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读后感

时间:2024-11-21 09:19:51 杜甫 我要投稿

《杜甫传》读后感(实用1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传》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甫传》读后感(实用15篇)

《杜甫传》读后感1

  以前读人物传记,总觉得书写得单调,不能引发读者深刻的兴趣。但我得否认读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

  读杜甫的一生,是读一个伟人的传记,是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亦是一场文化之旅。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开元时,他几乎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年壮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求取功名。后来,他困守长安达十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堪回首的岁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沦陷。

  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所俘,因他不肯为叛军卖命,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从牢中逃了出来,他几乎是历尽艰辛, 才逃到凤翔。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五月拜左拾遗,因上书营救好朋友房琯,而触怒了肃宗,被贬于四川。公元789年,他前往四川依附节度使严武,寄 居在成都西郊的一个破旧的草堂里,曾经一度在严武的幕下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

  他长期沉沦于下层,有普通 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之时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以及亲人的悲欢离合,他把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诗中,杜 甫最为著名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品,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三吏”、“三别”,他对自己贫困潦倒的哀叹和对国家的深刻思考结合在一起。

  暂且不说杜诗 之精粹,我认为杜甫能够深深打动我的就是他具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善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道出了多少人的希冀,更能 令人震动的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为了天下人的安定幸福,他甘愿以一己之身担起所有的苦难。他这样博大的胸怀以及宁苦己身 而利国利民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尊重,不值得我们学习么?

  杜甫并不完全是严肃的,他也有风趣的一面。绝句漫兴九首中对于惜春之情,反用恼春、怨春的口气道来,别有特色。更难的可贵的是,杜甫善于发现贤才,我想其若是知晓自己仍能为国效力,也当是会“白发生黑丝”的吧!杜甫,如此的古圣人之心,无愧于独立天地之间的诗圣之称。

  读完《杜甫传》,深深地感动,在因雨而显得略微清冷的天气里,心依旧有一股暖流涌动……

《杜甫传》读后感2

  以前读人物传记,总觉得书写得单调,不能引发读者深刻的兴趣。但我得否认读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读杜甫的一生,是读一个伟人的传记,是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亦是一场文化之旅。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开元时,他几乎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年壮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求取功名。后来,他困守长安达十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堪回首的岁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沦陷。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所俘,因他不肯为叛军卖命,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从牢中逃了出来,他几乎是历尽艰辛,才逃到凤翔。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五月拜左拾遗,因上书营救好朋友房琯,而触怒了肃宗,被贬于四川。公元789年,他前往四川依附节度使严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个破旧的草堂里,曾经一度在严武的幕下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   他长期沉沦于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之时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以及亲人的悲欢离合,他把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诗中,杜甫最为著名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品,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三吏”、“三别”,他对自己贫困潦倒的哀叹和对国家的深刻思考结合在一起。暂且不说杜诗之精粹,我认为杜甫能够深深打动我的就是他具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善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道出了多少人的希冀,更能令人震动的是“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为了天下人的安定幸福,他甘愿以一己之身担起所有的苦难。他这样博大的'胸怀以及宁苦己身而利国利民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尊重,不值得我们学习么?杜甫并不完全是严肃的,他也有风趣的一面。绝句漫兴九首中对于惜春之情,反用恼春、怨春的口气道来,别有特色。更难的可贵的是,杜甫善于发现贤才,我想其若是知晓自己仍能为国效力,也当是会“白发生黑丝”的吧!

