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故事集合15篇
《范仲淹》的故事1
范仲淹担任邠州地方官时,有一天闲暇无事,带同僚属下登上高楼,设置酒宴,还没有举杯饮酒,看到有几个披麻戴孝的人在营造下葬的器具,并没有十分气愤,而是急忙派人去询问他们。原来是一个客居在邠州的`读书人死了,准备埋葬在近郊,但是棺材、墓穴和其他送葬器物都还没有着落。范仲淹听后露出哀悼的神情,立即撤去酒席,并给丧家一笔可观的钱,让他们办完丧事。参加宴会的客人中间有的为此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范仲淹》的故事2
(一)范仲淹努力读书的故事
范仲淹幼年时父亲便病逝了,母亲改嫁到了朱家,范仲淹改姓氏,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小的时候读书十分刻苦。尽管朱家是长山的富户,范仲淹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位于山东邹平南部)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诵读不停。几年后,范仲淹长大了,他决定脱离朱家,自立门户。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衣物,带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阻拦,毅然辞别母亲,离开常山,徒步求学去了。
之后,23岁的范仲淹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四大书院之一)在当时著名教育家、应天府书院奠基人戚同文门下学习。到这样书院读书,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可以同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书籍可供阅览,可以说学习条件非常好。
入学后,范仲淹更加刻苦了。不久,他以朱姓名字考入了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官居九品。这时,他已经可以领取朝廷俸禄了。于是,她把母亲接到自己身边赡养。接着,他又调任集庆军节度推官,并正式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从此,他开始了近四十年政治治理工作。管理政事时,他清正廉明,敢于直谏,多次直接上书皇帝。他曾在给晏殊的回信中声明自己的政治立场:“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生之祸也在所不惜。”他有一句至理名言,被广为传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范仲淹教牧童的故事
范仲淹是宋朝名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其实教育并不只存在学堂之中,生活中许多不经意的瞬间都会成为人们传道授教的机会。范仲淹在一次游览山水的时候,遇到了一群好学的牧童,范仲淹借机给他们上了一课,牧童们也努力争取到了一次可以学习的机会。
一天,范仲淹和他的好友滕子京游观天柱山。清晨,范仲淹见东方已露出鱼肚色,便独自一人出门去了。顺着弯曲大路,一路观赏,山清水秀,绿草如茵,他看得好不入迷。
此时,范仲淹见一群牧童围着一个扎着朝天辫的小牧童一声不吭,不知在干些什么。他走上前去,只见这个扎着小辫的牧童手拿牛鞭,在地下一笔一划地 写着。仔细一看,原来这群牧童正在听小辫子讲课。鞭杆作笔,大地当纸,在地下写个“刁”字。写好以后,还十分神气地说:“你们知道这个字怎么念吗?这个字 念‘刀’,砍柴的刀……”,小辫子还没说完,就听身后有人说:“不对,你教错了。”小辫子一惊,转身一看,呆住了。
原来站在他们身后的是个穿着十分讲究,气魄非凡的官人。牧童都呆呆地不敢作声,范仲淹笑了,上前拍拍小辫子的肩膀,和蔼地说:“你教错了。”
小辫子见这官人满面慈祥,这才胆大了点,辩解说:“昨天在学堂门外,我见先生就是这么写得,先生说是‘刀’字。”
范仲淹说道:“笔画你没看清,就是错了那么一点。”
小辫子急问:“哪一点?”范仲淹走上前去,说:“我写给你们看。”边说边将小辫子的牛鞭拿过来,在地下写着,还一边解释道:“一个是一撇,一个是一提。”
小辫子不服气地说:“这两个字不都像‘刀’字吗?”范仲淹继续耐心地解释说:“看来像,仔细看就不像,关键就在这一笔,一个上,一个下,朝上一提是‘刁’,朝下一撇是‘刀’字。”小辫子口里念着说:“刀刁刀刁,念快了和刀的音差不多呀!”
