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绝句》

时间:2024-07-10 16:48:02 杜甫 我要投稿

杜甫《绝句》15篇【精品】

杜甫《绝句》1

  绝句(一)

杜甫《绝句》15篇【精品】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译文

  厅堂西边的竹笋长得茂盛,都挡住了门头,堑北种的行椒也郁郁葱葱长成一行却隔开了邻村。

  看到园中即将熟的梅子,便到待梅熟时邀朱老一同尝新;看到堂前的松树,便希望和阮生在松荫下尽情地谈古论今。

  赏析

  先写草堂,举其四景:堂西的竹笋,堑北的行椒,园中的梅子,久七前的松树。诗人处在这远离闹市的幽静环境之中,因看到园中将熟的梅子,便想到待梅熟时邀朱老一同尝新;因看到堂前的松树,便希望和阮生在松荫下尽情地谈古论今。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草堂的爱赏,以及他对生活的朴素的要求。他久经奔波,只要有一个安身之地就已经满足了。显然,这首诗虽属赋体却兼比兴,于平淡的写景叙事中寓含着诗人的淡泊心情,以作为组诗之纲。当时杜甫因好友严武再镇而重返草堂,足证严武在诗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但这里他所想到的草堂的座上宾都不是严武,而是普普通通的朱老和阮生。这就可见诗人当时的心境和志趣了。

  绝句(二)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黄鹂在新绿的柳条间叫着春天,成双作对好喜庆;白鹭排成行迎着春风飞上青天,队列整齐真优美。

  那西岭的雪峰啊,像一幅美丽的画嵌在窗框里;这门前的航船啊,竟是从万里之外的东吴而来。

  赏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那么这个“万里船”能够通行,也说明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已经接近要平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 那么这么一首诗,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饰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对仗的。从六朝开始就有绝句,到了唐代以后绝句就形成了非常圆熟的一种艺术,我们很多著名的诗都用绝句。绝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对仗,或者四句前面两句写景对仗后面两句抒情不对仗,或者是前面两句不对仗后面两句对仗,那么现在他这首诗四句都对仗,可以说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写得非常认真的一首诗。杜甫有一个写诗的时候让人“语不惊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这首诗千锤百炼。

  绝句(三)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译文

  原想筑个鱼梁忽然乌云盖住了急流,随后又惊讶四月的雨声如此凄寒。

  也许这青溪里面早有蛟龙居住,筑堤用的竹石虽堆积如山也不敢再去冒险。

  赏析

  本诗写浣花溪,状其水势浩大,借“欲作鱼梁”而抒情,非真“欲作鱼梁”也。因为“作鱼梁,须劈竹沉石,横截中流,以为聚鱼之区,因溪有蛟龙,时兴云雨,故公不敢冒险以取利。”(《杜诗详注》卷十三引)对此解说,浦起龙《读杜心解》认为“是为公所愚也”。他说:“须知‘蛟龙,之想,只从‘云覆、‘雨寒,生出,值云雨而墩起文情也。”是有道理的。但浦氏以为这首诗“为作鱼梁而赋,而自况不凡”,则未免有点牵强。其实,这首诗并非什么“自况”,只是流露出诗人对能否在洗花溪畔的草堂安居下去的担心情绪。这才是“不敢安”三字的真实含意。诗人觉得自己在草堂尽管心境淡泊,无所奢求,但仍难保不测。诗中谓溪下有坟龙,时兴云雨,固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却也十分形象化,隐隐可以显示出诗人身居草堂对成都局势的担心情状。这也正是诗人当时“三年奔走空皮骨”的心理状态。