  杜甫,如此的古圣人之心,无愧于独立天地之间的诗圣之称。读完《杜甫传》,深深地感动,在因雨而显得略微清冷的天气里,心依旧有一股暖流涌动……

《杜甫传》读后感3

  旁人写诗,大都描写风花雪月,只有杜甫,声声呜咽,字字泣血描写这人世间的疾苦哀怨。旁人的诗大多深奥精妙,只有杜甫以诗写史,心忧天下。

  在我看来,杜甫的一生可以用传奇来概括。他前期与后期的生活境况与唐王朝息息相关。他出身士族,家境优渥,足以支撑他游历江南的经历,当时的他有裘马颇清狂的豪迈不羁,他用放荡和轻狂鄙视人世的庸俗。也正是因为家族的影响,杜甫与所有的文人一样,有求取功名的上进心,于是他来到长安渴望凭借诗情与宏图伟志在官场上大展身手。但当时,官场的争斗让他无官可做,他却仍然不死心,困居长安十年之久。十年间政治显露腐败,百姓生活日益艰苦,他心中的矛盾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愈加严重,十年的磨砺让诗歌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史之乱开启了杜甫的流亡生活,他见证了繁华的衰败,经历了百姓的疾苦,他长期处在社会的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士子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把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亲人的悲欢离合都写进诗中,把自己的哀叹与对国家的期待融进骨血。晚年的杜甫疾病缠身,穷困潦倒甚至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但他仍然为天下的寒士发声,为贫穷的老妇送去食物,他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着想担忧,念念不忘国家的危机和民族的命运。公元770年,杜甫在一叶孤独的扁舟上逝世,一颗明星就此陨落。

  杜甫一生拥有数之不尽的朋友,有些引荐他,有些接济他,有些担忧他,却只有一个人杜甫受他影响,仰慕其风采,那人就是李白。这是何等的友情能让后人评价李白与杜甫之间犹如云霓和繁花的相遇,这是何等的友情能让杜甫在听到李白,世人皆欲杀的言论写下不见李久生,佯狂真可哀的诗句。杜甫一生写了15首关于李白的诗,他们的友情像大鹏与鸿雁的相遇,山川共仰,鸿雁不断的为相遇吟鸣,而大鹏已经怀着热情的心翱翔。

  杜甫从世家公子到官场小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心系天下的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人民,他没有李白的潇洒,没有陶潜的避世之心,有着屈原式的坚忍却比屈原更坚韧。杜甫的一生虽是不可避免的悲剧,但却可歌可泣令人敬佩。

《杜甫传》读后感4

  “所有流浪,皆是归程。”这本《杜甫传》作者是随园散人。整体来说这本书写的很美,妙语连珠。

  以前以为自己读过很多首杜甫的诗,读了这本书才发现我读的杜甫的诗非常少。书里有很多诗我都没听说过。

  读这本书顺便了解了一些唐朝的历史,读到了开元盛世,读到了杜甫年轻时的意气风发。

  也读到了开元盛世后大部分时间内的兵荒马乱,岁月如冰的生活,读到了杜甫的忧国忧民的伤感。

  杜甫一直有辅佐君王,匡扶社稷的理想,现实却是他一直漂泊流浪,偶尔做个芝麻小官,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背杜甫的《石壕吏》,能够真切体会到民不聊生的生活景况。那么长时期的兵荒马乱以牺牲底层百姓的性命和生活为代价的。而这只是为了满足某个人的权利欲。

  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能够看到杜甫自己的贫穷生活状态。也佩服杜甫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胸襟。

  背白居易的《长恨歌》,理解了一些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

  杜甫和他妻子的.爱情是这样的。杜甫的诗中多次提到了妻子,红尘辗转,历尽风雨,妻子一直在他的身边。她是他的妻子,更是他的知己。

  爱情的美丽,不是缠绵悱恻,不是惊天动地。而是,相濡以沫的温情,高山流水的默契。是悲喜交错的日子里,始终有你。

  杜甫写了很多诗,才有机会被人尊称为“诗圣。”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多留下一些文字的记录,对这个世界说:这个世界我来过!

  杜甫大部分时间都很穷,很多时候是靠朋友接济度日,去过很多地方。只有在夔城时候日子过的比较富裕,柏茂琳对他的照顾接济,还赠他四十亩柑林。当时的杜甫有房有院子,还有一些仆人,是杜甫少有的富裕时刻。

  如果杜甫善于理财,好好经营家业,也许老年不至于那么落魄。他老年时想回故乡,终究因为资费不足和老来多病,在岳州萧索离世,这年杜甫五十九岁。

  杜甫去世后家人无力将他的灵柩送回故里,只好安放在岳州。四十三年后他的孙子,才将他的遗骨迁回家乡。

  这本书挺好的,推荐给大家。

《杜甫传》读后感5

  品书之蕴味,得理之教诲—读《杜甫传》有感曾欣柔

  闻过“肯与领翁相对饮”的诚朴,感过“艰难苦恨繁霜鬓”的困顿,叹过“凭轩涕泗流”的沉雄悲壮,我打开手中的《杜甫传》,欲能品其书中蕴味,得其理的教诲。

  一个人成功与否,往往在于自己。杜甫出身于一个普通家庭,降生不久母亲便离开人世。他常常寄住于亲戚家中,甚至染上了严重的瘟疫。但杜甫并无因出身平凡而平凡,获得了许多成就,根本原因便在于他自己。他没有归咎于家世与出身,而是选择跟随时代发展,接受文化的洗礼,“读书破万卷”才有了他流传千古的名作。外在因素的确会对我们产生影响,但人生是自己的,如何掌舵前行是由自己决定的。