范仲淹说:“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很多啊!别看‘刀’、‘刁’二字相似,音也相似,但刁比刀厉害得多,弄不好,还要杀头的。”
牧童们听了,十分惊奇:“这么厉害,还要杀头?”
范仲淹说,不信,我说段故事给你们听听:
过去山上有座破庙,庙里只有一位年轻的尼姑。这尼姑苦钻学问,长得又美,十分惹人喜爱。就是一点,不守清规戒律,喜欢结交朋友。一天,他遇到一 个很有学问的穷秀才,马上就与他成了朋友。于是穷秀才就邀请尼姑到他家作客,两人非常要好。后来,这个尼姑就经常跑到穷秀才家去串门。日久天长,你来我 往,朝夕与共,情同手足。有时候谈出兴致来,竟忘了吃饭,睡觉,连五更天都不知道。他们的行为很快就被传出去,人们纷纷议论。不久,传到财主吕员外的耳朵 里,他以为这样的事情有伤风化,进县衙就把小尼姑和穷秀才告了。这一状果然就告中了,衙役立刻把小尼姑压倒大堂上审问,小尼姑好像没事一样,冷笑不语。这 下县太爷气极了,命人抬上刑具。正要施刑,小尼姑赶忙说:‘不必动刑,小人招供。’衙役立刻递过纸笔,只见小尼姑提笔写道:‘刀刁相像,瓜爪难分,戊戍胸 中一点,斋齐足下分明。’小尼姑写好之后放在地上。差役忙吧供词呈上。县太爷一看供词,又大量了一下尼姑,怒容顿减,点头说:‘原来如此!’。便走下堂 来,朝小尼姑上下一看,接着禽兽扶起小尼姑,并向小尼姑施一大礼,送出衙门。”
说道这里,范仲淹问牧童们:“你们想想,这是怎么回事啊?”
牧童们都听迷了,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么回事。
范仲淹说:“县太爷是有学问的人,看了招供,才知道小尼姑学问很深。所以,才下堂朝小尼姑反复大量,知道自己差点把案子断错了,只好向小尼姑赔礼,放回庙里。”
牧童们齐问:“错在哪里呢?”
范仲淹说:“小尼姑不是说:‘斋齐组下分明吗?足就是脚啊。”
“脚?”牧童们还是不解。
“对,就是脚。”范仲淹接着说:“原来这个尼姑是个大脚,本身却是男子。他为了逃避包办婚姻,住进破庙,研读经书。他和秀才是在一起研究学问, 所以往来密切。这个县太爷十分爱才,问明情况之后,还常去向他们请教,从此,他们三人成为了好友。你们看相形字中仅一点点区别,就有这样大的`不同,一定不 能写错,念错,一个人作学问就讲‘认真’二字。”
小辫子听到这里,扑通朝范仲淹跪下,恳求他说:“先生,你就做我们的先生,教我们认字吧。”牧童全都朝范仲淹跪下,异口同声地说:“好先生,求求你,你就教我们认字吧。”
范仲淹被这样勤奋好学的牧童们所感动,恨不得将满肚子的学问都教给他们,只是在此不能久住。正在犹豫不知如何回答的时候,滕子京找他来了,范仲 淹把此事简要地向滕子京说了。滕子京一直就有创办学校,开启民智的想法,也很喜欢这些好学的牧童们,便一口答应下来,兴办学堂。
就这样,滕子京花钱在山上盖了座“范仲淹书堂”,牧童从此有了先生,也有了书堂,白天放牧,晚上识字。他们时时不忘范仲淹给他们讲的故事,认认真真,格外用功,其中一些人后来还成为了国家的栋梁。
《范仲淹》的故事3
范仲淹自幼就失去了父亲,母亲为了使儿子和自己得以生存下去,只得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范仲淹的姓也改成了朱.
