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绝句》

时间:2024-07-08 10:38:56 杜甫 我要投稿

(优秀)杜甫《绝句》15篇

杜甫《绝句》1

  作品简介

(优秀)杜甫《绝句》15篇

  《绝句》是唐代诗人创作的作品。这组诗是诗人漂泊西南的早期作品,作于四川草堂。此组诗有七言绝句《绝句四首》和五言绝句《绝句二首》。《绝句四首》其中第三首绝句曾入选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全诗用词简练,用字精准,用意单纯,用情至真,是杜诗中寓情于景的佳作。《绝句二首》是一组咏物诗,这两首诗极生动地、自然地描绘出充满生机的春色之美,反映了杜甫经过漂泊的磨难后,在草堂暂得生活安宁而产生的闲适情怀。

  作品原文:绝句二首

  [唐]杜甫

  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作品注释绝句二首

  ⑴迟日: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⑵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⑶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⑷鸟:指江鸥。

  ⑸花欲燃:花红似火。

  作品译文绝句二首

  其一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其二

  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

  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作品原文:绝句四首

  [唐]杜甫

  其一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其二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其四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作品注释绝句四首

  ⑴行椒:成行的椒树。

  ⑵朱老:与下文的“阮生”都是杜甫在成都结识的朋友,喻指普普通通的邻里朋友。

  ⑶阮生:后世常与“朱老”连用成“阮生朱老”或“朱老阮生”作为咏知交的典故。

  ⑷鱼梁:筑堰拦水捕鱼的一种设施,用木桩、柴枝或编网等制成篱笆或栅栏,置于河流中。但因为这里的水势险恶(“青溪先有蛟龙窟”),所以有“竹石如山不敢安”之说。

  ⑸青溪:碧绿的溪水。

  ⑹黄鹂:黄莺,鸣声悦耳。

  ⑺白鹭:鹭鸶,羽毛纯白,能高飞。

  ⑻窗含:谓由窗往外望西岭,好似嵌在窗框中,故曰窗含。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这是想象之词。

  ⑼东吴:指长江下游的江苏一带。成都水路通长江,故云东吴万里船。

  ⑽药条药甲:指种植的药材。王嗣奭《杜臆》说:“公常多病,所至必种药,故有‘种药扶衰病’之句。”(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三引)。今影印本《杜臆》无此语,仇兆鳌当另有所据。

  ⑾“色过”句:言药圃之大。杜甫患多种疾病,故所到之处需种药以疗疾。

  ⑿隙地:干裂的土地。成形:指药材之根所成的形状,如人参成人形,茯苓成禽兽形等。

  作品译文绝句四首

  其一

  厅堂西边的竹笋长得茂盛,都挡住了门头,堑北种的行椒也郁郁葱葱的,长成一行却隔开了邻村。

  看到园中将熟的梅子,便想待梅熟时邀朱老一同尝新;看到堂前的松树,便想和阮生在松下谈古论今。

  其二

  原想筑个鱼梁忽然乌云盖住了急流,随后又惊讶四月的雨声如此凄寒。

  也许这青溪里面早有蛟龙居住,筑堤用的竹石虽堆积如山也不敢再去冒险。

  其三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间鸣叫,一行白鹭向湛蓝的高空里飞翔。

  西岭雪山的景色仿佛嵌在窗里,往来东吴的航船就停泊在门旁。

  其四

  药草的枝叶长得郁郁青青,青青的颜色越过棕亭漫入草亭。

  “苗满空山”的美誉我愧不敢当,只怕它们的根在干裂的土中成不了形。

  创作背景

  这组诗当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唐肃宗宝应元年(762),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治今四川三台)。次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回到成都再次镇蜀。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杜甫的心情特别舒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明末王嗣奭《杜臆》说这组诗“盖作于卜居草堂之后,拟客居此以终老,而自叙情事如此”。

  作品鉴赏绝句二首

  清代的诗论家陶虞开在《说杜》一书中指出,杜集中有不少“以诗为画”的作品。这一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

  第一首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第二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作品鉴赏绝句四首

  这四首诗是杜甫重归草堂时所写的一些绝句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第一首先写草堂,举其四景:堂西的竹笋,堑北的行椒,园中的梅子,堂前的松树。诗人处在这远离闹市的幽静环境之中,因看到园中将熟的`梅子,便想到待梅熟时邀朱老一同尝新;因看到堂前的松树,便希望和阮生在松荫下尽情地谈古论今。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草堂的爱赏,以及他对生活的朴素要求。他久经奔波,只要有一个安身之地就已经满足了。显然,这首诗虽属赋体却兼比兴,于平淡的叙事中寓含着诗人的淡泊心情,以作为组诗之纲。当时杜甫因好友严武再次镇蜀而重返草堂,足证严武在诗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但这里他所想到的草堂的座上宾却不是严武,而是普普通通的朱老和阮生,可见诗人当时的心境和志趣。