  人要在“正道”中追求理想。四十四岁仍未求得官职的杜甫,毅然选择了拒绝担任“县尉”这一职务。他认为,县尉这一职位是整日逢迎官长,鞭打人民的,这与他的理念,与正道的追求是相违背的。即使忍受贫困之苦,也不去触碰道的红线。我们在对自己有利的事物面前,也要思考对他人是否有害,从而正确判断是否可以去做。

  失去也意味着将要得到。杜甫离开长安时,心情是很凄凉的。他走出了皇宫,离开了皇帝周围的氤氲香气,要到华州去做司功参军。这似乎是杜甫从高位往下跌的极大不幸,但他的诗也同时得到了发展。“他由此得到机会,又接近战乱中的人民,认清时代的苦难,因此而恢复并扩充了他的广大诗的国土。”有时,一个人失去什么,不是只意味着损失,也许在失去的同时被给予了更好的`东西。我们要正确看待得失,不因得失而大喜大悲,用自己平常心去看待。

  国盛民才兴,国强民才安。文中有一个崇高的比喻:上边恐怕有无母的凤雏,在严寒中缺乏饮食,杜甫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把心当作“竹实”,把血当作“醴泉”,来饲养这个瑞鸟。杜甫深知,只有国家强大,才能有安居乐业,他宁愿牺牲自己来换一个复兴的征兆。一个人的伟大,不仅是自己吃饱喝足,还是将自己与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与人民永远相互依存,生死与共。

  翻过末页,书的蕴味充斥于空中。我被书的魅力深深吸引,为能从书中得到教诲而感到荣幸,也为伟大诗人杜甫表示敬佩。颂其诗篇,践其真理,从而提升自我,这便是书的意义所在。

《杜甫传》读后感6

  《杜甫传》,显而易见,记述的就是一代诗圣杜甫的生平。“杜甫”这一名字,如雷贯耳,我们都不陌生。想必大家从小都学了不少杜甫的诗歌:《春夜喜雨》、《绝句》、《江畔独步寻花》、《石壕吏》、《卖炭翁》……但我们熟悉的,都只是杜甫的诗歌,对他的生平也并不是很了解。在冯至先生笔下,我看到了一个独立于诗歌之外的杜甫,一个虽然自己尚在苦难中挣扎仍关心民间疾苦的杜甫。

  追溯1000多年前,唐代杜甫一生跨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于是在万方多难中成就了“诗圣”的大名。“诗圣”的名号家喻户晓,“诗圣”的诗歌更是被千千万万的后世人诵读和传承。而这一巨大影响的背后是杜甫那坎坷、颠簸的一生。就像屈原纵身一跃汩罗江,让后人记住了那坚毅断绝的身影。杜甫也相类似。“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混乱的时代给予杜甫以痛苦,也以动力,使他创造出众多名流千古的诗文,让后人记住了这么一位心系百姓,博学多才的大文豪。

  或许杜甫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也曾为名利谋划、奔波。长安十年里,尽管他真真切切地羡慕李白的`潇洒生活,但依旧不肯放弃谋取一官半职的想法;尽管他明白官场的黑暗,甚至亲身经历过中书令李林甫的阴谋,但在所进之赋中仍然对那些权贵极尽奉承之词。在这黑暗混乱的时代,杜甫也不得不随波逐流。

  但是杜甫终究是杜甫。《杜甫传》向我们刻画了这么一个后来的杜甫。逐渐步入晚年的他,在孤苦伶仃、穷困潦倒,甚至连自己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依然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仍为“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而哀叹“天地中无情”,仍为“积木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塌然摧肺旰”。一个自身难保,未老先衰的人却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着想,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担忧。这时的杜甫已经完全融入到百姓中,成为了后世人敬仰的杜甫。

  杜甫在《江汉》中说自己是“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自嘲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但在我心里,杜甫当是身陷泥淖却心系苍生的伟人形象。

