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词《有感五首(其三)》的诗意赏析

时间:2024-08-10 12:02:05 王娟 杜甫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杜甫诗词《有感五首(其三)》的诗意赏析

  《有感五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政论诗。这五首诗提出息战、行俭德、封建的文治主张,呼吁君主下“哀痛诏”罪己,与民更始,抒发了作者在当时复杂时势下特有的情志,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和政治情况的深刻了解和认识。全诗富于政论色彩,又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诗词《有感五首(其三)》的诗意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杜甫诗词《有感五首(其三)》的诗意赏析

  《有感五首(其三)》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内容】

  洛下舟车入,天中贡赋均。

  日闻红粟腐,寒待翠华春。

  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

  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赏析】:

  《有感五首》,作于代宗广德元年(763)秋。这是其中第三首,内容和当时朝廷中迁都洛阳之议有关。安史乱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残破,每年要从江淮转运大量粮食到长安;加上吐蕃进扰,长安处在直接威胁之下,因此朝中有迁都之议。这首诗即为此有感而发。

  “洛下舟车入,天中贡赋均。”首联先从洛阳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写起。相传周成王使召公复营洛邑,说:“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焉。”次句本此。两句是说,洛阳居于全国中心,水陆交通便利,四方入贡赋税,到这里的路程也大致相等。这里所说的内容也就是主张迁都洛阳的人所持的主要理由。诗人用肯定的口吻加以转述,是因为单就地理位置而论,洛阳确有建都的优越条件。这里先让一步,正是为了使下面转出的议论更加有力。这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

  “日闻红粟腐,寒待翠华春。”颔联紧承“舟车”、“贡赋”,翻出新意。“红粟腐”用《汉书。食货志》“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腐败而不可食”。“翠华”是天子之旗,这里指代皇帝。两句是说,我近日常听说,洛阳的国家粮仓里堆满了已经腐败的粮食,贫寒的老百姓正延首等待皇上能给他们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呢。话说得很委婉。实际上杜甫是反对迁都洛阳的,但他一则旁敲侧击,说“天中”只不过提供了苛敛之便;一则反话正说,明言百姓所待以见百姓所怨。当时持迁都之议的人们中,必有以百姓盼皇帝东幸洛阳为辞的,所以诗人含而不露地反唇相讥说:百姓所望的是“翠华春”,可不是盼来一场更大的灾难!

  主张迁都洛阳的人还将洛阳的地险作为迁都的理由,于是诗人又针对这种议论而发表见解道:“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莫取”,就是“不要只着眼于”的意思。杜甫并不是否认“金汤固”的作用,而是认为,对于巩固封建国家政权来说,根本的凭藉是不断革新政治,使人民安居乐业。两句一反一正,一谆谆告诫,一热情希望,显得特别语重心长。诗写到这里,已经从具体的迁都问题引申开去,提高升华到根本的施政原则,因此下一联就进一步说到怎样才能“长令宇宙新”。

  “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答案原极简单而平常:只不过是皇帝躬行俭德,减少靡费,减轻人民的负担罢了。要知道,所谓“盗贼”,本来都是皇帝的臣民呵。腹联“莫取”、“长令”,反复叮咛,极其郑重,末联却轻描淡写地拈出“不过”二字。这高举轻放的戏剧性转折,使得轻描淡写的“不过”更加引人注目,更增含蕴。为了进一步强调“行俭德”的重要,诗人又语重心长地补上一句“盗贼本王臣”,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事实,思想的深刻,感情的深沉和语言的明快尖锐,在这里被和谐地统一起来了。

  这首诗富于政论色彩,又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是带有杜甫独特个性的。如果说将议论引入五律这种通常用来抒情写景的形式,是杜甫的一种有意义的尝试,那么议论而挟情韵以行,便是杜甫成功的艺术经验。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因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后入长安,过了十年困顿的生活,终于当上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见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来弃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严武任成都府尹时,授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职。一年后严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后来出三峡,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带,死于舟中。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翻译

  洛阳居于全国中心,水陆交通便利,四方入贡赋税,到这里的路程也大致相等。

  我近日常听说,洛阳的国家粮仓里堆满了已经腐败的粮食,贫寒的老百姓正翘首等待皇上给他们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呢。

  巩固政权不要只着眼于城池的坚固,根本还在于不断革新政治,让百姓安居乐业。

  只不过是皇帝躬行俭德,减少靡费,减轻人民的负担罢了;要知道,所谓“盗贼”,本来都是皇帝的臣民啊。

  创作背景

  《有感五首》一般认为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秋,当时杜甫在梓州一带。而杨伦持不同观点:“此诗或编在广德元年之春,事迹既多不合。或编在是年冬,方当蕃寇狓猖,乘舆播越,岂宜有‘慎勿吞青海’语,且此时而欲议封建,则亦迂矣。详其语意,当是收京后广德二年(764)春作。盖吐蕃虽退,而诸镇多跋扈不臣,公复忧其致乱,作此惩前毖后之词。未几,仆固怀恩遂引吐蕃、回纥入寇,亦已有先见。所谓编次得,则诗意自明也。”这五首诗和当时国家的政治军事有密切关系。

  名家点评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上四述时议,下四讽时事。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口闻”,言近日有闻。此两字直贯两句,谓传闻驾将东幸也。“金汤”,指洛下。“宇宙新”,起下“行俭”以安反侧。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仁人之言(“盗贼”句下)。

  清代李锳《诗法易简录》:通首一气转折,气足神完,议论尤为醇正。

【杜甫诗词《有感五首(其三)》的诗意赏析】相关文章:

杜甫诗词《登高》的诗意赏析10-15

杜甫诗词《白帝》的诗意赏析08-10

杜甫诗词《孤雁》的诗意赏析07-25

杜甫诗词《新婚别》的诗意赏析06-28

杜甫诗词《新安吏》的诗意赏析08-09

杜甫诗词《春望》的诗意赏析07-24

杜甫诗词《北征》的诗意赏析08-29

杜甫诗词《蜀相》的诗意赏析09-27

杜甫诗词《江亭》的诗意赏析09-13

杜甫诗词《洗兵马》的诗意赏析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