  第二首诗写浣花溪,状其水势浩大,借“欲作鱼梁”而,非真“欲作鱼梁”也。因为“作鱼梁,须劈竹沉石,横截中流,以为聚鱼之区,因溪有蛟龙,时兴云雨,故公不敢冒险以取利”(《杜诗详注》卷十三引)。对此解说,浦起龙《读杜心解》认为“是为公所愚也”。他说“须知‘蛟龙’之想,只从‘云覆’‘雨寒’生出,值云雨而墩起文情也”是有道理的。但浦氏以为这首诗“为作鱼梁而赋,而自况不凡”,则未免有点牵强。其实,这首诗并非什么“自况”,只是流露出诗人对能否在浣花溪畔的草堂安居下去的担心情绪。这才是“不敢安”三字的真实含意。诗人觉得自己在草堂尽管心境淡泊,无所奢求,但仍难保不测。诗中谓溪下有蛟龙,时兴云雨,固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却也十分形象化,隐隐可以显示出诗人身居草堂而对成都局势的担心情状。这也正是诗人当时“三年奔走空皮骨”的心理状态。

  第三首诗描写早春景象。四句诗描绘四幅图景,分开来如四扇条屏,合在一起又组成一幅生动优美的风景画。首句写草堂周围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呈现一片生机,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第三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含”字表明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末句再写从门外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万里船”三字意味深长,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不能畅行,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能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开阔。诗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全诗对仗精工,着色鲜丽,动静结合,声形兼俱,四句诗宛然组成一幅咫尺万里的壮阔画卷。

  第四首诗赋药圃。前两句写药圃景色,种药在两亭之间,青色叠映,临窗望去,油然而喜。后两句虽也是写药物的生长情状,与前两句写药物出土、发苗及枝柯的生长过程相连,对一药物生长于隙地的根部的形状作了描绘。这足见诗人对药用植物形态学的认识。此章就药寄慨,与首章淡泊之意略同,却不是一般的咏物诗,更绝非某些赏花玩月的作品可比。仇兆鳌注:“彼苗长荒山者,不能遍识其名,此隙地所栽者,又恐日浅术及成形身。”浦起龙亦说:“空山隙地,萧间寂寞之滨也,亦无取于见知矣。”可以参看,以见杜甫虽因严武再镇而重返草堂,但仍担心着“不测风云”,总是把自己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他毕竟不是那种忘乎一切的趋炎附势之人。

  作品点评绝句二首

  其一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杜少陵绝句云:“迟日江山丽······沙暖睡鸳鸯。”或谓此与儿童之属对何以异。余曰:不然,上二句,见两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于此而涵泳之,体认之,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大抵古人好诗,在人如何看,在人把做甚么用。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谢茂榛论诗,五言绝以少陵“日出篱东水”作诗法。又宋人以“迟日江山丽”为法。此皆学究教小儿号嗄者。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扬慎曰:绝句者,一句一绝,起于《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是也。今按此诗,一章而四时皆备。杜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四句似之。莫谓“迟日”一首,但似学堂对句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只写春景,未出意。

  清·黄叔灿《笺注》:有惜春之意,有感物之情,却含在二十字中,妙甚。

  其二

  唐·皎然《诗式》:因江碧而觉之逾白,因山青而显花之色红,此十字中有多少层次,可悟炼句之法。而老杜因江山花鸟,感物思归,一种神理,已跃然于纸上。

  明·周珽《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江山、花鸟、着眼易过,身在他乡,归莫有期,则所触皆成悲思矣。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次章言春过可忧。杜诗如:“江碧鸟逾白······何日是归年。”此即双起单结体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此则对景出情。

  清·杨伦《杜诗镜铨》:佳句(“江碧”句)。

  作品点评绝句四首

  宋代程大昌《演繁露》卷四:诗思丰狭,自其胸中来。若思同而句韵殊者,皆象其人,不可强求也。张祜送人游云南,固尝张大其境矣,曰“江连万里海,峡入一条天”。至老杜则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又曰“路经滟灏双蓬鬓,天入沧浪钓舟”,以较祜语,雄伟而又优裕矣。

  宋代曾慥《高斋诗话》:子美诗云:“两个黄鹂鸣翠柳,……门泊东吴万里船。”东坡《题真州范氏溪堂诗》云:“白水满时双鹭下,绿槐高处一蝉吟。酒醒门外三竿日,卧看溪南十亩阴。”盖用杜老诗意也。

  宋代曾季狸《艇斋诗话》:韩子苍云,老杜“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古人用颜色字,亦须配得相当方用,“翠”上方见得“黄”,“青”上方见得“白”,此说有理。

  宋代范季随《陵阳先生室中语》:杜少陵诗云:“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王维诗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极尽写物之工。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绝句四句皆对,杜工部“两个黄鹂”一首是也,然不相连属,即是律中四句也。绝句者,一句一绝,起于《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是也。或以为陶渊明诗,非。杜诗“两个黄鹂鸣翠柳”实祖之。

  明代胡应麟《诗薮》:杜之律,李之绝,皆天授神诣。然杜以律为绝,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句,本七言律壮语,而以为绝句,则断锦裂缯类也。李以绝为律,如“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等句,本五言绝妙境,而以为律诗,则骈拇枝指类也。

