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高一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18 16:30:06 飞宇 短歌行 我要投稿

短歌行高一语文教案(精选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短歌行高一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短歌行高一语文教案(精选6篇)

  短歌行高一语文教案 1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希望能为学生学习古诗文提供一个一般性的样例(诵读熟悉—解决词句疑难—领悟思想情感—诵读巩固)。

  教学设想:

  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内容),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巩固体味(诵读、听音乐)。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教学过程:

  一、熟悉诗歌

  1、导入:

  导语:(指黑板)这个人大家认识吗?我们在初中的课文《青梅煮洒论英雄》中曾和他见过,《三国演义》电视剧播出后,大家和他也就频频见面了。《短歌行》大家听过吗?在《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中,就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场面,唱的就是这首《短歌行》;同学们谁会唱这首歌吗?――我会,我给唱唱看好吗?

  自唱《短歌行》。

  (过渡语:遇到古诗文,我们怎样进行学习呢?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它背下来再说)

  2、要求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来背诵全诗,之后齐声背诵。

  (过渡语:……接着再来解决古诗文中的疑难问题)

  3、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4、叫2个学生个读诗歌。分别叫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再指出其优缺点。

  二、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过渡语:……之后,我们再来领悟古诗文的思想感情)

  1、讨论分析“名句”。

  叫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对他有启发。(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1)提问: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

  (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

  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板书: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结合板书,提问: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

  要求学生讲讲他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

  三、诵读体会:

  (过渡语:……最后,还是要归结到诵读上来,通过诵读进行巩固。――诵读是学习古诗文的根本大法)

  1、叫2个学生个读(配乐),分别叫他们说说为什么这么处理,再简评;再齐声诵读。

  2、听歌曲《短歌行》。

  板书: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英雄的慷慨悲歌

  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四、归纳:参见学习提示

  五、作业:练习五

  短歌行高一语文教案 2

  [教学目标]

  1、识记曹操的生平概况,识记“行”这一诗歌体裁的特点。

  2、能以本诗为例,初步了解曹诗“于悲凉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风格。

  3、初步明确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能够按照这些方法基本读懂本诗,初步

  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为培养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做准备。

  [教学重点]

  本单元在新教材中是第一个古代诗歌单元,本诗篇幅短小,又编排在单元的最后一课,因此本诗教学自然就承担了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任务。引领学生首先要读懂“这一首”,然后在此基础上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与方法;教学中兼顾诵读,力争让学生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1、初步理解曹操这首代表作“于悲凉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特色。

  2、曹操在历史上和在文艺作品中的形象极其复杂,教学中将避免在人物形象评价上的争议,而将学生的精力引导钻研文本,进而力争合理而多元地阐释文本中的艺术与人物。

  [教学方法]讲解、点拨、诵读、讨论。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要学生集体背出《龟虽寿》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后简述故事——

  《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时代重兵把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但是,也有人说曹诗不好。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当天夜晚,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词就是今天学的《短歌行》。

  《短歌行》赏析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诗言志,歌咏怀,大战前夕,曹操的心情如何呢?唯一“忧”字可总曹公心境。“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酒真的能化解曹公之忧吗?通览《短歌行》全篇,可知好酒并未使曹操真正地解忧,那么是什么样的忧愁令这位有着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举杯消愁愁更愁”呢?

  一忧“人生苦短”。东汉末年,群雄奋起,众多能人志士都想抓住时机建功立业,此时的曹操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这些辉煌的业绩也花费了他太多的时间(曹操时年已五十四岁),况且其中又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失败,因而他深感奋斗的艰难和时光流逝的无情。“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的短促感、焦灼感重重地向他压来,这使他不由发出“人生几何”的感慨。再者,在当时,“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在壮志未酬、抱负不得伸展的文人中间颇为流行,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曹操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只好借“对酒当歌”的方式来排解心中的忧思。

