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夜》全诗赏析

时间:2022-03-30 17:08:33 杜甫 我要投稿

杜甫《夜》全诗赏析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甫《夜》全诗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甫《夜》全诗赏析

  杜甫《夜》全诗赏析

  《夜》

  杜甫

  露下天高秋气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檐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

  句解:

  露下天高秋气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夜》是一首七言律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秋作于夔州。这两句是说,时值秋日,白露已降,天高水清,独夜孤寂,满腹愁肠,无以为遣。人虽在南,心长在北,天各一方,秋夜“旅魂”能不惊吗?前句写景,后句写情,以景托情,景为情使,极言诗人当时愁闷难耐、急切出川的心情。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飘泊西南时写成的。从诗中所提供的信息来看,它与《秋兴八首》的创作时间大致相同。杜甫自759年弃官客秦州到写此诗时,已经过了七个年头的飘泊生活。而在这七年中,诗人的生活极为艰苦,国家的命运也未见好转。现在多情多病多愁的诗人又逢凄凉之秋夜,在异地的空山里,怎能不浮想联翩,走笔作歌?首联为起,一景一情,情缘景生,扣紧题面,写所见所感。这一联有两个字应特别注意:一个是第一句中的“秋”,一个是第二句中的“夜”。这两个字是该诗的线索。以后的三联六句,都由此生发出来。第一句用自对开头,显得十分工巧。同时,这一句和诗人的另一首《登高》中的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在句式上完全一样。杜甫写诗时下字极为讲究。次句在句式上求变,用“空”字来形容山,用“独”字来修饰夜,用“旅”字来限制魂,再用“惊”字来刻画旅魂,真是字字珠玑,令人叹服。

  颔联紧承上联第二句之“夜”字,写所见所闻。这一联突出写夜,辅之写秋。写夜,要突出夜的特色。夜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是灯是月。灯前加一“疏”字,帆前加一“孤”字,月前加一“新”字,都极准确地描写了诗人的见闻。疏是稀疏,言其灯少,暗示贫困、偏僻、凄清。孤是孤独,无人作伴,更显凄凉。从“新月”二字中可以传递出两个信息,一是初夜,一是月初。另外,这里没用秋字,却用“双杵”暗示了秋天。在唐代,人们到秋天都要捣衣,李白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诗句,可以参读。

  颈联承中有转,在颔联写景的基础上暗转抒情,承接首联第一句之“秋”字。第五句写秋天地上最有季节性代表的植物“菊”,第六句写天上最有代表性的由北向南飞翔的候鸟“雁”。写病人逢秋,写远在他乡之人逢秋,并且连一封家书也得不到。“南菊再逢人卧病”和《秋兴八首》之一中的“丛菊两开他日泪”意思相同。诗人家乡在中原,故称异乡西南的菊花为南菊,称家书为北书。“雁无情”是诗人之语,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现在因为战乱,得不到家书,无处责怪,却迁怒于鸿雁无情。这是一种无奈的说法。在杜诗中有许多关于思家和极想看到家书却无法实现的诗句。如“家书抵万金”、“寄书长不达”、“思家步月清宵立”等。当时远离家乡的人对家书的期待以及把往家寄信看重的程度,在具有现代化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今天,是无论如何也难以想象得到的。因此,现代人在理解这样的诗句以及体会古人的心情时都具有一定的障碍。我们可以举出唐人张籍的《秋思》予以佐证。诗曰:“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流满面的样子)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阔别故乡、远离亲人,并把家书看成“抵万金”的杜甫能不为之发泄自己的情感吗?这一联重点写秋写情,写所感所思。写秋时以菊代之,写情时以书代之。

  尾联叙事抒情,是合。这时的诗人已是重病缠身,十分虚弱,从卧病两字即可看出当时病情的严重程度。就是这样一个病情严重的人,在床上挣扎起来,倚着拐杖还要走到门外,仰望天空,遥望国都(凤城),远眺故园,感慨万千,诗人的思家之心、报国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尾联与《秋兴八首》之二中的“每依北斗望京华”意思相同。这一联情景交融,写诗人身在南方,但心却永向北方,忧国之心,至死如丹。全诗写景、叙事、抒情,起承转合,结构安排得十分严谨,由此可看出杜甫晚年七律诗的确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堪为后世楷模。

  赏析二:

  诗题为《夜》,整首诗也围绕着“夜”来写的,却表达出一种强烈的“思”和“愁”的主题。“露下”、“独夜”、“疏灯”、“新月”、“牛斗”、“银汉”无不和“夜”相关,紧紧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只是把华丽的辞藻堆砌。有些人喜欢写《无题》,美其名曰学李商隐,其实是不足取的,殊非正途。