  明代顾元庆《夷白斋诗话》:长江万里,人言出于岷山,而不知元从雪山万壑中来。山亘三千余里,特起三峰。其上高寒多积雪,朝日曜之,远望日光若银海。杜子美草堂正当其胜处。其诗曰:“窗含西岭千秋雪。”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此四诗盖作于入居草堂之后,拟客居此以终老,而自叙情事如此。其三,是自适语。草堂多竹树,境亦超旷,故鸟鸣鹭飞,与物俱适,窗对西山,古雪相映,对之不厌,此与拄笏看爽气者同趣。门泊吴船,即公诗“平生江海心,夙昔具扁舟”是也。公盖尝思吴,今安则可居,乱则可去,去亦不恶,何适如之!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上兴下赋,意本一贯,注家以四景释之,浅矣。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虽非正格,自是绝唱。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卷十二:此皆就所见掇拾成诗,亦漫兴之类。所谓漫兴,就是触景生情,随遇所感,似漫不经心也。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绝句》2

  的这节课中,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以绘画为媒介,读写结合,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诱发热情

  开始上课时,老师用热情的语言营造自由和谐的教学情境,通过播放课件将学生引入诗歌和绘画。旖旎的自然景观伴随着轻快流畅的音乐,深埋在心底的学生情感激荡,诗歌喷涌而出。每个人都渴望尝试讲述与画面相关的诗歌,学习古诗词的热情空前高涨。

  (二)白描画面,引入诗境

  古诗词的教学一定要有鲜明的形象,让学生看得见,听得见,有真切的感受,然后才能带着情感入境,这就是所谓的“诗画世家”。本课的教学亮点是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以诗画图,通过“画”这个媒介为学生“行走”古诗词搭建一座美丽的'引桥。“画”只是引导学生走向诗人,完成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的一种手段。画完画后,让学生对比图画和诗歌,对图画进行评论,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又促使他们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将零散的东西组织成一幅完整而有意义的图画,提高了他们感受、理解和欣赏美的能力。

  (三)反复吟诵,升华诗情

  “唐诗三百首好读,不会唱不会背”。阅读活动在教学上是一致的,从自由练习到审美阅读再到深情阅读,将诗歌中所展示的意象与诗歌的节奏、韵律、激荡的情感相结合,进而感受到诗人欢快、激越的情感,升华出诗歌的情调。

杜甫《绝句》3

  教学时遵循教学整体性原则,教学水平由浅入深,对诗歌所表达的意境一步步深入理解。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诗歌中表达颜色的形容词,如“黄”、“绿”、“白”、“绿”等。结合语言训练,对画面进行拓展,让学生体会到画面色彩鲜艳,春光明媚。在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的教学过程中,我用简笔画出窗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包含”这个词的含义,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句子的理解,还能让学生下意识地理解景物描写的生动性,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包含”这个词的妙用,突破教学难点。

  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个多层次的阅读挑战,让他们自由选择目标,提高了参与的积极性,也达到了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学习的目的。学生标榜自己的个性,阅读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但教学进度不够合理,没有时间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写诗的.观察顺序(由近及远,由远及近)。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有效合理地安排每个教学环节,更加关注每节课后进生的学习情况。我在和学生交流的时候,应该投入更多的情感在里面,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和生动的语言感染学生,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自然和谐。

杜甫《绝句》4

  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

  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拨剌鸣

  书堂饮既夜复邀李尚书下马月下绝句

  湖月林风相与清

  残樽下马复同倾

  久弃野鹤如双鬓

  遮莫邻鸡下五更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少年行二首

  莫笑田家老瓦盆

  自从盛酒长儿孙

  倾银注玉惊人眼

  共醉终同卧竹根

  巢燕养雏浑去尽

  江花结子也无多

  黄衫年少来宜数

  不见堂前东逝波

  少年行

  马上谁家白面郎

  临阶下马蹋人床

  不通姓字粗豪甚

  指点银瓶素酒尝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李司马桥了承高使君自成都回

  向来江上手纷纷

  三日功成事出群

  已传童子骑青竹

  总拟桥东待使君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江上被花恼不彻

  无处告诉只颠狂

  走觅南邻爱酒伴(原注:斛斯融,吾酒徒。)

  经旬出饮独空床

  稠花乱蕊畏江滨

  行步欹危实怕春

  诗酒尚堪驱使在

  未须料理白头人

  江深竹静两三家

  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

  应须美酒送生涯

  东望少城花满烟

  百花高楼更可怜

  谁能载酒开金盏

  唤取佳人无绣筵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不是看花即索死

  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

  嫩叶商量细细开

杜甫《绝句》5

  经过时长好几年的安吏之乱,我终于回到成都,回到我的茅草屋,我十分欢喜。

  早上,我一开窗,就发现柳树的枝头上,传来叽叽喳喳的`啼叫。我一看,呀,原来是两只黄鹂在啼叫!它们好像在说:多么翠绿的柳树,真好看呀!

  我又看见行白鹭正扇动她那双灰白的翅膀往云霄飞去!

