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杜甫诗词《醉时歌》的诗意赏析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诗词《醉时歌》的诗意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杜甫诗词《醉时歌》的诗意赏析 篇1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内容】:
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
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
德尊一代常坎轲,名垂万古知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
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
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
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
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
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
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
【赏析】:
根据诗人的自注,这首诗是写给好友郑虔的。郑虔是当时有名的学者。他的诗、书、画被玄宗评为“三绝”。天宝初,被人密告“私修国史”,远谪十年。回长安后,任广文馆博士。性旷放绝俗,又喜喝酒。杜甫很敬爱他。两人尽管年龄相差很远(杜甫初遇郑虔,年三十九岁,郑虔估计已近六十),但过从很密。虔既抑塞,甫亦沉沦,更有知己之感。从此诗既可以感到他们肝胆相照的情谊,又可以感到那种抱负远大而又沉沦不遇的焦灼苦闷和感慨愤懑。今天读来,还使人感到“字向纸上皆轩昂”,生气满纸。
全诗可分为四段,前两段各八句,后两段各六句。从开头到“名垂万古知何用”这八句是第一段。
第一段前四句用“诸公”的'显达地位和奢靡生活来和郑虔的位卑穷窘对比。“袞袞”,相继不绝之意。“台省”,指中枢显要之职。“诸公”未必都是英才吧,却一个个相继飞黄腾达,而广文先生呢,“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那此侯门显贵之家,精粮美肉已觉厌腻了,而广文先生连饭也吃不饱。这四句,一正一衬,排对鲜明而强烈,突出了“官独冷”和“饭不足”。后四句诗人以无限惋惜的心情为广文先生鸣不平。论道德,广文先生远出羲皇。论才学,广文先生抗行屈宋。然而,道德被举世推尊,仕途却总是坎?;辞采虽能流芳百世,亦何补于生前的饥寒啊!
第二段从“广文先生”转到“杜陵野客”,写诗人和郑广文的忘年之交,二人象涸泉的鱼,相濡以沫,交往频繁。“时赴郑老同襟期”和“得钱即相觅”,仇兆鳌注说,前句是杜往,后句是郑来。他们推心置腹、共叙怀抱,开怀畅饮,聊以解愁。
第三段六句是这首诗的高潮,前四句樽前放歌,悲慨突起,乃为神来之笔。后二句似宽慰,实愤激。司马相如可谓一代逸才,却曾亲自卖酒涤器;才气横溢的杨雄就更倒霉了,因刘棻得罪被株连,逼得跳楼自杀。诗人似乎是用才士薄命的事例来安慰朋友,然而只要把才士的蹭蹬饥寒和首句“诸公袞袞登台省”连起来看,就可以感到诗笔的针砭力量。
末段六句,愤激中含有无可奈何之情。既然仕路坎坷,怀才不遇,那么儒术又有何用?孔丘盗跖也可等量齐观了!这样说,既评儒术,暗讽时政,又似在茫茫世路中的自解,一笔而两面俱到。末联以“痛饮”作结,孔丘非师,聊依杜康,以旷达为愤激。
诸家评本篇,或说悲壮,或曰豪宕,其实悲慨与豪放兼而有之,而以悲慨为主。普通的诗,豪放易尽(一滚而下,无含蓄),悲慨不广(流于偏激)。杜诗豪放不失蕴藉,悲慨无伤雅正,本诗可为一例。
首段以对比起,不但挠直为曲,而且造成排句气势,运笔如风。后四句两句一转,愈转感情愈烈,真是“浩歌弥激烈”。第二段接以缓调。前四句七言,后四句突转五言,免去板滞之感。且短句促调,渐变轩昂,把诗情推向高潮。第三段先用四句描写痛饮情状,韵脚换为促、沉的入声字,所谓“弦急知柱促”,“慷慨有余哀” 也。而语杂豪放,故无衰飒气味。无怪诗评家推崇备至,说“清夜以下,神来气来,千古独绝。”“清夜四句,惊天动地。”(见《唐宋诗举要》引)但他们忽略了 “相如逸才”、“子云识字”一联的警策、广大。此联妙在以对句锁住奔流之势,而承上启下,连环双绾,过到下段使人不觉。此联要与首段联起来看,便会觉得 “袞袞诸公”可耻。岂不是说“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吗?由此便见得这篇赠诗不是一般的叹老嗟卑、牢骚怨谤,而是伤时钦贤之作。激烈的郁结而出之以蕴藉,尤为难能。
末段又换平声韵,除“不须”句外,句句用韵,慷慨高歌,显示放逸傲岸的风度,使人读起来,涵泳无已,而精神振荡。
杜甫诗词《醉时歌》的诗意赏析 篇2
