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后世影响
杜甫诗词其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千百年来成为诗人们的典范。时过境迁,到了20世纪,时代造成的个性的张扬使“以杜甫为宗”的观念永远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对杜诗的富有个性化的继承和发扬,人们通过不同的途径走进杜甫,形成和古代诗人截然不同的学杜特色。
新诗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对古典诗歌的一次颠覆性的反叛(正如有些学者认为“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断裂一样),然而事实要复杂得多。自从胡适举起“诗国革命”的大旗,高呼“作诗如作文”,提倡诗歌的无韵化和散文化,废除旧体诗的所有规范,似乎一夜之间,旧体诗成为打倒的对象,胡适也屡屡为自己新诗中消除不尽的旧诗气息感到汗颜。然而如果不仅仅局限于新诗的形式,我们可以发现,古代诗歌传统作为潜在的因素,其影响是割不断的精神血缘。从20 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随着时代主题的变迁和新诗的发展,人们从杜甫身上学习借鉴的侧重点也有所差别。20年代初,在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下,“启蒙”成为时代的主题,作家们大力宣扬人道主义精神和平民意识,与之相适应,大力宣扬白话文学,掀起白话文运动。在这种时代风气的影响下,胡适的学习杜甫颇有些“ 托古改制”的味道,就思想主题而言,他把杜甫的“问题诗”作为研磨的对象,十分注重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平民意识,在形式上,着重学习的是杜甫的“白话诗 ”、“诙谐诗”、“小诗”,除个人主观因素外,还出于借此为白话诗张目的考虑,受胡适影响的早期白话诗人也多有这种倾向。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军阀混战、政治黑暗、内忧外患并存的社会背景使这一时期的诗人更看重杜甫忧国忧民的精神,闻一多正是这一时期受杜甫思想影响颇深的爱国诗人,同时,新诗在确立了文坛地位之后,摆脱早期的粗糙与稚嫩、寻求进一步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以闻一多为首的新月诗派同人提倡“新格律体”,与杜甫以及整个古典诗歌传统是分不开的。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爱国主义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杜甫的爱国主义精神。战争造成的流离失所,打开了诗人们的视野,也促使他们将内在与外在、现状与历史对接起来对社会、人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希冀在诗歌里铺开一个无所不包的广阔世界,杜甫中晚年的诗歌正好为他们提供了绝好的样本,从以上各方面来看,冯至都可以称得上是这一时期最得杜甫精髓的诗人。这一时期以及建国后的很多诗人是通过冯至接受杜甫影响的。
杜甫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千百年来成为诗人们的典范。时过境迁,到了20世纪,时代造成的个性的张扬使“以杜甫为宗”的观念永远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对杜诗的富有个性化的继承和发扬,人们通过不同的途径走进杜甫,形成和古代诗人截然不同的学杜特色。 新诗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对古典诗歌的一次颠覆性的反叛(正如有些学者认为“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断裂一样),然而事实要复杂得多。自从胡适举起“诗国革命”的大旗,高呼“作诗如作文”,提倡诗歌的无韵化和散文化,废除旧体诗的所有规范,似乎一夜之间,旧体诗成为打倒的对象,胡适也屡屡为自己新诗中消除不尽的旧诗气息感到汗颜。然而如果不仅仅局限于新诗的形式,我们可以发现,古代诗歌传统作为潜在的因素,其影响是割不断的精神血缘。从20 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随着时代主题的变迁和新诗的发展,人们从杜甫身上学习借鉴的侧重点也有所差别。20年代初,在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下,“启蒙”成为时代的主题,作家们大力宣扬人道主义精神和平民意识,与之相适应,大力宣扬白话文学,掀起白话文运动。在这种时代风气的影响下,胡适的学习杜甫颇有些“ 托古改制”的味道,就思想主题而言,他把杜甫的“问题诗”作为研磨的对象,十分注重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平民意识,在形式上,着重学习的是杜甫的“白话诗 ”、“诙谐诗”、“小诗”,除个人主观因素外,还出于借此为白话诗张目的考虑,受胡适影响的早期白话诗人也多有这种倾向。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军阀混战、政治黑暗、内忧外患并存的社会背景使这一时期的诗人更看重杜甫忧国忧民的精神,闻一多正是这一时期受杜甫思想影响颇深的爱国诗人,同时,新诗在确立了文坛地位之后,摆脱早期的粗糙与稚嫩、寻求进一步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以闻一多为首的新月诗派同人提倡“新格律体”,与杜甫以及整个古典诗歌传统是分不开的。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爱国主义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杜甫的爱国主义精神。战争造成的流离失所,打开了诗人们的视野,也促使他们将内在与外在、现状与历史对接起来对社会、人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希冀在诗歌里铺开一个无所不包的广阔世界,杜甫中晚年的诗歌正好为他们提供了绝好的样本,从以上各方面来看,冯至都可以称得上是这一时期最得杜甫精髓的诗人。这一时期以及建国后的很多诗人是通过冯至接受杜甫影响的。