范仲淹长大后知道自己亲生父亲姓范,便想恢复自己原来的姓,可是继父不同意,两人为此闹得不可开交,因此,范仲淹便从家里出来,住进了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开始了刻苦读书的生活.寺庙里的日子是很清苦的.,而当时范仲淹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又特别大,所以他经常吃饭时端起碗,几口就扒得精光,还没到下一顿时就已经饿得头晕眼花,以至于看书时也无法集中精力.怎么办呢?他想出了办法,每天早晨煮好一锅稀粥,等冷凝结成粥块以后,用刀在上面划个十字,切成四块,早晚饭各吃两块.而下饭的菜呢,更加简单,仅切一点咸菜就行了.
范仲淹就这样在醴泉寺里刻苦读书,他懂得了很多道理,长了不少知识.为了开阔眼界,增长更多的知识,他不远千里来到应天府,进了当时很有名气的南都学舍,拜著名学者戚同文为师.因为范仲淹很穷,经常吃不上饭,刚开始还能喝点稀粥,后来稀粥也没了,每当太阳落山时,他才胡乱吃点东西,可是他从来没有为吃饭这个问题而分心,而是在学习上更加勤奋刻苦了.他为自己制订了严密的学习计划,每天不完成计划决不睡觉.在严寒的冬夜里,每当他学习感到疲倦时, 他就用冷水洗脸,提提精神,学习环境虽然这样艰苦,可是范仲淹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
范仲淹就这样凭着一股坚定的信念,十几年如一日,勤奋学习,后来终于取得成就,成为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贝蒂说:“人有了坚定的信念才是不可战胜的.”温塞特说:“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信念,他就能创造奇迹.”丁玲说:“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古今中外大凡仁人志士,明达贤者,无不经过困苦磨砺.而伴随他们走过磨难的,就是他们心中的信念.事实证明,只要心中有了信念,就没有闯不过的“火焰山”,只要心中有了信念,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
《范仲淹》的故事4
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曾给后人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受到了人们的赞誉。可是他幼年却很不幸,出身贫寒,无力上学,只好跑到寺院中的一间僧房中去读书。
在寺庙读书期间,他将自己关在屋内,足不出户,手不释卷,读书通宵达旦。
由于家贫,生活得也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
后来,范仲淹的一个同学看到范仲淹的生活如此艰苦仍好学不辍,就回家告诉了父亲。同学的父亲听说后,被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同情范仲淹的贫穷处境,于是吩咐家人做了一些鱼肉等好吃的`东西,叫儿子带给了范仲淹。
那个同学将做好的鱼肉送给范仲淹,说:“这是我父亲叫我送给你的,赶快趁热吃吧!”
范仲淹回答说:“不!我怎么能够接受你的东西呢?还是带回去吧!”
那个同学以为范仲淹不好意思接受而推辞,连忙放下东西,就回家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同学又来到范仲淹的住所,发现上次给他送的好吃的东西丝毫未动,已经变坏了。就责备范仲淹说:“看,叫你吃你不吃,东西都变坏了,你为什么不吃呢?”
