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
杜牧的《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抒写了诗人在寺院水阁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时的古今之慨。下面我们来看看《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欢迎阅读。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又名《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释
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文物:指礼乐典章。
淡:恬静。
闲:悠闲。
人歌人哭:诗中借指宛溪两岸的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
笛风:笛声随风飘动。
范蠡:春秋末政治家,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省南阳县)人,越国大夫,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事成后游于齐国,改名鸱夷皮子。
参差:高低不齐的样子。
五湖:指太湖及其相属的滆湖、洮湖、射湖、贵湖等四个小湖的合称,因而它可以用作太湖的别称。这里指太湖。
【白话译文】
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敬亭山像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附近,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
【赏析】
诗一开始写登临览景,勾起古今联想,造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这种感慨固然由登临引起,但联系诗人的经历看,还有更深刻的内在因素。诗人此次来宣州已经是第二回了。八年前,沈传师任宣歙观察使(治宣州)的时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职。这两次的变化,如他自己所说:“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这自然要加深他那种人世变易之感。
这种心情渗透在三、四两句的景色描写中: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这两句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飞鸟在山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歌哭”语出《礼记·檀弓》:“晋献文子成室,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歌哭”言喜庆丧吊,代表了人由生到死的过程。“人歌人哭水声中”,宛溪两岸的人们就是这样世世代代聚居在水边。这些都不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平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发了。
接下去两句,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象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在现实中是难以同时出现的。但当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然而却是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一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这片天地,在时间的长河里,就是长期保持着这副面貌吧?这样,与“六朝文物草连空”相映照,那种文物不见、风景依旧的感慨,自然就愈来愈强烈了。客观世界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这使诗人沉吟和低回不已,于是,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五湖指太湖及与其相属的四个小湖,因而也可视作太湖的别名。从方位上看,它们是在宣城之东。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
他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中,为后人所艳羡。诗中把宣城风物,描绘得很美,很值得流连,而又慨叹六朝文物已成过眼云烟,大有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这样,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诗人怀恋的对象了。
诗人的情绪并不高,但把客观风物写得很美,并在其中织入“鸟去鸟来山色里”、“落日楼台一笛风”这样一些明丽的景象,诗的节奏和语调轻快流走,给人爽利的感觉。明朗、健爽的因素与低回惆怅交互作用,在这首诗里体现出了杜牧诗歌的所谓拗峭的特色。
古诗简介
这首七律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当时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宣城城东有宛溪流过,城东北有秀丽的敬亭山,风景优美。南朝诗人谢朓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杜牧在另一首诗里称为“诗人小谢城”。城中开元寺(本名永乐寺),建于东晋时代,是名胜之一。杜牧在宣城期间经常来开元寺游赏赋诗。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寺院水阁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时的古今之慨。
阅读试题
13.以下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六朝文物”和“天淡云闲”是诗人登临览景所见,兼具时间和空间的特点。其中“草连空”是作者极目远眺而得,强调了空间,而“今古同”则是从时间的角度,寄托自然永恒的感慨。
B.颔联中,敬亭山像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则是临河夹居,诗人仿佛听到水声中掺合着歌声与哭声,在山中久久回荡,可谓有声有色。
C.颈联中,诗人选取同一时空、刹那间的两种风景,融合成一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的印象,实现了“瞬间”与“永恒”的联结。
D.尾联借助范蠡典故收尾,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然而范蠡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全诗在沉吟和低回中收尾,言有尽而意无穷。
14.后世文学家评价此诗“风景秀整,却充满惆怅的气息”。杜牧因何而惆怅?诗人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寄托自己惆怅的情绪?请结合诗句试作分析。
答案
13.C.“同一时空刹那间的两种风景”有误。两种风景,一为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在现实中是难以同时出现的。这些都不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平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发了。
14.①诗人惆怅源自于对“物是人非”的感慨,凸显了诗人在历史面前深切的惆怅感和无奈感。(或是“人世易变”、“人物不见、风景依旧”、“历史变迁无常”的感慨,答出相同意思即可)
②全诗寄托感情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对比,将“美丽恒常的景物”与“业已逝去的人事”进行对比。
③举例1: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然而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两相对比,更是凸显出了历史仿佛是过眼云烟的特点。
举例2:飞鸟在山色里出没,宛溪两岸的人们就是这样世世代代聚居在水边,固然是向来如此。客观世界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而“歌哭”言喜庆丧吊,代表了人由生到死的过程。欣赏这一切的人却早已更迭。物是而人非,这自然要加深他那种人世变易之感。
举例3:深秋帘幕、落日楼台、五湖烟树都尚且还在,对比之下但当年徜徉在大自然山水中的范蠡却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更令诗人增添了几分哀伤。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相关文章: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唐诗鉴赏03-11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阅读答案及解析12-30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阅读答案及赏析11-17
《题木兰庙》杜牧04-16
题乌江亭杜牧赏析12-02
杜牧唐诗《题乌江亭》10-19
杜牧《题乌江亭》翻译11-29
杜牧《题乌江亭》的赏析与译文11-28
题扬州禅智寺杜牧诗词赏析04-04
题木兰庙杜牧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