  二忧“求贤不得”。仅仅把感叹“人生苦短”作为诗歌的起点和终结,这只是一般文人的思想境界。而曹操毕竟是曹操,他把这样的慨叹只作为本诗感情发展的基点,以这种微吟低唱的'形式,为下文倾吐求贤若渴的慷慨激烈的心曲打下基础。当时,各据一方的军阀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在用尽一切办法延揽人才。孙权有周瑜、鲁肃、张昭等,刘备有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即使刘表之流,手下也有一些谋士。曹操虽然拥有诸多的谋士猛将,但为了完成统一天下的宏伟功业,他希望天下所有的人才都聚集在他这里。在曹操热烈的求贤过程中,焦虑和痛苦不时地向他袭来。让我们来听听曹操的心声吧:贤士啊,我像热恋的女子一样渴望着你的到来,我只是为了你的缘故,一直“沉吟至今”,你快快地来到我的身边吧!你到来后,我一定摆宴设乐,竭诚欢迎!可贤士啊,你就像天上那可望而不可及的明月,何时才能来到我身边?在这里,“求贤不得”的思绪如潮水般地从心中涌出,真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三忧“功业未就”。这可以说是笼罩全篇的忧思,“人生苦短”之忧、“求贤不得”之忧皆由它而来。一统天下是曹操毕生的奋斗目标。而眼前,赤壁之战前景未卜,作为一个深谋远虑、渴望建功立业的将领,他能不产生这样的忧思吗?愿学大海纳百川,愿学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还不是为了实现心中的宏愿?而这一宏愿还未变成真正的现实,“功业未就”的苦闷依然萦绕心头。

  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今宵一场醉!《短歌行》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坦荡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尽管他也有“忧”,有“很深的忧”,但是他的“忧”是站在国家的高度、英雄的角度之上的“忧”,这绝非杜康酒所能消解。

  《短歌行》阅读练习

  阅读《短歌行》,回答1、2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2.清人吴淇在读了曹操的《短歌行》后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你同意“怜才”一说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同意。这首诗是曹操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全诗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三咏叹,抒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感情,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短歌行高一语文教案 3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古体诗的基本特征以及曹诗的写作风格;

  2.让学生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领悟古体诗的艺术魅力,在初中的基础上提升鉴赏水平。

  教学设想

  1.从初中学过的曹诗入手,解读本诗;2.抓住“忧”字作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学生对曹的思想感情的理解;3.反复进行朗读,帮助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步骤

  1.引入

  (幻灯1:封面)同学们在初中学过两首曹操写的诗,谁还记得呢?谁可以为大家背一背吗?(背完一首后分别切入幻灯3、4:《观沧海》《龟虽寿》)

  2.展开

  (1)这两首诗是曹操在早期写的,正当壮年的他,雄心勃勃,要实现他统一中国的梦想,诗中表现了他为实现伟大理想的坚定决心。

  问:那么,这首《短歌行》作者是在什么时候写的呢?

  (幻灯2:写作背景)

  要读懂除了要了解创作背景之外,也需要多读的,只有读多了,才能真切的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请大家读一读全诗。读的时候总体的体会一下,作者在诗中流露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学生读诗,配乐)你能够用最少的字概括出来吗?(提问学生)一个字“忧”。

  (2)(读1~8句)问:作者忧从何来?又如何解忧?(提问学生)

  分析:是感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作者说解忧“唯有杜康”,杜康真的可以解曹操的忧吗?曹操真的认为酒可以解忧吗?不是。分析赤壁之战的战败原因,缺乏辅助他成就霸业的人才。

  落实字词:几何、去、杜康。

  (3)(读“青青子衿”到“心念旧恩”)问:我们刚才读的几句诗表达了曹操对人才的什么感情?从哪些诗句中看出来?

  分析:巧用两个语典“青青子衿”和“呦呦鹿鸣”表达对人才的渴慕和呼唤,然后虚开一笔,想象四海之内人才聚集到他的麾下的场面,深切的表达出他对于聚天下英才的希望。(“辍”“掇”之辨,“辍”表达的是作者忧之深,而“掇”说更能表达曹操对人才的渴求)。

  落实字词:苹、鼓(一鼓作气)。

  (4)(读最后几句)问:英名的领袖都懂得人才的重要,但怎样才能吸引人才“南飞”为自己以及自己的伟大事业服务呢?你看,乌鹊(人才)在举棋不定,在寻找心目中的明主,曹操怎么向天下贤才发出呼唤呢?