《杜甫传》读后感7

  历史上有这样一位才子,他的前半生放荡不羁,后半生孤苦伶仃。他的文采举世闻名,他的一生也像极了他所生活的时代,他就是杜甫。

  杜甫生于官儒世家,只不过到他这一代已经落没了。不过官儒的血统犹存他骨,像历史上许多文人一样,他的志向也是考取进士,报效祖国。青年时期的他,游走于山河之间,也是这样的经历使他结识了一生的挚友——李白。他的成名诗作《望岳》就是这时候所写的。他的人生也正如当时的大唐,贞观开元,皇帝英明,一幅盛世好景象。不过这样的生活并不长久,杜甫与大唐迎来了共同的转折点——安史之乱。

  唐长安城内盛世繁华,但实则暗流涌动。关隘之外的西部地区,节度使们蠢蠢欲动。而这个群体中的其中之一安禄山,带着部将史思明开始造反了,史称安史之乱。杜甫的家庭在这一瞬支离破碎。安史之乱后,昔日大唐繁华的景象转眼化成灰烬,长安城内外尸横遍野,民不聊生。杜甫的诗作也因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他的诗作大多由青年时期的山水游玩转变成对民生疾苦的思考。也就是这样变更层迭的社会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

  也许杜甫的一生相较于李白运气差了点,李白一生大多在唐盛世时期,杜甫的一生有一半在安史之乱之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性格成就了两位诗作风格迥然不同的大诗人。李白的诗歌风格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他的诗大多以山水美景为主,诗中有着浓郁的道家主义色彩,所以他被后世称为“诗仙”。杜甫则不同,他的诗中更具有儒家色彩,他的诗最不同于李白的`一点是他更关注民生,诗中饱含了对人民的关心。

  文有孔圣,武有关圣,而杜甫被称为“诗圣”,可见他在诗歌方面的造诣之高。

  但是,杜甫的一生是不幸的。科举未中进士,中年是又因为权贵暗中操作,让他的仕途断送了一半。当官还可以被举荐,不过杜甫并没有被提拔。他的仕途从此结束。同样,他自己没有工作,经济来源的荒芜以及他的家人的离去狠狠地给了他一个巴掌。安史之乱后,他的生活更为艰苦。

  杜甫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但是他在古代文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他离开人世后,他的名气以及作品都不为人知。直到后来元稹和白居易的发现,才让他的的作品永远流传下去。

  杜甫,他的诗歌,他的精神,永存。

《杜甫传》读后感8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是洪先生引用杜甫给李白的诗,用来说明杜甫的一生。

  在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时,我有点小小的疑问,在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诗人何止成百上千,杜甫是最伟大的诗人,是不是有点过誉?

  很惭愧,我了解的杜甫只在于以前读过的零零散散的诗:比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等等,读过这几首诗,感觉那未必是李太白的: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的豪迈可比的。而杜甫那幅有名的愁容满面的画像更加增加了我对杜甫是个失败的印象。

  我在看洪先生的这本书之前,查阅过新唐书文艺传内的杜甫传记:什么少贫不自振,困,流落等等词不断,可见诗人的一生是坎坷的,然而短短的几百字的传记,却显得杜甫毫无建树,除了忠君和诗歌为人称道。

  看过洪先生的'这本书,我却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杜甫,洪先生以时间为横轴,杜甫的足迹为纵轴,以杜诗为Z轴,给我呈现了一个立体化的杜甫,他已经不再是那个画里愁容满面,营养不良的诗人,而是一个忧国忧民,内心充满对普罗大众的怜爱之心的圣人,诗人只是这个圣人的一个外在的形式。

  杜甫的诗,不像李白的诗,给人浪漫的想象,而是对社会的反映极尽写实,举个例子:早在安史之乱前的盛唐时期,杜甫并不是去歌颂盛唐的辉煌,他已经看到,唐朝的对外战争造成的悲剧,比如兵车行这首诗:边廷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诗人不是看到朝廷开疆拓土的胜利,而是关注着民生的艰难。又比如,在贫病交加的时刻,他由自己的困苦而推己及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不是仁者爱人的嘛。

  诚然,在中国的编纂史书的人眼中,唯一值得记载的是明君和贤相,这也就意味着新唐书里那些肤浅的记载不足以表明诗人的伟大。

  叔本华曾经说过:一个人越属于他的后世,亦即属于整个人类大众,那他就越不为自己的时代所了解,因为他的贡献对象不仅是他的时代,他为之奉献的是整个人类。

《杜甫传》读后感9

  胡宗愈曾说:"出处去就,动息劳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读完《杜甫传》,眼前浮现的正是杜甫的跌荡人生和杜甫,或许在那个时代,杜甫的情更是情到最深处啊!

