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杜牧《送杜顗赴润州幕》唐诗及注释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牧《送杜顗赴润州幕》唐诗及注释,欢迎大家分享。
送杜顗赴润州幕
少年才俊赴知音,丞相门栏不觉深。
直道事人男子业,异乡加饭弟兄心。
还须整理韦弦佩,莫独矜夸玳瑁簪。
若去上元怀古处,谢安坟下与沉吟。
【注释】
①杜顗杜牧弟。润州州治在今江苏镇江。此诗《杜牧年谱》系于大和八年(834)十一月,时李德裕出为镇海节度使(治润州),辟领为试协律郎,牧在扬州赋诗送行。
②丞相指李德裕,大和七年任宰相,八年十一月出镇浙西。
③加饭多进饮食,保重身体。《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④韦弦佩《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此处乃劝杜顗随时留心自我调理。
⑤玳瑁簪用玳瑁制作的发簪。玳瑁簪华贵,可用以代指幕僚。李峤《刘侍读见和山邸十篇重申此赠》“顾己惭铅锷,叨名耻玳簪。”
⑥上元县名,属润州,在今江苏南京。处原作“去”,据全诗校语改。
⑦谢安东晋名臣,《晋书》有传。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祖居长安下杜樊乡(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世称“杜樊川”,又称“小杜”,以别于杜甫。文宗大和二年(828年)登进士第,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诸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事见《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诗文兼擅,尤长于七言绝句,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全唐诗》存其诗八卷。有《樊川文集》二十卷。
生平
杜牧,字牧之。是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时期人。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杜牧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
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杜牧太和八年(834)所书,此时年32岁。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
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 帖大系》均有影印。
文学成就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堪称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
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杜牧《送杜顗赴润州幕》唐诗及注释】相关文章:
《清明》杜牧唐诗注释翻译赏析08-27
《秋夕》杜牧唐诗注释翻译赏析04-12
《杜秋娘诗》(杜牧)-原文-翻译-注释10-31
《赠别·其二》杜牧唐诗注释翻译赏析04-12
杜牧《赤壁》唐诗12-15
唐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11-11
唐诗之杜牧:遣怀10-23
唐诗赏析:杜牧《赤壁》04-14
《送杨山人归嵩山》唐诗原文及注释11-21
读韩杜集杜牧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