  分析:天下贤才啊,不要犹豫了,我会敞开宽阔的胸怀来欢迎你们,也会用真诚的态度来对待你们,快来吧,和我一起完成一统天下的伟业吧!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语典一个事典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态度,也印证了他在《龟虽寿》的誓言。

  落实字词:厌(学而不厌)、哺、存(有子存焉)。

  3.深入

  (1)乐朗读全文。问:曹操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怎样的忧呢?我们又如何理解他的忧呢?我们在分析他的忧之前,不妨先看看其他诗人写的忧。在古代如海一般的诗歌中,写“忧愁”的不算少数,我们暂且粗略的把忧愁分为“亲朋离愁”“思乡之愁”“壮志难酬之愁”三大种,大家从初中学过的.诗中找出相应的诗句来,可以吗?(幻灯5、6、7、8:愁的理解)

  (2)问:我们可以把曹操的忧归到哪一类或要另起一类呢?(讨论——探讨)

  分析:曹操的愁是一种心忧天下的愁。这种愁源自他统一天下的伟大抱负,源自他为实现理想而求贤若渴,源自年事已高、时日无多。他的愁之多之深正说明他的志之远之大啊!这是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伟人之愁。(点击幻灯片,弹出答案)(再点出幻灯9:禤子曰

  古来诗人多忧愁。他们因爱而愁,

  他们因情而愁,他们因欲旺而愁,

  他们因志大而愁,他们因愁而悲,

  因悲而痛,因痛而产生巨大的生命能量!

  所以,

  朗朗长空留下了他们留传千古的绝唱!

  这就是——诗人。

  ——禤子

  4.教师配乐范读。作结(幻灯10:精华鉴赏)

  (1)全诗融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把对客观社会的描绘与主观思想上苦闷忧郁情绪抒发有机的结合起来,曲折有致的表达了自己的志向,立意深远,气韵沉雄,想象丰富,感情充沛,不愧为难得的上乘之作。

  (2)用典贴切。事典语典交互使用,均能切合诗的主旨,并能贴切自然。

  (3)毛泽东评价: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课后记】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当上完一节课,掩卷而思,总可发现许多的不足。在深入备教材时,愈发的发现课文有许多精采之处可以讲,因为总放不下“传授知识”的角色,总希望在一节课里解决许多的问题,真的搬上讲台不免琐碎,层次不高,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提高。本设计照顾到以下几点:一是把诗歌当作诗歌来教,那就是多开口读,借助读来领悟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美;二是解读时落实基础;三是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和必要的拓展;四是通过概括提高学生赏诗的水平。正如听课的专家、同行所提的,本课在师生交流、朗读的形式的多样性和对诗歌的多元解读还有所欠缺,尤其在重点中学,更应该大胆实践,把新课标的精神更多的在教学一线中体现出来。

  短歌行高一语文教案 4

  一、 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曹操应该是三国时代留下了浓重一笔的人物,请同学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曹操:

  老师总结,并启发他们去联系:我们学过他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还有《龟虽寿》“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祢衡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其实小说戏剧不一定能全面反映曹操的性格,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政治家: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曾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实行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他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三、鉴赏

  “文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这节课我们就试着通过《短歌行》去了解曹操。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短歌行高一语文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曹操生平及创作风格,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

  背诵全诗,准确理解诗句含义,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节奏,培养学生语感。

  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诗中所用意象、典故,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及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理解其建功立业的抱负,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梳理诗歌内容,理解诗人“忧”的内涵及抒发的多重情感。

  品味诗歌语言艺术,体会比兴、用典等手法的`妙处。

  2. 教学难点

  深入解读曹操复杂矛盾又统一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诗歌主题高度融合的政治性与文学性。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引导学生跟唱,提问:“这首歌让你们联想到了什么?”引出三国乱世英雄辈出的时代画卷,聚焦到曹操这一关键人物。展示曹操画像,介绍他既是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文采斐然的文学家,以其《观沧海》《龟虽寿》等诗作唤起学生既有认知,顺势导入新课《短歌行》。

  2. 背景介绍(3 分钟)

  结合历史资料,简述本诗创作背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在官渡胜袁绍后统一北方,但南方孙权、刘备仍割据,他渴望广纳贤才、一统山河,此诗便是在宴饮宾客时抒发心志之作,旨在招揽人才、凝聚人心,为后续霸业奠基。

  3. 初读感知(10 分钟)

  教师配乐范读,要求学生标注字音、节奏,感受诗歌整体韵律。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舒缓感慨,“慨当以慷,忧思难忘”的激昂沉郁。

  学生自由诵读两遍,教师针对易错字音“譬(pì)如”“呦(yōu)呦”“哺(bǔ)育”等纠正指导,随后请学生个别朗读,师生共同评价,确保读音准确、节奏合理。

  全班齐读,思考:这首诗整体基调是怎样的?初步感知诗人情绪氛围。

  4. 文本解读(20 分钟)

  第一章解读

  提问:“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描绘怎样场景、蕴含何意?引导学生体会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紧迫感,“朝露”这一意象生动强化生命无常。