  我把目光往远处眺望,看到了西岭山,寻雪仿佛过了几千个秋天!这么厚的雪,使我感觉窗户都有那西岭山的千秋雪。

  门一开,我就发现门前离这儿这万里的东吴船。

  我把这些景像联想起来,感觉到了春天的到来。光阴似箭,我突然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妙笔生花,写下了一首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6

  绝句(一)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译文

  厅堂西边的竹笋长得茂盛,都挡住了门头,堑北种的行椒也郁郁葱葱长成一行却隔开了邻村。

  看到园中即将熟的梅子,便到待梅熟时邀朱老一同尝新;看到堂前的松树,便希望和阮生在松荫下尽情地谈古论今。

  赏析

  先写草堂,举其四景:堂西的竹笋,堑北的行椒,园中的梅子,久七前的松树。诗人处在这远离闹市的幽静环境之中,因看到园中将熟的梅子,便想到待梅熟时邀朱老一同尝新;因看到堂前的松树,便希望和阮生在松荫下尽情地谈古论今。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草堂的爱赏,以及他对生活的朴素的要求。他久经奔波,只要有一个安身之地就已经满足了。显然,这首诗虽属赋体却兼比兴,于平淡的写景叙事中寓含着诗人的淡泊心情,以作为组诗之纲。当时杜甫因好友严武再镇而重返草堂,足证严武在诗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但这里他所想到的草堂的座上宾都不是严武,而是普普通通的朱老和阮生。这就可见诗人当时的心境和志趣了。

  绝句(二)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黄鹂在新绿的柳条间叫着春天,成双作对好喜庆;白鹭排成行迎着春风飞上青天,队列整齐真优美。

  那西岭的雪峰啊,像一幅美丽的画嵌在窗框里;这门前的航船啊,竟是从万里之外的东吴而来。

  赏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那么这个“万里船”能够通行,也说明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已经接近要平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 那么这么一首诗,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饰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对仗的。从六朝开始就有绝句,到了唐代以后绝句就形成了非常圆熟的一种艺术,我们很多著名的诗都用绝句。绝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对仗,或者四句前面两句写景对仗后面两句抒情不对仗,或者是前面两句不对仗后面两句对仗,那么现在他这首诗四句都对仗,可以说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写得非常认真的一首诗。杜甫有一个写诗的'时候让人“语不惊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这首诗千锤百炼。

  绝句(三)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译文

  原想筑个鱼梁忽然乌云盖住了急流,随后又惊讶四月的雨声如此凄寒。

  也许这青溪里面早有蛟龙居住,筑堤用的竹石虽堆积如山也不敢再去冒险。

  赏析

  本诗写浣花溪,状其水势浩大,借“欲作鱼梁”而抒情,非真“欲作鱼梁”也。因为“作鱼梁,须劈竹沉石,横截中流,以为聚鱼之区,因溪有蛟龙,时兴云雨,故公不敢冒险以取利。”(《杜诗详注》卷十三引)对此解说,浦起龙《读杜心解》认为“是为公所愚也”。他说:“须知‘蛟龙,之想,只从‘云覆、‘雨寒,生出,值云雨而墩起文情也。”是有道理的。但浦氏以为这首诗“为作鱼梁而赋,而自况不凡”,则未免有点牵强。其实,这首诗并非什么“自况”,只是流露出诗人对能否在洗花溪畔的草堂安居下去的担心情绪。这才是“不敢安”三字的真实含意。诗人觉得自己在草堂尽管心境淡泊,无所奢求,但仍难保不测。诗中谓溪下有坟龙,时兴云雨,固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却也十分形象化,隐隐可以显示出诗人身居草堂对成都局势的担心情状。这也正是诗人当时“三年奔走空皮骨”的心理状态。

  绝句(四)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译文

  药草的枝叶长得郁郁青青,青青的颜色越过棕亭蔓入草亭。

  “苗满空山”的美誉我愧不敢当,只怕它们根居干裂的土中成不了形。

  赏析

  王嗣爽《杜臆》说:“公常多病,所至必种药,故有‘种药扶衰病,之句。”(《杜诗详注》卷十三引)。今影印本《杜臆》元,仇氏(仇兆鳌)当另有所据。”前两句写药圃景色,种药在两亭之间,青色叠映,临窗望去,油然而喜。后两句虽也是写药物的生长情状,与前两句写药物出土,发苗及枝柯的生长过程相连,对一药物生长于隙地的根部的形状作了描绘,足见诗人对药用植物形态学的认识;但就药寄慨,与首章淡泊之意略同,却不是一般的咏物诗,更绝非某些赏花玩月的作品可比。仇兆鳌注:“彼苗长荒山者,不能遍识其名,此隙地所栽者,又恐日浅术及成形身。”浦起龙亦说:“空山隙地,萧间寂寞之滨也,亦无取于见知矣。”可以参看,以见杜甫虽因严武再镇而重返草堂,但仍担心着“不测风云”,总是把自己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他毕竟不是那种忘乎一切的趋炎附势之人。

杜甫《绝句》7

  春天里的流水高山很美丽。小溪淙淙,树叶沙沙,一切都像刚睡醒一样,欣欣地睁开了眼睛。

  春风徐徐吹来,带来一股清香。那是淡淡的,香香的花草味。一看,小草探出了小脑袋,嫩嫩的,绿绿的。再看,桃花、杏花和梨花展现优美身姿,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在抢地盘让人照相呢!令人陶醉。