拓展:
杜甫 - 诗歌特点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
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
这种概括主要通过两种艺术手段进行操作。其一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其二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对某些事件作概括的介绍。比如《兵车行》这首诗是通过一个行人的话广泛地介绍了兵役的繁重、战争的艰苦,以及人民反对开边的情绪。《石壕吏》是通过老妪的一番话,介绍了这一个家庭的遭遇,同时也概括了千万个家庭。杜诗的现实主义,并不在于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他虽然也写了不少人,但这些人并不是作为具有个性的典型而出现的。他的现实主义的特点在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的事件,加以高度的概括的描写,通过这样的描写,去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
第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
艺术境界是雄浑壮阔的,但是表现手法却是细致入微的。由于杜甫具有爱国爱民的胸襟,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他的诗歌境界是雄浑壮阔的。可是这种雄浑壮阔的境界往往是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物和表现内心情感的细微波动来达到的。李白和杜甫,他们的艺术境界都是很壮阔的,可是达到这样一种壮阔境界的途径却不同。李白是运用风驰电掣、大刀阔斧的手法来达到的,而杜甫却是以体贴入微,精雕细刻,即小见大,以近求远的方法来实现的。
杜甫的诗就像是“润物细无声”的轻风细雨,不知不觉地渗透了读者的心灵,让人容易亲近。比如“三吏”、“三别”,杜甫具体细致地写出这场战乱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具体反映了这场战乱带给国家和人民深重的灾难。同样是写安史之乱,李白的写法是从大处落墨。他的《古风》第十九首,先写和神仙一起升天,升到天上从上面往下看,看到人间,接着有几句就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的政治局面——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而杜甫笔下的安史军队是:“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通过一支沾满鲜血的箭,具体地形象地反映了国家人民深重的灾难。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得看出,杜甫是以体物察情的细微而见长的。
杜甫不只是细致入微,他还能够通过入微的刻画达到雄浑壮阔的境界,这才是杜甫超出一般现实主义诗人的地方。杜甫还有许多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中的一个侧面的剖析穿插起来,运用这些细节去表现重大的主题。比如他的《春望》这首五言律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第三,杜诗的语言艺术。
|
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喜欢佳句,所以他的语言一定要得到那种惊人的效果,如果达不到这种效果,那么就要继续地反复地修改,死也不甘心。他又说:“新诗改罢自长吟,颇学阴何苦用心。”“阴”是阴铿,“何”是何逊,这是南朝的两个诗人。杜甫写诗总是不断地在修改,改了以后还要不断地吟诵,在吟诵的过程中再继续地修改。从而形成了苍劲,凝练的主要特色。
第四,杜甫诗歌众体兼长。
从诗歌的体裁方面来看,杜甫是众体兼长的一个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都能够运用自如,尤其是古体和律体,杜甫写得非常好。他常常运用这种体裁将叙事、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杜甫在七律方面的贡献特别卓著。杜甫以前的七律大都是歌功颂德或者是应酬之作。杜甫不仅用七律来描绘自然的风景,或者用来赠答酬唱,而且用七律这种形式表现政治内容,感叹时事,批评政治,抒发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在艺术上,杜甫以前的七律是一味的秀丽、典雅,杜甫则创造出沉雄悲壮,慷慨激昂的风格,把七律的创作推向了高潮。
【杜甫 后世影响】相关文章:
《观沧海》后世影响剖析07-12
《观沧海》对后世的影响03-02
《观沧海》对后世的影响08-07
观沧海的意思和对后世的影响01-17
文天祥《过零丁洋》对后世的影响12-18
佛教对杜甫及其文学创作的影响的论文08-22
杜甫《望岳》赏析-杜甫12-23
我眼中的杜甫随笔-杜甫12-23
杜甫登高读后感-杜甫12-20
杜甫名句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