籍,以防其纠集残部,死灰复燃。因此,国破家亡的陈后主及皇族被虏北上,一同解往隋国国都长安。乐昌公主自然也在被虏之列,她与恩爱夫婿徐德言眼看就要被活活拆散。临行前,乐昌公主把一面自己梳妆台上的一面铜镜摔成两半,一半留给夫君,一半自己收在怀中;她与徐德言约定:以后每年的正月十五日,在长安街市上沿街叫卖铜镜,直至找到对方的下落,以便夫妻破镜重圆。徐德育含泪频频点头。
乐昌公主所配的杨素是隋朝一位功勋显赫大臣,位居丞相。杨素对这位容貌秀丽,才情横溢的南国佳人十分钟情。而乐昌公主虽然身在北方丞相府中,心却仍然留在故国江南,留在丈夫徐德言身边。
乐昌公主在被虏第三年的正月十五日晚上,有了丈夫徐德育的消息,惊喜、感伤、幽怨的激情涌上心头,她控制不住地放声大哭起来。
杨素虽位居高官,却是个细心体贴的性情中人。他用十分温柔和恳切的态度,探询爱妾心中的难言之隐;乐昌公主无法拒绝杨素的诚意,就一五一十地把破镜的`来由说了个明白,并跪在杨素脚下哀求,希望能让他们夫妻见上一面,以了却心愿。
这天,丞相府中摆下了丰盛的筵席,徐德言心事重重地如约赴宴。杨素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对夫妻悲悲切切的情景,不由得动了恻隐之心。他当场宣布:“念你们两人旧情至深,老夫决意把乐昌公主送还给徐公子,让你们破境重圆罢。”
后世称夫妻分离而复合为“破镜重圆”典故就是来自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元宵节相会重逢的故事。
如果我们都能像乐昌公主和徐德言一样,信守约定,信守诺言,那世间也就没有了背信弃义,家庭破碎之事了。
【弟子规里面的故事】相关文章:
弟子规里的故事09-24
弟子规的故事09-19
弟子规谨的故事06-28
弟子规的所有故事08-06
弟子规孝的故事07-21
弟子规全文加故事09-24
现代弟子规故事大全05-12
《弟子规》中的小故事07-03
童话故事森林里的故事09-26
《弟子规》中蕴含的小故事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