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教学实录

时间:2024-10-09 16:19:24 杜甫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杜甫诗三首教学实录

杜甫诗三首教学实录1

  一、导入新课

杜甫诗三首教学实录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古人,了解一个古人,我希望,通过认识和了解,我们能亲近这个古人并进而崇仰这个古人。这个人,就是诗圣杜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往往用来形容那些在某项学问或技艺方面的集大成者,例如“书圣”王羲之是书法成就最高的人,“画圣”吴道子是画画成就最高的人,那么“诗圣”,就是诗歌艺术成就最高的人了。中国诗坛群星璀璨,单单唐朝,就是大师云集,为什么“诗圣”的桂冠却单单落在了杜甫的头上呢。今天,我们通过杜甫的三首杰作,遥想杜甫的情怀,追寻圣人的踪迹,或许,能获得一些人生的启悟。

  二、学习《望岳》

  师:请大家看杜甫的图片,用一个动词形容杜甫的神态。

  生:望。

  师:对,就是望。杜甫一生都在眺望一座山,一座对于他来说,意义非凡的山,这座山就是泰山。“人心齐,泰山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泰山,是五岳之首,是中国人心中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古人认为,泰山是离天最近的一座山。这座山,在杜甫的眼里和笔下,又是怎样的呢?请我们班海拔最高的梁烁同学来朗读一下。

  梁烁读,读得气势磅礴。

  师:从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一座怎样的泰山?请联系诗句来说说。

  生:我从“阴阳割昏晓”这句可以感知到泰山是遮天蔽日的。

  生:我从“造化钟神秀”这句可以感知泰山很秀丽。

  师:由“钟”字我们可以想到一个成语,情有独钟,在这句诗里,谁对谁情有独钟?

  生:造化对泰山情有独钟。

  师:造化,也就是造物主,造物主把所有的秀丽都聚集在泰山上,泰山的秀美是可想而知的。

  生:我感觉到泰山是生机勃勃的,云在飘荡,鸟在飞翔。

  生:我感觉到泰山是伟大的,他能激发出人们攀登极顶和征服困难的愿望。

  师:你的视角独特,大家只看到了泰山的形,而你却注意到了泰山的神。泰山的形是高大的,泰山的神是伟大的。我们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形神兼备的泰山。这首诗紧扣一个望字来写,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的提示,用诗句回答老师的问题。

  师:诗人站在泰山山麓,远望,看到的泰山是——

  生: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师:(提高语调)岱宗夫如何?

  生:齐鲁青未了!

  师:诗人收回视线,近望泰山,看到的泰山是——

  生: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师:诗人定睛细视,看到——

  生: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师:面对这巍巍泰山,诗人心潮起伏,不禁发出了铮铮誓言——

  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从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老师提供两则辅助资料,请班长给大家读一下。

  投影一:

  杜甫出生在公元712年,整个唐王朝处于上升时期,当时生活的人们普遍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建功立业,封侯万里,是当时人们普遍的人生目标。

  投影二:

  杜甫有一个显赫的祖先,其13世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他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最为重要的宫廷诗人;杜甫写作《望岳》时,他的父亲杜闲当时正担任山东兖州司马——杜甫的家族有做官的传统,他一辈子坚守着“奉儒守官”的信条,以“立功立德立言”为终生的人生理想。

  生:老师,我不看见。

  同桌借眼镜给他。

  生:老师,我还是不看见。

  师:呵呵,视力不好可不妙啊,你将来到了泰山,怎么望岳啊!

  众生笑。

  生:老师,我来念。

  生:我感觉杜甫是一个有远大目标的人。他想登上泰山的绝顶,实现人生的抱负,体验“一览众山小”的畅快。

  生:我从“荡胸生层云”可以感觉到杜甫具有博大的胸怀,云在泰山的山谷中回荡,也似乎在杜甫的胸怀中回荡。这让我想起了曹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师:你真是太棒了!学习语文,特别需要这样的联想想象能力!伟大的人物自有博大的胸怀,来,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诗。

  生:我感觉到年轻时候的杜甫,想把自己变成一座泰山,供天下人仰望!