范仲淹回答说:“并不是我不想吃,只是我已经过惯了艰苦的生活,如果吃了这些美味佳肴,以后再过这种艰苦的生活就不习惯了,所以我就没有吃。感谢你父亲的一片好意。”
那个同学回家,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夸奖说:“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
范仲淹正是凭着“断齑画粥”这股苦读的劲头,最后终于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范仲淹》的故事5
读了《范仲淹的故事》这篇课文。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打动了我。
课文里面讲——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他一个人去附近山上的寺院里读书。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据说,他从五年未解衣就寝。
一天,范仲淹的一位好友去看望他,给他了一些美味佳肴,而他把食物放发霉了也不吃。范仲淹怕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再也咽不下粥和咸菜了。真的让人感觉不可思议。我想要是我,是不可能做到的。不过我也能学到一点吃苦精神,以后挑饭,吃完饭就用心学习。
那年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别人都争先恐后的'去看。只有范仲淹一个人闭门不出,仍像往常一样埋头苦读。这让我想到了我自己。有一天,我回到家做完了家庭作业,没有检查,就去看电视了,而我的书没有收到书包里。风扇一吹,他直接翻到了《范仲淹的故事》这一课。我就拿起书读了一下。范仲淹在这么艰苦的日子里就能好好学习,我们为什么不能好好学习呢!所以我就关掉电视,马上去复习。
我们要像范仲淹学习,学习他那勤学苦练的精神。我也要下定决心为社会,为国家做点贡献。
《范仲淹》的故事6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是个励志的大典型,两岁死了父亲,四岁随母亲改嫁寄养山东,读书极为刻苦。“划粥而食”不说,大冷天还用冷水浇脸醒神,最厉害的是,“五年不解带”,也就是说五年没脱衣服睡觉。
从这一点来说,范仲淹对自己有点狠。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人说他装,其实,他还真是赤膊上阵与当权者对着干的。
宋仁宗二十岁的时候,基本上是个傀儡皇帝,掌朝的是太后刘峨,满朝文武包括皇帝,都得看她的脸色。宋仁宗为了拍刘娥的马屁,打算率领百官给刘蛾贺寿。没人敢说一个“不”字,范仲淹站出来了。他强烈反对,写了一个奏章,干脆要求太后撤帘还政。还说,太后过生日,皇帝一个人去,倒还说得过去,带领百官跪拜,岂不是坏了体统?皇帝代表国家啊。不用说,太后很生气,要下旨处分范仲淹,宋仁宗还算精明,提前贬他到河中府任通判。
后来,太后刘峨去世,宋仁宗亲政。有一年七月,旱灾、蝗灾在全国蔓延,淮南、京东一带特别严重,范仲淹请求仁宗派人去赈灾,仁宗爱理不理。范仲淹说话就不客气了。他质问皇帝:“如果宫中的人半天没饭吃,会怎样?那么多老百姓饿了多少天肚子了,您将心比心想一想吧!”宋仁宗只好派范仲淹到灾区去安抚赈灾。
庆历年间,范仲淹帮助仁宗皇帝改革,时称“庆历新政”。“新政”的重头戏是干部制度改革,他大刀阔斧整顿吏治,对于贪腐官员就大笔一挥,把名字划掉了,有人戏称他的一支笔比阎罗判官手中的笔还狠。富弼劝他:“你这大笔一勾,可知道他全家都要哭”范仲淹回答:“一家人哭总比一个地区的`人哭要好”
范仲淹死时,家财散尽,一家人贫困交加,暂借官屋居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真不是说着玩的。
《范仲淹》的故事7
今天上午第一二节我带领学生学习了第16课《范仲淹的故事》,总体来说课堂气氛不好,学生的热情不高,课堂缺少互动,感觉很失败。
静静地坐下来进行反思。
教师的原因:对文本的解读只是停留在教材的浅面上,没有深入解读文本,对主人公的收集的资料有限,对范仲淹这个人物理解的不够,教学设计没能做到高屋建瓴,教师对范仲淹理解的深入不够,势必导致教师在课堂上启发诱导学生时没有激情,没能搭建起师生沟通的桥梁。尽管这课的所有知识点都讲到了,也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就范仲淹的.言行就行了学习,体会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品质,进一步体会他刻苦学习与伟大抱负之间的关系,学习了课文围绕中心取材的写法,但总体上来说课堂沉闷学生的积极性没能调动起来。
文本的原因:这篇课文中对范仲淹刻苦学习的描述只是泛泛而谈,范仲淹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没有能详尽的描述,学生对那个年代的学习条件缺乏直观的印象,没有时空对接,学生针对范仲淹的言行的句子谈感受就空空泛泛,显得假大空,缺乏真切体验。建议教材今后在编排时能改进缺陷。
学生的原因:学生缺少对范仲淹的了解,预习的不到位,没有去熟悉了解范仲淹的其人其事,没有去阅读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
《范仲淹》的故事8
读罢《范仲淹的故事》这篇课文,我的心就像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巨石,久久不能平静。课文讲述了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事。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而能刻苦学习、胸有大志、以全天下为己任。想到现在的我,却大不一样了。课文有一段写到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全城都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跑去看,范仲淹却闭门不出,仍旧埋头苦读。同学特地跑来叫他,他也只平淡地回答了一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这句话说明了范仲淹对自己有很大的信心,更蕴含着范仲淹为国治民的宏大志向。而我们呢?读书时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大惊小怪、东张西望。还有,课文中写范仲淹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这便是成语“划粥割齑”的由来。而我们,每天都有丰盛的饭菜,有时还会抱怨难吃。