清夜沉沉动春韵,灯前细雨檐花落,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其中“灯前细雨檐花落”一句,比较难解,在历代文人赏析中多的争论。陶渊明有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赏诗虽与读者生活经历、学问修养有关,难免参杂个人的主观因素,难得统一起来,但是疑义确有相互剖析,取长补短,去哦粗存精,得其的解之的必要。而且我们国家文字多有一字多义,可这样理解也可那样理解,且古典诗与文又不同,诗词受字数或句限制,又兼声韵格律的限制,文句高度凝炼、概括,联想和想象的回旋余地也很大,实难按图索骥,所以,往往一句诗文,众说纷纭,各据已见。
“灯前细雨檐花落”句,杜诗研究家傅庚生曾解释为:
“在一个阴沉沉、清冷的夜晚,外面洒着细雨,檐前的桃花在飘落着,我们对着关明不灭的灯光,正一你斟我酌地喝着酒”。
有人将“檐花”解释为屋檐边上之花,实指花,并非檐雨之花。当然也有人干脆解释为“檐前细雨灯花落”,如果是这样,那就不成为疑问了,也就很容易解释了。可是这样看与作者倾述不平之鸣的奇突立意不符,也显得平庸。而且如果是“灯花落”也与作者的主旨不合了。
《杜臆》一书中解释为“檐水落而灯光映之如银花”。有人当然批评说,《杜臆》的作者之解释有点主观臆断,说好象他看见似的。还说不知细雨如何有檐水,认为这个解释不妥当。又有人反驳之:檐滴如银,本有可能,细雨洒向屋顶,汇集为檐水徐徐滴下,这是我查经常可以看到的情景,再说这首诗又是《醉时歌》,醉眼所见出乎寻常景观,不可能也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情景。从下句“但觉高歌有鬼神”与醉眼看“檐水如银花”是十分吻合而生动逼真的。按些解释似乎更见“灯前细雨檐花落”之句的妙处。
与《杜臆》持不同意见的,仍以为是“近檐之花”,即檐边上的花。并有许多旁证为据。如李白诗《赠崔秋浦三首》有“山鸟下听事,檐花落酒中;李瑕诗《似古歌》“檐花照月莺对栖,空留可怜暗中啼”;秦观的诗有“玉缸阻对檐花夕,素发羞同野草春”其中的檐花均做檐边之花讲。为此反驳《杜臆》之说“檐花”虽为雨水汇集而成,但在灯光之下极细小的雨滴是看不见的,所以说“檐水落而灯光映之如银花”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我以为这也不是没有道理。到底哪种观点正确呢。其实是众说纷纭。对于古典诗词的研究允许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本身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认为这样的争论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
这首《醉时歌》是杜甫愤世嫉俗的典型作品,后面甚至写道“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何可用?”,“儒术与我有何哉,孔丘盗跖俱尘埃”有人说这首诗是不平之鸣,无可奈何之词,并非真的垂名无用,并非真的薄儒术,也并非真的齐孔跖,更非以酒为乐。而是“沉醉聊自遣,放歌破愁绝”。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的作品大多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最下层的人民群众的生活疾苦,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许多现实主义题材的诗歌作品。其中最具人表性的就是《三吏三别》,可以说是以作者耳闻目睹的真实的故事、典型人物和场景的叙述来反映“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我写这篇东西,也仅是读书笔记,随感而发,与众多的杜诗研究者不可同比。仅仅是集众家之说而言之,误谬之处在所难免。不过我认为做学问,搞研究就应该一丝不苟,以科学的,客观的,审慎的态度去潜心钻研,“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审问之,笃行之”。特别是对古诗词的解释,决不能以大概的意思或是“灵活一点的的方式”去理解,不仅要句斟字酌,而且要联系上下文通篇考虑。切忌一知半解,随意发挥。因此,我认为众论者为杜诗这一句之争,并非小题大作,也不是故弄玄虚,而是一种严肃的。科学的,审慎的治学态度。
【杜甫诗词《醉时歌》的诗意赏析】相关文章:
杜甫诗词《登高》的诗意赏析10-15
杜甫诗词《白帝》的诗意赏析08-10
杜甫诗词《孤雁》的诗意赏析07-25
杜甫诗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意赏析10-20
杜甫诗词《新婚别》的诗意赏析06-28
杜甫诗词《新安吏》的诗意赏析08-09
杜甫诗词《春望》的诗意赏析07-24
杜甫诗词《北征》的诗意赏析08-29
杜甫诗词《蜀相》的诗意赏析09-27
杜甫诗词《江亭》的诗意赏析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