  师:鼓掌啊!同学们,我从来没有想到我们班的同学会有这样的'理解,这样的境界。的确,后来,杜甫真的把自己变成了一座泰山,他被后人誉为诗圣。诗圣,也就是诗歌创作上的泰山北斗。如果说,杜甫是诗歌创作上的“泰山”,那么诗歌创作上的“北斗”则就非李白莫属了。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而他们竟然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竟然见面了,竟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不能不叫我们感到庆幸。闻一多说“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了”。

  师:杜甫怎么会遇到李白呢。原来啊,古人特别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作《望岳》时,杜甫正在齐赵一带漫游,而李白也正在那一带漫游,于是他们就相遇了。那时,杜甫33岁,当时名气还很一般,而李白44岁,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了。李白和杜甫在洛阳一见如故,然后结伴漫游,喝酒,写诗,过着相当惬意的生活,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我们读一读其中的一首,杜甫的《赠李白》。

  投影: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古人点评:是白一生小像。公赠白诗最多,此诗最简,而足以尽之。

  师:这首诗里充溢的精气神,与《望岳》是很像的。李白虽然当时比杜甫名气大,但是,他咏泰山的诗,却写得没有杜甫的《望岳》好。而且,后来杜甫也真的登上了泰山的顶峰,但是,他却没有再写有关泰山的诗歌,大家猜猜为什么?

  生:杜甫认为这首诗已经也得很好了,没有再写的必要了。

  生:我认为后来的杜甫,遭遇了人生中的种种坎坷和挫折,再也没有那样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志向了,写不出来了。

  师:的确,这就是所谓的心境了。我们来总结一下《望岳》之为咏泰山绝唱的原因:

  投影:

  写尽了泰山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形神;

  展现了诗人青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师:因为这种种原因和《望岳》本身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望岳》一诗就成为了咏泰山的绝唱,被刻在泰山山麓的岩石上。

  投影:

  泰山山麓石刻图片。

  师:杜甫,望岳,和泰山,同为独尊。面对神圣的事物,我们要学会崇敬,来,孩子们,深呼吸,坐直身体,拿出我们的精气神,遥想杜甫当年望岳的神采,面对这巍巍泰山,齐声背诵《望岳》。为了加强感情,我们可以把最后一句处理成重复。

  生背: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诗三首教学实录2

  上课

  生:齐背《登高》、《春望》

  师:有人说诗是语言的钻石情感的轴,在锤炼诗歌语言上“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的作品大部分也表达了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今天我们来学习诗歌三首。

  展示幻灯片一:交待《客至》的写作背景。

  本课资料合集:

  (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从“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可以看出他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倒也平稳,有了生活的情趣。这首诗是761年春天写的。)

  师:大家要知道,公元759年,杜甫做一个小官吏,目睹了朝廷官员的腐败堕落,一天他在他人歌舞欢饮声中一路走向自己的家门,打开房门看见自己的儿子饿死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是在严武手的帮助下有了安身之地——杜甫草堂,接下来就是杜甫后半生少有的一段平静安稳的日子。

  生范读

  师:下面我们分别来解读这首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生:首联写了诗人居住的房前屋后都是春水,每天有很多鸥鸟来这里,景色幽雅。点明了时间、地点、作者的心情。

  师:什么心情?

  生:喜悦。

  生:寂寞。

  师:为什么说寂寞?

  生:因为原文“皆”,“但”,表面看,春水茫茫,江波浩渺,群鸥翔集,多少像水边隐士,反衬诗人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寥心情。

  师:分析得好!这也是诗歌中常用的手法——

  生:寓情于景。

  师:颔联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生:喜客之情。

  师:大家结合题目《客至》以上两联客人出现了么?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生:客人还没有正面出现,只看到诗人的兴奋之情跃然纸上

  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师:前两联可以称作虚写。

  师:正面描写作者待客的是哪一联?有人说结尾两句“峰回路转,别开境界”,你怎样理解这一评价?

  生:颈联正面写作者待客。因家贫市远酒菜单薄,诗人表示愧疚之情。

  生:结尾通过一个细节描写“诗人高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使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巧妙的运用了侧面烘托手法。

  师:大家可能没有这样的生活体会。在农村的农家小院里,傍晚时候,邻里两家在院子里放上桌子,你家做什么菜,我给你来一盘,我家做什么菜,我给你送点,隔着篱笆墙头爷们儿们还可以喝口。独居秀丽风景中的诗人在老朋友到来后兴奋不已,自然邀请邻翁对饮。因此有评论家“上四客至,有空谷足音之喜,下四留客,见村家真率之情”。

  师:那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风格如何。

  生:清新明快,富有生活情趣。不同于杜甫的以往的“沉郁顿挫”风格。

  师:是的,《宾至》、《有客》、《过客相寻》、《江村》等都体现了这阶段作者颇为宁静的心情。但是这样的日子并不长,这样的日子在杜甫的后半生也是绝无仅有的,接下来大家请看——

