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教案+反思

时间:2024-09-02 11:41:18 观沧海 我要投稿

《观沧海》教案+反思

  教学设想

《观沧海》教案+反思

  七年级学生诵读古诗的通病是急于成诵:读的速度太快,节奏感不强,这就不利于感悟与理解。要改变这种状况,须从读诗的节奏训练人手。为了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教师应范读或领读一两遍,或挑选个别学生为全班领读。

  至于串讲或启发提问,重点可放在景物描写,因为借景抒情是这首诗的特点。背景也要讲一点,切忌展开。

  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继续了解并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节奏、语速及语调等方面的)。

  2、能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此诗。

  3、理解并能解说诗歌的意思。

  4、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通过对诗歌的具体分让学生了解写作中如何借景抒情。

  5、启发学生像本诗作者一样,心存远大志向,将来为促进社会的进步而建功立业。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进行诵读训练。

  2、理解诗歌意思,解说诗句的意思。

  3、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课文并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2、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开课入题,揭示目标。

  1、解题:观,看。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

  2、提问导入: 谁看大海?他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看大海?看到了什么样的大海?除此以外还可能写出什么来?

  二、 简介作者。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他欲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三、字词积累和基本技能训练。

  (一)首先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仔细地听,将生字标记出来,不懂意思的词加上点,仔细听这些字词的发音。

  掌握生字词的读音,认读两遍,对生字的结构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识记。

  学生一读课文,齐读,读准字音。老师要及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二)朗读诗歌要注意正确处理诗歌的节奏、语速及语调。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言的节奏型是:

  X X/X X如“东临/石,以观/沧海”(四言句)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 “峙”“起”“里”“志”等字,押的是“i”韵。)

  赏景诗一般语速较慢,诗人往往是边赏景边歌从心来。

  此诗的语调比较激昂、雄浑有力。

  学生二读课文,要读好诗歌的节奏、语速及语调。看屏幕赏读,一边欣赏壮阔的画面,一边想象诗人当时的感受。

  (三)理解诗歌内容,先要明白生字词的意思。

  学生三读:自读,看注释或资料,补充注释一些字,然后释译全诗。译一句就齐说一句。

  原文 译文

  东临石, 以观沧海。 (挥师)向东登上石山,来观赏大海。

  登临 来

  水何,山岛竦峙。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多么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石山上树木聚集在一起生长,各种草长得很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大 水波升腾,向上冒。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的海洋中出发的。

  运行 好像其,指大海。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极点来

  四、赏与理解:

  学生四读:快速默读,然后说一说:作者观海观(看)到什么样的景?

  (明确“写了什么”)在文中标记一下,首先是哪些事物,请举手回答。

  描写了曹操登石山所见沧海之景:海水、山岛、草木、洪波、日、月、星辰。

  讨论1、所写之景有什么特点?

  海水荡漾 动景 山岛耸立静景 实

  草木丰茂 静景 洪波涌起动景 景

  写实景中有动有静,这样动静互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威严和宏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想象之景 虚景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常言说:世上最大的地方是海洋,比海洋还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什么?——人的心。用在这时候是不是最准确?曹操不仅看到了大海,还在想象中看到了日月星辰。那么,我们用一个什么词来准确括诗人的心胸?——博大!“日月星辰这些亘古不变的事物,好像都是从眼前的海中出来”,意思是它们也在运动中,它们每天要从海里升上天空,在它们日常运行的位置上去,那它们有一种什么精神才可以?——昂扬奋发的精神!那么,我们用一句话括此诗:这首诗借写所观海景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明确: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看到这么宏伟的景象,诗人的心里会想什么?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

  讨论2:“诗言志”。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想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知人论世。屏幕上有曹操所处时代的介绍,请看一下幻灯片展示的时代背景。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和乌桓,八月取得北伐的胜利,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石山。现在,已统一了北方,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观沧海”这首千古传诵的壮丽诗篇。

  我们已经知道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我们再来分一下这一句:日月星辰这些亘古不变的事物好像都是从眼前的海中出来的,意思是不是大海主宰着一切?而这大海在诗人眼前,也在诗人心中,他是否在想,中国辽阔的山河大地何时为我曹操主宰,号令天下之“令”何时皆出于我曹操之口?“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不会为了写景而写景,我们透过这些景物了解诗人的情感。正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宏大抱负。)

  此时,曹操一统天下了吗?没有。所以,这一统天下是他的抱负,是他的远大理想。同学们有没有远大理想?你的远大理想是什么?找个时间,我们师生一起来说说,好不好?现在,让我们带着我们的远大理想,像曹操那样很豪气地朗诵一遍《观沧海》!(学生五读)有感情地齐诵一遍。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首诗是怎么写的,探讨一下它的写法。(明确“怎么写的”)

  这首诗先写景,在写景中自然的抒情,这首诗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

  全诗14句。3-12句是写景。据此,该诗的层次也就明晰了。

  讨论3:此诗分几层来写的?

  第一层(1—2)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3—8)描写海水和山岛。

  第三层(9—12)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讨论4:全诗围绕什么字展开来写的?(同学们的慧眼能不能发现此诗的诗眼?)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全由“观”字展开。“观”是“诗眼”。

  五、小结: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炙人口的名句。

  这首乐府诗借写所观之海景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

  “诗言志”。这首诗所言之志是作者想要统一中国的宏伟抱负。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

  六、课内巩固:

  试背此诗。 展示绘画作品。

  比比谁记得快!

  谁来朗诵这首诗歌?

【《观沧海》教案+反思】相关文章:

《观沧海》的教案及反思04-17

观沧海的教学反思02-03

《观沧海》教案12-17

《观沧海》教案05-24

《观沧海》教案(经典)05-25

观沧海教案03-24

观沧海教案11-02

【精】《观沧海》教学反思12-03

观沧海教案【推荐】12-04