朋友送美味佳肴给他,他也没吃,理由是:怕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吃不下咸菜、米粥了。范仲淹少孤家贫却从小立下远大志向,并埋头苦学,这种自强不息、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如今我们有优越的学习条件,有优厚的生活条件,更应该埋头苦学,掌握现代化知识,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
《范仲淹》的故事9
教材分析:
《范仲淹的故事》是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美德为题材,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专题。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概括介绍范仲淹在我国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名句。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主要讲述范仲淹少孤,家贫,读书十分刻苦。介绍了范仲淹的四个小故事,分别是苦读诗书、划粥割齑、拒肴、闭门苦读。第三部分讲范仲淹的远大志向和从政以后是如何施展自己的志向及后人对他的赞颂。本课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
学生情况分析:
从课文结构与内容来看,学生可以读懂课文内容。但是现在的学生大多缺乏刻苦学习的品质,因此“理解并体会范仲淹的精神”有一定的难度。此外,学生的写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领悟作者的写作特点,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困难。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范伸淹的资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废寝忘食”翌词,能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
(3)领悟并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进行交流,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品读文中具体描绘范仲淹言行的语句,在形式多样的品读中感悟人物的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范仲淹的敬佩和赞叹之情,培养学生刻苦读书的美德。
(2)启迪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领会并学习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一心为民的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与关键:
1、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2、难点: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雨乐”的思想境界并树立这样的志向和抱负。
3、关键:抓住文中描写范仲淹言行的关键语句,感悟人物的品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出示ppt:两首诗词《江上渔者》《岳阳楼记》与范仲淹画像。
(1)谁能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诗词?(指名朗读)诗词的作者是谁呢?(指名介绍范仲淹)
(2)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他不仅是北宋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乖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
(3)范仲淹是伟大的政治家,他有一句被后人传颂的最有名的诗句,展示了他伟大的政治抱负,谁知道那句诗?
课件出示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指名读)谁能说说从这句话的意思?
2、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
1、请你用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查找。
2、想想文章主要写了范仲淹哪方面的事情?
(二)检查字词
1、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毫不介意粗茶淡饭废寝忘食闭门不出贫寒
划粥割齑于心不忍千载难逢和衣而眠佳肴
(出示ppt:读准“只”字在不同词语种的音。)
只身只得只煮米粥一只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主要写了范仲淹哪方面的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文章写了范仲淹的几个小故事?给每个故事概括一个小标题。想好后,与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写了几个小故事?每个故事从哪自然段到哪个自然段?小标题是什么?这几个小故事有什么联系?(四个小故事:苦读诗书、划粥割齑、拒肴、闭门苦读。)(2-5自然段,这四个故事都是写范仲淹刻苦读书的。)
板书:苦读诗书、划粥割齑、拒肴、闭门苦读
3、小组讨论:你认为本文可以分几部分?(三部分,第1自然段:总括;第2-5自然段:具体些范仲淹刻苦读书故事;第6、7自然段:写范仲淹伟大的政治抱负及做法。重点是第二部分。)
四、品读感悟。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指导朗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练习背诵第一自然段。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摘抄本课成语及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1、学生齐背第一自然段。
2、课文第二部分讲了哪四个小故事?
