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短歌行》的写作背景
导语: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精于音律,尤其四言诗,对后世影响颇大。在其一生的戎马生涯中,文韬舞略,傲然鸿溢,至于诗文,通俗恢宏为人称颂。其《短歌行》一阕,更是脍炙人口,兹录之以略谈其治国理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这首诗是在何背景下写出来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短歌行》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的前四句表达了曹操感叹韶光易逝,然后把这种迁逝之感与他当时面对全国分裂形势的忧愁以及建立功业的理想相联系。给全诗定下了积极的基调,这是诗人发出的呼唤,感到生命有限事业无限。他也处于一种既有平天下为己任的慷慨之志与“本志有限”的矛盾、忧思之中,“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正是这种心境的抒发,然而这并不是颓废、消极的呻吟,而是奋起中的一种激愤。最后四句,以山、海喻,以周公自比,抒发了延揽人才,使天下归心的愿望。
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年轻人误解了这首诗的本意,把“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作为自己心灵的写照,发出悲叹,认为人生苦短,为什么不去及时享乐,因而这几句诗成了消极对待人生的依据,甚至成为自我发泄或今日有酒今日醉的借口。其实这首诗的后面缊藏着丰富的内含,曹操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唤,《对酒》一首更能体现作者忧国求治的情怀。“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班白不负戴。雨泽如此,百谷用成。却走马,以粪其土田。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子养有若父与兄。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德广及草木昆虫。”这里反映了他革新政治的理想。又如他在《秋胡行》中说的:“不戚年往,忧世不治。”他发愁不是因为流年易逝而引发的贪生畏死之想,而是因为结束战乱、统一中国的政治理想未能实现。可见,他在这里抒发的“忧思”,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忧世”情怀。这里讲“人生几何”,他并非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对酒”亦并非完全消极的“借酒消愁”,而是积极的“对酒当歌”。表达了他对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想。让我们循着他的这个理想来看看走过的艰难道路。
曹操一生做官40多年,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征战中度过的。在政治上,不是说他获得了显著的地位而成为政治家,而是他的一生一贯地把统一中国当作自己的政治使命,虽然没有最后完成统一的任务,但是他结束了汉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豪族混战局面,保卫了黄河平原的城市和农村,恢复了黄河南北的封建秩序,替后来的西晋统一,铺平了道路。在军事上,不是因为他著有十几万字的兵书就说他是军事家,而是他凭着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运用当时豪族之间矛盾,选择适当的时机,去打击敌人,使大大小小的豪族,倒在他面前,从而铲除了北方割据势力,结束了汉末长期混战局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社会的发展,对安定人民生活,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从曹操的政治生涯不难看出曹操积极面对人生的思维底蕴,其思想始终是积极进取、直面人生,而不是以一种消极的出世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抓住有限的生命,去实现建业的愿望和使“天下归心”的抱负。曹操在自述中称:“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全滕》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封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已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它反映出曹操事业心很强,一生一贯地把统一中国当作自己的政治使命。在《龟虽寿》篇中“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抒发出曹操驰骋千里,虽老不息的意气豪情,而且闪烁着宇宙人生的哲理光辉。曹操因深信人的生死的客观规律性,才会那样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他之所以执着于有限的一生,表现出分秒必争、虽老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正是为了建功立业,留名青史。
东汉末年群雄角逐的形式要求曹操实行争取、依靠世族的方针,政策,为了击败强大的对手,统一和稳定北方,曹操笼络、擢用了一批世族地主,充实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统治机构;名士儒生在曹操事业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他重要的谋略智囊;庶族豪强作为曹操集团的军事骨干。为了进一步壮大力量,与孙、刘政权抗衡,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人事等改革措施。如在经济领域里,曹操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提倡耕战,实行屯田,曹操的屯田,把流移反抗的人民编制到土地上,既解决了流民与荒地的问题,也安定了社会,缓和了阶级矛盾,由于曹操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由奴隶进入封建制的时代,旧的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的矛盾已经尖锐到无法解决而又非解决不可的阶段。屯田制以超经济的强制使农民附着在土地上,不能自由离开土地,解决了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危机,这是东汉出现的,也是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新生产方式。
与此同时,曹操推行了“唯才是举”的方针。冲破了东汉以来“以位名贤”的察举、征辟制的束缚,大量提拔地主阶级中一切有才之士,如为了延揽贤才,曹操于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发布《求贤令》“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唯才是举”,是曹操根据当时政治形势,提出的广致人才的用人策略,不仅起到了罗致人才,以为己用的效果,同时又出现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从而扩大了政权的支持面,曹操正是依靠这些人而巩固了在北方的统治地位。