  分析“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明确诗人借酒消愁,追问“忧”之根源,开启下文探讨。

  小组讨论“忧”的具体所指,分享观点,教师总结:既为时光流逝、功业未建,也为贤才难求。

  中间章节解读

  探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介绍化用《诗经》典故,以热恋女子盼君来类比自己对贤才的殷切思慕,深情绵邈。

  解读“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借宴饮宾客场景,展现曹操期待贤才归附后盛情相待,共襄大业的诚意,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其乐融融氛围。

  末章解读

  解析“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明月”象征贤才,高挂天际难以摘取,喻贤才难得,“忧”情如缕不绝,呼应前文。

  阐释“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描绘贤才来归路途奔波及相聚畅叙场景,彰显曹操重情重义,用人以心。

  剖析“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以乌鹊择枝隐喻贤才彷徨处境,追问出路,铺垫结尾呼吁。

  把握“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主旨升华,理解曹操以山海广纳自比,借周公典故表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决心,志在天下一统。

  5. 艺术特色赏析(10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诗歌,梳理比兴手法,如“朝露”“明月”“乌鹊”等意象,体会其化抽象为具体,委婉传情之妙,使诗意含蓄深沉又易于共鸣。

  整理用典,从《诗经》词句到周公故事,探讨典故如何丰富诗歌文化底蕴,借古喻今,拓展表意深度广度,让短短诗篇容纳厚重历史与深沉情志。

  6. 课堂小结(5 分钟)

  回顾全诗内容,明确曹操从叹人生短促起笔,经思贤才不得之忧伤,至盼贤才归附、表建功宏愿收束,情感层层递进,一气呵成。

  总结艺术特色,强调比兴、用典对强化感染力、彰显文学魅力关键作用。

  7. 背诵与作业布置(7 分钟)

  带领学生梳理诗歌脉络,依情感推进分段背诵,5 分钟内初步背熟全诗,课后巩固至流畅默写。

  作业:模仿本诗,用比兴或用典手法写一首短诗,表达自己渴望友谊或追求梦想心情;推荐阅读曹操《蒿里行》《步出夏门行》等诗作,写 300 字赏析短文,下次课分享交流。

  五、教学资源

  1. 多媒体课件,含曹操画像、三国地图、诗歌朗诵音频、相关影视片段。

  2. 制作板书卡片,随教学进程展示诗句、重点字词、意象、典故等内容,助学生系统记忆。

  六、教学反思

  教学中诵读环节有效调动学生情绪,初读感知达成较好;小组讨论激发多元思考,但部分学生解读深度不足,后续应多引导拓展思维。艺术特色赏析稍显仓促,学生对比兴、用典自主挖掘欠火候,可补充同类诗作对比阅读强化理解。作业分层设计可再优化,兼顾不同层次学生能力提升需求,确保教学目标扎实落地,学生古典诗词鉴赏素养稳步进阶。

  短歌行高一语文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曹操生平、创作风格及诗歌创作背景,理解本诗的内容和主旨。

  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式,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语感。

  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比兴、用典等,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感受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珍惜人才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梳理诗歌内容,理解诗人“忧”的内涵及抒发的多重情感。

  鉴赏诗中比兴、用典等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曹操诗歌中复杂深沉的情感,理解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壮志与情怀,避免简单片面解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1. 播放一段《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影视片段,展现曹操在赤壁大战前夕,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面对浩渺江水,意气风发吟诗作赋的场景。

  2. 提问:同学们,刚刚视频中吟诵诗歌的人物是谁?你们对曹操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回顾曹操政治家、军事家的身份,顺势引出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短歌行》便是其诗歌代表作之一,从而导入新课。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5 分钟)

  1. 简要介绍曹操生平:曹操(155 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他一生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南征北战,历经无数战役,势力不断壮大。

  2. 交代创作背景:《短歌行》创作于赤壁之战前夕,当时曹操已基本统一北方,实力大增,但南方孙权、刘备仍割据一方。曹操渴望广纳贤才,助其完成统一天下大业,此诗便是他抒发求贤若渴心情、表达政治抱负之作。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0 分钟)

  1.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全诗,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注意字音、节奏、韵律,标注生字词读音,如“譬(pì)如”“呦(yōu)呦”“契(qì)阔”等。

  2. 学生自由诵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与节奏错误,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应读得稍缓,重音落在“几何”,体现感慨;“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要读出激昂慷慨又略带惆怅的情绪。

