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小时候的故事(精选9篇)
故事是一种文学体裁,生动的,美妙的故事可以帮你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引导你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范仲淹小时候的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范仲淹小时候的故事 篇1
宋朝的范仲淹从小就懂得立志,有一次刚好他去算命,走到一个地方看到一位算命先生,他索性就问那个算命先生说,“你帮我看一看,我能不能当宰相”,这位算命先生可能这一辈子从来没有看过,一个小孩子居然开口就说要当宰相,也吓了一跳。跟范仲淹说,“小小年纪,怎么口气这么大?”后来范仲淹有点不好意思,接着又跟他说,“不然这样好了,你再看看,我能不能当医生”。算命先生有一点纳闷,怎么差这么多的志愿,就问他,“你为什么挑这两个志愿?”范仲淹就回答,“因为只有良相跟良医可以救人。
算命先生听完之后很感动,一(这)个孩子念念想着要救人,所以算命先生马上就跟范仲淹说,“你有这一颗心,叫真正的宰相之心,所以你以后一定可以当宰相”。诸位朋友,你相信范仲淹可以当宰相吗?我绝对相信他可以当宰相,为什么?因为他从什么时候就在做准备了?从小他的志向就很坚定,勇往直前。
一个目标就好象海上的一个灯塔,船只能够跟着这个灯塔的方向去走,就能快速到达目标。假如那个灯塔都找不到,每天开往东又开往西,很多的时间往往就耗损掉了,所以有志向的人,他的学习一定非常的扎实。
范仲淹在念四书五经的时候,念念是想着我如何把这些经典读通之后,用经典的教诲去造福于民,所以他读书的深度跟广度一定比其它的读书人要多得多,这样子积累个几十年真正去考试,差距绝对会很大,所以范仲淹确实当了宰相。
立志当存高远。子曰:此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立志有恒。志不强者智不达。庸人常立志,圣人立长志,立志不改。
范仲淹小时候的故事 篇2
宋朝宰相范仲淹,他在孩童时期,让一个算命先生给他算命,他说:“先生,请你给我算一卦,看看我长大以后能不能当宰相”?算卦先生一看,这小孩子,口出狂言。就看着他不说话。
范仲淹马上改口说:“先生,如果我长大以后不能当宰相,请你看一看,我长大后能不能当郎中”?这个算卦先生感觉很奇怪,把这个小孩子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打量了一番,说:“你这个小孩子,怎么一会天上,一会地下,一会口出狂言说要当宰相,一会又是要当郎中,为什么呢?”
范仲淹回答说:“先生,不瞒您说,如果我有当宰相的命,我将来要为全国百姓谋幸福,我要全心全意的为老百姓做事情。如果,我没有当宰相的命,那我情愿当一名郎中,为老百姓去除疾病,治病救人。”
算卦先生听了他这番话,非常感慨:“这个小孩子,年纪虽小,有这么大的理想抱负”。 于是,就对范仲淹说:“你呀,长大了一定当宰相!”
据了解,范仲淹宰相的后人,已经延续到了三十多代,现在依然子孙昌盛。
往往一个人,从孩童时期就能看出他的心量和抱负。这也是过去世的善习等流而来。一个心怀天下的人,即使这一生生命结束了,来世他依然能够为一切众生谋幸福。实际上,范仲淹宰相,他是一位早已觉悟真理的大菩萨示现,为了教导我们后人,希望后人能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范仲淹宰相在《岳阳楼记》中有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教导我们凡事,先考虑疾苦众生,而不是先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
范仲淹宰相,就是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有这种心量抱负,敢于承担社会责任,为一切众生而奉献,这就是一个人的气度和境界。就是因为人和人之间的心量大小不一样,所以,所受的果报也不一样,都是随心应量。所以,大家明白了此理,就不应该嫉妒比自己好的人,也不应该轻慢比自己差的人,按照如来藏法理来说:大家都是一个本体,没有谁不是谁,都是一念心所变现,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自他不二,别人和自己根本处都是一个心。
范仲淹小时候的故事 篇3
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读书时,两只老鼠跳进粥锅吱吱乱叫,他抬头一看,是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范仲淹忙将老鼠驱赶出去。两鼠慌忙逃出洞外,钻到荆树两侧。范仲淹追到树下,见一侧鼠洞闪着黄光,一侧鼠洞闪着白光,他很惊奇,取来铁锹挖开一侧鼠洞,下面竟然是一个大地窖,扒开土石,却是满满一窖黄金,他随手埋好。又挖开另一侧鼠洞,见是一窖白银,仍不动分文,埋好如初,复回洞中挑灯夜读。
离开寺中三十年后,醴泉寺遭受火灾,慧通大师不忍寺庙毁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边范仲淹求援。范仲淹询问了寺庙情况,热情款待来人,但只字不提援修寺庙事情,临走时修书一封并赠送了两包上好茶叶,让来人回复慧通大师。庙中和尚听说范仲淹闭口不提修庙一事,心中愤然。
一天,慧通大师展信见是一首五言诗:“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院,一半济僧人。”慧通等人对范仲淹不贪财货、密覆不取高尚品格更添无限敬意,用所掘金银修缮寺庙,醴泉寺得以复兴。这便是邹平妇孺皆知“窖金苦读”、“窖金捐僧”故事。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三年,这在他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他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打下了雄厚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和锻炼了他吃苦耐劳精神和克服困难顽强意志。