  绝句(四)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译文

  药草的枝叶长得郁郁青青,青青的颜色越过棕亭蔓入草亭。

  “苗满空山”的美誉我愧不敢当,只怕它们根居干裂的土中成不了形。

  赏析

  王嗣爽《杜臆》说:“公常多病,所至必种药,故有‘种药扶衰病,之句。”(《杜诗详注》卷十三引)。今影印本《杜臆》元,仇氏(仇兆鳌)当另有所据。”前两句写药圃景色,种药在两亭之间,青色叠映,临窗望去,油然而喜。后两句虽也是写药物的生长情状,与前两句写药物出土,发苗及枝柯的生长过程相连,对一药物生长于隙地的根部的形状作了描绘,足见诗人对药用植物形态学的认识;但就药寄慨,与首章淡泊之意略同,却不是一般的咏物诗,更绝非某些赏花玩月的作品可比。仇兆鳌注:“彼苗长荒山者,不能遍识其名,此隙地所栽者,又恐日浅术及成形身。”浦起龙亦说:“空山隙地,萧间寂寞之滨也,亦无取于见知矣。”可以参看,以见杜甫虽因严武再镇而重返草堂,但仍担心着“不测风云”,总是把自己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他毕竟不是那种忘乎一切的趋炎附势之人。

杜甫《绝句》2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上元元年(760)杜甫卜居成都西郭草堂,在饱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的时节,他独自沿江畔散步,情随景生,一连成诗七首。此为组诗之六。

  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这就是末句的.意境。“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人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读这首绝句,仿佛自己也走在千年前成都郊外那条通往“黄四娘家”的路上,和诗人一同享受那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

  此诗写的是赏景,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但象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寻李九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这些景都显得“清丽”;而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

  其次,盛唐人很讲究诗句声调的和谐。他们的绝句往往能被诸管弦,因而很讲协律。杜甫的绝句不为歌唱而作,纯属诵诗,因而常常出现拗句。如此诗“千朵万朵压枝低”句,按律第二字当平而用仄。但这种“拗”决不是对音律的任意破坏,“千朵万朵”的复叠,便具有一种口语美。而“千朵”的“朵”与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虽同属仄声,但彼此有上、去声之别,声调上仍具有变化。诗人也并非不重视诗歌的音乐美。这表现在三、四两句双声词、象声词与叠字的运用。“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联,音调宛啭。“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的叫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时时”、“恰恰”为叠字,既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使语意更强,更生动,更能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这两句除却“舞”、“莺”二字,均为舌齿音,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明刊本《唐诗画谱》

  这一连串舌齿音的运用造成一种喁喁自语的语感,维妙维肖地状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声音的效用极有助于心情的表达。

  在句法上,盛唐诗句多天然浑成,杜甫则与之异趣。比如“对结”(后联骈偶)乃初唐绝句格调,盛唐绝句已少见,因为这种结尾很难做到神完气足。杜甫却因难见巧,如此诗后联既对仗工稳,又饶有余韵,使人感到用得恰到好处:在赏心悦目之际,听到莺歌“恰恰”,不是更使人陶然神往么?此外,这两句按习惯文法应作:戏蝶留连时时舞,娇莺自在恰恰啼。把“留连”、“自在”提到句首,既是出于音韵上的需要,同时又在语意上强调了它们,使含义更易为人体味出来,句法也显得新颖多变。

杜甫《绝句》3

  清晨,杜甫推开窗,望着外面——他惊呆了!门前柳树在河边梳理着头发,仿佛在和杜甫道着你好。翠绿柳树上,两只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莺在树上吟唱着。它们时而高歌,时而浅唱,在这片清新春意中传递着鸟的语言。

  杜甫抬头一看,只见一行白鹭排着队飞上天空。它们飞得越来越远,越来越高,直到空中只留下几声鸟鸣。它们向着太阳飞去,朝去朵飞去,朝蓝天飞去。杜甫看到了远方山上的积雪,它们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杜甫再看门前的'小河,呀!这不是东吴来的船吗?杜甫心中忐忑我的家乡肯定解放了!我年迈的父母亲还好吗?我的儿女幸福吗?我的妻子好吗?杜甫激动之后,立刻有淡淡的乡愁涌上心头,杜甫回到房间,立刻提笔写下了《绝句》这首诗。

杜甫《绝句》4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写景小诗。整首诗的字虽然不多,但这首诗字里行间透露着无穷的美。

  古诗不仅色彩美——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而且结构美——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展现了空间。对仗运用得恰到好处,耐人寻味。

  理解诗句的意思,按照传统的方式,先理解字词意思,再理解句子意思。如果学生理解上有问题,我先创设了一个情境,引导理解。比如教学第三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诗人杜甫往远处一看,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住了?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说话训练,结合《补充》上的'练习,通过出示挂图激发灵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学生表达的比较到位,基本没有偏离古诗的意思。