  《杜甫传》这本书主要描述了杜甫颠沛流离的一生及杜甫诗作。在历史长河中,杜甫诗中反映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的事迹和人民的生活,包含诗人的性情,借此很好地表达了他忧国忧民、大无畏的爱国之情。

  在现代,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平台向人们弘扬诗歌。在《经典咏流传》中撒贝宁曾说:“不因一叶障目,而不识神秀岱宗;不为一朝风月而不解万古长空。”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更不能摒弃诗歌,而应欣赏诗歌,借此陶冶情操。人生如一场修行,得意时一日看尽长安花,艰难时潦倒新停浊酒杯。不妨,走进诗歌的天地,用一颗炽热的心体会人情世故和天地万物。

  在我看来,杜甫更是一个真挚的朋友。在杜甫年轻气盛之时,他便遇到了那"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李白。他欣赏李白的洒脱,豪迈,阔气,直至后来李白踪迹未定,他为此担忧了许久,"魂来机林青,魂追关塞黑。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更是看出了杜甫的重情重义,甘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形象。回到现代,你敢保证你身边的都是你的真朋友吗?钟子期和伯牙的友谊又有几段?正如老一辈人所说:"患难见真情”,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对朋友的定义或许就是——他是我微信列表里的一个人。你或许觉得这是荒唐之言,难道又能够说你微信列表的人是陌生人吗?思想的进化,时代的定义,冲淡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只愿世人在了解杜甫之后,也能感受到杜对李白那份真挚的情。

  要说这本书哪里最打动我,那莫不过是《成都草堂》了。在我看来,杜甫在草堂里度过了他一生最幸福快乐的日子——田园生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诗人的快意在诗句中跳跃。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世界,眼前只看到蜻蜓上下,鱼儿沉浮,水上有圆荷小叶,团间是细麦轻花,如此惬意之景,谁又能不动情呢?

  你,从页页诗篇走来,看尽世间,写尽情怀;你,向历史深处走去,描绘诗史,情至深处。忧愁豪迈,风情万种,傲岸不屈,仗笔独行。你轻舟一解,整条长江便诗意奔腾;你亮丽的文字,刺向了历史的深渊。这便是我眼中的杜甫。

《杜甫传》读后感10

  冯至的《杜甫传》一书,是在准备开课时偶然寻得。开课的课题是杜甫的《石壕吏》,诗中的杜甫犹豫、徘徊,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记录下了石壕村中发生的抓壮丁一事。不了解杜甫的一生,何以读懂“三吏”中的这一首,又何以走进杜甫的情感深处呢?于是,这本《杜甫传》便成了不得不读的一本书。

  讲到杜甫,总要同时想起李白。李杜二位大诗人之间的区别,《沧浪诗话》中已一言以蔽之--“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从我的主观角度看来:于人,更认同青莲的飘逸豪放,于诗,则更欣赏少陵的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这四字评语,正是杜甫一生的艰难苦恨在诗句上的投影。从外部环境来看,杜甫生不逢时,中国正从历史的最高潮滑向低谷。但国家不幸诗人幸,乱世中的颠沛流离,让杜甫吃尽了苦头,却给中国文学史献出一位诗圣。

  然而从更深层次可以看到,杜甫的人生悲剧和艺术成就来自于文人生存的依附性与诗人思想的独立性之间的互相挤压。这不仅是杜甫,也是中国古代大多数文人苦苦挣扎的根源。

  长安十年,杜甫是矛盾的,既羡慕自由,又渴望官职。在唐代政治日渐走下坡路,人民不断被剥削的时候,杜甫开始关注民生。安史之乱让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杜甫的被迫流亡让他拥有了接触民众的机会。然而,等他又回到皇帝身边时,他的诗变得“充满了初唐以来应制诗、奉和诗一向惯用的词藻,缺乏充实的.内容”,但事实上,杜甫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后来杜甫被派到华州,他才“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从此,他开始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揭露朝廷的缺陷。不过,杜甫终究是“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人民因为国家连绵不断的兵役而痛苦不堪,但为了保卫国家却不得不这样,杜甫此时的矛盾已经不是关于个人,而是对于国家对于人民的无限忧虑。《石壕吏》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杜甫传》的作者冯至既是一位诗人,同时又是一位研究德语文学的学者。因此,从《杜甫传》中,不难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的深情和严谨。全书篇幅不长,就十几万字,却是高度浓缩,决不掺水。据说《杜甫传》在《新观察》上连载时,毛泽东是每期必看,连载完毕后,毛泽东说:“《新观察》现在将《杜甫传》登完了,我《新观察》也不要看了。”