范仲淹小时候的故事 篇4
宋朝的时候,有个品德十分高尚的政治家叫范仲淹。他从小心怀大志,希望将来能做治国安民的宰相,为国家出力;或者做一个医生,为百姓治病救命。他对人说:“只要是能造福百姓,有益于国家的事,我就愿意做。”后来,范仲淹做了官,还真当了一段时间的宰相。他为官清正廉洁,很
受好评。有一年,他到泰州做管盐仓的小官,见海水泛滥上岸,百姓受难,就提议修海堤,还亲自参加运土、夯土。不料母亲去世,他按规定回家服丧。可身在家中,心在海堤,他不断写信去帮助出主意。海堤修成了,当地人们感激他,把堤叫范公堤。
几年以后,范仲淹进京城做官。他看到不对的事就批评,还主持改革,结果得罪了人,好几次被贬职排挤出京。可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管在什么职位上都做出了成绩。他在一生中用自己的财产办了许多义庄、义田、义宅,救济穷人,还办了一些不收钱的学校,让没钱的穷人子弟上学,可他自己的孩子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有人不明白他为什么这样,他写了一篇叫《岳阳楼记》的文章,作了回答,表示自己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就是说,一个爱国爱民的人,要甘心情愿比别人先吃苦,比别人后享乐。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范仲淹小时候的故事 篇5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的故事有很多。范仲淹家世不是很好,他父亲早逝,母亲改嫁,生活艰苦。但他却乐观向上,刻苦读书。他年少时在应天府书院读书的时候,昼攻夜读,面对观望皇帝的众人,他没有随波逐流,只道:日后再见,也未必晚。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在年少时就已目光长远。做官后的范仲淹不辞辛劳为民治堰,整治学风,深得百姓爱戴。
范仲淹的`故事中指出他官运鼎盛时期是他经晏殊推荐后任右司谏,上书言事无所畏惧,多次犯言直谏,被谗受贬,却至死不悔,可谓“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后来李元昊称帝谋反,他平定叛乱,驻守边陲立功,国家却因边防开支过于庞大而元气大伤。他就认真总结提出改革,还得到了皇帝的允许。但改革损害了贵族官僚的利益,他们勾结在一起在皇帝面前说傅作义的坏话,致使范仲淹被贬为知州。被贬期间的范仲淹应滕子京邀约写下《岳阳楼记》。
而范仲淹的故事中最令人感动的是那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是他一生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公元1050年,范仲淹在徐州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范仲淹的故事至此终了。他一生忧国忧民,值得后世的人们尊敬与学习。
范仲淹小时候的故事 篇6
北宋时期,西夏王元昊经常侵犯宋朝边境进行挑衅。当时,名臣范仲淹担任延州经略,有一天,元昊派人给范仲淹送了一封信来,范仲淹打开一看,这封信是写给皇帝,元昊让范仲淹把此信转交皇帝。此信写得极其傲慢无理,对皇帝及宋朝极尽侮辱之能事,是在辱没宋朝皇帝尊严。范仲淹看完此信后,二话不说,当着送信来使面,把信烧了,然后命人将送信来使送出边境。但此事后来被范仲淹政敌们知道了,他们便以此事上奏朝廷,说“范仲淹只是边境地区一个官员,竟然把敌国外交信件烧毁而不上报,所以应该将范仲淹斩首。”皇帝得此奏报,也怪罪下来,派人调查范仲淹。于是,范仲淹便上了一份折子替自己辩解,范仲淹在折子里说:“元昊那封信,对陛下极尽辱侮,污言秽语,不堪入目。陛下如果看了此信,就必须立即发兵与其交战,这样才能捍卫陛下及大宋朝廷尊严;如果不发兵,就等于向天下人承认了元昊对陛下侮辱,陛下因此就会颜面尽失,被天下人耻笑。但依我朝现在条件,尚无力发动战争。所以,我当着对方信使面把此信烧掉了,是在告诉元昊,也是在告诉天下人,宋朝皇帝根本就没有看到你这封带有侮辱性质信。所以,这只是边官范仲淹一个受到侮辱罢了。”皇帝听了范仲淹解释,才明白了范仲淹良苦用心,所以,不但没有治罪于他,反而表扬了他。
范仲淹在烧信同时,把对方对皇帝及国家侮辱也一同烧掉了。而且,甘愿自己把侮辱承担下来,既是一种聪明处世智慧,也是一种令人仰望担当精神。
范仲淹小时候的故事 篇7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在任为官时,更是严于律己,不徇私情。
有一次,范仲淹奉旨去京东和江淮赈灾,同行的人员中有个学生叫富弼。一路行来,只见民不聊生,范仲淹马上调粮救急。可粮食刚到,竟然被偷了两担。范仲淹下令彻查,抓住了小偷。范仲淹正要责打偷盗之人,公堂外传来哭喊声。
一老妇人上前不停地磕头,嘴里说:“大人呀,我儿偷粮实属不该,只是可怜我老妇人无依无靠。只求大人可怜放了我儿,老奴情愿替儿服罪。”老妇人哭得十分悲痛,富弼抬头,发现范仲淹已是两眼含泪。后来,范仲淹责打了几棍偷粮人便放了。
后来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时,整顿吏治,严格考核官员,不称职的官员都被罢免。有一位官员,因为不称职而被罢免,结果一家老小哭哭啼啼涌上公堂,求范仲淹开恩。范仲淹不为所动,坚持罢免了那位官员。
富弼恰好在一旁,就对范仲淹说:“你这样罢免人家,惹得人家全家人痛哭,而你却无动于衷。前番老妇一个人哭,你却眼中含泪,这是为何?”
