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范仲淹《登表海楼》诗文相关介绍
《登表海楼》,是宋朝诗人范仲淹的作品之一,是一首七言律诗。相关诗文内容介绍,大家参考学习一下吧!
登表海楼
【作者】范仲淹 【朝代】宋
一带林峦秀复奇,每来凭槛即开眉。
好山深会诗人意,留得夕阳无限时。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 年(皇佐四年)5月20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通行有《四部丛刊》影明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人物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提出严密官制、劝课农桑、整顿武备、减轻徭役、推行法制等10条建议,遭保守派反对,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后病死于赴颍州途中。善于诗词散文,风格清新明健。有《范文正公集》,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财富。
范仲淹从小刻苦读书,生活得非常简朴,每天只吃一碗稀粥,凉了以后分为四份,拌几根腌菜和醋,早晚各吃两份,吃完继续读书。
成语“断齑画粥”就来源于范仲淹的苦学事迹。他的这种生活很像孔子的弟子颜回的经历:“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考中进士之后,范仲淹进入仕途,参与政事。他在担任右司谏时,多次进谏,得罪了太后和宰相—当时,年幼的宋仁宗即位,由刘太后垂帘听政—被贬到了苏州。后因治水有功,才被调回京城,担任开封知府。
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所到之处,政绩卓著。宋夏交战,已经52 岁的范仲淹被任为陕西安抚经略招讨使,亲临前线视察。他号令严明,爱抚士卒,奖拔人才,阻止了西夏的入侵,成功地化解了多次边境危机。
多年的仕途和军旅生涯,让范仲淹看到了北宋朝廷政治和军事方面的诸多弊端,如果不改革,国家将面临灭顶之灾。在宋仁宗的支持下,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开始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初期,新政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宋朝进入建国以来最繁荣的阶段。但是,触碰到当权者利益的改革最终失败了;支持改革的大臣纷纷被贬,范仲淹也在其中,几年之后郁郁而终。
在新政中,范仲淹非常重视教育和治学。他早年就主持过应天府府学,从来都是诲人不倦。有时,还用自己微薄的俸禄招待学生们吃饭,他还联络和资助过许多著名的学者,如“宋初三先生”、张载等。
为了给国家培养实用人才,范仲淹还提议将教育和科举考试的内容转向讲求经旨的义理之学和注重实用的经济之学。此后,考试内容开始注重考察学生的理论思维,学校教育减少了死记硬背、脱离社会实际的章句记诵及词赋学问。
这些改变在儒学的发展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可以说,它彻底改变了儒学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少数几个重要的转折点之一,而范仲淹就是这些革新的主要推动者。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人物评价
王安石
范仲淹王安石在《祭范颍州文》中称范仲淹为“一世之师”。可是早在熙宁九年(1076年)五月,王安石在宋神宗面前批评范仲淹“好广名誉,结游士,以为党助,甚坏风俗”。
朱熹
朱熹评说:“范文正杰出之才。”“本朝道学之盛……亦有其渐,自范文正以来已有好议论,如山东有孙明复,徂徕有石守道,湖州有胡安定,到后来遂有周子、程子、张子出。”
吕中
吕中说:“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
《宋元学案·序录》云:“高平(范仲淹)一生粹然无疵,而导横渠以入圣人之室,尤为有功。”
王夫之
王夫之对范仲淹有苛评:“(范公)以天下为己任,其志也。任之力,则忧之亟。故人之贞邪,法之疏密,穷檐之疾苦,寒士之升沉,风俗之醇薄,一系于其心。……若其执国柄以总庶务,则好善恶恶之性,不能以纤芥容,而亟议更张;裁幸滥,核考课,抑词赋,兴策问,替任子,综核名实,繁立科条,一皆以其心计之有余,乐用之而不倦。唯其长也,而亟用之,乃使百年安静之天下,人挟怀来以求试,熙、丰、绍圣之纷纭,皆自此而启,曾不如行边静镇之赖以安也。”
欧阳修
欧阳修为范仲淹刻墓碑曰:“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
创作背景
范仲淹的《登表海楼》创作于其晚年知青州期间. 当时范仲淹已历经诸多政治的风波与人生起伏,参与了“庆历新政”等重要政治活动,后因遭反对被贬为地方官,辗转多地. 到青州时,他已不再有早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种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惆怅,而是在登临表海楼时,对自然美景有了更深的感悟和更细腻的情感体验,从而写下了这首诗.
古诗欣赏
描绘美景,表达喜爱:诗的前两句“一带林峦秀复奇,每来凭槛即开眉”,描绘了表海楼周围山峦的秀丽与奇特。诗人每次登上表海楼,凭栏眺望,那连绵的林峦便映入眼帘,其景色之美让诗人不禁眉开眼笑,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由衷喜爱与赞美之情.
情景交融,物我相通:“好山深会诗人意”一句,将山拟人化,仿佛山能够深刻领会诗人的心意。这里体现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默契与共鸣,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成为了诗人情感的寄托和心灵的知己,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感叹时光,珍惜余晖:最后一句“留得夕阳无限时”,则在欣赏美景的基础上,引发了诗人对时光的思考。夕阳的美景虽然短暂,但诗人却希望能将这美好的时刻永远留存,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当下美好时光的珍惜,展现了诗人晚年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宁静美好境界的追求.
古诗特色
语言质朴自然:范仲淹的这首诗语言简洁质朴,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修饰,却能够用最平实的文字描绘出最动人的画面,如“一带林峦秀复奇”,仅用几个简单的词语就将林峦的形态与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表海楼周围山水的自然之美,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意境深远开阔:整首诗营造出了一种深远开阔的意境。从眼前的林峦秀色,到与山的心意相通,再到夕阳下的无限遐思,诗人的视野和思绪不断拓展延伸,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广阔的山水之间,与诗人一同感受着自然的魅力与时光的流转,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情感真挚细腻:诗中情感表达真挚而细腻,既有对自然美景的陶醉,又有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诗人通过对自己登临表海楼时的所见、所感的描写,将内心深处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能够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在特定人生阶段的心境变化,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范仲淹《登表海楼》诗文相关介绍】相关文章:
范仲淹《春日游湖》诗文相关介绍07-25
范仲淹《岳阳楼记》相关介绍05-20
登岳阳楼记范仲淹朗读09-20
唐诗《登鹳雀楼》诗文赏析09-20
古诗《登鹳雀楼》诗文解释10-19
范仲淹《郡斋即事》诗文介绍09-23
晏殊《石榴》诗文相关介绍08-15
柳永《凤凰阁》诗文相关介绍10-26
曾巩《北湖》诗文相关介绍05-24
柳永《合欢带》诗文相关介绍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