  春天是燕子筑巢的好时节。轻盈的`燕子飞来飞去,有的去地上啄湿软的泥土;有的衔着带泥的木棍在寻找最适宜的家;还有些燕子在空中指挥交通,以免发生“空中事故” ······

  鸳鸯不一样,它们不需要筑窝。到了晚上,只要飞到有沙堆的地方,往里头一钻,这里就是它的床了,暖暖的沙堆给鸳鸯带去了温暖。

杜甫《绝句》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绝句》,理解古诗的含义,理解诗句中“鸣”、“上”、“含”、“泊”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积累背诵一些描写春天的古诗。

  3、情感目标:

  通过对古诗的学习,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难点:对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理解。

  三、教学流程: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喜欢读古诗吗?我想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吧!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几首古诗就藏在图画里,我们一起去把它们找出来,好不好?

  (出示《草》、《宿新市徐公店》的图片,请学生根据出示的图片背诵描写春天的古诗。)

  2、师:同学们发现了吗?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哪个季节的景色?(生:春天)春天是美丽的、多彩的`。有许多人歌颂过春天,有许多人赞美过春天,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优美的诗作。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吧。

  它的题目是《绝句》(课件出示)

  (板书:绝句,老师在田字格里书写,生跟着老师书空)

  课件出示:绝句是一种古诗的体裁,一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

  4、师: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78页,看看杜甫所写的这首绝句是几言绝句。

  (学生看后回答)

  (二)初读古诗,尝试感悟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古诗,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2、检查生字:要读好杜甫的《绝句》,必须穿过一个美丽的生字花园,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生字和拼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3、师:(课件出示节奏)读诗不仅要读准,还要读出诗的节奏,诗的韵味,这也是绝句的一个重要的特点,让我们通过一个游戏体会一下。

  4、对对子游戏。

  师:对对子,同学们都对过吧,和老师一起来对对子!

  师:两个、对生:一行

  师:黄鹂、对生:白鹭

  师:鸣翠柳、对生:上青天

  师:两个黄鹂鸣翠柳、对生:一行白鹭上青天

  (下两句同上)

  师生合作,师1、3句,生2、4句。

  男女生合作,男生1、3句,女生2、4句。

  5、师:好了,同学们,读得快乐吧?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去欣赏诗中的美景吧。

  三、看图说话,领悟全诗。

  1、同学们快看,多么美丽的风景啊?谁来跟大家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啊?

  黄鹂、翠柳

  白鹭、青天

  千秋雪

  万里船(板书)

  2、感悟诗中的色彩。

  师:美丽的风景之所以打动人心,肯定少不了漂亮的色彩。你能找道这些景物的色彩吗?

  师:同学们真厉害,一下子就发现了藏在这四种景物中的四种美丽的颜色,那么在课前导学单中有没有答对啊?

  现在,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看看这些美丽的风景。

  3、感悟前两句。

  (1)师:今天老师介绍两个新伙伴给大家认识一下,它们来了。(课件出示黄鹂翠柳的图片)

  师:谁来说说你看见了什么?

  (生:我看见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唱歌。如果学生没有说的很完整,比方说漏掉“两只”“翠绿”,就提醒他们说完整。

  提示:小鸟叫,可以用哪个字?(鸣,板书)

  师质疑:两个。“只”在古代汉语里不做量词用。

  师:你能找到藏在这幅画中的诗句吗?(课件出示诗句)

  (2)指导朗读。

  师:两只小黄鹂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话呢,它们在说些什么啊?

  随机采访:小黄鹂,你在说些什么啊?那你的心情怎么样?(指导朗读“两个黄鹂鸣翠柳”。

  (3)师:近处的柳树上有欢乐歌唱的黄鹂,那么远处的蓝色的天空中有什么啊?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蓝天白鹭图)。

  师:你看到什么了?(生:我看见了一行白鹭在天上飞。)一行:横着排叫行,竖着排叫列。

  (随机出示诗句)

  师:白鹭在蓝天飞翔,作者用了一个“上”字?你有什么感觉?请你来读一读?哪位同学能让白鹭再往上飞高一点?(请学生朗读)

  (一行行同学赛读,理解一行的意思。)

  (4)朗读前两句诗。

  师: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这是多么清新自然的一张画啊!多么美丽的一张画啊,你们喜欢吗?(生:喜欢)此时,大家已经和诗人心意相通了,诗人也很喜欢这风景,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你们的喜欢吧。

  4、感悟后两句。

  (1)师:看过高飞的白鹭,诗人的视线开始往下移,另一番景色出现在他眼前,这美丽的景色就在这两句诗中。一起读一读。(课件出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师:对于这两句诗,同学们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生质疑,再让其他知道的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杜甫《绝句》9

  在一个碧空如洗,万里无云的早上,到处都漫布着春天的气息,明媚的晨光一点一点地洒在青色的草地上,小花小草不知什么时候偷偷摸摸地从松松软软的泥土里钻了出来。

  在这美好的`春天的日子里,诗人杜甫走在一条弯弯曲曲的林间小路上,一眼望去,一座大山隐隐约约立着,还长满了树,温柔的春风拂过杜甫苍老又开心的脸,今年他五十二岁了,他听见了几声清翠的鸟叫声,他毫不犹豫径直走向声音的源头。他穿过树林,走到了一块平坦的空地上,声音就是从这里传到远处的。空地边有几棵不怎么高的小树,燕子和鸳鸯都在那筑了巢。燕子在空中飞翔,几只鸳鸯还在睡。多么美好的春天啊!