  国家不幸诗家幸。杜甫幸好没有做上大官,没有做久官,才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雄壮的诗篇。这从他秉持的理想来说也算是得其所哉吧?

《杜甫传》读后感11

  他是杜甫,大笔一挥,满纸都是岁月的伤痕。

  ——题记

  人生于他,竟只如一场秋凉。

  他伴着开元盛世诞生,正是因为经历过繁华,才会在落寞时叹息。在人们心中,他一直都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杜甫的夙愿,从来不是独善其身,他想要的,他向往的,第一盖世才华,辅弼天下,赈济苍生。

  为此,他苦苦寻觅,却无奈落得萧索。

  只是,长大后才发现,原来大唐的故事,并不如想象中的那般平稳。

  如果说,李白的诗是以梦为马,那杜甫就必定是以笔为刀。越是到后来,他看得越清晰,社会的动荡,时局的动荡,朝廷的`昏暗,百姓的疾苦,都曾在他的笔下出现。只可惜,他一介布衣,自是人微言轻,下笔再用力,也挽救不了一个时代的暗淡。

  就像,孤灯一盏,照不亮万张乾坤。

  报国无门,济世无路,诗中之词再犀利,也阻挡不了奸佞小人在庙堂之中翻云覆日。

  那份赤诚之心,终究没能被那个王朝真诚安放。

  为了走入庙堂,他投诗干谒,却只落得个“野无遗贤”。

  奸佞之词,还真是讽刺。

  长安,繁华是别人的,喧嚷是别人的,欢颜是别人的,他像个局外人,望着宫阙楼台,默然叹息。

  那段日子,杜甫在命运的轮盘上,彷徨无措。

  长安月冷,一纸凉薄。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在逃亡过程中不幸与家人走散,可即使是这样,他也不忘为国效力。

  只可惜,统治者从盛世的梦中惊醒时,却至万千苍生于不顾。车辕乱撞,那是他们逃跑时的不堪。

  至德二年,杜甫被肃宗授为左拾遗。

  正是那年,杜甫走进了宦海,可是,身为官员的他,做不到左右逢源,学不会虚与委蛇。他没有敏锐的政治嗅觉,这是杜甫很难在这个刀光剑影,尸横遍野的地方立足。

  等待他的,是不久后的贬官。

  正是应了那句话——乱世之中,人如秋草。

  杜甫历尽了萧瑟飘零,却依旧不知何处落脚。

  生活这盘棋,并非我们落子。

  五十九年的岁月,杜甫过得足够厚重,虽不艳丽,却足以惊艳世人。

  他是杜甫,记挂苍生,已被苍生记挂。

  他是杜甫,千年岁月,他的名字与故事不曾被磨灭。

  大唐盛世,那个跳出来冷眼旁观的人,叫做杜甫,

《杜甫传》读后感12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题记

  红日高垂,云卷云舒,春日草木郁郁葱葱。长安书斋中,摊平宣纸上,一片浓墨连篇,执笔落下的,是杜甫对挚友李白的殷切思念。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人们总喜欢对比,尤其是生在同一时代的名人。若说李白与杜甫在同一时代却又有点不妥,因为前者在盛唐肆意,而后者的人生却在晚唐才缓缓展开。可是虽说时代不甚相同,但天才间的惺惺相惜却也让他们成为了挚友。而他们的对比,也由此开始。