  因诗不长,所以句句要精,要扣题,不说废话。杜甫的《夜》几乎句句扣“夜”,五六句即使没有直接出现相关词语,但是意思上也没散开,是一贯而下的。律诗常用“起承转合”的四字章法,一字对应一联。

  首联“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为起,其中的“秋”、“夜”、“独”、“旅”、“惊”等字,点明了作者所处的环境和当时的心境。这就是“起”。即使不看后续内容,仅看首联就能感觉到整篇的气氛,这个“起”才算是合格的。

  颔联“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为承,就是承接、继续的意思,要紧接着首联展开描写。律诗这联要用对偶句,增加美感。这联是怎么“承”的呢?前半句“疏灯自照孤帆宿”是和首联下句“空山独夜旅魂惊”相通的,“独”与“孤”,“空”与“疏”,“旅”与“宿”等,不但句,连字都是相通的、相接的。后半句“新月犹悬双杵鸣”,与首联上句“露下天高秋水清”,“双杵”与“秋水”,“新月”与“天高”,也是相承接的。无论意思上,意境上,字面上都承接得那么好。

  颈联“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是“转”。前四句主要写景,秋夜孤舟周围的景色;到这两句,却写了“卧病”、“书不至”,开始从前面写景变成抒情了,这就是“转”。“转”也需要对偶句来增加艺术美感,“转”要转的自然,尽量和前边形成对比,最常见的“转”是由写景转为抒情,还有虚转实、大转小、阴转阳等手法。但是,“转”也要有原则,中心不能变,意脉要顺畅。如果颈联和前两联风马牛不相及,就失败了。所以要一脉相承,连绵不断,给人以充分的联想空间。

  尾联“步檐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是“合”,就是总结。“合”要回归中心,不能随着颈联的“转”一直转下去,而要整合全篇,回到中心。杜甫这两句的处理方式是,由抬头看星辰想到长安(凤城),与“千里共婵娟”同妙,而于此主题毕现。

  南菊,北书:时作者在四川,所以称南,北指长安。凤城:汉武帝曾在长安造凤阙,故凤城是长安代称。

  拓展阅读:

  词句注释

  ⑴露下:夜露降下。

  ⑵空山:寂静的山中,指山城夔州。旅魂:旅情,客居他乡的`情怀。

  ⑶疏灯:指江边稀疏的渔火。

  ⑷双杵(chǔ):古时女子捣衣,二人对坐,各持一杵。

  ⑸南菊再逢:杜甫离成都后,第一个秋天在云安,第二个秋天在夔州。

  ⑹北书:故乡的书信。雁无情:古称鸿雁传书,衡山有回雁峰,人未过衡州而无书信,故言雁无情。

  ⑺步檐(yán):檐下的走廊。步,古代量度单位,以五尺为一步。牛斗:二十八宿中的“牛宿”和“斗宿”,二星都在银河的旁边。

  ⑻银汉:银河。凤城:秦穆公之女吹箫,凤降其城,因号丹凤城。其后,即称京城为凤城。此指长安。

  白话译文

  白露降了,秋空高远,江水澄清,独自在空山在深夜旅魂震惊。岸边眠宿着孤帆的暗影,空自映照水上的是散落的疏灯。一弯新月扰自高悬天上,山上不时传来捣衣双杵的鸣声。从客居云安算起,至今已两度与秋菊重逢,可叹我依旧卧病在山城。北方故乡的书信至今没有捎来,南飞的大雁啊怎么这般无情!我拄着拐杖独自徘徊在屋檐下面,久久地久久地遥望牛斗二星。迢递的银河默默地从楼阁上空流过,它的来端该不是通到了长安京城?

  创作背景

  这首七言律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 )的秋天。仇兆鳌《杜诗详注》云:诗云“南菊再逢”,是合云安夔州为两秋,故知属大历元年西阁作。又云“新月犹悬”,盖元年九月初矣。此时诗人正寓居在夔州西阁。西阁面临大江,背负山崖,凭栏远眺,夔州的山川景物尽收眼底。在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独坐高楼,对着窗外空山的景色,听着远处传来的砧杵之声,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夜》全诗赏析】相关文章:

杜甫《望岳》译文及全诗赏析12-24

月夜全诗、意思及赏析_唐代杜甫08-17

杜甫的《登高》原文及全诗赏析07-12

白居易《夜雪》全诗翻译及赏析12-06

倦夜_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白居易《夜入瞿唐峡》全诗赏析12-07

《渔翁》全诗赏析08-24

《城南》全诗赏析10-31

乡愁全诗赏析10-24

杜甫《夜》唐诗赏析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