二、学习交流、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个故事“只身求学”。
1、轻声读第一个故事,想想:范仲淹求学的哪些行为让你深受感动?画出让你感受深的句子,适当做些批注。
2、交流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出示句子: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教师:对比读,你读懂了什么?
(2)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读书十分刻苦吗?
ppt出示句子:“累了……饿了……”,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教师:“废寝忘食”是什么意思?一个“苦”字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3)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范仲淹独自一人在外求学,还会有哪些情况出现,他又会怎样解决呢?
引导学生用句式“了,就用”来说话。(课件出示)
(4)师问:“同学们,只身求学如此的艰难,但范仲淹苦读诗书不曾放弃,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引导学生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二)学习第二个故事“划粥割齑”。
过渡:那时,范仲淹的生活极其艰苦。课文第三自然段就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他的'读书生活。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你认为最能代表范仲淹清苦生活的是哪个词语?
2、师:范仲淹对于这种极其艰苦的生活介意吗?他的哪些行为让你受到感动?画出感受深的句子,作批注。
3、交流汇报,相机点拨。
(1)范仲淹他怎么样读书?就“凌晨鸡鸣即起”引导学生积累成语“闻鸡起舞”,就“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积累成语“废寝忘食”,从而体会范仲淹生活的艰苦。
(2)师再次追问:“同学们,生活如此的艰苦,范仲淹攻读诗书始终不曾松懈,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
(第二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4、小结学习第一、二个故事的方法:
读文---画出感受深的句子,作批注----交流所得。
(三)自学第三、第四个故事。
1、提出要求:按照学习第一、二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三、四个故事,先自己思考,再在组内交流,有不同建议的在全班交流时商讨。(学生学习,教师巡视并作个别指导。)
2、全班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师:范仲淹生活如此的清苦,他的好友想帮助他,先是送银子后是送佳肴,可是范仲淹都(拒绝、粗茶淡饭)。
(2)ppt出示语言描写的句子“仲淹兄,快去看哪,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将来再见也不晚。”此时此刻,你觉得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
(3)指导朗读重点句。
(四)学习第三部分(6、7自然段)。
过渡:范仲淹立下如此志向,他又如何施展自己的志向?后人对他的评价又如何呢?
1、指名读第6、7自然段。
2、(ppt出示句子)理解并积累句子
“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和“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三、总结全文。
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地说一说,如:人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并为之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
四、拓展延伸。
1、搜集范仲淹的诗词。
2、找找其他名人读书的故事,读一读。
板书:
范仲淹的故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苦读诗书、划粥割齑、拒肴、闭门苦读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范仲淹》的故事10
读完《范仲淹的故事》,我的`内心就像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巨石泛起层层波涛,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课文写了范仲淹家境贫寒但是依然努力学习,最终成了朝廷大臣。范仲淹为了求学只身去前往应天府书院。为了读书他每天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为了节省时间,他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他的这种品质令我感动。我掩卷沉思:范仲淹家境贫寒还刻苦学习,而我有优越的学习条件还不好好学习。
