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鉴赏及译文

时间:2024-11-07 12:35:14 赛赛 杜甫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鉴赏及译文

  《一百五日夜对月》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诗人困居长安时期,它同《月夜》一样抒发了夫妻二人分隔两地的离情,同时也透露了天下乱离才会造成家人分离的社会现实。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鉴赏及译文,欢迎阅读。

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鉴赏及译文

  《一百五日夜对月》

  唐代:杜甫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像嚬青蛾。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一百五日夜对月》译文

  没有家人一起过这寒食节,此时的眼泪也像金波一样涌动不止。

  如果砍去了月中的桂树,月亮的光辉会更加清澈皎洁吧?

  月亮偏在离别时散播光泽,想必思念故人会使得妻子为之蹙眉吧。

  牛郎织女愁思漫漫,每年秋天七夕尚能团聚,而我何时才能与家人团聚?

  《一百五日夜对月》注释

  一百五日:即寒食日。

  无家:没有房舍,没有家庭。此处说的是没有家人和自己在一起。

  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 “百五节”,在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天。

  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即指月光。

  斫(zhuó)却:砍掉。一作“折尽”。月中桂:指的是传说中月宫所植的桂树,此处暗用了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

  清光:清亮的光辉。此指月光。

  仳(pǐ)离:别离。旧指妇女被遗弃二离去。

  红蕊:红花。

  想像:意思是想念故人的样子。嚬(pín):同“颦”,皱眉,蹙眉,使动用法,使……蹙眉的意思。

  青蛾:旧时女子用青黛画的眉。南朝宋刘铄《白纻曲》:“佳人举袖辉青蛾,掺掺擢手映鲜罗。”

  牛女:即牛郎与织女。这里写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

  秋期:指七夕。牛郎织女约会之期。

  《一百五日夜对月》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寒食节,当时正值安史之乱,诗人身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诗人不说寒食,是由于冬至离妻出门,近计算其日,足见离家之久与思妻之久。

  《一百五日夜对月》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困居长安时期它同《月夜》一样抒发了夫妻二人分隔两地的离情,同时也透露了天下乱离才会造成家人分离的社会现实。全诗通过神话故事和浪漫想象,运用巧点题、偷春格等艺术表现手法,表达自己在寒食之夜思念亲人的悲伤之情,诗中神话的运用既展现了诗人的精神世界,又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独具特色,堪称兼具了思想情感真实博大和艺术手法圆融贯通的佳作。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这两句诗是交待作者当时仍然被困在沦陷的长安,而妻儿却都在鄜州,不知生死,所以此处说“无家”实际上是指没有家人在身边,也不知家人生死的意思。诗中首句“寒食”二字与题目中的“一百五日”相互照应。第二句“有泪如金波”。“有泪”同上文的“无家”相对,表现出亲人离散的悲哀。“金波”指的是月光撒入水中犹如金波。在这一句中,杜甫实际上是借“金波”来说自己的泪水。月光入水而金光闪烁,自己此时的眼泪也像金波一样涌动不止。这也是诗人对安史之乱造成人民流离失所的无声控诉。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两句是诗人的想象,写的是自己思念妻子却不能与之相聚时所产生的奇特想象,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妻儿团聚的期望。

  “仳离放红蕊,想像颦青娥”句,清人仇兆鳌认为此处“青娥”应为“青蛾”。但联系前面所提到的“月波”“月中桂”,后面的 “牛女”“渡河”等词句可知作者处处在围绕“月”展开联想,叙写心怀,该句中的“青娥”也应是指与月有密切关系的嫦娥,暗指妻子,而不是“青蛾” 。再者,从句意来说,“想像颦青娥 ” 的意思是想念故人使得青娥蹙眉了,若做“青蛾”则无法与诗意相符。这句运用透过一层的写法,借自己想象妻子思念自己而忧伤不已的样子来表达夫妇分隔两地的愁苦之情。

  最后“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两句是借用牛郎织女七夕相聚的神话故事来反衬自己与妻子不能相聚的悲苦。在这首诗中,杜甫借用神话故事和想象将自己在寒食之夜对月思人的悲伤情怀书写的淋漓尽致。诗的结尾感叹牛郎织女尚能相聚,从侧面反映了安史之乱带来亲人天各一方的苦难。