杜甫《绝句》5

  绝句

  杜甫

  liǎng gè huáng lí míng cu liǔ

  两个黄鹂鸣翠柳,

  yī háng bái lù shàng qīng iān

  一行白鹭上青天。

  chuāng hán xī lǐng qiān qiū xuě

  窗含西岭千秋雪,

  mén bó dōng wú wàn lǐ chuán

  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译文

  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

  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

  创作背景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

  “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诗人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其中的一首。

  赏析

  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这里用一个“上”字很巧妙。这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诗人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像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画,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也增加了诗句的生机。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这就是诗人观物寄情时物物相融的手法。另外,诗人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系。但同时,诗人以这种感受,从另一角度来说明一种艰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要融化千年的积雪则更为困难。于是,诗人在那淡淡的希望之中却有着更深的忧虑。因此,这句就不仅仅是对窗前雪的描写了,它有着更深的寓意,而这种对景物的体察,其实早在一二句就暗含其中了。“两个”、“一行”,数目历历分明,观察仔细,不是因为内心的轻松愉快,而是诗人要排遣那种长期受到闲置的愁闷意绪和百无聊赖的心情。这与《水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与《曲江》中“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对景物的体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以清新自由的景象表现心中百无聊赖的心情。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泊有“停留不开”的含义,杜甫用的正是这个含义。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他应该知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在当时很难实现,而且在严武向朝廷推荐他之前,他刚刚结束流亡的生活,对朝廷虽有所望,但却又极感希望渺茫。“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以表示希望不大。这是第一层含义。第二,这只停泊在门前的东吴船并非从东吴来,而是到东吴去的。东吴,正是杜甫心中那点希冀的象征。不直言长安而说“东吴”,原因是,诗人以成都、东吴间相距之远和路径之难,来暗示他的抱负难以得到施展;另外,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借东吴代指孙权,不仅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更是他那“致君尧舜上”的志向的寄寓之所。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 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 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 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 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 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 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 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而一以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正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就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和彷徨。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正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杜甫《绝句》6

  《戏为六绝句(其一)》原文: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戏为六绝句(其一)》参考注释:

  ①庾信: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文章:泛言文学。老更成: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了。

  ②凌云健笔:高超雄健的笔力。意纵横:文思如潮,文笔挥洒自如。

  ③嗤点:讥笑、指责。

  ④前贤指庾信。后生,指“嗤点”庾信的人。畏后生:即孔子说的“后生可畏”。但这里是讽刺话,意谓如果庾信还活着,恐怕真会觉得“后生可畏”了。

  《戏为六绝句(其一)》赏析:

  这组诗大约写于宝应元年(762〕。在我国文学史上,用绝句这种体裁论诗,这是首创。杜甫在这组诗中评点作家,批评当时文人相轻的风气,谈自己的学习和创作体会。由于他见识精确,因而不仅他的观点深为后人认可,而且这种以诗论诗的.形式也常为后人效仿。

  关于这组诗的创作意图,宋张戒《岁寒堂诗话》云:“此诗非为庾信、王、杨、卢、骆而作,乃子美自谓也。方子美在时,虽名满天下,人犹有议论其诗者,故有‘嗤点’、‘哂未休’之句”。《杜诗镜铨》引蒋云:“公每以庾信自比,殆亦兼遭时言之”。

  组诗第一首论庾信。杜甫评庾信曾有“清新庚开府”之语,此又言“老更成”;又云“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咏怀古迹五首》其一)。明杨慎《升庵诗话》云:"庾信之诗,为梁之冠绝,启唐之先鞭。史评其诗曰绮艳,杜子美称之曰清新,又曰老成。绮艳、清新,人皆知之;而其老成,独子美能发其妙。余尝合而衍之曰:绮多伤质,艳多无骨;清易近薄,新易近尖。子山之诗,绮而有质,清而不薄,新而不尖,所以为老成也"。

杜甫《绝句》7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答:景物:江、鸟、山、花.特点:碧绿、洁白、青葱、火红。