记得上星期六,妈妈让我写作业,我却说:“反正也星期了,等一下再写吧!”我一拖就是一天,到第二天我还是不想写,晚上临睡前我才想起来还有一大堆作业没写呢!我写呀写,到半夜才写完。
读了《范仲淹的故事》这一课,我真的想了很多。我们现在还小,只要努力,一切都不晚,从今天起,我要用范仲淹的精神将激励着我,让我走向成功的彼岸。
《范仲淹》的故事11
宋朝名宰相范仲淹,年轻时极穷,生活艰难,心想将来若能出人头地,定要救济贫苦者。后来当了宰相,便把俸禄拿出来购买义田,给贫穷无田地者耕作。
有一次,他在苏州买屋居住,一位风水先生盛赞此屋,风水极佳,后代必出公卿。范仲淹心想,既然此屋风水能使后代显贵,不如改为学堂,让苏州城百姓的子弟入学,将来众人的子弟都能贤达显贵,岂不是更为有益吗?于是立刻把住宅捐出,改作学堂,实践了年青穷苦时想要造福众生的宿愿。
不久,范仲淹四个儿子长大成人,均聪颖非凡德才兼备,分别官至宰相、公卿、侍郎,范家的曾孙都贤达显贵,绵延不绝,传至今已八百年了,苏州一带范氏后人依然兴旺。
范仲淹善心为他人谋福利,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其功德是无法估量的,而上天所回报给范氏子子孙孙的福禄,是范仲淹当时所付出的.几百倍、几千倍,是范仲淹毫无利己之心,播下了意想不到的善种,八百年来不断地开花结果,无意之中为子孙万代谋福利,成为行善的典范。
我们面对人生一再出现的抉择,心里晓得不管做什么决定,都「无法」预知事情会如何发展,知道自己只是在做「希望」会成功的事情。我们永远活在不确定中,对于这样的变化无常,我们只能「尽力」应付。我们的人生是一直在「抉择」中,古老的西藏典籍指出:有个办法肯定能让一个人不会逃出监狱,那就是他从来不知道自己活在监狱里。我们的监狱,就是不确定所做的事情是否会成功。让我们逃出监狱,重获自由,才能明白第七世纪的佛教大师月称菩萨所说的:「所有事情的成功机率是百分之百。」我们要承认,生命与事业是由一长串的工作组成的,我们需要一个把工作做好的方法,需要一个必能获得成功的诀窍,必须是要以「因果业力」的法则:「作善得福,作恶得祸」。
《范仲淹》的故事12
今天我学习了《范仲淹的故事》。我被范仲淹的学习精神彻底感动了。
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划粥割齑。这个小故事,讲范仲淹在应天府书院学习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固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生活毫不介意,他发奋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半夜才和衣而眠。
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不禁想到,划粥割齑这个故事中范仲淹为什么一天只喝一锅粥,每天都是凌晨鸡叫的时候就开始读书。为什么他这么有毅力呀?范仲淹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我想了很久,才终于想到了答案——因为范仲淹很热爱学习,把学习看成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所以他才那样做。
今天学了这一课,让我想到了这次考试。我做卷子时,做到做附加题了,我觉得太难了,我想了很久也想不出来。我想放弃,但又有点不甘心,我觉得似乎能把这道题做出来,但最终还是没有做出来。都怪我平时太贪玩,没有把知识学扎实。
今天学习了范仲淹的故事,我觉得我要学习范仲淹的`精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相信只要我努力,也能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范仲淹》的故事13
在范仲淹求学时,认识了一名刘姓同学。当时条件很差,每天只煮两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块,早晚吃两块。而刘同学家境好,总是把好吃的给范仲淹。这样范仲淹才勉强填饱肚子,得以继续学习。而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三年多。临别那一刻,范仲淹暗暗发誓,将来如有出头之日,一定要感谢刘同学对他的'恩情。
范仲淹当宰相后的不久,刘同学找到府上,说家里发生了变故,需要范仲淹的帮助。
因为多年未见,范仲淹跟他把酒言欢叙旧,一边喝酒一边聊起过去的经历。这时范仲淹说,几十年未见老同学在哪里高就?刘同学端起杯,一饮而尽,说,罢了罢了,此行正好求助老同学,能够谋个一官半职。想凭着范仲淹在朝中的威望,应该不成问题。
不料,范仲淹脸色一沉,说,刘兄家里有几个人,每年需要多少钱开支?刘同学回答,一百两银子足够。
范仲淹沉吟了一下,叫下人取出一千两银子,说,这些银两先给你救济,如果后续有困难我会继续给你提供帮助。
范仲淹的银子解了刘同学的燃眉之急,他还了外债,家里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在银子用完后,他又找到了范仲淹,这次他直截了当地说,想通过他的关系做官。
但是范仲淹一口回绝,说如果家庭困难可以再帮助,你要做官我不能做主,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进入。在刘同学离开时,埋怨地说,范仲淹一点不讲交情,如果当初不是我,范仲淹能有今天的成功吗?