  这首诗在艺术上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切入点的选择十分精当,即“顺时应月”。标题为“一百五日夜对月”便独具匠心。唐人诗中往往称“寒食”而不称“一百五日”。此处杜甫题为“一百五日”意在突出自己离开家人已经很长时间了。而寒食近清明,该是怀亲思祖之时,夜月可看人喜也可使人愁,于诗人而言,当时心处于伤感之期,离家之痛,流泪自悲乃为必然,因而诗首联是面临寒食自己却是有家如无家,令人难堪,潸然泪下,似月光之洒落挥下。既点了题,又引入了离愁思念,为下几句的展开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是艺术想象的运用奇特又浪漫。在这首诗中,作者用吴刚伐桂表明自己的思念,用青娥长恨想象妻子的愁颜,用牛郎织女相会反衬自己的悲苦。诗人的想象始终与“月”挂钩,既要有美好的想象,又要与自己思念的闺中人联系起来。第三联想象尤为奇特而浪漫,此联分两个层次,一曰景,即诗人想象的境界中,一片丹桂花尽情绽放,呈现了满园春色的美丽情景,为下一句作伏笔;二曰想象中的闺中人,即在花色弥漫中似乎隐隐约约地看到了闺中人的思念遥远地乡亲人的愁容。诗中神话故事的运用,展现了诗人对闺中人一份更深的爱,增加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

  三是巧妙的开脱与宽慰。杜甫毕竟在社会中得到沉浮磨练的诗人,不能因为被拘伏而自虐于悲愁之中,应在心理上找寻一种解脱,不让怨闷自服而伤己。末联两句说,诗人抬头望月,又见到了牛郎织女二星,他们是隔天河相望,每年七月七日才能渡河相见,而仅是一次短暂重逢的机会,想来他们之间的悲伤离情更是一种难以忍受的痛苦,然而自己没有天河之隔,拘于长安也是短暂的羁束,相逢之日就在前面。相比之下,自己的确应该莞尔一笑感到一些宽慰。这就是诗人的巧妙开怀解脱。前人吴瞻泰说:“结用牛女,彼此双绾,用秋期倒应寒食,布局之整,线索之细,真所谓隐隐隆隆,蛛丝马迹也。”

  此外,偷春格手法的运用同样为人所称道。律诗中一般是颔联成对而首联随意,首联成对而颔联不对者就被称做“偷春格”,杜甫的这首诗首联是对句,颔联本应是对句却并非对句。这样的谋篇打破常规,别具一格。

  杜甫的这首《一百五日夜对月》正是通过神话故事,运用浪漫想象和多种艺术手法将自己在寒食节之夜思念亲人的感情表达出来的。它同《月夜》一样,是兼具了思想情感真实博大和艺术手法圆融贯通的好诗。

  《一百五日夜对月》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点评

  罗大经:李太白云:“铲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杜子美云:“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二公所以为诗人冠冕者,胸襟阔大故也。此皆自然流出,不假安排。(《鹤林玉露》)

  杨万里:诗有惊人句。杜《山水障》:“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又:“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诚斋诗话》)

  刘须溪曰:语贵不犯。又曰:怨而不伤。杨曰:少陵月诗几三十首,余取此为魁,以其律而有古意,奇崛清丽,无不兼之。(《李杜诗选》)

  王嗣奭:此诗须溪评不中窾,……余谓“无家”二字,乃一篇之骨,故先提出。唯无家而对寒食之月,月如金波而泪亦如之;此时直欲斫却月中之桂,令清光更多。何也?吾妇孤居,是谓“有女仳离”,而桂放红蕊,想像此际,能无颦眉?所以欲斫月中之桂也。……金波、斫桂,不必符其本来;而牛、女渡河,不必目前所有也。起语十字作一句读,才是对月,不然是对寒食,不合诗题矣。(《杜臆》)

  仇兆鳌:此诗一、二对起,三、四散承,用“偷春格”也,初唐人常有之。(《杜诗详注》)

  浦起龙:“寒食”字只一借径,通营不粘,意只趋向对月去也。“如金波”,本说泪,却便搭上月光。愁眼对月,纤翳尽属可憎,故有“斫桂”、“光多”之想;实则此二句正为五、六生根。盖不斫则“红蕊”撩人,在“仳离”之撒娥,厌看久矣。……总由离愁所激耳,故末又借有离必合之“牛女”托醒,曰“漫愁”,曰“犹渡”,若羡之,若妒之,妙不可言。此首咏月,从月中黑翳落想。(《读杜心解》)

  杨伦:全诗从此生出(“无家”二句下)。邵云:无赖语,自豪(“斫却”句下)。李云:如节制之师,偶用一奇。末正借牛、女以自宽也。(《杜诗镜铨》)

【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鉴赏及译文】相关文章:

杜甫《宿府》译文鉴赏及赏析09-09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及鉴赏05-25

杜甫绝句译文10-26

杜甫《对雪》译文11-01

杜甫《野望》鉴赏02-25

望岳杜甫的译文06-20

杜甫望岳的译文07-12

杜甫《绝句》诗词鉴赏05-18

杜甫《望岳》鉴赏10-10

杜甫《小至》全文及鉴赏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