  (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答: “欲”字妙在用拟人手法赋予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译文:

  江水碧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象燃烧的火一样红。

  今年的眼看又过去了,不知什么时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赏析: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靡,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

杜甫《绝句》8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温暖的阳光普照着大地,连绵不断的青山上,那一棵棵苍天大树上的小嫩芽们,争先恐后地冒了出来。

  碧绿的江水上,一群鸭子在欢快地嬉戏,岸边的'小草们在春雷哥哥的呼唤声中探出了小脑袋,花仙子们也从漫长的冬天苏醒过来,都不甘示弱地绽放她们美丽的笑脸。山河是如此的秀丽!一阵微风吹来,送来了花草树木的芳香。使人更加神清气爽。

  早春的泥土非常的湿润,这正是小燕子们由南方飞来,忙着衔泥筑巢的最好时节。蓝天下,温暖的沙滩上,一对美丽的鸳鸯慵懒睡着,也加入了这光彩夺目的画卷中。这一上一下,一忙一闲的两种小动物,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生趣。

杜甫《绝句》9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作者: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译文

  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

  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

  创作背景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

  “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作者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作者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其中的一首。

  赏析

  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作者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作者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这里用一个“上”字很巧妙。这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作者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像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画,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也增加了诗句的生机。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作者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作者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因此能看见西岭雪山。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作者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而“西岭”,正是作者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这就是作者观物寄情时物物相融的手法。另外,作者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作者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作者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系。但同时,作者以这种感受,从另一角度来说明一种艰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要融化千年的积雪则更为困难。于是,作者在那淡淡的希望之中却有着更深的忧虑。因此,这句就不仅仅是对窗前雪的描写了,它有着更深的寓意,而这种对景物的体察,其实早在一二句就暗含其中了。“两个”、“一行”,数目历历分明,观察仔细,不是因为内心的轻松愉快,而是作者要排遣那种长期受到闲置的愁闷意绪和百无聊赖的心情。这与《水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与《曲江》中“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对景物的体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以清新自由的景象表现心中百无聊赖的心情。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作者睹物生情,想念故乡。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泊有“停留不开”的含义,杜甫用的正是这个含义。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他应该知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在当时很难实现,而且在严武向朝廷推荐他之前,他刚刚结束流亡的生活,对朝廷虽有所望,但却又极感希望渺茫。“泊”字,正好写出了作者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以表示希望不大。这是第一层含义。第二,这只停泊在门前的东吴船并非从东吴来,而是到东吴去的。东吴,正是杜甫心中那点希冀的象征。不直言长安而说“东吴”,原因是,作者以成都、东吴间相距之远和路径之难,来暗示他的抱负难以得到施展;另外,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借东吴代指孙权,不仅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更是他那“致君尧舜上”的志向的寄寓之所。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 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 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 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因此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 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作者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 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 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作者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 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作者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而一以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正是作者的内在情感。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作者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就完整表现了作者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作者内心的心绪。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作者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作者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作者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和彷徨。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作者内心复杂的情绪,正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杜甫《绝句》10

  原文

  绝句(其一)

  (唐)杜甫

  迟日①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②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③。

  译文

  其一: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阵阵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飞翔的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美丽的鸳鸯睡在沙上晒太阳。

  杜甫《绝句》赏析

  赏析一:

  [赏析]

  清代的诗论家陶虞开在《说杜》一书中指出,杜集中有不少“以诗为画”的作品。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读者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神的篇章。

杜甫《绝句》11

  绝句四首

  作者:杜甫

  原文: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翻译:

  厅堂西边的竹笋长得茂盛,都挡住了门头,堑北种的行椒也郁郁葱葱长成一行却隔开了邻村。

  看到园中即将熟的梅子,便到待梅熟时邀朱老一同尝新;看到堂前的松树,便希望和阮生在松荫下尽情地谈古论今。

  原想筑个鱼梁忽然乌云盖住了急流,随后又惊讶四月的雨声如此凄寒。

  也许这青溪里面早有蛟龙居住,筑堤用的竹石虽堆积如山也不敢再去冒险。

  黄鹂在新绿的柳条间叫着春天,成双作对好喜庆;白鹭排成行迎着春风飞上青天,队列整齐真优美。

  那西岭的'雪峰啊,像一幅美丽的画嵌在窗框里;这门前的航船啊,竟是从万里之外的东吴而来。

  药草的枝叶长得郁郁青青,青青的颜色越过棕亭蔓入草亭。

  “苗满空山”的美誉我愧不敢当,只怕它们根居干裂的土中成不了形。

  注释:

  1、行椒:成行的椒树。

  2、朱老、阮生:在成都结识的朋友,喻指普普通通的邻里朋友;后世常用,“阮生朱老”或“朱老阮生”作为咏知交的典故。

  3、鱼梁:筑堰拦水捕鱼的一种设施,用木桩、柴枝或编网等制成篱笆或栅栏,置于河流中。但因为这里的水势险恶(“青溪先有蛟龙窟”),所以有“竹石如山不敢安”之说。

  4、青溪:碧绿的溪水;

  5、黄鹂:黄莺。

  6、白鹭:鹭鸶,羽毛纯白,能高飞。

  7、窗含。是说由窗往外望西岭,好似嵌在窗框中,故日窗含。

  8、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这是想象之词。

  9、东吴:指长江下游的江苏一带。成都水路通长江,故云长船。

  10、药条、药甲:指种植的药材。王嗣爽《杜臆》说:“公常多病,所至必种药,故有“种药扶衰病”之句。

  11、棕亭、草亭:言药圃之大。杜甫患多种疾病。故所到之处需种药以疗疾。

  12、隙地:千裂的土地。

  13、成形:指药材之根所成的形状,如人参成人形,茯苓成禽兽形,等等。

杜甫《绝句》12

  当春天迈着轻盈的莲花步,手上拿着彩色的画笔悄悄走向大地时,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你瞧!春姑娘大笔一挥,一轮红日便慢慢地探出了脑袋,顿时阳光普照,但还是很和煦。春姑娘再一挥笔,无比秀丽的山河浮现在眼前。

  紧接着春风深吸了一口气,又轻轻一吹,清风拂面,百花初放,芳草如茵,花草们纷纷冒出了嫩芽,换上新的衣服,接二连三地开出了小花苞。香味立刻迎面扑来。

  春姑娘轻轻唤醒小燕子们。聪明伶俐的小燕子也成群结队地从北方飞来,给这光彩夺目的“画”增添乐趣,它们繁忙地从湿润的泥土飞到一条条柔柳间,跟我们玩捉迷藏,在飞出来找衔泥筑巢用的材料。一对接一对爱美的鸳鸯睡在沙滩上,沐浴着阳光,贪婪地吸吮着阳光赐给它们的营养。

  真是一幅大地回春、草木复苏的早春画卷。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点都没错,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感召着我们,激励我们从起点开始奋进,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让我们迈着坚实的步伐,带着春的生机与激情走向美好的明天!

杜甫《绝句》13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首句“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又名叫黄莺、黄鸟。“鸣翠柳”即是说(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诗歌视角首先停留在近处,从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营造出一个清新轻松的氛围。这里,诗人选择了“黄鹂”、“翠柳”两个意象,从颜色上给人以春的气息。“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黄”即指鸟儿出生不久的绒毛的颜色,并与“翠”相呼应,采用特写镜头放大,形成鲜明的对照。一个“鸣”字,诗人通过声音描写,不但表明黄鹂的啼叫是那么轻脆,悦耳,而且给读者以初春时鸟语花香的感受。特别是在黄鹂前加了“两个”一词,很有意蕴的,那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不正是表现出初春时节时光的美好,再现出初春时节的生机蓬勃的景象!