  3.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评价,重点从字音准确、节奏把握、情感传达等方面评价,教师总结并再次强调朗读要点。

  4. 全班齐读,要求读出气势,初步感知诗歌整体风格与情感基调。

  (四)文本研读,理解诗意(20 分钟)

  1.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诗歌,将疑难字词、句子标注出来,小组内交流讨论,尝试解决。教师巡视各小组,适时给予指导。

  2. 小组代表提出仍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全班共同探讨解决,重点讲解: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重点解析“当”(对着)、“几何”(多少)、“譬如”(比如),这几句以饮酒听歌起兴,感慨人生短暂如朝露易逝,流露出时光易失的忧思。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理解“慨当以慷”是“慷慨”的间隔用法,形容情绪激昂。诗人忧思重重难以排解,只能借酒消愁,凸显内心忧愁之深。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点明此处用《诗经·郑风·子衿》典故,原诗写姑娘思念情人,曹操借此表达对贤才的殷切期盼,“青青子衿”指代贤才,“悠悠我心”直抒思贤之情。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同样用《诗经·小雅·鹿鸣》典故,描绘宾主欢宴场景,曹操借此表明若得贤才,必盛情相待,礼贤下士。

  3. 引导学生梳理诗歌层次,明确每层大意:开篇四句叹人生短促;中间十六句反复倾诉求贤不得之忧及对贤才的渴望,多处用典强化情感;结尾八句展望贤才归附后的美好愿景,表达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五)深入探究,赏析艺术手法(15 分钟)

  1. 提出问题:本诗运用了大量艺术手法增强感染力,同学们能找出哪些?让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后发言。

  2. 总结并详细讲解:

  比兴手法: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朝露易逝比喻人生短促,生动形象引发读者对时光的紧迫感,自然引出下文对贤才的渴求与建功立业的急切,兴中有比,比兴融合。

  用典手法:诗中多处用典,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巧妙化用《诗经》语句,既丰富诗歌文化内涵,又委婉含蓄传达求贤之意,让诗歌韵味悠长,显示曹操深厚文学素养,使情感表达更具深度与张力。

  3.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要求每个小组选择诗中一处艺术手法运用典型的诗句,进行情境表演,模拟曹操作诗时心境及所思所想,加深对艺术手法的理解,教师巡视并参与个别小组指导。表演结束后,全班投票评选出最佳小组,分享表演收获与对诗句理解感悟。

  (六)拓展延伸,比较阅读(10 分钟)

  1. 展示曹操另一首表达相似主题的诗歌《龟虽寿》,让学生自主阅读,找出两首诗在情感、手法、风格等方面异同点。

  2. 学生阅读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角度对比:

  情感异同:《短歌行》侧重抒发求贤若渴之忧与统一天下抱负,《龟虽寿》更强调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精神及对生命规律达观态度,两首诗皆有壮志豪情,但关注点有所差异。

  手法异同:都用了比兴,《短歌行》比兴多关联人生、贤才,《龟虽寿》以神龟、螣蛇等比兴生命长短;在用典上,《短歌行》大量用《诗经》典故,《龟虽寿》未用。

  风格异同:整体风格雄浑大气,《短歌行》因求贤主题略带惆怅,节奏起伏较大,《龟虽寿》则更显豪迈坚毅,语调较为平稳。

  3.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对比结果,教师点评总结,帮助学生拓宽对曹操诗歌多元风格及内涵认知,深化诗歌鉴赏能力。

  (七)课堂小结(5 分钟)

  1. 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包括曹操生平、创作背景,《短歌行》字词释义、诗意理解、艺术手法及情感主旨,强化学生记忆。

  2. 再次强调曹操诗歌独特艺术魅力与价值,鼓励学生课后继续研读曹操其他作品,感受建安文学风骨,汲取古典文学精华,提升文学素养。

  (八)布置作业(5 分钟)

  1. 背诵并默写《短歌行》,要求书写工整、准确无误,加深对诗歌记忆与理解。

  2. 以“假如我是曹操帐下一名贤才”为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短文,描绘听闻《短歌行》后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行,锻炼学生想象力与文字表达能力,深入体会曹操求贤情境。

【短歌行高一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短歌行教案12-01

高一语文《短歌行》教案06-07

高一语文《短歌行》教案设计10-12

短歌行高一上册语文教案09-30

高一语文《短歌行》教案设计(精选10篇)06-15

短歌行语文教案10-15

语文教案:《短歌行》10-30

短歌行高一上册语文教案7篇09-03

语文版《短歌行》教案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