  李白生于盛唐,他写的诗,浪漫奔放,受到当时的游侠和求仙风气的强烈影响,游侠和求仙不仅是他生活的重要部分,更是他诗歌的一个鲜明特色。

  可杜甫却是完全不同的,在他的一生中,极少有这种生活,唯一涉及到的,还是他与李白携同云游的日子里,他写的诗,大都沉郁顿挫,带有深深的悲慨色彩。

  若是李白的人生让人啧啧称奇,而对杜甫的人生则只有一声长长的叹息。

  杜甫的人生可以说是悲惨的,落第,被贬,流亡,战乱,家散,国破……最终也逃离不过一个贫困潦倒,郁郁病终的结局。

  744年,杜甫初遇李白。“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这不仅是杜甫对商贾勾心斗角生活的厌烦,还是接触李白时油然而生的感触。天才们的相遇总让人觉得相见恨晚,李白大杜甫十一岁,两人是截然不同的性格却能一同游历,谈笑风生。

  最后二人分手后,却再也没有相见了,“石门上的金樽也没有‘再开’”。李白在分别后又陆陆续续结识了许多好友,他的诗中也再没有他了,而杜甫却愈加思念对方从而留下许多名句,直至李白离世。从这,也可以看出两人的不同。

  李白像是雄鹰,向往无际的蓝天,不会为了某事或某人牵绊太多,他喜爱漫游,喜爱新事物,所以他是浪漫的`,极具个人主义色彩;而杜甫却在这方面显得更一往情深些,他喜欢怀念美好的往日,因此也对现实认识得愈加透彻,所以对黑暗十分敏感,显得更为忧时忧民,悲天悯人。

  这样的杜甫也不由得让人感叹社会的巨大影响,在这样一个战火飘零的年代,它既毁灭了杜甫,可又成就了杜甫。它毁灭了杜甫沉稳安定的生活,毁灭了杜甫温馨美好的家庭,可古人有云“国家不幸诗家幸”,正是这样流离漂泊的生活才让杜甫留下了无数佳作。

  杜甫和李白的人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比起李白,杜甫的一生就像是繁华落尽,枯叶化蝶的凄凉。与李白的会合,对于他来说,是段不可多得的友情,对于我们来说,却是宝贵的财富。

《杜甫传》读后感13

  我一直觉得人间如荆棘草莽,拥挤犹充满了伤人的刺,让人不敢轻举妄动,也找不到一片开阔的天空。在夹缝中,人生何处是前方?

  但读完由冯至所著的《杜甫传》后,我似与那名垂千古的诗人杜甫邂逅一场,心中疑惑,渐渐了然。

  杜甫的一生,命运多舛,幼时丧母,“少小多病”,他的人生从一开始便是辛酸坎坷。他也有春风得意,曾“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与李白为友,神往仙人之逸邈。他踌躇满志,心系国家百姓。当末唐时政治腐败,民生疾苦,杜甫便找到了自己的本心——一颗为天下黎明发声的心。

  从那时起,他再也无法与李白般仙逸,因为他的心,已经紧系于百姓。即使因战乱而流亡,即使处境窘迫不堪,杜甫也要冒权贵之忌讳,道尽朱门酒臭,道出“盗贼本王臣”的'真理。就算在生命临终之时,穷困潦倒,重病煎熬,杜甫仍要写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诗毕,人终。杜甫的一生,如同在荆棘丛中奔波打滚,仕途不得意,一生皆清贫,当时的人眼中的他也不是一个成功的人,他似乎除了一身伤痕,什么也没得到。

  但杜甫却能被岁月所铭记,为何?是因为他的有血有肉,因为他的忧国忧民。当他选择顺应本心,不畏刺痛地迈步在人间的荆棘草莽中,他的一生的目的便已明确——要追逐着自己的心,不去执着于荆棘丛中的开阔天地,满目狰狞里,藏尽菁华,那是在辛酸中绽放的美好,是看尽人间冷暖后,发酸又欣然的笑。他以世间尘杂,化作笔下红泥。他以茫茫烟火,探得艰苦下的菁华。这烟火中孕育的美好,让他成为一个真切的人,一个岁月也不曾忘却的人。

  杜甫也曾身不由己,人生总要走不愿走的路。成都事变,杜甫流亡,为了生计,他只能做“边头公卿”的陪酒客,写了许多应酬的作品。生活的逼迫让杜甫深感无力,他自称为“贼子”,似有一腔悲愤与无奈。但他初心不改,没有成为取宠于权贵间的小丑,而是在艰苦中,成为我们熟悉的杜甫,那有着“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之坚决,有着“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之博大的千古诗圣。