杜甫《绝句》10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绝句》,一起欣赏这首诗。

  这首四名小诗,句句都是写景。远远近近、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景物,发声的、飞行的、静止的、静而欲动的,纷然呈现在草堂周围,与诗人共同组成一个多姿多彩、生动和谐的广阔天地,在这个天地里,寄托着诗人美好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万物、祖国山河的无限深情。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杜甫写自己的.住处——成都草堂周围景色的一组小诗中的一首。草堂筑在成都郊外,堂边翠柳成行,堂外锦江东流。初春季节,柳树抽条发芽,一片新绿,成对的黄鹂在枝头歌唱。江水初生,江边的白鹭排着整齐的行列飞向云霄。在碧青的天空映衬下,它们雪白的身影显得格外矫健轻捷。这绚丽多彩的图景,这悦耳动听的鸣声,把诗人引向窗前。推窗远望,一幅西岭积雪图嵌入窗中,那千年不化的积雪在晴空丽日下闪着耀眼的白光。再看门外,江岸边,万里桥下,停泊着远来的船队。这些来自万里路外的东吴的船只,正在上帆整索,不久又将扬帆起航了。

  (注)东吴:指长江中下游,今苏州一带。

杜甫《绝句》11

  1、抓住杜甫“诗中有画”的特点展开想象,感受春色之美。首先,让学生结合插图,自读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感觉、色彩、气味等方面想象景物特点并且在交流中使认识更加清晰。

  2、抓住杜甫诗中“一动一静”的描写,读出忙碌与安逸,感受春之生机与和谐。

  3、适当拓展赏析,一方面增加学生背诵方面的积累,另一面蓄积对春天的美好感受。

  4、课中有独立读、对读,个别读、齐读,读句子、读全诗等多次诵读,辅以适当的动作,学生学的兴趣盎然,增加积累。

  5、吟诵调即是读中的一种休息,也是对这种古老形式的一些了解。

杜甫《绝句》12

  刚看完古诗《绝句》,感觉效果不错。同学们已经把这首诗背熟了,所以在课上,我先给同学们介绍了绝句,并简单介绍了杜甫。然后直接从插图开始,让学生观察图片上的场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述。学生们很快找到了白雪覆盖的白鹭、绿柳和黄鹂,并对它们进行了描述。然后让同学们说说地图上比较醒目的颜色。同学们讲完这些后,我指出这是诗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那么诗人是如何描述这个美丽的地方并一起学习的呢?

  学生们很快说出了前两句话的意思。这时我问,黄鹂在叫,白鹭在飞。这是什么意思?出乎我意料的是,同学们都说了“声”,我大大鼓励了同学们。然后我问,然后,黄鹂黄,白鹭白,柳绿。蓝天,这是什么?学生们很快说了“颜色”,理解了诗人描述的美丽景色。两句描述完,同学们觉得有点难。通过对孩子们的简单描述,我向学生们解释了窗户的镜框。学生们很快就明白了“包含”的含义,并清楚地陈述了诗人观察的'角度和位置。总结的时候,他们准确的描述了动态和静态的描述。感觉这个班的同学都很踏实,我自己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杜甫《绝句》13

  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以下简称《绝句》)是妇孺皆知的名篇,几乎人人成诵,而如何解读其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句,笔者认为有重新探讨的必要。

  这首小诗在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因此也在各种版本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得到解释。权威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和《教案》的解释是这样的:透过窗子可以看到西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着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综合起来,编者还进行了如下的延伸:“万里船”从空间上讲,“千秋雪”从时间上说,诗人身居草室,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前两句,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后两句,雪远景,船近景。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诗中的画境是前后衔接的,即便是跳动的镜头也总有其内在的联系,不可能近、远、远、近的跳来跳去。

  让我们把第三、四句联系起来分析一下吧。第三句说从窗里看到西山上的积雪,一个“含”字,显示了透视的眼光,即,作者主要是看窗,连同四方形的窗口一起看到西岭的雪峰。也就是说,作者是把西岭之雪和方形的窗口放在一个平面上来欣赏,这“窗”如同油画的框,而“西岭千秋雪”则是框中的画,“千秋雪”无非是说山很高,高得积雪终年不化。这么高的山可以像油画一样含在小小的“窗”中,可见“西岭”之远。

  那么第四句就容易理解了。诗人欣赏过以窗为框的西岭雪景之后,把眼光投向门外,又看到了奇观:透过院门口,看到辽远的水面上漂着东去的航船,那船因为太远了,以致让你感觉不出它在动,只像停泊在那里一样。停泊在哪里呢?就停泊在院门的门框中间。这也是一种透视的眼光,即,作者把“万里船”和院门口放在一个平面上来欣赏,以门口为画框,则“万里船”停泊其中,成为框中的画。