怎样去看待曹操这个历史人物,前人颇多讨论和研究,恕不妄说,今仅就其《短歌行》,略谈其图治理念,更通过他的事迹及其思想来看他对我国民族,对历史所作的贡献来作加以评价。同样的,对这样一位历史人物的作品,也应结合他所处的时代、境况、来剖析他的思路和心境,全面理解其作品的真实意境。如前所论,“对酒当歌”八句,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从曹操的政治生涯中,看其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当时考虑的就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其意境是积极面对人生的,他“对酒当歌”,用酒“解忧”,他忧的是什么?是国家分裂,天下不归心!他的慷慨壮志未酬,也就“忧思难忘”,他忧的“去日无多”,而统一大业未竟。这既是他矛盾心境的描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
古人的这种忧国忧民自我激励精神,也应当作为我们今天面对民族振兴、国家建设事业中的一种精神借鉴,激励我们把有限的生命有益而有效地贡献给无限美好的事业中去,而不可将其当作颓废、沉沦、没有远大生活目标,只追求个人享乐的借口。
《短歌行》
两汉: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谈? 一作:谈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译文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的岁月有多少。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逝去的时光实在太多!
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心中的忧愁却难以遗忘。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豪饮美酒。
有学识的才子们啊,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在原野吃着艾蒿。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
心中深深的忧思,喷涌而出不能停止。
远方宾客穿越纵横交错的田路,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重温那往日的恩情。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短歌行》注释
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当,是对着的意思。
几何:多少。
去日:过去的日子;苦:患,苦于。已经过去的日子太多了。用于感叹光阴易逝之语。
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当以,这里无实际意义。全句意思是,应当用激昂慷慨(的方式来唱歌)。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沉吟:沉思,深思,这里指对贤才的思念和倾慕。
呦(yōu)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shēng):出自《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叫的声音。苹:艾蒿。
鼓:弹。
何时可掇(duō):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摘取。另解:掇读chuò,为通假字,掇,通“辍” ,即停止的意思。
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
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思念。
?(yàn):通“宴”。
三匝(zā):三周。匝,周,圈。
海不厌深:一本作“水不厌深”。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吐哺:极言殷勤待士。
《短歌行》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学术界大致有五种说法。一是在苏轼《赤壁赋》中“横槊赋诗”言语的基础上,《三国演义》称曹操在赤壁大战前吟诵这首《对酒当歌》,时间定在建安十三年(208)末。二是求贤说,出自张可礼《三曹年谱》:“抒发延揽人才之激切愿望,盖与《求贤令》作于同时。”时间在建安十五年(210)。三是宾主唱和说,此主张发自万绳楠,他认为此诗作于汉建安元年(196),曹操迁汉献帝于许都之际,曹操与手下心腹如荀彧等人的唱和之作。四是及时行乐说,但没有考证具体时间。此说由沈德潜发之,《古诗源》卷五:“《短歌行》,言当及时为乐也。”五是王青的作于招待乌丸行单于普富卢的宴会上的说法,时间在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
《短歌行》鉴赏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最初的古辞已经失传。乐府里收集的同名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这首。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求贤若渴,希望人才都来投靠自己。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全诗分为四节,逐而一一分析。
第一节主要抒写了诗人对人生苦短的忧叹。第一节中有两处都提到了“酒”,酒在魏晋时期,多受到魏晋诗人的喜好。无论心情愉悦,或是悲伤,感慨时都不难找到酒的影子。本诗中,第一句话就用酒来作开头引出诗人对人生苦短的忧叹。第一节最后一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其中“杜康”相传发明酿酒的人,这里也是指代酒的意思。其中我们如去何理解诗人这种人生苦短的忧叹呢?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改变乱世局面,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
第二节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第三节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高中课本中“掇”的解释为:拾取,采取。何时可掇: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第四节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加深。“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实际上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最后“周公”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关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话似也表达诗人心情。
总起来说,《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
《短歌行》作者介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短歌行》的写作背景】相关文章:
曹操短歌行背景05-23
短歌行创作背景及赏析04-18
水调歌头写作背景04-09
《背影》写作背景07-19
《背影》写作背景10-23
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09-07
浣溪沙苏轼写作背景04-25
《背影》写作背景与赏析05-23
《背影》的写作背景及赏析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