  即使荆棘蔽目,遍体鳞伤,他仍坚定而去,于草莽间觅见菁华。这就是杜甫,他是一个实在的人,他的一生就像无数平凡人的人生缩影。人生,便是在疲惫中露出动人的笑。

  草莽凌人,犹探菁华。这,就是艰难又美好的人间,是那不曾存在却又独属我心的远方。

《杜甫传》读后感14

  杜甫是大家都知道的大诗人,都说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那同样杜甫也是一个特别传奇的人物。

  其实对于历史上的帝王,都有正史记载,而文学家记载的相当少,但是他们留下的作品已经足以证明他们在历史上的成就。我今天看了冯至的《杜甫传》通过部作品我重新认识了杜甫。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有数的几个伟大诗人里面的一个,由于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写出了许多反映与批判现实的、不朽的诗篇。在过去无论多么黑暗的通知下,那些诗都不曾停止放射它们的光芒;杜甫出生在一个属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家庭里。他是晋代名将杜预的第十三代孙。

  杜甫年轻时和很多年轻人一样自高自大,夸张甚于实质。当时就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傲慢的言行。他自己常说,他的文章超过屈原、宋玉、他的书法胜过王羲之。在政治上自比稷契,想致君尧舜,在文学上把屈原贾谊、曹植、刘祯都不看在眼里。从这里我能看出来一个放荡不羁,心高气傲的年轻人的张狂。这一点和李白也非常像,李白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而杜甫也有“会当云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

  杜甫早年成长在唐朝发达的“开元盛世”。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母亲在他几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杜甫小时候经常生病,由于身体不好活下来也算是一个奇迹。杜甫七岁开始学诗,九岁开始学书法,他不断地作诗、写字、学习。杜甫出生的地方在洛阳附近,杜甫身受洛阳文化的熏陶,在他常常上树折取梨枣的年龄,已经由于他的诗文在洛阳显露头脚了。

  年轻的`杜甫喜欢出门远行,他喜欢结交好友,欣赏祖国的好山好水。杜甫漫游了十年,经历了不少秀丽和雄伟的山川,认识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后来“安史之乱”他看到民不聊生,官吏欺负百姓。这一段时间他改变了自己的风格,他开始关心平民百姓。于是他写出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杜甫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他的诗句豪迈洒脱。尽管他一生经历了很多的磨难,他慢慢变得成熟。他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不得不说杜甫是一个传奇的人物。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得来不易,我们要做一个内心豁达的人。

《杜甫传》读后感15

  独坐孤石,心立坚竹,俯瞰尘世,写尽悲苦,满心愁绪的诗人。读杜甫。

  杜甫,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唐代诗人。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当代称为“史诗”《杜甫传》的作者冯至自幼热爱杜甫,无论在什么时期,他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本文就是他在思考中的节选。

  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时的豪迈之情还未消逝,但与社会现实的接触渐多,豪迈之情也被一种心理矛盾渐渐替代。由于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征象,杜甫这种矛盾心理也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也愈甚。经过这十年的磨砺,使他的诗风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这几年的流亡生活,也让杜甫更加贴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间疾苦,使其是个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当时社会状态、政治形势,表达了人民的情绪与愿望。

  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毁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毁了他的仕途和梦想,却成就了他的诗歌和他在中国诗坛中不可磨灭的.地位,犹如凤凰涅盘般重生!从官宦世家的公子到为在长安谋职而不择手段的小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内心矛盾的无奈诗人;从只为个人忙碌的士人到忧国忧民的沉郁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进入“诗圣”,一步步迈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内心困顿转而进入民生之境。杜甫,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爱国诗人,一位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江汉》中这两句诗是对于杜甫一生最好的写照:独立于茫茫宇宙之间,诗人深深地悲哀自己的孤独和无力,但我们却能从中看出诗圣杜甫博大的胸怀以及对世事不能如愿的惋惜。

  杜甫,这样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让我们铭记于心的缘由何在?

  以前读人物传记,总觉得书写得单调,不能引发读者深刻的兴趣。但我得否认读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读杜甫的一生,是读一个伟人的传记,是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亦是一场文化之旅。

【《杜甫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杜甫传原文与翻译05-19

杜甫传原文翻译07-22

杜甫传原文及翻译10-01

杜甫传读书笔记06-06

《杜甫传》 教案教学设计05-24

《新唐书·杜甫传》原文及翻译11-18

新唐书杜甫传原文翻译10-23

节选《旧唐书杜甫传》的阅读答案及翻译07-16

《杜甫传》读后感05-15

《杜甫传》读后感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