  这样看来,杜甫这首诗所写的景并不是“近、远、远、近”,而是“近、远、更远、极远”。那为什么说“东吴万里船”比“西岭千秋雪”更远呢?因为山高、水平,大凡观山觉得近,观水觉得远。我们站在景山上看西山,觉得很近,其实远在几十、上百里之外;而站在长江大桥上望江面,觉得远无尽头,其实并没有那么遥远。

  因此,我们可以说,作者只不过是在那里写景,就像画家随便画一张练笔的小幅水彩一样,实在看不出什么微言大义。诗的精彩之处在于,诗人通过透视的原理来处理景物的远近,从而显出逼真的画境。当然,给小学生讲课,没必要讲什么透视,但也没必要讲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对和平的向往之类的微言大义,只要把整幅画面的意境给学生讲准确、讲清楚就是了。

杜甫《绝句》14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3、有感谢情地背诵全诗。

  教学准备

  引导学生透景司情,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理解诗句大意,领悟“含”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我们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课题,齐读)

  2、指句读“绝”。

  3、指生说记字方法。师:大家都知道,绞丝旁的字多与丝线有关。所以这个字也可以这样说:丝线染成颜色,称为天下独特,就是—绝。

  4、扩词:绝技、绝活、绝招。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师范读,注意听老师读诗的节奏。这首诗的节奏是223。

  3、自由练读,注意节奏。

  4、师生合作,接读。

  5、同桌之间像我们师生合作读那样读。

  6、指名一对同桌读。

  7、男女生接读。

  8、同学们读得挺顺利,但读诗要有感情。老师准备了这首诗的配乐,教师配乐读。

  9、指名一名同学来配乐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勒了一幅怎样画面?

  三、创设情境,细读古诗

  1、学习第一句诗

  (1)如果把诗配上画,按诗句的描绘,应首先画什么?(黄鹂)

  (2)出示“黄鹂”剪贴画。诗中那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鸟儿在什么地方呢?(柳树间)(教师随机板画柳树,并贴上黄鹂)怎样的柳树呢?诗人是用哪个字来形容柳树的?(翠)可见此时正是早春时节,那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做什么?(鸣叫)怎样记信这个“鸣”字(谜语:鸟儿把口张,叫声真响亮)扩词:一鸣惊人、鸣叫、电闪雷鸣。那么你们想美丽的黄鹂鸟儿会在翠绿的柳树间怎样地鸣叫呢?(欢快地、自由自在地)

  (3)让我们用欢快的语调读第一句诗,注意节奏。

  2、学习第二句诗

  (1)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你们猜猜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白鹭)

  (2)出示“白鹭”剪贴画,并介绍:白鹭是一种水鸟,浑身羽毛洁白,在天空飞翔的身姿十分优美。

  (3)诗中写的是一只白鹭吗?(不是)哪个词告诉你的?(一行)这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哪儿?(青天)青天是什么意思?(蔚蓝的天空。教师把一行白鹭贴上。)

  (4)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样的.画面可真美啊!让我们齐读第二句,读出画面的美来。

  3、体会诗境

  (1)诗人作诗用语简洁明快,画面里的色彩,诗中都体现出来了,你找到了诗中的字吗?老师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用标出来(黄、白、青、蓝)。

  (2)在读课文前。同学们能不能看着画面,结合诗句,大家可以按这样的句式来说:

  出示句式: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柳树,黄鹂,白鹭。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

  (3)同学们描绘得真美啊,让我们把一、二句诗联起来读一读,读出画面的美来。

  4、学习第三句。

  (1)真是春意融融,生机勃勃,诗人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这时他一抬头,却又被另一处景物所吸引,是什么?是远处的西岭雪山(板画西岭)

  (2)西岭是位于成都西边的岷山,那里的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诗人说“千秋雪”。出示“今”的卡片,组词。

  加一点:“今”变为“令”,组词。

  现在我们给“令”加偏旁,按学生的汇报板书:岭、铃、羚、领、玲等,口头组词。“令”字变成“含”(变的过程中说:大家看,令字一点被咬掉,放在口中不咽下,就是---含)

  师:诗人从窗口向远望,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景色像镶嵌在窗框里一样。(教师边描述边画窗框)

  5、学习第四句诗

  (1)诗人向近处看,又看见门前的什么?(船只)问:船是停着还是行驶着?(师贴船)你是从哪个字知道的?(泊)泊就是停泊位的意思。

  去哪儿的船?(东吴)我们一起来背一下百家姓前两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吴是一个姓氏。东吴是三国时期孙权在江苏一带建立的政权,所以东吴指江苏一带的地方。而杜甫是在四川成都,真是千里迢迢而来。

  (2)所以从东吴来的船只路途遥远,诗中用一个词---万里。现在同学们能明白这句诗的大意了吧。

  船的部首是“舟”字旁,作偏旁时,横变提,而且右半部不出头。

  (3)让我们一起用愉快的语气齐读三、四句诗。

  四、背诵古诗

  真是一首好诗啊,如此佳作,我们怎能不吟诵吟诵。

  (1)自由背诵古诗。

  (2)指名背诵。

  (3)齐诵。

  五、小结

  这堂课我们一齐走进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弄清了每句诗的意思,还想象画面感受诗的意境。相信同学们会利用这种学古诗的方法学会更多更好的古诗,有更大的收获!