  “一行白鹭上青天”紧承上句而来,并形成对偶。首先,此句与上句构成对偶,视角发生变化,由下而上。上句写地,下句写天,两相结合,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其次,从用词来说,对偶在词性上是相同的。上句写黄鹂于柳树上鸣叫,下句写白鹭在蓝天上飞翔。诗人以青色衬托白色,以白突青,色彩对比强烈,画面清晰可人。上句的黄鹂的背景是一片翠柳,白鹭的背景却是蓝蓝的天空,一黄一白,一绿一蓝,相互照应,形成了鲜明的景象。再次,对偶有助于思维的跳跃,境界的拓展。诗人的视角又下到上,由近及远,这一句中的“上”字,不但具有动态感,而且拓展了读者视野,与上句结合而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开阔空间,并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从而提高了诗歌的审美境界。

  “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的视角转换了,由仰望而远望。诗人凭窗远眺,视点落在远处的“西岭”之上。“窗含”就是从窗子可以看到的意思。“含”即包含意。“西岭”指岷山。岷山,在四川和甘肃的交界。“千秋雪”指终年不化的积雪。句中的一个“千秋雪”,不但表明了初春时节山上的积雪犹存,似乎还有冬天余留的寒气,而且诗人把视点推向历史,把时间与空间结合起来,千年积雪,历史留下什么?触景生情,为下文抒情奠定了基础。这样,空间与时间结合,诗歌的境界更为开阔,更易于引发读者的想象,去感受诗人内心世界。同时,诗句中的在“窗”与“雪”之间用了一个“含”字,不但表明了诗人的审视视角的位置,而且更好地表现出诗人把自己多年漂泊处境与过去“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联系起来了。我们可以这样设定,在“窗”内的杜甫,是现实的杜甫,“窗”内就是杜甫生活的现实表现,即有能力不能施展。而远处未融化的多年的积雪,那是过去的,象征着杜甫过去的美好理想,而今这种理想犹存。

  “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的视角又由高到低,集中表现出诗人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这里,诗人著一个“泊”字,实有深意的。“泊”即“停留”义。我们知道,杜甫的多年飘泊他乡,理想难以实现,不也正像去东吴船只“泊”在这里吗?东吴是三国时期孙权政权的所在地。诗人杜甫借“东吴”代“孙仲谋”,不但表明了自己对孙仲谋的擅用贤能的敬佩与向往,而且也表现出对当朝帝皇的希望,更暗示了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然而,事与愿违,诗人却用一个“泊”字,正好写出了自己处于希望与失望交织着的复杂心情。接着诗人又用“万里”一词,有眼前而延伸开去,从空间展示了成都到东吴相距的遥远,这样,不但扩大了诗歌的审美意境,而且照应了“泊”字所表现出来的言外意,即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所产生的忧愁与不安。

  总而言之,杜甫这首绝句很妙,前两句描写了初春时节那生气蓬勃的景致,动静结合,营造了一种美好的环境,以此暗示了诗人美好的心情。后两句在写景的基础上,诗人却把时光向后推移,借助特定的意象(东吴),触景生情,一种孤独失落之感油然而生。也就是说,这首诗歌在其外在清新、明快的基调上表现出了深沉的意蕴,可见杜甫诗歌表达艺术的高超。

杜甫《绝句》14

  杜甫《绝句》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赏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那么这个“万里船”能够通行,也说明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已经接近要平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 那么这么一首诗,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饰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对仗的。从六朝开始就有绝句,到了唐代以后绝句就形成了非常圆熟的'一种艺术,我们很多著名的诗都用绝句。绝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对仗,或者四句前面两句写景对仗后面两句抒情不对仗,或者是前面两句不对仗后面两句对仗,那么现在他这首诗四句都对仗,可以说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写得非常认真的一首诗。杜甫有一个写诗的时候让人“语不惊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这首诗千锤百炼。

  【诗人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绝句》15

  [唐]杜甫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作品赏析:

  “两个黄鹂”这首诗是广德二年(764)春,杜甫初回草堂时写的,是杜诗中写景佳作。这一四句皆对,一句一景的七言绝句,犹如一幅绚丽生动的彩画: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色调淡雅和谐,图象有动有静,视角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整个画面给人以既细腻又开阔的感受。结尾一句,也隐约流露出诗人当时意欲乘舟东下的打算。

  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而一以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正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就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周啸天)

  ------------------------------------------------

  此依朱本与前诗连编,旧在永泰元年者非。是年四月,严武方卒,公行出蜀矣。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①。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首章,咏园中夏景。别开门,恐踏笋也。却背村,为堑隔也。朱老、阮生,俱成都人。黄希曰:朱老,当是南邻朱山人。阮生,岂指阮隐居耶。阮居秦州,故云拟对。)