  展示幻灯片二:交待《旅夜书怀》的写作背景。

  (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携家人到成都投靠好友严武,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突然死去。杜甫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带着家人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舟经渝州、忠州一带时写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这回因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飘泊何时是了。这首诗集中地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此刻我配上了一段低沉浑厚的背景音乐让学生自己低吟浅唱这首诗。慢慢地学生进入了诗歌的境界中。

  师:这样的一首完美的诗歌,我不愿意把它分割得七零八落来理解,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来畅所欲言!

  生:我喜欢“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一联。那只飘飞在空旷的天地之间的沙鸥像杜甫一样孤单,漂泊无依,它有一种空灵美。

  生:我喜欢“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这一联。诗人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不能施展,虽说声名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既老且病的杜甫,休官却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应该是反语。

  生:我喜欢“草微风岸,危{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几句。前两句是近景,后两句是远景。“草”对广阔的“平野”,“独夜舟”对涌动着的“大江”,更能体会出诗人“天地之大何处是我家”的感慨。

  师: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可以知道他在颠沛流离的漂泊生活中夜不能寐,面对汹涌东流的大江感受着似水流年,而自己终生无成,凄怆至极!

  师:这两联写景有何特点?

  生:寓情于景,远近结合。写法上三四句是乐景写哀情。

  师:大家再次体会一下这首充满身世之感的《旅夜书怀》。

  生美读

  师:这首诗同上一首诗比较一下风格截然不同,同学再一次回到了杜诗的雄浑阔大的意境中来,这种诗歌的境界都源于杜甫宽阔的心胸,博大的襟怀,远大的抱负。“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去世的前两年,这两句写洞庭湖的佳句蘸着血泪留给了后人。

  展示幻灯片三

  唐庚:过岳阳楼,观子美诗,不过四十字耳,气象闳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者言乎者。

  王嗣:只“吴楚”两句,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后面四句只写情,才是自家诗,所谓诗本性情者也。

  刘克庄:杜五言感时伤事,如“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八句之中,着此一联,安得不独步千古?

  俞犀月:三、四极开阔,五、六极黯淡,正于开旷处俯仰一身,凄然欲绝。

  无名氏:中四句与孟工力悉敌,而颈联尤老,起结辣豁。孟只身世之感,而此抱家国无穷之悲,事境尤大云。

  展示幻灯片四:交待《登岳阳楼》的写作背景。

  师:请大家迅速找出这首诗歌中体现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语句。

  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师:因此这诗在内容与情感上加大了内涵,既是身世之感又有家国之思。

  师: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中“昔”、“今”你如何理解?

  展示幻灯片五:《忆昔》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生:“昔”,早期的杜甫可以说是热血沸腾的青年,是“读书破万卷”的诗教传统世家的读书人,处在开元盛世,胸怀远大抱负的少壮诗人既闻洞庭之名,必有向往之意,可惜未能一游;如今呢,祖国山河残破,疮痍满目,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

  师:是的,这样我们也就能够理解在水势浩渺的洞庭湖的气势中感受诗人的伟大抱负,也理解了诗人在孤苦飘零穷困潦倒之际能够心忧西北战事以至潸然泪下了。

  生:洞庭湖水上乾坤日月浮在上面,杜甫的心中国家百姓都在。没有这样的心胸怎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由己推人的精神境界,怎有“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的博大胸怀。

  本课资料合集: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今天我们学习了杜甫的诗歌三首,深入地了解了诗人“位卑未敢忘忧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了解了杜甫这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中,杜甫占着特殊重要的地位。《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开端,中经汉乐府民歌,建安时期,初唐四杰等等,到杜甫总结并发扬了我国现实主义这一优秀传统,并把它发展到了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高峰。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直接开导了中唐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诗歌改良运动,并一直影响到清代。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光照千古,正如韩愈所称赞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他一生辛勤耕作,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传到今天的有1400余首,另有散文和赋2O多篇,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诗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木兰诗教学实录与点评03-28

杜甫诗03-27

杜甫的诗11-08

《杜甫诗五首》教学设计04-24

杜甫的诗及赏析04-09

(推荐)杜甫的诗09-27

杜甫诗教案02-04

杜甫的赠别诗01-11

杜甫的爱国诗03-03

关于杜甫的诗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