而范仲淹说到做到,再取出一千两银子给刘同学。到最后,范仲淹也没有给他一官半职,自掏腰包维护了清廉形象。
《范仲淹》的故事14
范家虽然世代为官,但范仲淹的命运却颇为坎坷。他出世后不久,父亲在徐州过世,家境从此变得窘困起来。母亲谢氏带着他改嫁到了山东长山县朱文翰家,范仲淹也更名为朱说。
和大多数丧父失母寄人篱下的孩子一样,范仲淹小的时候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成长经历。一次,他看到朱家兄弟的生活糜烂,铺张浪费,便好言规劝。朱家兄弟脱口说道:“我花的是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范仲淹听了一愣,觉得话中有话,不断追问下才有人告诉了他的身世。这件事对范仲淹的'触动很大,从此他下定决心独立生活,并毅然辞别母亲到南京(今商丘市)应天府书院求学。
当时,南京留守的儿子也在这里读书。因为他父亲是做官的,家里很富裕。他看到范仲淹穷得经常吃不上饭,非常同情,也感动于范仲淹安贫苦读的精神,就拿出一些钱来帮助他,可是被范仲淹一口拒绝了。朋友有心周济他,就从家里带了好些酒肉和一些好菜来,说是要和他聚聚。范仲淹见朋友一番好意,就收下了。过了几天,南京留守的儿子来看望范仲淹。没想到却看见放在桌子上的饭菜都已经长毛了,范仲淹一点儿也没吃!这个干部子弟很生气,说范仲淹瞧不起他,范仲淹解释说:“不是我不感激你的厚意,只是我已经习惯粗茶淡饭了,如果现在就享受这种丰盛的饭菜,以后还能吃得下粥吗?”一席话说得朋友心服口服。
范仲淹在睢阳读书的时候,有一天宋朝皇帝宋真宗路过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后,全校师生这方轰动,都认为普通老百姓能亲睹“天颜“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所以蜂拥上前围观,只有范仲淹一人留下来继续读书,人家问他这么难得的机会,你为啥不去看看,范仲淹回答说:“将来再见他也不迟。”正是由于范仲淹的勤学好读,所以学到了很多真才实学,成了国家的栋梁。
《范仲淹》的故事15
在我学过的许多课文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范仲淹的故事》。每次语文早读课,我就先翻开这篇文章,反复阅读和思考。
文章说了当时的生活多么清苦,但范仲淹爷爷不怕艰辛 ,没日没夜地读书。你看:他累了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饭充饥;鸡叫便起攻读,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每天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后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而我们累了有父母靠靠;饿了宵夜;太阳升起来后才起床;晚上早早就睡觉去了。
范仲淹爷爷的好友给他银子,他不要;给他饭菜,他也不要。我们却把父母的血汗钱大手大脚地花出去;好吃的东西轮不到别人品尝,一会儿就被我消灭的无影无踪了。
范仲淹爷爷当宰相后,提出了许多兴国利民的革新措施,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我们连屁都没放一个,更别谈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了。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深深体会到: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后也成为像范仲淹爷爷那样的人才!让别人也用“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来赞颂我们。
【《范仲淹》的故事】相关文章:
《范仲淹》的故事05-21
范仲淹的故事02-25
范仲淹的故事09-13
范仲淹的故事【热】10-05
《范仲淹》的故事(优)05-29
《范仲淹》的故事(精华)05-30
范仲淹的故事[热]06-23
(通用)范仲淹的故事07-21
范仲淹的故事【优秀】07-25
(优)范仲淹的故事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