  ①行椒,椒之成行者。《怀旧赋》:“列列行椒。”

  其二

  欲作鱼梁云覆湍,因惊四月雨声寒。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①。

  (次章,为鱼梁而赋也。赵曰:作鱼梁,须劈竹沉石,横截中流,以为聚鱼之区。因溪有蛟龙,时兴云雨,公故不敢冒险以取利。)①汉武帝《瓠子歌》:“隤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万福来。”

  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①。

  (三章,咏溪前诸景。此皆指现前所见,而近远兼举。)

  ①范成大《吴船录》:蜀人入吴者,皆从合江亭登舟,其西则万里桥。杜诗“门泊东吴万里船”,此桥正为吴人设。

  其四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①。

  (四章,为药圃而赋也。种药在两亭之间,故青色叠映。彼苗长荒山者,不能遍识其名。此隙地所栽者,又恐日浅未及成形耳。《杜臆》:公常多病,所至必种药,故有“种药扶衰病”之句。有条有甲,见种药多品。)

  ①吴论:成形,如人参成人形,茯苓成禽兽形之类。杨慎曰:绝句四句皆对,少陵“两个黄鹂鸣翠柳”是也。然不相连属,即是律中四句耳。唐绝万首,如韦苏州“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又刘长卿“寂寂孤莺啼杏园,寥寥一犬吠桃源。落花芳草无寻处,万壑千峰独闭门”,二首绝妙。盖字句虽对,而意则一贯也。其余如李峤《送司马承祯还山》云:“蓬阁桃源两地分,人间海上不相闻。一朝琴里悲黄鹤,何日山头望白云。”又柳中庸《征人怨》云:“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镮。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又周朴《边塞曲》云:“一队风来一队沙,有人行处没人家。黄河几曲冰先合,紫塞三春不见花。”斯亦其次也。

  升庵所引,此一体也。唐人诸法毕备,皆当参考,以取众家之长。凡绝句散起散结者,乃截律诗首尾,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花满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张继《枫桥夜泊》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是也。有对起对结者,乃截律诗中四句,如张仲素《汉苑行》云“回雁高飞太液池,新花低发上林枝。年先到处皆堪赏,春色人间总未知”,王烈《塞上曲》云“红颜岁岁老金微,砂碛年年卧铁衣。白草城中春不入,黄花戍上雁长飞。”有似对非对者,如张祐《胡渭州》云“享亭孤月照行舟,寂寂长江万里流。乡国不知何处是,云山漫漫使人愁”,张敬忠《边词》云“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发时”,是也。有散起对结者,乃截律诗上四句,如李白《上皇西巡歌》云“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地转锦江成渭水,天回玉垒作长安”,李华《春行寄兴》云“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草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有对起散结者,乃截律诗下四句,如李白《东鲁门泛舟》云“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雍陶《韦处士郊居》云“满庭诗景飘红叶,绕砌琴声滴暗泉。门外晚晴秋色老,万条寒玉一溪烟”,是也。有金首声律谨严不爽一字者,如白居易《竹枝词》云“瞿塘峡口冷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晴鸟一时啼”,贾岛《渡桑干》云“客合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井州是故乡。”有平仄不谐而近于七古者,如李白《山中问答》云“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韦应物《滁州西涧》云“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有平仄未谐而并拈仄韵者,如君山老父闲吟云“湘中老人读黄老,手援紫藟坐碧草。春至不知湖水深,日暮忘却巴陵道”,李洞《绣岭宫》云“春草萋萋春水绿,野棠开尽飘香玉。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有首句不拈韵脚,而以仄对平者,如王维《九日忆兄弟》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戏题盘石》云“可怜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

【杜甫《绝句》】相关文章:

杜甫《绝句》06-21

杜甫《绝句》04-02

绝句杜甫精选10-11

杜甫《绝句》(精华)07-04

杜甫《绝句》赏析03-27

杜甫绝句翻译04-25

杜甫绝句译文04-25

绝句杜甫翻译04-10

杜甫的古诗绝句01-05

杜甫《绝句》诗词鉴赏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