杜甫《绝句》15

  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

  《绝句江碧鸟逾白》是唐代诗人杜甫在进入蜀地之后所作的诗歌,诗文的前面的一、二两句用以描写景象,而第三、四两句则用来抒情,全文托景抒情,意味深长。杜甫在这首诗中借美好的乐景来诉说哀情,用客观景象与自身感受的反差对比来强调诗人自己思乡之情的深厚,令人感受到别具一格的韵味。

  诗歌的主要意思表达的是,翠绿的江水将小鸟的羽毛衬托得更为洁白了,青山苍翠欲滴,鲜艳的红花有如即将燃烧的熊熊烈火一般。眼看今年的春天就要这样过去了,到底何时才是我回归故乡的时日呢

  杜甫的这首诗创作在安史之乱时期,他在蜀中躲避战乱。幸得朋友们的帮助,他在成都西郊的一处地方建起一座草堂,颠沛流离的一户人家得到了暂且的安定。然而在杜甫的一生中,在浣花草堂的这些时日算是他为数不多的一段美好时光。然而由于杜甫心系国家忧国忧民,因此即便在这罕有的安定中,他也无时不刻不在担忧着这场未能平息的战火,时刻都深切期盼着能够早日回到故里。因此在这首诗歌中,诗人通过描写春天里的美好景象,来表达自己深沉的对故乡的思念。

  这首诗在写法上是典型的触景生情的表达,其艺术成就主要在于情景交融的描述,前两句将景色写得清新秀丽、沁人心扉,深有朝气;而后两句笔锋一转,表现了春光虽好却匆匆过境,最后一句则是从内心深处表达了浓浓乡愁。

  杜甫简介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称少陵野老,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作诗史,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影响深远,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出生于北方的名门大士族,家族为京兆杜氏分支的襄阳杜氏,自祖父杜审言起举家自襄阳迁至巩县。杜甫小时候家境优厚,生活宽裕,年幼好学,七岁能成诗文,不过杜甫小时候也十分顽皮,院子里枣树熟了的季节,一天可以上树不知几回。

  杜甫十几二十岁时好游历,四处出游,24岁时考试落榜,至744年,杜甫遇到李白,两人一见如故,谈诗作文甚是交好,秋末时节二人告别,杜甫结束游玩回到长安。

  杜甫所生活的年代恰逢唐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由于杜甫家学渊博,其早年的作品一方面主要表达了他理想中的生活与抱负,另一方面显露了他关怀民生与驳斥政治丑恶的思想,逐渐走上了忧国忧民的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的政治日益腐化,其生活也逐渐陷入困境。

  此时杜甫仕途也不顺,遭遇科考闹剧,士子全数落选,无奈之下转投权贵之门依然无果,困居长安十年,郁郁不得志。

  后来遭遇战乱,杜甫颠沛流离也始终不忘牵挂国家与百姓忧患。此后,杜甫在官场流离,遭遇了世态炎凉,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不少佳作。759年,杜甫开始在外漂泊,社会震荡,杜甫对混沌的政治痛心疾首,生活艰苦,此时作品的产量也极大。

  此后,杜甫在船上飘荡,思乡心切却因生活艰苦而不能北上,最终于大历五年冬,死于一艘小船上,享年59岁。

  绝句杜甫

  杜甫一生留下诗作无数,他在经过了长期的漂流后重返成都草堂时,知道安史之乱已平,心境十分舒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忍不住提笔做此佳作《绝句四首》组诗,其中最有名的自然要数第三首:两个黄鹂鸣翠柳。

  绝句之三《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对大多数人而言并不陌生,我们早早地在小学课本就目睹过这首唐诗佳作的风采了。诗歌的前两句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风景的美丽,而后两句则表达诗人在看到吴船时产生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歌的译文是:两只黄鹂鸟在青翠的柳条之间轻快悠扬地歌唱,白鹭排成长队直直地冲向蔚蓝的天际。我呆立在窗边,能看到远处西岭上面常年不化的厚厚积雪,门前停靠着由万里之外的东吴赴此而来的渡船。

  诗歌以极富生机的美丽景象起头,一开始就给人营造了一种清新畅快的情绪氛围,在诗歌的前两联中,杜甫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眼前的这幅春景,翠璧的绿色、黄鹂的歌声、飞天的白鹭,动静融合,交相辉映,十分传神。且在前两联中,杜甫以两对一,以横对纵将风景写得生动活泼,写出了自在的舒适感,也写出了自然的开阔。

  后面两句中,诗人在窗前瞭望,因为早春的空气清新因而能看到远山的积雪,推远了意境,最后一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的复杂心境,睹物思情,念起故乡却未点破,在希冀与感怀之间显得意蕴深长。

【杜甫《绝句》】相关文章:

杜甫《绝句》06-21

杜甫《绝句》04-02

绝句杜甫精选10-11

杜甫《绝句》(精华)07-04

杜甫《绝句》赏析03-27

杜甫绝句翻译04-25

杜甫绝句译文04-25

绝句杜甫翻译04-10

杜甫的古诗绝句01-05

杜甫《绝句》诗词鉴赏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