范仲淹回答说:“之前那人偷粮食是为老母亲,老母亲哭是为儿子的性命,我眼中有泪是为青年人的孝心也为老妇人的舐犊之情,所以法外开恩。而我撤掉一个不称职的官吏,只是他的家人感到悲伤,我若让不称职的官吏留任,那这地方的百姓都要哭。”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对于清正廉明的范仲淹来说,他的眼泪不会轻易流出。范仲淹的眼泪,让后人在他铁面无私的政治生涯中,也看到了他柔情的一面。而他刚正不阿的秉性和宽容仁厚的胸怀,值得后人学习。
范仲淹小时候的故事 篇8
在范仲淹求学时,认识了一名刘姓同学。当时条件很差,每天只煮两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块,早晚吃两块。而刘同学家境好,总是把好吃的给范仲淹。这样范仲淹才勉强填饱肚子,得以继续学习。而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三年多。临别那一刻,范仲淹暗暗发誓,将来如有出头之日,一定要感谢刘同学对他的恩情。
范仲淹当宰相后的不久,刘同学找到府上,说家里发生了变故,需要范仲淹的帮助。
因为多年未见,范仲淹跟他把酒言欢叙旧,一边喝酒一边聊起过去的经历。这时范仲淹说,几十年未见老同学在哪里高就?刘同学端起杯,一饮而尽,说,罢了罢了,此行正好求助老同学,能够谋个一官半职。想凭着范仲淹在朝中的威望,应该不成问题。
不料,范仲淹脸色一沉,说,刘兄家里有几个人,每年需要多少钱开支?刘同学回答,一百两银子足够。
范仲淹沉吟了一下,叫下人取出一千两银子,说,这些银两先给你救济,如果后续有困难我会继续给你提供帮助。
范仲淹的银子解了刘同学的燃眉之急,他还了外债,家里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在银子用完后,他又找到了范仲淹,这次他直截了当地说,想通过他的关系做官。
但是范仲淹一口回绝,说如果家庭困难可以再帮助,你要做官我不能做主,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进入。在刘同学离开时,埋怨地说,范仲淹一点不讲交情,如果当初不是我,范仲淹能有今天的成功吗?
而范仲淹说到做到,再取出一千两银子给刘同学。到最后,范仲淹也没有给他一官半职,自掏腰包维护了清廉形象。
范仲淹小时候的故事 篇9
范仲淹本来生活在一个官宦之家。五代时期,他的爷爷范赞时任吴越国秘书监。父亲范墉任武宁军(徐州)节度掌书记。范仲淹就是范墉在徐州所生的第三个儿子。可悲的是当范仲淹刚两岁时父亲便去世了。
随着家境的衰落,他的母亲谢氏不得不带着他改嫁给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东)朱氏,更姓朱,名说,中进士后恢复本姓。范仲淹小时候很有志气。
他曾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县南)醴泉寺读书,因家庭贫苦,每天只能煮一盆薄粥,划作四块。早晚各两块,切一点荠菜,加一点盐来吃,这样苦学了三年。后来,他知道了自己的家世,十分难过,哭着辞别了母亲,到南都(今属商邱)学舍读书。
他这时学习更加刻苦,夜以继日,有时通宵达旦,五年没有脱衣服睡过觉。由于范仲淹勤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抱负。当他还是个秀才时,就“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后来他当了谏官,大胆揭发吕夷简滥用职权,任用私人,受到贬谪处分。后来他在与西夏的战争中立了大功,又回朝任副宰相,积极推行新政,因触犯一部分权贵利益而遭到排挤,回到陕西防守边境,新政也就废止了。
第二年,他在岳州做官的老朋友滕子京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篇纪念文章。范仲淹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他在这篇文章里提出,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千多年来,这句话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警句。范仲淹一生艰苦朴素,经常把自己的薪俸分给乡亲,深得人民拥戴。他“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人民“哭之如父。”
【范仲淹小时候的故事】相关文章:
关于范仲淹小时候的故事07-24
范仲淹的故事精选10-30
《范仲淹故事》11-20
《范仲淹》的故事11-06
范仲淹的故事06-24
范仲淹食粥的故事范仲淹故事大全12-03
范仲淹的读书故事11-04
勤学的故事范仲淹11-10
《范仲淹的故事》教案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